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0年,普通的澳門人是怎麼慶祝的呢?我們走進澳門的街市,來看看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生活,以及回歸之後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鮮魚行慶回歸
關偉銘和理事會成員一起向會員敬酒。
2019年12月13日下午,魚販關偉銘穿上襯衣和胸口繡有「澳門紅街市鮮魚福利會」字樣的紫色西裝。因為這天晚上是他們澳門紅街市鮮魚福利會迎接澳門回歸20周年慶典的日子,他是主事人,要早早到餐廳打點招呼大家。
視頻:賣魚佬的人間煙火
紅街市鮮魚福利會的新老理事一起切蛋糕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
「街市」是菜市場的意思,紅街市是因為市場的建築是用紅磚砌成而得名,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
紅街市在澳門是最古老的街市。
關偉銘說,他都忘記了自己入行賣魚多少年了,只記得他爸爸、爺爺都是賣魚的。關偉銘在網絡社交平臺取名「賣魚佬關生」,他擔任紅街市鮮魚福利會理事長已經有20年,同時也是澳門鮮魚行總會副會長。
關偉銘和太太。
紅街市鮮魚福利會是個民間行業自發組織,為紅街市裡賣海鮮的一百多檔魚販服務。13日晚的聚會在五星級酒店勵宮酒店的自助餐廳舉行,吃自助餐是為了方便魚販們收檔之後換好衣服帶著家人陸續到來,160多位幾乎把自助餐廳包場。關偉銘說,做賣魚這一行非常辛苦,不僅溼手溼腳,而且每天工作時間長,大家平時都缺少時間陪伴家人,所以福利會每年都組織幾次聚會,讓大家帶上家人參與。這次是為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的聚餐,最重要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吃好喝好。一個寫上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的蛋糕,被大家用來輪流合影留念的。
澳門人吃粵西水
關偉銘騎著摩託車去進貨。
這天晚上,關偉銘特別高興,他帶著福利會的理事會成員以及退休的前輩一桌桌地敬酒。入鮮魚行,雖然生活底層,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什麼叫「澳門是吃粵西水的」。
凌晨6點,關偉銘在水上街市批發海鮮。
12月14日凌晨5點半,酒後的關偉銘準時出現在水上街市附近的鮮魚批發市場入貨。這裡隔著一條江就是珠海的灣仔。這裡的海鮮、冰鮮以及淡水魚都是來自廣東的西部沿海漁港和養殖場以及廣州的黃沙水產市場,而廣東東部的海產主要供應香港。國內供應的海產品佔到澳門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澳門本土的漁業佔到兩成,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來自全球的高檔海鮮產品也有兩三成。所以關偉銘說:「澳門是吃粵西水的。」
凌晨6點多,關偉銘選了一條十多斤的魚拖走。
關偉銘把選好的魚拿去稱重。
做魚行,很多人都是全年無休。每天上午五點半,關偉銘騎著摩託車去挑貨,讓同行用貨車運回紅街市。8點開檔,關偉銘熟練地鋪上冰塊,5分鐘把一條10多斤的鮮活龍躉分解擺好。各種魚擺上後,他老婆和他一起輪著賣魚,直到晚上8點收市。他對面一個賣淡水魚的攤檔也是一對老夫妻,已經賣了56年魚。
凌晨6點45,關偉銘把魚轉到檔口儲存。
十多斤重的龍躉魚分解前要用木棍把它敲暈。
關偉銘和太太一起在賣魚。
紅街市一個賣了56年魚的老婆婆。
關偉銘說,澳門經濟好不好,賣魚佬最清楚。澳門是個美食之都,而美食必不可少的就是海鮮。以前澳門人少,靠本地漁民捕撈。澳門回歸之後,除了2003非典那一年,經濟是越來越好。澳門物價貴,街市桂花魚5澳元一兩,多寶魚5澳元一兩,海鱔8.5澳元一兩,澳門16兩等於一斤。換算人民幣,相當於一條一斤重的桂花魚要80人民幣。只有當普通澳門居民口袋裡有錢,才會捨得花錢多買魚。
市場的這種進口海鮮是經濟好了之後才有的。
市場裡的部分魚檔開始出現人民幣網絡支付。
而以前只能在海鮮酒樓才能吃到的澳洲大龍蝦、阿拉斯加長腳蟹以及東星斑等,現在紅街市的魚檔都有賣,貴价的海鮮也走進了普通澳門人家的餐桌。
關偉銘在幫襯一位朋友的點心店,附近的街坊他都熟絡。
關偉銘在吃點心,他說澳門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
澳門的舊街道到處能看到土地神位。
澳門名片:魚行舞醉龍
關偉銘和他的同行不僅熟知澳門人餐桌上的秘密,他們有一項傳承久遠的活動成為澳門民俗文化的名片,那就是每年四月初八「魚行醉龍節」。
關偉銘的兒子(右)在表演4月初八舞醉龍(受訪者供圖)。
澳門鮮魚行舞醉龍,於 2009 年被正式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1 年正式列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舞醉龍參與表演的主要是賣魚的兄弟,據歷史資料記載起源於幾百年前的廣東香山。當年的香山就包括如今的中山、珠海和澳門,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魚行醉龍節主要活動內容包括吃龍船頭長壽飯、舞醉龍巡遊、免費派送龍船頭飯。舞醉龍、舞醒獅是節日中兩項主要表演形式。民間相傳,食過龍船頭飯可驅除疾病、兒童快高長大,澳門人清晨就在街市外排隊領取。
關偉銘和他的同行都信奉關羽。
關偉銘所在的鮮魚福利會會館,是50年代前輩們買下來的物業。
關偉銘在展示舞醉龍。
2003年非典那年,人心惶恐,百業蕭條,很多大型活動都取消了。關偉銘決定帶領鮮魚行的兄弟繼續走上街市表演舞醉龍。他說,越是艱難的時刻,越要以驅除瘟疫的精神堅持下去,給街坊一個穩定的信心,相信明天會更好。
12月18日南方都市報相關報導版面
統籌:南都攝影部
圖/文:南都記者 譚偉山
視頻:南都記者 陳輝 李克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