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長洲醉龍隊獻藝首屆澳門中山文化節。(資料圖片)
熱播的電視劇《澳門人家》第八集中,有一小段澳門群眾在街頭敲鑼打鼓慶祝澳門回歸祖國的鏡頭。對這近乎一分鐘的片段,中山西區長洲的眾多父老鄉親將其回看了好幾遍,仍然意猶未盡。因為這群在街頭舞龍、舞獅、打鑼鼓的40名群眾演員都是中山長洲醉龍隊的成員。能在獻禮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的電視劇中一展中山醉龍的風採,他們心中無比自豪。
醉龍舞,並非中山獨有。中山、澳門的醉龍同根同源。在十九世紀末,香山縣一帶的部分魚欄行從業先輩從現在的中山地區移居澳門。他們在澳門開設魚欄,也將醉龍這一傳統習俗傳承下來。慢慢的,舞醉龍成為澳門魚行同業之間團結友愛的象徵活動,這種傳統文化在澳門民間延續百年。中山醉龍舞也在幾經劫難之後被人重新發掘,如今兩者都是國家級非遺項目。
隨著澳門回歸祖國,百年前分離的兩條醉龍得以重逢。中山醉龍舞的第六代傳人黃金漸仍記得,2008年澳門醉龍回長洲認祖歸宗的一幕。「澳門僑商會的人捧著12條澳門醉龍,從澳門來到長洲的黃氏大宗祠認祖歸宗。我爸爸黃炳根當時是長洲醉龍舞的第五代傳人,他作為代表接受了這些醉龍,非常莊重地放在宗詞裡面。」雖是同根同源,但在分離之後,兩地醉龍也發展出各自的特點。黃金漸拿出他在澳門所拍的一些澳門舞醉龍圖片向記者介紹,澳門醉龍的頭部是龍船頭、身圓;中山醉龍的頭部則是豬仔龍,較扁。「舞起來後,他們是完全自由發揮,而我們則在一定招式上加以發揮。」
作為民間藝人,兩地的表演者多次在表演中相遇,黃金漸也慢慢認識了澳門魚欄行的一些醉龍骨幹。中山西區聯誼會每年春節後都會到澳門與澳門僑商會成員一起「開年」,長洲醉龍隊已連續五年到澳門表演助興。兩地的藝人之間交流漸多。今年10月19日,黃金漸作為中山醉龍舞的傳承人,率隊到澳門鮮魚行總會與澳門醉龍表演者交流。這次,他們真正地坐在一起,共商未來。
澳門舞醉龍的民間表演者,仍多是鮮魚行的行內人,且骨幹們年紀偏大。成員老齡化問題,曾經也是中山長洲醉龍遇到的傳承難題。黃金漸說,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兩地醉龍舞民間藝人在交流中互相學習與借鑑,思考、尋求著新的發展方向,期待這獨特的民間藝術在中山澳門兩地的交往中再度融合,培養出更多的「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