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六月,蓮花朵朵開,對於蓮花,文人墨客的文筆可從來沒有閒著。在宋朝,有周敦頤的《愛蓮說》,民國有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可是,你知道嗎?當代文理精通的當代詩人,散文家,建築學家林徽因也寫過一首詩。詩歌的名字叫《蓮燈》。
這首詩於1932年創作,發表於翌年3月《新月》雜誌。
這首抒情詩以燈比喻蓮花,它體現了詩人對於人生的認識,表達了雖然個體渺小,但也要發光發熱,活出生命的價值和精彩的情感。全詩以比喻象徵貫穿,意境優美,語言清新精緻,讀起來既帶著淡淡的憂傷,又有著希望,哲思雋永。
蓮燈
作者:林徽因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正中擎出一支點亮的蠟,
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不怕它只是我個人的蓮燈,
照不見前後崎嶇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著人海的浪濤
明暗自成了它內心的秘奧。
單是那光一閃花一朵--
像一葉輕舸駛出了江河--
宛轉它漂隨命運的波湧
等候那陣陣風向遠處推送。
算做一次過客在宇宙裡,
認識這玲瓏的生從容的死,
這飄忽的途程也就是個--
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
這首詩原稿創作時間注為"寫於二十一年七月半",也就是1932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七月半"即民間的鬼節,應是為徐志摩而作。1931年的秋天,徐志摩飛機失事而亡,林徽因此時作此詩,可說是一首召喚亡魂以及超度亡魂的悼亡詩。
這首《蓮燈》是一首很美很有意境的詩,林徽因用了一貫的比喻象徵手法,把她的心比喻成一朵蓮花,一朵有亮光的蓮花,就像蓮燈,而蓮燈本身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生命。詩的主題則在闡述人生處在一個如過客般飄忽的途程中,就算是短暫的生命,如果能像蓮燈一樣點燃自己,奉獻出自己的光芒,那麼,即使是夢的人生也必將是美麗的。
在此詩中,詩人她把小小的蓮燈及其蠟光捧出的輝煌與宇宙以及人的生命歷程有機地聯繫起來,把玲瓏透亮的蓮燈及其蠟光所昭的有限生命與人生及生死看作一個美麗的夢,儘管自己只是"一剪光""一次過客",但詩人卻要驕傲地"捧出輝煌"。
在詩的開頭,"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支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詩歌首先揭示了詩歌的主要抒情對象,以心,也就是自己的人生為主題吟詠。將自己的心比為蓮。
蓮花潔淨,清新,出淤泥而不染。這是古人的意象,而林徽因更賦予蓮花新的形象,即使個體微不足道,也要盡力活出自己的燦爛輝煌。在這裡,蓮花如燈,花蕊如蠟,它燃燒著自己,照亮夜空。(其實,這和朱自清把蓮花比為星星同曲異工),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的生命,照亮前面的道路。從這可以看出作者對頑強生命的渴望和讚頌。
"不怕它只是我個人的蓮燈,/照不見前後崎嶇的人生--/浮沉它依附著人海的浪濤/明暗自成了它內心的秘奧。"接著,她繼續寫蓮燈。不怕這蓮燈只是她個人的。燈光微弱,就像個人的渺小,在人生這片遼闊的湖裡,生命崎嶇,人生暗礁潛伏,而心之蓮燈的浮沉、明暗,正是詩人的心路歷程"內心的秘奧"。
她從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執著追求著自己想要的一切。在當時民國的封建社會制度裡,她是勇敢的。
"單是那光一閃花一朵--/像一葉輕舸駛出了江河-- /宛轉它漂隨命運的波湧/等候那陣陣風向遠處推送"這幾句緊承上文,表達在世事難料,坎坷崎嶇的人生裡,自己仍堅強灑脫,在波詭雲譎的命運中堅持向前,到達心中理想的遠方。
這讓我們想到她和梁思成先生走遍祖國山川大地保護古建築的經歷。而她就像一朵聖潔的白蓮。
"算做一次過客在宇宙裡,/認識這玲瓏的生從容的死,/這飄忽的途程也就是個-- /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詩歌結句再次呼應主題,縱然只是宇宙裡的"過客",可是由於自己的精神和理想意志,這也是充滿光彩的一生。詩人綜觀這樣的生命認為這"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
這也許是一語成讖,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暫的,雖然對於一個經歷肺病長期折磨的人來說,51歲不算短。然而,對於一個建築學家來說,還是太短。就像蓮花一樣,只能經歷一個夏季。但她的生命也普通蓮燈一樣,在歷史的天空閃爍。
全詩語言清新精緻,哲思雋永。後半段讀起來既帶著淡淡的憂傷,又有著希望。命運和時局就像這動蕩漂泊的江河,這小小的蓮燈就隨著一陣陣的波湧而向遠處而去。就像人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期裡,很多時候都只能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
人不能主宰生死,但能順其自然地度過一段人生的路程,也算是一個美麗的夢。這種對生命的自然態度也是可以看出林徽因內心的從容。雖然很渴望這生命足夠頑強,可是像蓮燈一樣,順著這命運的河流自然而然地過一生,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縱然會遇到波濤,會遇到暗湧,那也是生命之所以可愛的地方。
當一個人的生命如蓮,如燈,不但聖潔而且還像蠟燭一樣燃燒。她便賦予蓮花新的意象,新的生命。而她也普通那朵蓮燈,高潔的閃爍在夜空中,照亮更多的後人。
因此,這首詩和其他寫蓮花的詩不同,它更加有了獨立的個性,一種奉獻的精神。
林徽因的生命如蓮燈,無論她周圍多麼黑暗,無論有人怎麼詆毀她,她都永遠燃燒。照亮歷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