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耳機聽音樂1小時,聽力下降20分貝?·都市快報

2020-11-30 杭州日報

記者 葛丹娣 通訊員 方序 魯青

本報訊 今天是第16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為——安全用耳,保護聽力。

據外媒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發出警告,由於年輕人喜歡戴耳機聽音樂,或者去酒吧夜總會,全球11億年輕人,面臨聽力受損的危險。其中,將近一半青少年用耳機聽音樂時,音量過高;還有四成青少年在夜總會、酒吧和體育場所聽到的音樂,也音量過高。夜總會的音樂通常是100分貝,這種高音只能聽15分鐘;超過15分鐘,就對聽力造成傷害。聽力受損對人們的身心都有嚴重影響,一旦喪失聽力,將無法恢復。

近日,另一篇關於《戴耳機聽音樂1小時,聽力下降20分貝》的文章,讓不少喜歡在上下班途中或跑步時戴耳機聽歌的年輕人驚了一下。

戴耳機聽音樂的後果真的如此可怕嗎?

昨天,我們特地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楊蓓蓓教授,以及負責聽力測試的雷雲秋醫師、曹宇醫師,給我們做了一次「連續聽歌1小時後,聽力前後對比」的實驗。

戴上頭戴式耳機在街頭逛了一小時 耳朵對4000赫茲聲音辨識度略有下降

《戴耳機聽音樂1小時,聽力下降20分貝》這篇報導,是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的一個欄目組製作的。報導大致內容是這樣的:測試者頭戴入耳式耳機,坐在醫院急診室裡,將耳機音量調至聽不到外部聲音,連續聽一小時音樂,然後測試聽音樂前後,耳朵的聽力變化情況。測試發現,聽完一小時音樂後,測試者的聽力下降了20分貝。

昨天,我們也請了一位志願者小方,29歲,男性,做了聽力測試實驗。考慮到現在許多年輕人,特別是帥小夥們喜歡戴更時尚的頭戴式耳機,所以我們的測試選擇了頭戴式耳機。

這副耳機價格1200元,買來兩三個月。

志願者小方說,他每天都有聽歌的習慣,少則1小時,多則2-3小時,偶爾還會戴著耳機入睡。他的iPhone手機裡存有100多首來自U2、皇后公園等歐美樂隊的搖滾歌曲。

我們先請雷雲秋醫師、曹宇醫師,給志願者小方的聽力情況作了詳細檢查,進行了純音測聽和耳聲發射的檢測。

純音測聽,是反映受試者在安靜環境下所能聽到的各個頻率的最小聲音的聽力級,以便了解受試者的聽力是否正常,聽力損失的程度和性質,臨床常用此作為診斷和處理依據。

耳聲發射,是一種產生於耳蝸,經聽骨鏈及鼓膜傳導釋放入外耳道的音頻能量,受試者進入一間裝有隔音門的房間後,只要戴上專業的耳塞即可。與純音測聽相比,它的敏感度更高,但只能判斷受試者聽力是否受損,無法判斷受試者屬於哪種性質的聽力受損。

測試結果顯示,志願者小方的聽力正常。

然後,我們請志願者小方戴上頭戴式耳機,邊聽iPhone手機的歌,邊沿著浙二周邊的道路行走,模擬上下班途中聽歌場景。一小時後,返回浙二,重新檢測聽力。

這次的檢測結果顯示,志願者小方的左耳,測試前後聽力基本沒有變化。但右耳,對4000赫茲的聲音刺激略有變化,從聽歌前的2.1分貝,下降到了-3.6分貝,險些超過正常範圍。

4000赫茲是人最為敏感的頻率

一旦受損,學英語比較吃力

測試結果顯示,聽力受損沒想像中大,那麼是不是可以放心聽耳機了?

不是的。從測試看,志願者小方右耳對4000赫茲的聲音辨識度有所下降,這也是要值得警惕的。

人耳能聽到的頻率範圍在20赫茲-20000赫茲之間,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頻率是不一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聽覺器官的老化,及受環境因素、精神壓力等的影響,聽力開始下降,有的頻段的聲音聽不到了。

雷雲秋醫師做聽力測試20多年了,他發現噪聲性耳聾患者以4000赫茲為臨界點。當人長期接受噪聲刺激時,耳蝸基底圈末端及第二圈病變最為嚴重,此處,主要負責接收4000赫茲聲音的刺激。對於噪聲性耳聾,最典型的就是4000赫茲以上的聲音聽不到了,醫學上把這種現象叫高頻音段聽力損失。

高頻音段聽力損失的病人,特別是青少年病人,有個特點,它的語言聽力頻率沒有受損。人說話時聲波的頻率在500赫茲-2000赫茲,所以他與人交談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像以前BB機的叫聲、電熱水壺燒開時的吱吱聲、知了的叫聲,他可能就聽不到了。

另外,高頻聽力受損的人,學英語比較吃力,能聽清楚英語裡所有的母音發音,但可能聽不清T、K和S等一些子音的聲音。

曹宇醫師提醒,我們每隻耳朵,內毛細胞有3000-5000個,外毛細胞有9000-12000個。這些毛細胞會隨著人體衰老而死亡,也會因使用耳毒性毒物而受損,如慶大黴素、鏈黴素;還會由於耳部供血不足受到影響。而長期接受噪聲刺激,會使耳蝸血管紋出現血循環障礙,繼而使之受損,毛細胞一旦受損,那是不可逆的。

酷愛搖滾樂的小夥

聽歌聽出耳鳴,導致無法入睡

雷雲秋醫師說,聽耳機導致耳朵出現問題的病人,在臨床上也碰到過。

有個小夥子,二十四五歲,是個音樂發燒友,尤其喜歡搖滾樂,走路的時候聽,坐車的時候聽,睡覺的時候也聽,還常常戴著耳機入睡。那天,他因耳鳴無法入睡來到浙醫二院。小夥子說,白天還好,一到晚上耳朵就嗡嗡響,半夜的時候還經常被這種聲音吵醒。

雷醫師給小夥子做了純音測聽,結果顯示,小夥子從3000赫茲開始,聽力級就開始下降了。其中,4000赫茲的聽力級都達到了50分貝,而正常人在20分貝以內,超過25就屬於異常。

相關焦點

  • 實驗:戴耳機聽50分鐘搖滾樂 聽力下降15分貝 
    3月3日國際「愛耳日」,記者來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通過聽力檢測小實驗和數據告訴你真相。當天下午,兩名記者來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進行聽力檢測。聽力檢測在密閉靜音的聽力室進行,記者戴上耳機,耳機裡會發出由低頻至高頻(125赫茲至8000赫茲)不同音頻的不同分貝聲音,記者一旦聽到聲音就需要按下電腦按鈕記錄下來,由此形成聽力檢查記錄表。
  • 經常戴耳機聽音樂,會聾嗎?
    陌生的城市,擁擠的人潮,戴上耳機,盡情享受「一個人的孤獨」。刷著微博,玩著遊戲,聽著音樂,煲著劇這似乎已經是現代年輕人的日常。耳機,已成為居家旅行必備良品。但是你媽媽肯定經常說:整天戴耳機,耳朵遲早要聾!經常戴耳機真的會聾嗎?
  • 耳鼻咽喉科名醫李勇保護聽力秘訣 不戴入耳式耳機·都市快報
    聽力的強度是按照分貝來計算的: 0分貝是指人聽到微弱的聲音;一般人聽到25分貝以下聲音為正常聽力;26-40分貝指的是相當於「喃喃細語」的聲音,如果聽不到就是輕度耳聾;41-55分貝相當於正常交談的聲音,如果聽不到或是困難就是中度耳聾;56-70分貝指的是大聲說話或吵鬧的聲音,如果聽不到就是重度耳聾;71-90分貝指的是很吵,相當於噪音,如果聽不到就是極重度耳聾,甚至全聾
  • 耳機正在奪走聽力 戴耳機音量過大是重要原因
    世衛組織指出,目前全球約半數年輕人在使用手機等設備聽音樂時音量高於安全水平。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說,聽力損失往往是不可逆轉的,在人類擁有足夠保護聽力的技術和知識的情況下,不應讓眾多年輕人僅因為聽音樂而遭受聽力損失。  「這種說法是有理有據的,長期戴耳機聽歌屬於一種不良習慣。」
  • 耳機是怎麼偷走你的聽力的
    有研究表明,當聲音持續高於85分貝就會造成人的聽覺疲勞,當音量達到110分貝以上時,嚴重者還會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損傷害。 地鐵、公交車等較為嘈雜的環境中,聲音約為80分貝,戴耳機時為了聽清音樂,會將音量調到比環境噪音更高,並且對高音量的刺激渾然不覺。
  • 經常戴耳機怎麼了?為何這麼多人「未老先聾」?
    很多人像小編一樣,工作時習慣長時間戴耳機,隨時隨地開會或是聽音樂都很方便。然而,耳機戴久了,你的耳朵還好嗎?長時間戴耳機會造成聽力受損嗎?很多人都有戴耳機的習慣,特別是聽歌時開大聲,就能忽略外物的噪音幹擾。但長時間使用,加上耳機音量過大,很可能對內耳產生傷害。造成聽力損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噪音,噪音性聽力下降可分為慢性與急性。
  • 每天戴耳機殺時間 這屆年輕人面臨「未老先聾」?
    生病前,每天戴耳機三個小時的習慣已經陪伴她快八年,從大學時期學英語、聽歌,到工作後通勤時戴耳機聽音樂來逃避公交車上的噪音,她從未察覺耳朵有任何異常。轉變是突然發生的。2018年3月開始,張曉夢左耳斷斷續續出現響聲,有悶堵感,兩天後開始嗡嗡作響,甚至聽不清同事說話。她這才察覺不對,到廣東省內一家三甲醫院檢查,左耳低頻段40分貝以下都聽不到,而正常聽力應該在20分貝以內。
  • 耳機音量過大降低聽力?世界衛生組織推出新政策
    現如今無論是在辦公室、家中還是大街上,隨處可見戴著耳機聽音樂的人們。不僅僅是年輕群體,甚至孩子們也開始聽音樂或者戴著耳機玩手遊。專家說過佩戴耳機音量過高對於聽力會有損害,甚至會導致暫時性耳聾。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一項數據,目前全球12-35歲年輕人中,有11億人正面臨著不可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而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則是導致聽力下降的「頭號殺手」。
  • 你戴的耳機,正一點點毀掉聽力!聽力損失的5大前兆,你中招沒
    美國言語語言聽力協會的最新調查顯示,高中生比成人更容易調高耳機音量聽手機或播放器的音樂,特別是能存儲上萬首歌曲、能長時間續航的隨身播放器,容易讓使用者一次聽幾個小時,造成後期發生聽力損失的風險。
  • 藍牙耳機對聽力究竟有沒有影響?三大數據分析
    1.90%聽力損傷是使用劣質山寨產品在諸多報導的聽力損害案例裡,有很多是從網上買的劣質電子產品,山寨貨,沒有符合國家的質量檢測標準。這些藍牙耳機在通話的過程中會發出刺耳的不良聲響,很容易刺激我們的耳部神經,從而造成耳鳴和聽力下降的狀況。
  • 耳機音量過大降低聽力?世界衛生組織推新國際標準
    不僅僅是年輕群體,甚至孩子們也開始聽音樂或者戴著耳機玩手遊。專家說過佩戴耳機音量過高對於聽力會有損害,甚至會導致暫時性耳聾。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一項數據,目前全球12-35歲年輕人中,有11億人正面臨著不可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而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則是導致聽力下降的「頭號殺手」。
  • 耳機重度依賴患者:長期戴耳機,你的耳朵聽力還好嗎?
    戴上耳機跟著節奏感覺打字都更帶勁兒~尤其是大城市通勤時間這麼長不戴耳機簡直不能忍但你可能不知道耳機不僅短暫地隔絕了我們與外界的交流還在悄悄蠶食我們的聽力那些每天戴耳機的時間越來越久的人不止體驗到耳朵的痛還感受到了自己聽力的下降這......是真的嗎?
  • 還在戴耳機聽音樂?當心!你的耳朵可能已經老了,可惜很多年輕人都不...
    美國言語語言聽力協會的最新調查顯示,高中生比成人更容易調高耳機音量聽手機或MP3的音樂,造成後期發生聽力損失的風險。 耳機可以遮蓋地鐵的隆隆聲,飛機引擎的轟轟聲,但也容易讓使用者忽視高音量的危險。
  • 長期戴耳機竟能導致耳聾!一定小心這五點
    而不久前一位23歲的杭州IT男因為長期戴耳機突然出現聽力下降,最後在當地醫院診斷為「重度突發性耳聾」,聽力很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到正常。我國科學家對平均年齡在二十三歲左右的受試者研究發現,每天使用耳塞型耳機1小時、1-2.5小時與對照組相比,就會有顯著的聽閾差異。
  • 10題自測聽力
    他指出,現在很多年輕人通勤時,在公交車、地鐵等嘈雜的地方戴耳機聽歌、玩遊戲、看劇,這一舉動相當於自殘,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所謂聽力損傷,就是耳朵在過長的時間內承受了過大的聲音,進而導致聽力下降。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其中與聽力最密切相關的是鼓膜、聽小骨以及耳蝸。聲音經過外耳道到達鼓膜引起振動,通過聽小骨傳遞到充滿液體的耳蝸內。
  • 戴耳機損傷聽力?
    晚上,為了不影響娃學習,小天有時會戴上耳機聽一些音樂,看一些視頻。這些情況大家可能也經常遇到。這三種行為是否影響健康呢?請聽小天來給您分享。耳屎不能掏?最好少掏,更不能掏乾淨!按照生物學理論,人是不用特意去掏耳屎的,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耳屎會隨著口腔及附近肌肉的運動自然脫落,不用擔心耳屎會堵住耳朵,讓你聽不見了。
  • 這些日常行為損聽力 健康用耳不可忽視
    這些日常行為損聽力 健康用耳不可忽視 原標題:   3月3日是第20個全國「愛耳日」,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麥飛指出,耳機音量過大、高噪音環境、用力擤鼻涕、挖耳朵等日常行為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 長期戴耳機竟能導致耳聾!你還不注意?
    近日,福建福州一名大二女生因為戴耳機熬夜看視頻,一夜醒來突然出現失聰,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而不久前一位23歲的杭州IT男因為長期戴耳機突然出現聽力下降,最後在當地醫院診斷為「重度突發性耳聾」,聽力很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到正常。
  • 朋友,你的聽力還好嗎?警惕耳機的危害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可千萬要記得提醒他,「你該檢測一下聽力了。」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今天圓圓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一個我們經常忽略的原因—耳機。耳機我們很多人都會用到,戴耳機聽聽音樂、看電影。而現在的耳機種類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時尚,但整體尚可簡單分為入耳式和耳罩式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