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峨眉山竹葉青茶業有限公司(前身為峨眉山竹葉青茶廠,建於1987年)位於舉世聞名風景秀麗的峨眉山麓,廠區佔地400餘畝。公司成立於1998年,註冊資本6500萬元,是以生產「竹葉青」系列名優茶為主,集茶園栽培管理、初制生產、精製加工、產品研發、國內外銷售、茶文化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經濟實體。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已擁有總資產6.5億元,年生產各類名優綠茶4000多噸,年銷售收入6億多元,目前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公司獨家擁有「論道」、「竹葉青」、「碧潭飄雪」等品牌,產品包括名茶、綠茶、花茶等高、中、低檔系列。「竹葉青」是「中國馳名商標」、「四川省名牌產品」、「綠色食品」,成為四川茶葉第一品牌,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一。2006年4月,論道竹葉青作為唯一獲得邀請的中國品牌參加在摩納哥舉辦的世界頂級奢侈品展;6月「竹葉青」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9月經中國外交部、商務部批准,作為國茶禮品贈送俄羅斯總統普京;10月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首批、四川省唯一的「中國名牌農產品」。2007年11月竹葉青榮獲日本首屆世界綠茶博覽會金獎;12月「論道」商標被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四川省著名商標」。2008年5月,論道竹葉青再次作為國茶禮品贈送於現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2011年5月「論道」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公司通過了ISO9001:2008國際質量體系認證、HACCP管理體系認證。生產基地通過了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種植基地檢驗檢疫備案」和「中國良好農業規範認證(GAP)」。
公司擁有目前國內茶葉行業最先進的日本進口全自動蒸青綠茶初、名茶精製生產設備、全自動包裝機;美國進口檢測儀器和全國最大的名優茶保鮮庫,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並出口日本、俄羅斯、摩洛哥、泰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公司承擔建設的——四川樂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茶葉科技園即峨眉山竹葉青生態茗園,是西南地區最具規模的生態茗園,是一處集茶文化展示、品茗休閒、茶葉生態觀光和茶葉加工工業旅遊為一體的茶文化主題公園,是「竹葉青」展示其企業文化的窗口,更是休閒度假,放鬆身心的世外桃源。園區總佔地200多畝,遠瞰峨眉秀色,近享曲水流觴,分別由「茶博園」、「茗青苑」、「生態園」和科研生產加工區四大景區和數十個景點組成。遊客們可以在「茶博園」了解「中國茶史、四川茶俗、竹葉青茶話」,欣賞茶藝表演;也可在「茗青苑」內品味江南園林的古典情韻,遍嘗佳茗美食,欣賞名曲民藝;而「生態原」裡鬱鬱蔥蔥的茶苗,則集中展示了在生態環境下,科學選種、育種、栽培、管理的全過程。
公司通過用現代觀念打造傳統產業、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提升傳統產業,將茶葉加工向高科技、工業化和產品多元化發展,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公司+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機制,進一步做大、做強,努力將竹葉青打造成為同龍井齊名的全國著名茶葉品牌,,讓更多的四川茶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從而帶動更多的山區人民致富奔小康。
竹葉青的歷史發展和命名由來
詩曰:
雪芽自古最清心,霧籠雲遮味香醇。
元帥乍嘗驚叫絕,茶中極品竹葉青。
清代雍正、乾隆之際,四川茶業處於鼎盛時期,產區擴大,產量增加。當時滿清政府亦乘勢不斷提高「茶引」數量以擴大稅收。隨著茶商承擔「引稅」持續上升,連年積欠,開始出現茶商的破產和逃亡。至鹹豐、同治時,「邛、雅、天、名、榮五屬茶商,又復積欠,至253000餘兩之多,相當於南路邊茶的三年稅額的總數」(見《丁文誠公奏稿卷二十二》)。而茶商盲目「增引」,不僅害了自己,也促使茶農不顧茶樹生長規律,粗放經營,連枝帶杆,過度採摘,造成茶樹大面積早衰和死亡。茶葉品質下降,在銷區也出現茶葉大量積壓黴變。光緒七年(公元1882年),四川總督丁葆禎針對當時課稅積欠,茶業衰敗的實情對四川」茶引制「的實施進行改革,採取以下三條措施扭轉了茶業下滑之勢:
(1)奏免歷年欠稅和茶息;(2)改產地領票徵收為邊境設關照實徵收;(3)增加邊茶採購範圍,將腹茶(內銷茶)產區的峨眉、夾江、樂山也納入南路邊茶採購範圍。
由於擴大邊茶生產,峨眉山除了每年內銷春茶的採制以外,還要承擔手採南路邊茶的生產任務。據考證,鼎盛之時,峨眉符汶河沿岸也多處設有茶葉收購站,由青衣江、沿夾江、洪雅溯流而上運到雅安,或水運到樂山,用車轉運到雅安,加工成磚茶後轉運西藏。此時峨眉山每年產茶4000-5000擔,供當地和遊山者消費,而其中細茶僅200-300擔,大多數是南邊茶原料,送到雅安後再壓成康磚和金尖茶。
辛亥革命以後,由於全國引岸制的廢除和中國茶葉在國際茶市被印、錫茶葉所擠壓,雲南、湖南、湖北、浙江、福建茶葉先後進入四川,其中尤以滇茶為大宗,如下關沱茶、景谷春茶、雲南春尖等。根據一九三九年《四川經濟特刊》第七卷5-6期(合刊)的調查統計,「四川產茶麵積原為五十萬畝,年產茶三十八萬擔,值洋1200萬元。年來印茶、省外茶繼入,川茶受影響較大,據去年統計,竟減少三分之二以上,年僅產十一萬擔,值洋320萬元」。峨眉山茶業也直接受到影響。一九三九年,劉軫在所作《四川峨、夾、樂三縣茶業調查報告》中指出,經在峨山、張山調查之後發現「凡農墾之地,間有茶樹,然亦多與百蠟、桑樹等間作,而無茶樹成片者。此一帶茶樹分布較多之區為報國寺、金龍寺、張山、清音閣、伏虎寺等附近各地」。「峨山一帶,從未見有整片茶樹,均屬另落散生,所有茶樹,業已衰老,樹齡在五六十年以上,大有樹老山空之概。倘不加整理,不加更新,行將更趨衰境」。
川茶和峨眉山茶的衰落究其原委,實因政策偏頗和農商利益分配不公,茶農無利可圖所致。據劉軫調查報告指出「他們的收入僅夠其採摘初制的工資,而培育田間管理等均屬無償勞動」。其每擔成本核算如下:
採摘費 1.5元
木柴 0.15元
炒茶工資 1.5元
共計 3.15元
而商人壓價收購,每擔毛茶僅售3.0元,「園戶依此價格出售,勢必虧蝕,倘再加投資利息計算,則虧更大,毫無利益可言」。但商人若運至市場銷售,每擔可售10元,其商業利潤竟在46-53%,其利潤全為商人所得。此外,茶商盤剝茶農還有諸多手段:如大秤購進,小秤賣出;壟斷市場,操縱價格。「其市價受茶商自由操縱,茶農的血汗遂在抑價的手段下被吸食而去」。「遂有茶農年豐啼飢,燠歲號寒的呼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恢復茶葉生產,特別是在長江上遊和著名風景區推行退耕還林的生態保護政策,峨眉山茶業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成為四川省名優綠茶和邊茶生產的重要基地縣之一。
一九五八年,四川省為迎接建國十周年,省農業廳組織四川省茶葉試驗站科技人員赴峨眉山調查恢復峨眉名茶生產。省茶葉試驗站站長趙鑄成先生來到峨山下龍門洞茶廠調研。當時,龍門洞茶廠為寺廟資產,由演觀法師主持。演觀俗名龍海瀛,浙江杭州人,家為茶商出身,自幼了解「西湖龍井」製作秘訣。抗日戰爭時期從杭州來到峨眉山,隱遁空門,削髮為僧。主持龍門洞工作以後,利用山後茶園採摘春茗創製龍門綠茶,命名為「峨眉龍井」。成為當時當地首屆一指之禪寺佳茗。趙鑄成品嘗之後,感到香味均屬上乘,但幹茶色澤暗而泛黑,不如龍井色澤黃綠光亮。便決定組織力量攻克色澤關。4月,在峨眉縣土產公司經理康俊舉、劉啟樞等人的支持下,由趙站長帶隊,組織當地制茶能手五人親赴杭州,學習龍井製法訣竅。據當時赴杭學習的峨眉縣土產公司技師張德全回憶,四川茶師一行到杭州後,在梅家塢、中茶所以及獅峰等地參觀學習,親手操作,較好的掌握了龍井茶的「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等手法,使做出之茶達到龍井扁、平、光、直的外形和色澤黃綠為糙米色的要求。回到峨眉山後,用當地品種製作,色澤仍不如杭州產品品質。反覆研究後知其原因乃當地茶樹品種較江浙一帶品種葉片更厚,且富含茶多酚所致。遂經總結當地傳統制茶技術、改革扁茶製法用」四炒三揉一烘「的技術制出捲曲形綠茶,命名為「峨蕊」。隨後峨眉土產公司利用龍門洞、黑水、萬年、淨水等地豐富的茶葉資源並將其開發為商品,受到觀光客的好評。後又評為四川名茶,並被選編入《制茶學》等全國性教材之中。成為川茶捲曲形綠茶的代表。
1964年4月20日,峨眉山雨後初晴,陽光灑滿綠意盎然的寺後千畝古茶園、和煦的春風搖曳著古德林中的萬株挺拔楨楠,顯得更加春意濃濃。這天,從清晨開始,全峨眉山各寺廟僧人齊聚供奉普賢道場的聖壽萬年古寺,焚香擊鼓,迎接一批中外佳賓。
來客不是別人,正是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元帥,同行的還有外交部長助理喬冠華,駐印尼大使黃鎮,四川省委書記李井泉以及亞非地區各國駐我國外交使節共約50人。他們是在緬甸參加慶祝亞非會議十周年活動後應邀來四川的尊貴客人。
時近十時,客人們從淨水棄車徒步登山,到達萬年寺已經快中午,以覺空法師為首眾僧山門列隊歡迎陳老總的光臨。在覺空諸僧的陪同下,客人們興致勃勃參觀了普賢銅象、無梁殿建築,貝葉經和舍利子等珍貴文物和古蹟以後,回客堂落座。青年寺僧們一一上前奉茶。精於中國茶道的陳老總見面前蓋碗裡綠影婆娑,清香撲鼻,爽快地端起碗連連啜上三口,不斷讚嘆:好茶!好茶!忙問覺空法師:「師傅,這是啥子茶?」覺空答道:「這是本山自製雲霧茶。「元帥又問道:「茶叫什麼名字?」覺空答道:「尚未命名,請副總理賜名,不知可否?」經過短暫沉思,陳毅副總理抬頭環視滿座客人,十分客氣的說道:「你們看,這茶葉綠湯清,好象山上的竹葉子啊!就叫『竹葉青』如何?」客堂內眾人一齊呼應:「對,就叫竹葉青!」從此,竹葉青綠茶從峨眉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幾乎與峨眉山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一樣享有盛名,成為我國名茶百花園一朵奇葩。
正是:
光明世界生茶煙,
偉人品茗在萬年。
竹葉青茶藏禪意,
清醇淡雅照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