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清太宗在位期間沒有立太子,在他暴斃之後就關於誰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選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會有戰爭的發生。在爭奪皇位的人選中,有兩人的呼聲最高,同時也最有實力,分別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兒子豪格。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最終繼承皇位的不是二人中的任何一個,而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稱順治帝。那麼為什麼皇位繼承爆了這樣一個冷門呢?
實力與人氣並存的多爾袞,為什麼放棄了唾手可得的皇位?真的如傳言一般,是因為多爾袞與順治帝的母親孝莊太后的愛戀,可以使多爾袞甘心成為順治帝背後的輔佐之臣嗎?他真的是戀愛腦嗎?還是有什麼不敢造反的理由呢?
為了美人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
1、本來最有威望的繼承人
皇太極作為皇位繼承的熱門人選,皇太極擁有超高的支持率,再加上多爾袞本身的戰功赫赫,幫助皇太極打下大清的江山。
因此多爾袞成為下一任皇帝的可能性巨大。但最終多爾袞是以攝政王的身份參與朝政,而不是皇帝的身份。這期間所發生的詳細時間在史書中不可查詢,但一直以來都有多爾袞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傳說。
2、孝莊下嫁多爾袞
孝莊太后是順治帝的母親,皇太極的嬪妃,在皇太極死後為了穩固朝局,讓自己的兒子福臨順利登上皇位,改嫁給自己丈夫的弟弟多爾袞。
按照他們那個部族的習俗,兄長死後,弟弟是可以娶自己的嫂嫂並照顧自己的侄兒的。對於孤兒寡母的孝莊太后母子來說,改嫁多爾袞並非那麼的不可接受。
首先,下嫁多爾袞可以使自己的兒子福臨順利登上皇位,這在當時是非常具有誘惑力的,其次是孝莊太后可以避免為皇太陪葬的命運,因此多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孝莊太后嫁給多爾袞並非那麼的讓人難以接受。
輔佐順治上位,排除異己,獨攬朝政
1、多爾袞的野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傳說中的多爾袞與孝莊太后之間可謂是風花雪月,多爾袞甘心為攝政王,幫助順治帝福臨處理日常政務。
尤其是在福臨剛登基的時候才六歲,很需要一個有才能有責任心的成人在旁指導,而多爾袞非常適合這個角色。
多爾袞真的甘心做福臨背後的男人嗎?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在福臨繼位以後,攝政王多爾袞多次「逼迫」福臨加封自己為「皇叔父攝政王」和「皇父攝政王」。
他也並沒有一心輔佐福臨,而是一步步將捷銳濟爾哈郎排除在政權中心之外,同時排斥異己。
多爾袞的野心很簡單,一步步培養自己的隊伍,架空福臨的權力,然後逼迫福臨退位,自己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帝,同時也可以避免朝局動蕩。他的野心在這裡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2、始終不敢造反
多爾袞對權力有很大的野心,不惜以迂迴之術輔佐福臨進而達到反抗的目的,但最終他的小算盤沒有實現,沒有反抗,也沒有造反。
多爾袞沒有造反並不是因為他沒有造反的能力,而是他承受不起造反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由孝莊太后給出的,當然並不是因為二人之間的愛情。
事業是一個男人一生的追求,登上皇位也是多爾袞長久以來的目標,但因為孝莊太后的存在使得多爾袞的這一目標無限延期,最終福臨親政,落得個被斬殺的下場。
孝莊太后為什麼擁有這樣的力量,原因很簡單
1、熟悉政權操作
作為草原第一美女的孝莊太后是蒙古旗主的女兒,從小就開始接觸政治圈,深諳政治圈內的各種操作。
因此對於政治圈的孝莊太后而言你,沒有什麼東西比權力更重要。因此只要抑制住多爾袞不造反,孝莊太后可以做出任何事。
2、孝莊太后實力強大
孝莊太后的娘家的軍事力量是非常強勁的,當初的努爾哈赤都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對於多爾袞而言,貿然造反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會勝利,如果失敗,就會成為大清的千古罪人,這層顧慮也使得多爾袞不敢起兵造反。
3、孝莊太后分散了各旗力量
則是孝莊太后本身也是一個政治圈的弄潮兒,利用自身太后的身份把各旗分解開來,這樣不再為伍就無法形成強大的威脅,這也使得多爾袞的造反之路前途漫漫。
結語:
多爾袞從沒有放棄過自己的政治野心,小心盤算步步為營,但是還是輸給了孝莊太后。
其實多爾袞身上的以大局為重的責任心,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無論是當初放棄皇位爭奪,還是因為種種顧慮一直沒有起兵造反,多爾袞始終是考慮到大清朝整體的利益的。
傳聞中多爾袞與孝莊太后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讓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兩人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也引起眾多人去研究這一段歷史。
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兩者之間從來都不是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浪漫,而是政治人物權衡利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