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工作中,經常碰到被狗或貓咬傷抓傷的病例,如何預及時處理傷口和打防疫針對於預防狂犬病的發生至關重要。本文就來詳細介紹狂犬病的診治和預防的相關知。
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人獸共患,多見於犬、狼、貓等肉食動物,人多因被病獸咬傷而感染。臨床大多表現為特異性恐風、恐水、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症狀。其典型症狀是恐水現象,故又名恐水症。
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狂犬病流行。近10多年來,我國因為狂犬病而死亡的人數在逐漸下降,這說明我國推行狂犬疫苗注射已很有成效,但狂犬病的預防仍然不容懈怠。
統計顯示,我國狂犬病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夏秋季(7~9月)最多(31.03%),以縣區及以下的農村地區多見。15歲以下兒童屬高發人群(佔40%),提醒家長要看好自己的孩子,避免被犬、貓等動物咬傷或抓傷,孩子中發生的傷害有些是隱性的,家長應該尤為關注。
狂犬病在臨床上可表現為狂躁型(約佔2/3)或麻痺型。由犬傳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現為狂躁型,這在我國比較常見;而蝙蝠傳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現為麻痺型,多見於美洲、大洋洲和西歐等地區。
(一)傳染性
1、病原體
引起狂犬病的病原為狂犬病病毒,犬和貓是狂犬病病毒主要的儲存宿主。
狂犬病病毒對脂溶劑(肥皂水、氯仿、丙酮等)、75%乙醇、甲醛、碘製劑以及季胺類化合物、酸(PH 4以下)、鹼(PH 10以上)敏感,不易被酚或來蘇爾溶液殺滅。
2、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狩獵者、獸醫、飼養動物者更易感。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均易感。
3、傳播途徑
在我國,大多數狂犬病是被患狂犬病的犬等動物(犬、貓等)咬傷所致,少數是由於被抓撓或傷口、黏膜被汙染所致。少數情況下,該病也可通過唾液直接接觸人體黏膜或皮膚傷口而傳染。狂犬病病毒不能侵入完整、無破損的皮膚。
統計顯示,99%的狂犬病確診病例由患狂犬病的犬類傳播至人;約 50%的傷人動物為家養,其中絕大多數家養動物未接種動物狂犬病疫苗;流浪動物約佔傷人動物總數的25%。所以,飼養的寵物一定要規範地打疫苗。
(二)發病機制
狂犬病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是RNA病毒,動物通過互相間的撕咬而相互傳播病毒。我國的狂犬病主要由犬傳播。
狂犬病毒含5種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聚合酶(L)、磷蛋白(NS)及基質(M)等。狂犬病病毒的糖蛋白能與乙醯膽鹼結合,決定了狂犬病毒的噬神經性。
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後不是進入血液循環(通常在血液中檢測不到狂犬病病毒),而是首先感染傷口附近肌細胞並進行複製增殖,再侵入近處的末梢神經。而後病毒沿周圍神經的軸索向中樞神經作向心性擴散,病毒從脊髓上行到腦的擴散速度非常迅速,主要侵犯腦幹和小腦等處的神經元,並在灰質內大量複製,從而引發臨床症狀。大量病毒又沿神經下行到達唾液腺、角膜、鼻黏膜、肺、皮膚等部位,形成新的傳染源。
人受感染後並非全部發病,被病犬咬傷而未作預防注射者約15%~20%發病,被病狼咬傷者約50%~60%發病,其發病因素與咬傷部位、創傷程度、傷口處理情況、衣著薄厚及注射疫苗與否有關。
對於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人患狂犬病後的病死率幾近100%,患者一般於3~6日內死於呼吸或循環衰竭,故應加強預防措施。
(一)典型症狀
1、潛伏期症狀
從感染到發病前無症狀的時期,一般為2周~8周,極少數可長達1年以上。狂犬病潛伏期無任何徵兆,該時期目前尚無可靠的診斷辦法。
2、前驅期症狀
狂犬病患者的發作,通常以不適、厭食、疲勞、頭痛和發熱等不典型症狀開始,50%~80%的患者會在原暴露部位出現特異性神經性疼痛或感覺異常(如癢、麻及蟻行感等),可能是由於病毒在背根神經節複製或導致神經節神經炎所致。此時期還可能出現無端的恐懼、焦慮、激動、易怒、神經過敏、失眠或抑鬱等症狀。前驅期為 2~10天(通常 2~4 天)。
3、急性神經期症狀
患者出現典型的狂犬病臨床症狀,一般持續1~3天。有兩種表現,即狂躁型與麻痺型。
(1)狂躁型
出現發熱並伴隨明顯的神經系統體徵,包括機能亢進、定向力障礙、幻覺、痙攣發作、行為古怪、頸項強直等。其突出表現為極度恐懼、恐水、怕風、發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排尿排便困難及多汗流涎等。
恐水、怕風是本病的特殊典型症狀,典型患者見水、聞流水聲、飲水或僅提及飲水時,均可引起嚴重的咽肌痙攣。患者雖渴極而不敢飲,即使飲後也無法下咽,常伴聲嘶及脫水。
亮光、噪聲、觸動或氣流也可能引發痙攣,嚴重發作時尚可出現全身疼痛性抽搐。由於常有呼吸肌痙攣,故可導致呼吸困難及發紺。
(2)麻痺型
無典型的興奮期及恐水現象,而以高熱、頭痛、嘔吐、咬傷處疼痛開始,繼而出現肢體軟弱、腹脹、共濟失調、肌肉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呈現橫斷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痺等類格林-巴利症候群(GBS) 表現。其病變僅局限於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腦幹或更高部位的中樞神經系統。
4、麻痺期症狀
患者晚期逐漸進入安靜狀態,此時痙攣停止,患者漸趨安靜,出現弛緩性癱瘓,尤以肢體軟癱最為多見。麻痺可能是對稱性或非對稱性的,以被咬肢體側更為嚴重。眼肌、顏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現為斜視、眼球運動失調、下頜下墜、口不能閉、面部缺少表情等。
進而患者的呼吸漸趨微弱或不規則,並可出現潮式呼吸;脈搏細數、血壓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臨終前患者多進入昏迷狀態,呼吸驟停一般在昏迷後不久即發生。本期持續6~18 小時。
狂犬病發病後的整個自然病程一般為7~10天。死因通常為咽肌痙攣而窒息或呼吸、循環衰竭。
(二)伴隨症狀
其他異常表現包括肌束震顫(尤其是暴露部位附近)、換氣過度、唾液分泌過多、局部或全身痙攣,以及一些較罕見的症狀,包括陰莖異常勃起或性慾增強,這些體徵都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有關。
狂犬病的診斷需根據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病例確診需要實驗室證據。
(一)臨床診斷病例,符合下列任一項即可診斷:
1、典型的狂躁型狂犬病臨床表現。
2、明確的動物致傷史+典型的麻痺型狂犬病臨床表現。
(二)確診病例為臨床診斷病例加下列任一項,即可確診:
1、狂犬病病毒分離(小鼠分離或細胞培養分離)陽性:適合腦組織及唾液等病毒含量高的樣本。
2、狂犬病病毒抗原檢測(螢光抗體實驗、直接快速免疫組化法、酶聯免疫法)陽性:適合腦組織、頸後部皮膚毛囊樣本。
3、狂犬病病毒核酸檢測(RT-PCR、Real-time PCR)陽性:適合唾液、腦組織等樣本。
4、未接種過狂犬病疫苗者,其狂犬病病毒中和抗體檢測(小鼠腦內中和試驗、快速螢光灶抑制試驗)陽性:適合血清、腦脊液樣本。
對可能感染狂犬病的患者,在採取適當預防措施情況下進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可能有助於診斷。無論臨床類型如何,當腦幹、海馬、下丘腦、深層和皮層下白質以及深層和皮質灰質的MRI T2 成像出現模糊、微弱的異常高信號時,均提示可能為狂犬病。疾病晚期,當患者進入昏迷狀態時,增強MRI可以清楚顯示上述改變,這些特徵可用來將狂犬病與其他病毒性腦炎相區別。腦部 CT 幾乎沒有診斷價值。
本病在臨床上需與破傷風、病毒性腦膜腦炎、脊髓灰質炎、格林-巴利症候群(GBS) 等相鑑別。
1、狂犬病恐怖症
由於狂犬病是一種非常恐怖的疾病,一些癔病患者在暴露後想像自己患有此病。通過暗示,他們常有較為悲觀的表現,傷後不定時出現喉緊縮感,飲水困難且興奮,如攻擊行為、咬人、吼叫甚至恐水。假性恐水是一種誇張的表現,不能準確地產生反射特點,缺乏發熱,特殊的前驅症狀和特異性的實驗室檢查結果。患者無怕風、流涎、發熱和癱瘓,病情不再發展,甚至可自行恢復。在這些病例中,被動物咬傷至出現臨床症狀僅幾小時或 ld ~2d ,而狂犬病的潛伏期不可能這樣短,了解患者以前的個性有助於診斷。
2、破傷風
屬於非傳染病,患者潛伏期較短,多為6~14天,常見症狀為牙關緊閉,苦笑面容,全身性肌肉痙攣持續較久,常伴有角弓反張。而狂犬病肌肉痙攣呈間歇性發作,主要發生在咽肌。破傷風患者無高度興奮及恐水現象,積極治療可治癒。
3、病毒性腦膜炎
病毒性腦膜炎常有昏迷等神志改變、腦膜刺激徵、腦脊液改變等,且可治癒,這些均有助於與狂犬病鑑別,免疫學抗原、抗體檢測、病毒分離可作出肯定診斷。
4、脊髓灰質炎
麻痺型脊髓灰質炎易與麻痺型狂犬病混淆。此病呈雙向熱型起病,雙側肢體出現不對稱弛緩性癱瘓,無恐水症狀,肌痛較明顯。
5、格林-巴利症候群
狂犬病與格林-巴利症候群不同的是,狂犬病患者一般伴有高熱、叩診肌群水腫(通常在胸部、三角肌和大腿)和尿失禁,而不伴有感覺功能受損。
如果確診為狂犬病患者,則按傳染病進行救治。應給予隔離護理,保持安靜臥床休息,防止一切音、光、風等刺激,大靜脈插管行高營養療法,醫護人員須戴口罩及手套、穿隔離衣。患者的分泌物、排洩物及其汙染物,均須嚴格消毒。狂犬病一旦發作,臨床並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一般於3~6日內死於呼吸或循環衰竭。
本文重點介紹被患病動物咬傷後的預防處理措施。
狂犬病暴露後(即被患病動物咬傷後)重在及時進行傷口處置、疫苗接種等。
對於Ⅲ級暴露,正確而及時地注射被動免疫製劑(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人用免疫球蛋白等)非常重要。
對於深部創口,必須同時預防破傷風感染。
(一)暴露後(咬傷後)急性期傷口處理
被動物致傷之後的傷口處理十分重要。傷口處理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機械性、物理性和化學性等方式,降低傷口內的狂犬病病毒及其他微生物數量,從而降低狂犬病發病及其他感染的風險,促進傷口癒合並及早恢復功能。
1、傷口衝洗:使用肥皂水(或弱鹼性清潔劑)及流動清水對傷口進行徹底有效的衝洗。為了保證衝洗效果,建議衝洗15 分鐘左右。為避免非無菌的清水、肥皂水或其他清洗劑殘留,最後用生理鹽水衝洗傷口一遍。為達到衝洗的最佳效果及降低醫療風險,建議使用具備二類醫療器械資質的衝洗器及專用衝洗液對傷口進行徹底衝洗。
2、傷口清創:遵循清創原則進行傷口清理,通過外科技術降低傷口感染率、促進癒合。
3、傷口消毒:使用碘製品或專用衝洗液或消毒劑對傷口進行消毒。
4、傷口一期縫合:因動物致傷後傷口感染率高,因此應謹慎一期縫合(即清創後不一定立刻縫合傷口)。6小時以內的大傷口,特別是位於頭面部時則建議一期縫合;頭面部以外的犬咬傷傷口也可考慮一期縫合;貓咬傷傷口則不考慮一期縫合。
(二)暴露後被動免疫製劑應用
根據狂犬病暴露等級應用被動免疫製劑(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狂犬病疫苗。
被動免疫製劑是外源的狂犬病病毒抗體,浸潤注射於傷口及其周圍,使局部形成高濃度的抗體環境,中和傷口衝洗清創後殘留的病毒,從而最大限度降低發病率及延長潛伏期,為疫苗注射後產生抗體爭取寶貴的時間。
1、狂犬病暴露分級:
狂犬病暴露分三個等級:Ⅰ級暴露、II級暴露和III級暴露。
Ⅰ級暴露:完好的皮膚接觸動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洩物,屬Ⅰ級暴露,無風險,無需暴露後處置,但接觸部位需認真清洗。
Ⅱ級暴露:無明顯出血的咬傷、抓傷及無明顯出血的傷口或已閉合但未完全癒合的傷口接觸動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洩物,屬於Ⅱ級暴露,要進行傷口處置及疫苗接種。
Ⅲ級暴露:包括穿透性的皮膚咬傷或抓傷,臨床表現為明顯出血;尚未閉合的傷口或黏膜接觸動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洩物;暴露於蝙蝠。需要進行傷口處置、疫苗接種及根據情況使用被動免疫製劑。
暴露三個等級的分辨方法:
分辨Ⅰ級或Ⅱ級傷口可採用酒精擦拭,無疼痛屬於Ⅰ級暴露,有疼痛屬於Ⅱ級暴露。
分辨Ⅱ級或Ⅲ級暴露可通過當時是否有明顯出血,傷口無出血、少量滲血及擠壓後滲血屬於Ⅱ級暴露,明顯出血或皮膚全層破裂屬於Ⅲ級暴露。
2、須接受被動免疫製劑的情況
(1)首次暴露的Ⅲ級暴露者;
(2)患有嚴重免疫缺陷及長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劑的Ⅱ級暴露者;
(3)首次暴露未使用被動免疫製劑,7 天內發生再次暴露的Ⅲ級暴露者;
(4)幹細胞移植後的Ⅱ級暴露者及Ⅲ級暴露者。
注意:頭面部的Ⅱ級暴露不再推薦使用;遠處肌肉注射不再推薦;接種狂犬病疫苗首針7天後不再使用被動免疫製劑。
3、被動免疫製劑應用劑量
狂犬病被動免疫製劑最大劑量應按照體重計算,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按照每公斤體重20 IU,馬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ERIG)按照每公斤體重40 IU計算。
4、被動免疫製劑應用方法
在受傷部位一次性足量使用:
(1)所有傷口均應覆蓋;
(2)不得把被動免疫製劑和狂犬病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
(3)禁止用同一注射器注射狂犬病疫苗和被動免疫製劑;
(4)如所用總劑量不足以浸潤注射全部傷口,可用生理鹽水適當稀釋;
(5)手指、腳趾、鼻尖、耳廓及男性外生殖器等末端部位無法進行足量注射時,則按局部可接受的最大劑量使用;
(6)建議和疫苗同一天使用,若不能實現,應先注射疫苗,第1劑疫苗注射後7天內仍可注射被動免疫製劑。
注意事項:
(1)臨床使用被動免疫製劑時應與首針疫苗接種同時進行(暴露後儘早實施),開始疫苗接種後7天內,注射被動免疫製劑仍有效;
(2)儘量避免在接種疫苗前1天及以上注射被動免疫製劑。
(3)注射動物源性抗血清要防止發生過敏反應,應有過敏反應的搶救藥品和能力。
(三)暴露後狂犬病疫苗接種
狂犬病為致死性疾病,高風險暴露後均應按程序接種狂犬病疫苗,無任何禁忌,但接種前應充分詢問受種者個體基本情況(如有無嚴重過敏史、其他嚴重疾病等)。即使存在不適合接種疫苗的情況,也應在嚴密監護下接種疫苗。
目前,我國批准上市的狂犬病疫苗的暴露後免疫程序包括「5針法」和「2-1-1」程序兩種。
1、5針法
所有疫苗均可使用。第0、3、7、14和28天各接種1劑,共接種5劑。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本法。目前,我國醫療機構也常用此法。
2、「2-1-1」程序
只適用於我國已批准可以使用該程序的狂犬病疫苗產品,第0天接種2劑(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種1劑),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種1劑,共接種4劑。
國內外疫苗的臨床研究數據顯示,疫苗按暴露後的「5針法」或「2-1-1」等免疫程序接種,大多可在接種後7 天出現中和抗體,14 天100%抗體轉陽。
狂犬病暴露後處置,快速產生抗體非常重要,所以建議儘可能按照規定時間進行接種,前3針尤為重要,不要推遲。如未能按照規定時間接種,出現某一針次延遲,則後續針次接種時間按原免疫程序的時間間隔相應順延。無需重啟接種程序。為保證免疫效果並降低法律風險,不建議提前接種。
建議在一個程序中儘量使用同一品牌狂犬病疫苗。但無法實現時使用不同品牌的疫苗也能達到免疫效果。
(四)再次暴露後的處置
對既往進行過暴露前預防或者暴露後預防處置的病例,以及至少注射過2劑細胞培養狂犬病疫苗的病例進行的暴露後預防處置均按照再次暴露後預防處置進行處理。
(1)傷口處理:任何一次暴露後均應及時進行規範的傷口處理。
(2)疫苗接種:如再次暴露發生在免疫接種過程中,則繼續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種,不需加大劑量和劑次。上次免疫程序最後1劑完成後3個月內再次暴露,無需加強免疫。上次免疫程序最後1劑完成後3個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0和3天各接種1劑疫苗。
(3)被動免疫製劑:按暴露前或暴露後程序完成了至少2劑狂犬病疫苗接種者,除HIV感染者臨床期或造血幹細胞移植病例外,再次暴露均無需使用被動免疫製劑。
(五)抗破傷風、抗感染處理
傷口較深、汙染嚴重者酌情進行抗破傷風處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
破傷風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所有的傷口均應預防破傷風的發生。哺乳動物咬傷是破傷風高風險暴露,均需要對破傷風進行預防。
患者就診當天完成常規狂犬病預防外,需根據需要進行破傷風的預防,破傷風抗毒素(TAT)或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TIG)注射大肌肉處(建議臀部)。破傷風疫苗需遠離狂犬病疫苗注射部位至少2.5 cm以上注射。第28天完成最後1針狂犬病疫苗注射的同時,注射第2針破傷風疫苗,之後6~12個月補種第3針疫苗。
根據患者破傷風免疫史和傷口類型採取預防破傷風的措施(見下表)
(六)特別注意事項
1、暴露後處置無任何禁忌,高風險暴露均應按規範處置。
2、現代細胞基質疫苗質量高、安全性好。孕婦接種後不會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哺乳期婦女接種後可正常哺乳。
3、嚴重的免疫功能低下,如:愛滋病患者(5歲以下兒童CD4+<25%,或者5歲及以上CD4+<200 /mm3),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接受皮質類固醇治療(40 mg>2周)的患者,建議接種後2周檢測抗體,抗體陰性者加強2針後繼續檢測。
4、幹細胞移植的患者移植前的記憶免疫被清除,對於狂犬病的免疫記憶消失,再次暴露發生在移植1年以內按首次暴露、嚴重免疫功能低下者處理(Ⅱ級及Ⅲ級暴露均需使用被動免疫製劑)。發生在移植1年以上的按免疫功能正常的首次暴露後處理。
七、預後情況
如無重症監護,狂犬病病人會在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後1~5 天內死亡,死亡率接近100%。
八、日常管理和預防措施
(一)日常管理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控制狂犬病傳播的根本途徑是加強對宿主動物的免疫,為犬類接種疫苗是預防人類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目前,我國養犬數量呈上升趨勢,80%分布在農村地區,免疫注射難度大,免疫覆蓋率低,還有很大數量的流浪犬和傳播狂犬病的野生動物。因此,呼籲文明養犬養貓,及時給家養的狗和貓接種疫苗,從源頭上進行預防。
(二)暴露前預防
暴露前(咬傷前)預防是從事相關工作人群預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1、適用人群
所有持續、頻繁暴露於狂犬病危險環境下的個體均推薦進行暴露前預防性狂犬病疫苗接種,如接觸狂犬病病毒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可能涉及狂犬病病例管理的醫護人員、狂犬病病例的密切接觸者、獸醫、獵人、動物馴養師以及經常接觸動物的農學院學生等。此外,建議到偏遠、難以獲得及時的暴露後預防處置的地區,且存在暴露風險的遊客進行暴露前免疫。
2、基礎免疫
免疫程序:第0和7天分別肌內注射1劑,共接種2劑。
接種途徑、部位和劑量:2歲及以上人群疫苗接種於上臂三角肌,2歲以下幼童可選擇大腿外側上1/3處肌內注射。禁止在臀部肌肉注射。每劑 0.5 ml 或 1.0 ml(具體參照產品說明書)。
免疫功能低下者應接受3針暴露前免疫程序,第0和7天,以及第21~28天分別肌內注射1劑。
3、加強免疫
出於暴露前預防的目的,已接受全程基礎免疫者無需定期進行加強免疫。
定期加強免疫僅推薦用於因職業原因存在持續、頻繁或較高的狂犬病病毒暴露風險者(如接觸狂犬病病毒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和獸醫)。
免疫程序:接觸狂犬病病毒的實驗室人員每 6 個月監測1次血清中和抗體水平;獸醫、動物疫控部門等每 2 年監測一次血清中和抗體水平。當血清中和抗體水平 <0.5 IU/ml 時需加強接種1 劑。
(三)疫苗接種禁忌
對於暴露前預防,對疫苗中任何成分曾有嚴重過敏史者應視為接種同種疫苗的禁忌症。妊娠、患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活動期、使用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者可酌情推遲暴露前免疫。對一種疫苗過敏者,可更換另一種基質的疫苗繼續原有免疫程序。
(四)疫苗不良反應處理
1、常見一般反應
(1)局部反應:接種疫苗後24小時內,注射部位可出現紅腫、疼痛、發癢,一般不需處理即可自行緩解。
(2)全身性反應:可有輕度發熱、無力、頭痛、眩暈、關節痛、肌肉痛、嘔吐、腹痛等,一般不需處理即可自行消退。
異常反應罕見,發生率極低,主要包括過敏性皮疹、過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腫及過敏性休克。
2、過敏性休克處置
發生過敏性休克至呼吸、心跳停止的間隔約為5分鐘,因此迅速處理十分重要。只要懷疑過敏性休克,就啟動急救流程,避免因為延遲診斷而延誤搶救。開始治療的關鍵是維持呼吸道通暢和保持有效血液循環,尤其強調腎上腺素的緊急使用。
臨床上無法快速鑑別致傷動物是否帶病毒,只能夠基於當地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是否有被犬、貓、蝙蝠或其他宿主動物舔、咬史,進行綜合評估。因此,在發生狂犬病暴露時,即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確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動物(犬、貓、蝙蝠等)咬傷、抓傷、舔舐黏膜或者破損皮膚處,或者發生開放性傷口、黏膜直接接觸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等情況時,應儘快就醫。就診科室: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門診(動物致傷門診、犬咬傷門診、狂犬病預防門診等);有前驅症狀者到傳染科就診。
總結: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由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動物傷人後傳播至人,潛伏期(無症狀期)大多數為1~3個月(1周以內或1年以上極少)。患者一旦出現狂犬病症狀,病死率近乎100%。因此,被患病動物咬傷後儘早接種狂犬病疫苗,可挽救眾多生命。
特別說明:本文主要內容整理自《實用內科學》、《狂犬病診斷標準》、《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中國破傷風免疫預防專家共識》等,僅作醫學科普學習,不做臨床醫療使用,如果患有相關病症,請儘快到醫院診治。
如果您覺得文章內容不錯,敬請點讚、收藏和評論,歡迎關注飛狐醫生,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