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黔靈山公園的獼猴正在吃遊客投餵的蘋果。
圖② 黔靈山公園秋景。 (資料圖片)
遊客在圍觀黔靈山公園的獼猴。 (資料圖片)
晨曦微露,聲聲清脆的鳥語喚醒了沉睡了一晚的黔靈山。
從夢中醒來的獼猴,伸伸懶腰,迎著朝陽在樹梢間歡快地翻來躍去。
這些活潑的「精靈」已成為黔靈山公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漫步山路的遊人平添了無限樂趣。然而,黔靈山「精靈」種群發展太快,也帶來了很多新的煩惱。
食物多天敵少
獼猴數量激增
黔靈山公園建於1957年,得名於有「黔南第一山」之稱的黔靈山,起初這裡並沒有野生獼猴。
「1966年以前,黔靈山公園的獼猴都是在籠子中生活的。」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長冉景丞研究員說,1966年,貴州省防疫站的實驗獼猴和公園籠養的8隻獼猴從「牢籠」逃了出來,漸漸在黔靈山形成了穩定的猴群。
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黔靈山的獼猴被通過投餵等方式進行人工馴養,由「野生」轉化為「半野生」,種群規模增加到50餘只,「半野生」的獼猴與遊人有了接觸。
對於「佔山為王」的獼猴,不管是黔靈山公園的管理方,還是時常入園的貴陽市民,都對其喜愛有加,不少貴陽市民認識的第一種野生動物就是獼猴,在很多市民的手機裡,都存有獼猴的照片。
市民們經常給獼猴帶來吃食,有近百人保持著長期到公園投餵獼猴的習慣。
食物充足又缺少天敵,讓黔靈山的獼猴數量激增。公園委託有關方面進行的兩次調查顯示,公園內的獼猴目前已經增加到約1200隻,年增長速度接近12%。
人猴衝突不斷
市民「愛恨交加」
早上8點,安保人員李中發準時到黔靈山公園上環山段值守,他雙眼緊盯獼猴、隨時準備行動,防止獼猴搶奪遊客物品、攻擊行人。
「發現情形不對勁,就得趕緊跟上去。」據李中發介紹,因為長期負責驅趕獼猴,「我在猴群中已樹立了較高『威信』,它們一見到我走近就會跑開。」
雖然李中發與近20位同事在猴群出沒的主要路段堅持值守,直到大部分獼猴歸山才下班,但獼猴傷人事件仍不時發生,「每天都要見到好幾起」。
據黔靈山公園管理處副處長楊宇介紹,近年來,公園每年發生的獼猴傷人事件都在千起以上,其中2019年更是高達5811起。
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黔靈山公園年初閉園了一段時間,開園之後又對遊客進行了限流,但今年從1月至今,公園管理方依然接到遊客被獼猴咬傷的投訴有2100餘起,「僅今年9月份,就有194名遊客被獼猴咬傷」。
獼猴頻繁傷人,公園管理處不得不組建了專門的部門負責處理善後賠償問題。
「雖然經常與人打交道,但獼猴畢竟是野生動物。」已在黔靈山公園工作近20年的楊宇認為,獼猴傷人既有動物天性的原因,也與遊客行為舉止不當有關,例如繁殖期的母猴帶著幼崽活動時,如果遊人沒有保持安全距離,母猴就可能誤認為遊客想傷害幼崽,進而攻擊遊客。
楊宇的看法也得到了貴州師範大學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任曉冬教授的認同,他認為部分遊客未能正確與獼猴接觸,如直接將食物放在手上餵獼猴,獼猴靠近後,遊客又因害怕將手縮回,進而激怒了獼猴。
同時,這也與市民長期不定時、不定點投餵導致獼猴形成的條件反射有關。「處於飢餓狀態的獼猴看到有人拿著食物時,就會以為那是給它們的食物,從而發生搶奪行為。」任曉冬說。
面對日益增加的獼猴傷人事件,黔靈山公園管理處也多處著手,以期減少相關情況的發生,如增加宣傳提示牌的密度,通過LED屏滾動播放宣傳提示,在外地遊客入園高峰季節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活動等,但都收效甚微。
獼猴數量增加,使其活動範圍也逐漸擴大,他們不時跑到周邊的居民小區「騷擾」市民。2018年夏天,貴陽有關部門在兩個月內出動近10次,「捉拿」下山滋事的獼猴。
棲息環境超載
獼猴何去何從
人猴矛盾的背後,實質是猴群生活環境的惡化。
獼猴「超載」已給黔靈山公園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直接的負面影響,損害了生物的多樣性。經濟日報記者在獼猴經常出沒的地段看到,樹木枝稀葉疏,不少地塊的土壤直接裸露在外,任由雨水衝刷。楊宇說,獼猴對雞蛋的破壞,已導致公園內的紅腹錦雞絕跡了。
隨著猴群規模的擴張,獼猴之間為爭奪食物、領地、配偶而發生的打鬥也大為增加,傷猴、病猴隨之增多。此外,獼猴近親繁殖現象增加,個體間寄生蟲、皮膚病傳染明顯,白化個體已開始出現,種群質量呈下降趨勢。
「最好的辦法是將猴群適度分流。」冉景丞認為,應該按照環境承載力,嚴格控制獼猴的種群數量。
在黔靈山公園管理處日前組織召開的一場研討會上,野生動物專家認為,黔靈山公園的野生獼猴數量應該控制在500隻以內。
公園管理方曾在2009年和2013年兩次計劃啟動獼猴分流措施,但遭到了當地愛猴人士的激烈反對,未能實施。
楊宇告訴記者,公園管理方在獼猴管理上面臨一些阻力,一些愛猴人士擔心獼猴的去向問題,「擔心我們是不是把猴子賣了」。
在專家看來,為獼猴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需要堅決制止人工投喂。
「野生獼猴不能像寵物一樣被對待。」在野生動物專家眼裡,人工投餵不是愛,反而會害了獼猴。長期投餵會改變獼猴本來的習性,降低它們的捕食能力;此外,少部分人還投餵可樂、蘋果等高甜度的食物或者變質的食物,導致部分獼猴生病,甚至會威脅它們的生命安全。
「黔靈山的獼猴數量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人工投喂。」冉景丞表示,猴群對人工投餵的依賴會造成譜系紊亂,導致種群質量變差。
公園管理方在多個地方貼出了「請勿投食」的標語,工作人員長期進行勸導、普及文明觀猴理念,但效果不明顯。「獼猴的管理和對遊客行為的規範需要從法律層面進行規範,同時還需要執法、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多部門形成合力。」楊宇說。
冉景丞也建議,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立法工作,讓管理者在禁止人工投餵上有法可依。「人與野生動物之間應該有一定的界限。」貴州大學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研究中心粟海軍教授表示,要學會和野生動物相處,人猴之間的距離應該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我們的初衷是給猴群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給市民和遊客帶來更好的觀賞體驗。」楊宇說,黔靈山公園的主管部門目前已經啟動猴群管理的相關調研,並按專家意見科學制定管理方案,在確保獼猴不被傷害的前提下,為獼猴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吳秉澤 王新偉)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