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4.4億年前大滅絕期間海洋生物的時空對話

2021-01-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史前海洋底棲生物演化的一個傳奇

腕足類赫南特貝--三葉蟲尖盾蟲動物群(Hirnantia-Mucronaspis Fauna)是4.4億年前生活在顯生宙第一次大滅絕兩幕之間、已知地理分布最廣、延續時間最短的一個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群(圖1)。正是這個動物群,鑄就了地球歷史海洋生物演化的一個傳奇。

奧陶紀末大滅絕中斷了史前規模最大之一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它由兩幕組成,以不同方式與南方大陸冰川活動密切相關。當今人類正遭遇全球氣候變化。新生代與這次冰期及相關背景既有差異、又有較多相似性(如CO2分壓長期下降,板塊構造活躍,風化作用強烈,大量養分進入海洋)。於是,發生於奧陶紀末期,史前唯一一次與冰川吻合的大滅絕事件,越來越受學界關注。科學家試圖從中尋找答案並斬獲啟示。

《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最近以「奧陶紀末赫南特期腕足動物群:新全球視野」(The latest Ordovician Hirnantian brachiopod faunas:New global insights)為題,在線發表了由戎嘉餘、黃冰、張小樂、陳迪和英國Durhan大學D.A.T. Harper、加拿大Brandson大學李榮玉合作的成果。該文綜合研究全球20餘個板塊或地體Hirnantian期腕足動物群和奧陶--志留系界線地層,論述平坦海底生態系統佔優勢的腕足動物組成、分布、生態和生物地理,探討4.4億年前大滅絕環境變化的關係問題,如:奧陶紀海洋生物大幅射為何中斷?Katian淺水和深水底棲腕足動物群為何消亡?Hirnantia動物群為何先廣布全球、後又很快整體滅絕?

地層對比是探討大滅絕的基礎。根據筆石新資料,確認全球產Hirnantia動物群地層多被M. persculptus帶上部所蓋覆。將Hirnantian階分成下、中、上三部分,為世界16個塊體、32個重要剖面的相關地層,提出一個新的、高精度的對比方案(圖2)。

先、後兩套腕足動物群(Hirnantia動物群和Edgewood-Cathay動物群)被識別了,它們分別棲息在Hirnantian早、中期和Hirnantian晚期—Rhuddanian期(圖3)。全球各地含Hirnantia動物群地層的頂、底界的穿時性亦被進一步證實。

Hirnantia動物群發育常見屬11個,盛產源自較高緯海域的典型分子(如Hirnantia,Kinnella,Plectothyrella),是被歸於冷水動物群的依據。研究表明,其他常見屬包括原先偏於低緯海域的廣溫性(冷/暖都能適應)生物(如Cliftonia,Dalmanella,Eostropheodonta,Fardenia,Hindella,Leptaena),正是這些屬在大滅絕之後能繼續倖存。

Hirnantia動物群的分布受海域緯度、水體深度和底質(巖相)控制,在泥質灰巖和鈣質泥巖裡最常見,在較純碳酸鹽巖裡少見。群落生態方面,下列類型最具代表性:1)內陸棚淺水群落(BA2),多樣性低,以Dalmanella,Plectothyrella,Hindella佔優勢(底質碳酸鹽含量高),缺失Hirnantia,Kinnella,Paromalomena;2)外陸棚較深水群落(BA2-3),多樣性較高,後3屬常見(鈣泥質含量高);3)深水群落(BA4-5),Aegiromena佔優勢,多樣性最低。從近岸到遠岸,上述三類均呈相變關係,都是該動物群的組成部分。由此再往深水海域,為筆石相沉積。深水海綿動物(如安吉動物群)的輻射則晚於Hirnantia動物群繁盛期。

Edgewood-Cathay動物群廣布於Hirnantian晚期—Rhuddanian期低緯、近岸、淺水海域,分為碳酸鹽巖相和碎屑巖相兩大部分,以Brevilamnulella,Eospirigerina,Thebesia,Cathaysiorthis等為特徵,與Hirnantia動物群基本特徵顯著不同。

Hirnantian期各門類生物(如腕足動物與四射珊瑚)的重創程度是有差異的。根據氣候驟變及環境擾動在時空上的異質性和腕足類組合的差異性,論述了奧陶紀末大滅絕兩幕式過程的複雜性(圖4)。研究表明,下列解釋比較符合腕足動物演化的實情。

第一幕(Katian-Hirnantian交界期)時,岡瓦那冰川活動加劇,海水驟冷(5-8°C),海面速降(80-120米),大片淺海乾涸(如北美),大量不同水深的屬種消失。喜溫和窄適性生物,如某些腕足類(三分貝目、五房貝目和無洞貝目),床板珊瑚,層孔海綿,生物礁/碳酸鹽泥丘變得頗為稀缺;筆石、牙形類多樣性亦顯著降低。適應冷水的機會主義泛濫生物(Hirnantia-Mucronaspis動物群)佔領廣闊充氧海域,群落多樣性驟減,生物地理區系幾近消失(圖5)。

第二幕(Hirnantian晚期)時,冰蓋融化,溫度驟升,海面速升,缺氧靜滯水體大範圍侵入到由Hirnantia-Mucronaspis動物群棲息的海底,該動物群慘遭滅頂之災而銷聲匿跡。隨後,第一幕後那些稀缺的生物遷移到溫暖淺海底域根植,生物地理區系開始顯現。

研究表明,全球佔優勢的動物群先廣布、後被取代,體現了地球環境兩次快速而重大的轉折,是奧陶紀末兩幕式大滅絕的真實反映。假如忽視第二幕的海洋突發缺氧事件和Hirnantia動物群整體滅絕,志留紀腕足類就會以偏向喜冷/廣適性生物後裔傳種接代,與偏向喜溫/窄適性種系分道揚鑣,這有悖於腕足類宏演化的基本狀況。

為探索這次大滅絕起因,近年來,特別是通過沉積地球化學(如碳、氧、鍶、鈾、鉬、釹、硫、氮、汞等元素)研究,提出了眾多假說,如氣候劇變,大洋缺氧及化學變化,板塊活動,火山噴發,伽瑪射線爆發等。「火山噴發說」認為這次滅絕由大火成巖區(LIP)/全球變暖所致,似成新的熱點。Katian晚期火山噴發已被鉀質斑脫巖證實,但如何將這次大滅絕與火山噴發/全球變暖相聯繫?Hirnantian期為何稀缺偏向喜溫/窄適性生物?同期LIP在哪兒?汞異常是受大火山活動還是區域過程控制?欲解決這些問題,仍需尋找更多證據。

從古生物學角度確定大滅絕事件,除生物多樣性驟降外,還需關注全球普佔優勢和不佔優勢的生物群的消亡和演替。顯生宙『五大滅絕』各有特點。奧陶紀末大滅絕與白堊紀末(行星撞擊和強熱壓)和二疊紀末(強熱壓)的不同,是起因於岡瓦那冰川活動、氣候、海洋以至於地球系統發生劇變而獨樹一幟。地球是『變暖』還是『變冷』只是一個現象,關鍵要看在多長時間內全球環境發生變化、且是否會衝破多數生物的忍耐度和生存閾值,導致生物群整體演變。奧陶紀末大滅絕為今日地球環境大尺度的變化,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史前案例對照。

該項研究獲得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圖1 奧陶紀赫南特早-中期赫南特貝動物群的全球分布

圖2 全球重要古板塊(或地體)奧陶系-志留系交界地層對比表

圖3 Hirnantia動物群(左)和Edgewood-Cathay動物群(右)的代表分子

圖4 奧陶紀末大滅絕期間及其前後常見生物門類的動物群演替

圖5 赫南特期大災難期間及其前、後腕足動物群演替、碳同位素漂移(宜昌王家灣)和相關生物與地質事件

相關論文信息:Rong Jiayu*, Harper D.A.T., Huang Bing, Li Rongyu, Zhang Xiaole and Chen Di, 2020. The latest Ordovician Hirnantian brachiopod faunas: New global insights. Earth-Science Reviews 208-103280.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0.103280.

相關焦點

  • 2.52億年前,導致海洋生物大滅絕的元兇是誰?
    二疊紀末大滅絕4月2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洋生物滅絕展開研究。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一次史無前例的生物大滅絕,讓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這是有史以來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慘烈打擊。對於滅絕因何發生,數十年來科學界提出很多假說。
  • 地球正經歷第七次物種大滅絕? 2.6億年前的生物滅絕事件被嚴重低估
    &nbsp&nbsp&nbsp&nbsp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0日報導,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米歇爾·蘭皮諾和中國南京大學的沈樹忠(音譯)發表論文稱,目前我們正經歷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應該被稱為「第七次」大滅絕。因為發生於約2.6億年前的「瓜德魯普統末期生物滅絕」事件的嚴重性此前一直被低估。
  • 在地球活了4億年,如今生物學家告知人類:鯊魚已「功能性滅絕」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古生物幾乎都已經滅絕了,現代人類只能通過化石去了解它們。但實際上目前地球上還存在著許多古老的「活化石」,例如國寶熊貓、有上億年歷史的娃娃魚和銀杏樹等等。在海洋中,有一種動物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它雖然沒有引起全人類的重視,但現在生存狀況並不樂觀,這種動物就是鯊魚。
  • 地球存在的48億年中已經有5次生物大滅絕,第六次什麼時候來?
    地球歷史研究結果表明,在地球存在的約48 億年中,生物演化發展很漫長,只是在距今5 億年前即寒武紀,生物發展才突然迅速起來,古生物學家將之稱為生物大爆發。在這之後,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 研究發現史上首次生物大滅絕持續僅20萬年
    新華社南京1月6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6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新近發現4億多年前地球史上出現的首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生在短短20萬年之間。這一成果,為人類精確研究大滅絕的成因和發生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
  • 鯊魚在地球上生存了4億多年,成功躲過5次生物大滅絕,憑什麼?
    我們都知道地球在宇宙中已經存在46億年的時間了,而地球上第一個生命誕生至今也已經走過30多億年的歷史,人類如今雖然是地球上的絕對霸主,但是放眼整個地球的歷史,人類區區百萬年的時間真的是彈指一瞬間的事。
  • 地球共出現過5次物種大滅絕,人類離第6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在宇宙中運轉了46億年之久,46億年裡地球上的物種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演變,有些物種適應了大自然的變化存活至今,有些物種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災害中逐漸走向滅絕,有科學家統計出從古至今地球上一共出現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分別是距今4.49億年前的奧陶紀大滅絕、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大滅絕、2.51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大滅絕、1.95億年前的三疊紀物種大滅絕和
  • 2.5億年前 是誰「謀殺」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科技日報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對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海洋生物滅絕展開了研究。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一次史無前例的生物大滅絕,讓超過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陸地生物滅亡。這是有史以來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慘烈打擊。
  • 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滅絕了96%,原因是遠古「全球變暖」
    這每一次的災難,都讓這個地球上的生物滅絕了一大半。那麼其中比較嚴重的一次,就是二疊紀大滅絕事件。這次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海洋生物滅絕了96%,原因是遠古「全球變暖」二疊紀大滅絕事件的發生,距離現在也有2.52億年了。當時的二疊紀已經快要走到末期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地球就發生了這件非常恐怕的事情。當時陸地上的生物滅絕了有70%,而海洋中的生物,則滅絕的數量更多。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如今生物學家宣布: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
    」,而滅絕的原因,則與人口密度大、治理不善和過度捕撈有關。生活在海洋中的「活化石」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已經屬於非常古老的生物了,不過事實上,地球生命演化40多億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誕生過無數的物種,絕大多數都比恐龍還要古老。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如今生物學家宣布: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
    據報導,來自美國的海洋生物學家團隊,在對全球近20%的珊瑚礁區域展開調查後,發現鯊魚如今在很多海域中,都已經出現了「功能性滅絕」,而滅絕的原因,則與人口密度大、治理不善和過度捕撈有關。 生活在海洋中的「活化石」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已經屬於非常古老的生物了,不過事實上,地球生命演化40多億年
  • 2.5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到底有多可怕?
    2.5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到底有多可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頃刻間,約有90%的海洋生物物種以及75%的陸地生物在地球上徹底銷聲匿跡,令絕大多數生物面臨大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氣候發生了突變以及沙漠的範圍普遍擴張,再加上火山爆發等現象造成的一系列影響所致,科學家們曾在二疊紀末期的巖石樣本中發現,該時期部分區域的氣候產生了明顯變化,使得地球兩極出現了巨大的大陸冰川,從而導致全球氣候變冷,大多數生物因為無法適應氣候變化
  • 地球上的5次生物滅絕事件,現已步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在人類之前,地球生命演化史上共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分別發生在4.5億年前的奧陶紀末、3.6億年前的晚泥盆世、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以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距離現在最近的就是我們熟悉的恐龍大滅絕的那次。據科學分析,大規模的生物滅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約6200萬年一次。那麼這是不是說明我們已經進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周期?
  • 存在地球4億年時間,扛過了4次物種滅絕,在中國卻成為保護動物
    我們總是說,人類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生物,但是實際上在這顆存在了數十億年的地球,人類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地球曾經的霸主被一顆小行星所滅絕,如果這個小行星砸在了當今世界,那麼人類被滅絕的可能性也是極高的。
  • 4.29億年前三葉蟲Aulacopleura koninckii與現代蜜蜂的複眼一模一樣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複眼的結構和功能自古生代(5.42億至2.52億年前)以來幾乎沒有變化,這為了解三葉蟲的遠古生命提供了新知。
  • 4.5億年前的奧陶紀,地球走了黴運,它被一束伽馬射線暴正面擊中
    比如說4.5億年前的奧陶紀,地球就走了黴運,它被一束伽馬射線暴正面擊中,該事件在當時的地球上造成了巨變根據已觀測到的相關數據,這些伽馬射線暴的持續時間在0.1-1000秒之間,在短短的1秒鐘之內,它們所釋放出能量,通常就可以高達太陽一生(100億年)所釋放的能量總和。 可以想像的是,假如一顆擁有生命的星球被如此恐怖的能量正面擊中,那絕對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因此伽馬射線暴也被稱為「宇宙死神」。很不幸的是,4.5億年前,地球曾被它正面擊中。
  • 約4億年前的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如獲至寶,它或是最古老陸地動物
    約4億年前的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如獲至寶,它或是最古老陸地動物 在英國蘇格蘭,古生物學者找到了一種看起來好像是「千足蟲」的古生物化石,不過在經過研究後,卻發現它並不是「千足蟲」,屬於一個已經滅絕的遠古種群,從時間上來看,距今大約4.25億年前,它或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陸地動物,這項研究報告也發布在最新版的《歷史生物學》上。
  • 再現寒武紀大爆發奇蹟,澄江化石地博物館,看5.3億年前海洋生物
    撫仙湖不遠處還有一座擁有5.3億年歷史的天帽山,就是在這麼一個地方,誕生了一個規模超過6個香港迪士尼,8個海洋公園的旅遊度假綜合體,是集澄江化石博物館、動物大世界、海洋大世界、溼地公園、度假小鎮、高端酒店群、半山度假區於一體的雲南省十大文化旅遊項目之一——雲南寒武紀小鎮歡樂大世界。
  • 逃過大滅絕的遠古生物,已存活2億年,其生存方式至今未變
    審核:小文 地球上一共發生過五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在這麼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發生得最嚴重,滅絕的生物最多的一次是發生在2.52億年前的大滅絕事件,這個時期剛好是二疊紀末期,在這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全球95%以上的物種差不多都滅絕了,而生活在海洋裡面的生物90%以上也都全部滅絕了。
  • 顯生宙的五次生物大滅絕---「Big Five」
    顯生宙以來,共發生過5次得到共識的大滅絕。↑ 五次大滅絕的起因主要有4個方面:①小行星撞擊圖;②超級地幔柱和大規模火山噴發圖;③海水缺氧、酸化;④全球氣候劇變。如上圖所示,最嚴重的一次(序號代表慘烈程度,①到⑤嚴重程度逐級遞減)為標紅的二疊紀末大滅絕,由火山爆發引起。其他四次的原因及慘烈程度也可由上圖輕易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