我們平時都聽些什麼音樂,很多人會根據當下的心情去選擇。開心的時候,聽聽歡快的音樂讓開心加倍;難過的時候,「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唱一首悲傷的歌振作起來;失眠的時候,那必須是舒緩的音樂促進睡眠……
不過,聽了這麼久的音樂,你知道音樂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嗎?它又是不是人類獨有的呢?
音樂的歷史和人類誕生一樣久遠
音樂存在的歷史就和人類本身一樣久遠。
考古學家在斯洛維尼亞發現了由骨頭和象牙製成的原始長笛,歷史可追溯至4.3萬年前,那個時候,整個歐洲和北美的人類還生活在冰雪的覆蓋中,而音樂就已經存在了。
如今,不管是奧地利的圓舞曲,還是牙買加的雷鬼樂,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任意一種文化,都無一例外地把音樂當做不可缺少的部分。
音樂是自然對人類最好的精神饋贈
不過,音樂到底是人類的發明還是發現呢?可不要小看這一字之差,這可關係到音樂的地位。
美國多倫多大學的音樂學教授桑卓·託哈波研究得出,不管在哪個國家,母親幾乎都會以同樣的方式對自己的孩子歌唱:高音調、慢旋律,以及充滿感情的語氣。
儘管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搖籃曲,但它們卻如此相似,以至於我們根本不用懂一門語言,也能聽出那是搖籃曲。
這給了桑卓一個啟示:音樂並不是人類的發明。如果我們都使用音樂與嬰兒交流,這就是母親與嬰兒之間一種本能的交流方式。
實際上,最早的樂音的確是一種發現。它存在於大自然之中。人們走進森林,會聽到鶯啼燕囀、百鳥合鳴;走到水邊,能聽到流水潺潺,浪花飛濺;走進山澗洞穴,敲擊那潔白的鐘乳石柱,有叮咚之聲在空穴中迴響。受到這些樂音的激發,我們的祖先自然而然地展開歌喉引吭高歌。
不僅如此,他們的聰慧之處還在於「被動地」享受大自然樂音的同時,主動打造出了自己的奏樂工具——樂器。
特定的音樂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作用
人們喜歡音樂,除了音樂好聽,能給我們帶來情緒上的不同感受以外,其實,它和健康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美國一位醫學家曾統計了35名美國已故著名音樂指揮的年齡,他們的平均壽命為73.4歲,比美國男子的平均壽命長了5年。據德、意等國家的調查,經常聽音樂的人比不聽音樂的人壽命通常要長5到10年。
音樂治療法已經在很多國家盛行,醫學界通過臨床實驗認定,音樂對放鬆身心、振作精神、促進睡眠等,都有實效。在生理上,音樂能引起呼吸、血壓、心臟跳動以及血液流量的變化。有的音樂還能刺激身體釋放內啡肽,達到紓緩疼痛的效果。
一名患有「無眼畸形症」的女孩艾薇,在接受治療時因為害怕,就靠唱歌來緩解焦慮。
人體為什麼能在特定的音樂環境中產生反應?醫學研究人士認為,這與人體細胞本身的節奏有密切的關係。當人體細胞的震動與外部節奏協調時,人就產生舒暢的感覺。有生物學家對音樂進行過研究,他認為,脊椎動物能感知、欣賞節奏與旋律,來自一種古老的特質,這比對語言敏感還要古老得多。
就好比大多數人聽音樂,聽的不是一段旋律裡的個別音調及其頻率,而是整首旋律。所以,無論對方用高音還是低音唱、跑掉或是不跑調,你都能聽出那首歌。
那麼,人耳對音樂這麼敏感,動物的耳朵又是否一樣呢?它們會不會也喜歡音樂?20世紀初,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發現,狗能記住某個音調,並將其與某個動作聯繫起來。因此,當主人命令它坐下,或者進行其他一系列動作時,狗狗聽懂的並不是你的話,而是記住了這種固定的音調。
狼、老鼠、椋鳥和恆河猴都能通過叫聲的音高識別同類,也能辨別音調。
動物也愛聽音樂
至於已經成旋律的音樂呢?其實也有不少是動物們的愛。在國外,一個小女孩對著空曠的大草原開始演奏手風琴。正當大家好奇她在幹啥的時候,遠方草地開始震顫——只見牛群開始聚集,小跑到她面前,安靜聆聽……
原來只要音樂夠好聽,真的連牛都願意聽你彈琴。美國的西部一家乳牛工廠,曾經也做過一個實驗:在不改變牛原本的飼養條件的情況下,分別給牛聽音樂和噪音,結果發現,聽音樂的牛,每日產奶量由73斤增加到100斤,而聽噪音的牛每日產奶量由73斤減少到28斤。
科學家解釋,乳牛分泌乳汁的質量,也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放和諧悅耳的音樂給乳牛聽,有助於增強乳牛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因此提高了產乳量。
與之類似的還有在養雞場做的實驗,通過播放舒緩的音樂給家禽聽,雞蛋的產量也增多了,都充分的說明音樂對動物也是有影響的,足見音樂的奧妙。
還有科學家對貓狗做出過研究。和人類不太一樣,貓咪對音樂的喜好有它們的癖好。科學家製作了第一份有效的「貓音樂專輯」。這份專輯的內容是:伴隨著舒緩流暢的小提琴輕音樂,循環播放音調提高了8度的貓咪呼嚕聲。果然,聽了這本專輯,77%的貓咪會立刻注意到音樂的存在,並且感覺很自在。
狗狗則是比較挑剔的音樂聽眾。因為狗的體型差別較大,發聲的頻率範圍差異也較大,所以重口難調。然而,體型大的狗狗,比如拉布拉多、哈士奇,擁有成年人相似的發聲頻率。因此,相比小型犬,大型狗狗更容易對人類的音樂做出反應。
而不僅僅是傾聽,很多動物甚至會自己「演奏」。海豚,是動物界的音樂大咖,它們具有一定的音樂天賦,會「唱歌」,且聲帶很寬廣,能夠發出從低到高的有音調的很多聲音。
還有顫音高手小松鼠。雖然它吃東西時常常會把嘴巴塞滿,但這並不會阻止它們唱歌。而且唱出的都是顫音。
最神奇的是,鯨魚沒有聲帶,卻可以唱歌。很早以前,有船員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單調、枯燥的生活往往讓人十分煩躁,但船員們發現,無邊無際的大海上,時不時能傳來悠揚動聽的歌聲,讓他們的心情頓時平靜下來。
這悠揚的歌聲是誰唱出來的呢?原來是那海洋動物之王———鯨魚!之後,科學家觀察到,鯨魚無論是成群結隊還是單獨一個,它們唱的是同樣的「鯨歌」,不過節奏會有差異。一首歌唱過一年以後,第二年又換成新歌。
這些樂曲十分複雜,絕不是毫無章法地在亂叫,而是按照一定的節拍、音階長度和音樂短語歌唱。最短的6分鐘,最長的可達半個小時,是專屬於鯨魚群體的音樂。
音樂,可以超越國界,可以超越物種,在因紐特人等靠打魚為生的部落裡,流傳著根據鯨歌改編的民歌;18世紀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也根據他心愛的八哥的鳴叫聲,構思了《G大調鋼琴協奏曲》的最後一章。動物表現出來的音樂天賦,促使人們重新思考音樂的定義。它的奇妙之處,值得我們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