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期各大上市醫藥公司披露年報,一些受關注產品的銷售額也隨之出爐。隨著中國醫藥產業改革升級,有些創新藥已經開始給企業帶來豐厚的收入,也有一類新藥被納入重點監控名單後增長乏力,還有些經典「仿製藥」在今年晉升50億級大品種,即將逼近60億元的銷售規模。
01.突破200億的國產創新藥
「你們根本不能叫做製藥企業,你們就是生產一些簡單的化學品,撐死了也就是個大型的化工廠。」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清晰地記得,1998年石藥集團在香港股市再融資路演時,為了壓低估值,國外投資商的一番「羞辱」。
事實上,這位投資商的話並非虛言。當時的石藥集團作為國內最大的抗生素藥物生產企業之一,主要靠原料藥產生收入。從技術含量和利潤空間而言,原料藥和製劑都不能相提並論。
但如果看當下石藥集團的表現,做出這一判斷的投資商恐怕會大跌眼鏡。最新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石藥創新藥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29.75億元,連續三年收入增速超30%,今年更是首次超過營收總額的50%,達到58.7%。據 Insight 資料庫顯示,目前石藥集團及其子公司處在申請臨床後階段的在研創新藥有 18 個,17個為1類新藥,其中8個是抗腫瘤用藥。
業績的突破性增長,根源在於石藥的創新轉型。「轉型,主攻創新藥,做創新型藥企。」從香港回來之後,蔡東晨做出了這樣的決定。決定轉型之後,石藥集團在1999年建立了中央藥物研究院,開始了創新藥和新型製劑的研發,並於當年花巨資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買下「恩必普」項目技術。
蔡東晨當年的「豪賭」,也把石藥集團拖入到漫長的研髮長跑中。當初的巨資只是技術轉讓費,隨之而來的是配套的做臨床、建廠房、修實驗室、引進人才等各項費用,從1999年購買到2005年上市,石藥集團先後為恩必普共計投入了3.5億元,「這些投入,幾乎花光了石藥集團每年的利潤。」
恩必普上市之後的反響卻很冷淡。上市第一年,恩必普的銷售額僅為300萬元,虧損了3000萬元。即便如此,在恩必普軟膠囊上市虧損1個億後,石藥集團仍然繼續投資了1億元用於支持恩必普注射劑型的研發。通過改變營銷策略,2012年起,恩必普突破了10億元大關,2015年突破了20億元,這是中國自主創新藥第一個突破20億元年銷售額的藥物品種。四年之後的2019年,恩必普的銷售額達到56億元。據不完全統計,恩必普累計銷售額已經突破200億。(由於部分年份未公布數據,統計來源於第三方數據)
02.新50億級「仿製藥」誕生
近日,東陽光藥公布2019年業績報告,其全年營業收入為62.24億元,同比去年增長147.92%;歸屬股東淨利潤達到20.95億元,同比增長122.36%。對於營收的大幅增加,東陽光藥在財報中指出,主要來源於核心產品可威(磷酸奧司他韋)在全國各級醫療機構覆蓋率上升帶來的銷售量擴大,財報顯示,可威在2019年取得59.32億人民幣。而2018年,可威才剛剛突破20億銷售額。
東陽光的可威已經遠遠超過原研。奧司他韋最早由吉利德科學研發,後將專利轉讓給羅氏,於1999年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商品名為「達菲」,二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是目前國際上預防和治療流感的主選用藥。
奧司他韋於2002年在中國獲批上市。但由於2005年流感的大規模爆發,在政府強制生產許可的壓力下,羅氏分別於2005、2006年將奧司他韋的生產銷售授權給上藥和東陽光。根據米內網的數據,在2018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奧司他韋的市場格局中,東陽光藥佔比87.68%,羅氏和上海中西三維藥業分別佔比10.7%和1.62%。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FDA已於3月4日批准了可威的ANDA,包括30mg、45mg、75mg三種規格。這是國產磷酸奧司他韋製劑首次在美國獲批上市。
但東陽光的可威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仿製藥,可威擁有膠囊和顆粒劑兩種劑型,其中顆粒劑是東陽光藥的獨家劑型,於2008年獲批上市,目前市場上的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劑僅有東陽光藥一家獲得生產批文,專利保護期至2026年。
3月21日,信泰製藥(博瑞醫藥子公司)提交的磷酸奧司他韋幹混懸劑的上市申請獲得CDE承辦受理。這是國內企業第一家報產的奧司他韋幹混懸劑。在信泰製藥之前,已經有Alvogen、Hetero這兩家企業按照5.2類( 境外上市的非原研藥品申請在境內上市)在中國提交了奧司他韋幹混懸劑的進口新藥上市申請,60億市場將受到衝擊。
03.歸國科學家的大品種
說到「替尼」、「PD-1」等藥品,不得不提到歸國科學家們。國產的第一個「替尼」類產品、第二個「PD-1」都來自於海歸科學家所創辦的公司,這些產品都已成為了10億級重磅。而海歸科學家歸國的浪潮可以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說起。
在恆瑞、石藥布局創新藥的那個年代,遠在美國的魯先平,1999年和幾個志同道合者走到了一起,有了在聖地牙哥的首次頭腦風暴,確立了基於化學基因組學技術進行創新藥物發現的基本框架。2000年,魯先平從美國回到中國,在清華大學跟程京院士一起開始進行投資者路演,第二年,寧志強博士、石樂明博士、胡偉明博士正式回國,微芯生物誕生,此後一波又一波留美科學家歸國創業。微芯生物的原創新藥西達本胺也從2017年開始連續三年都實現了過億的收入。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該產品的銷售收入和境外專利授權許可收入合計約為8529.96萬元、1.11億元和1.47億元。2019年度,西達本胺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7.12%。
而昨日公布年報的信達生物也是由歸國科學家俞德超創辦,據其年報披露,信迪利單抗在2019年實現了10.159億元的銷售額,從開出首張處方算起,不到十個月,這在國內也是較為罕見的一種情況,即上市首年便實現10億級的銷量。而早先信達一個月銷售的特瑞普利單抗實現了7.74億元銷售額。國內PD-1市場之大,可見一斑,粗略估算,2019年國內PD-1市場約在50億元左右。
根據年報,君實生物和信達生物銷售團隊分別為300餘人和688人,銷售費用分別為3.2億元和6.93億元,銷售費用佔比分別為41.3%和66.1%。君實生物和信達生物2019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9.46和12.9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5.8%和5.97%。
信達生物預計將在2020年至2021年初,遞交5項關於信迪利單抗的NDA,包括一線非鱗非小細胞肺癌,一線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二線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一線肝癌和二線食管鱗癌。
隨著2020年國內PD-1/L1產品達到8個之多,加之適應證不斷拓展,這一市場競爭將愈演愈烈。而醫保談判降價後的信迪利單抗,是否能在更加吉列德競爭中保持10億級銷售額,值得期待。
此外,作為國內第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腫瘤靶向藥—貝達藥業的埃克替尼在2019年也實現了超15億元的銷售額。
自2011年上市以來,埃克替尼就一直在創造國產創新藥的紀錄,2016年貝達僅憑一款新藥創造了百億市值的「神話」。2017年至2019年,埃克替尼營業收入分別為10.25億元、12.08億元、15.47億元,儘管從2016年開始,埃克替尼的盈利能力一直在下滑。但在2019年,即使面臨「4+7」衝擊的情況下,埃克替尼仍然扭轉了頹勢,為貝達藥業創造了2.23億的利潤,增長了33.90%。
雖然作為第一代靶向藥,被認為市場已經進入低價競爭的階段,而貝達認為埃克替尼的成功遠未結束。目前埃克替尼還在繼續拓展適應證。貝達開設的Evidence研究是國內首個對早期NSCLC患者展開EGFR-TKI術後輔助治療進行的註冊性臨床研究。
「目前早期肺癌患者術後還未有使用靶向藥物的適應證,因而這是一個與化療的頭對頭研究。」貝達藥業自身副總裁萬江認為,現在的療法主要都是提高一些晚期患者的生存時間,但晚期的生存時間想超過五年是比較難的,但早期的這部分患者是可以獲得的。「早診早治也是未來肺癌治療的一個方向。」萬江相信,這一新的適應證將會給埃克替尼帶來一個不小的市場。
中信建投也認為,通過一系列後續研究,埃克替尼的差異化優勢不斷積累。同時,埃克替尼納入國家醫保常規目錄,也為後續穩定增長打下基礎,預計未來2-3年埃克替尼有望維持20%以上增長。
04.早十年布下的局
在蔡東晨購買恩必普的第三年(2001年),恆瑞醫藥登陸資本市場,融資4.8億元,孫飄揚拿出2億元在上海成立了新藥研發中心。2004年左右,恆瑞醫藥科研創新體系已經初步建設完成,與石藥同樣,通過外部合作的方式獲得臨近臨床前的阿帕替尼。這一布局比國內大多數同行早了10年以上的時間,也成為這兩年恆瑞轉型創新的開端。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於2014年10月31日獲批上市,用於既往至少接受過2種系統化療後進展或復發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患者。2015年銷量情況超預期,據米內網數據,2015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甲磺酸阿帕替尼片銷售額突破5億元。經過不斷的市場推廣,2016年銷售額則將近10億元。
2017年7月,阿帕替尼通過談判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降價幅度達35.8%,2018年銷售額則達到21.31億元,同比上年增長46.08%。此外,有消息稱恆瑞的PD-1在2019年上市半年就銷售了10億元以上。
目前,恆瑞醫藥已經擁有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吡咯替尼、卡瑞利珠單抗和甲苯磺酸瑞馬唑侖6個創新藥獲批上市。對於2020年的創新戰略布局,恆瑞醫藥表示,公司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為創新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
在創新藥開發上,恆瑞已基本形成了每年都有創新藥申請臨床,每1至2年都有創新藥上市的良性發展態勢。未來,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單抗等都將成為恆瑞發展的支柱產品。
05.被重點監控的重磅
近日,中國生物製藥也發布2019年報,全年銷售收入242.34億元,同比增長約16.0%。
目前肝病仍是其第一大收入來源,以57.4億元的營收佔總收入的23.7%,不過從恩替卡韋「4+7」集中採購中選以來,肝病領域貢獻進一步下降,此前2018年能佔到30.7%。抗腫瘤用藥收入貢獻佔比大幅增加,從原來的第三大業務板塊上升至第二大業務,2019年以54.28億元佔集團收入比例約22.4%。
中國生物製藥的幾款十億級產品都值得關注。
首先是異甘草酸鎂注射液,這是一款1類新藥,先後獲得11個國內授權專利,並獲得第十屆國家專利金獎。2005年以甘草為原料提取分離甘草酸,再將結構異化的專利藥天晴甘美(異甘草酸鎂)注射液上市。米內網數據顯示,近年來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異甘草酸鎂注射劑銷售額均超過10億元。2019年銷售額達約人民幣18.04億元,較去年增長約5.5%。
但值得注意是的,藥智網數據顯示這款注射液自2015年開始,分別納入了蘇州、無錫、江西、安徽、河南等地的重點監控藥品或輔助用藥目錄。因而近四年銷售額一直在20億關口前浮動。
同時,中國生物製藥在肝病領域的另一大品種恩替卡韋在2019年也受到政策衝擊,此前幾年的銷售額一直維持在30億元以上,而「4+7」中以降價95%中標,2019年上半年銷售額16億元,同比下降7.83%,全年數據未有公開。
雖然仿製藥和成熟品種增長乏力,但腫瘤線的部分產品有所增長。此前正大天晴在關於「4+7」電話會中曾披露其子公司的1.1類新藥安羅替尼2018年納入醫保後增長迅速,年收入10億元左右,預計2019年能達20億元。不過在2019年的財報中,中國生物製藥稱報告期內安羅替尼又有2個適應證獲批,銷售取得極大成功,並未披露具體數據。據中信證券分析,安羅替尼2019年樣本醫院銷售額約6.5億元,折算為全國實際銷售額約25至30 億元。
原標題:最受關注十大國產品種業績出爐!可威衝擊60億元銷售,有新藥品種被重點監控增長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