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兩院院士陸元九迎來101歲生日,95歲的張履謙院士特意登門祝壽。
同為獻身中國航天事業的老夥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顧問,航天「老友」相聚的場景充滿溫情。
交談間,陸老談道,現在自己出不了大院,原來還能到玉淵潭公園散步,現在已經變成歷史了。
為了保持身體健康,陸元九之前一直有打網球的習慣,堅持跑步到73歲,大院裡的人說:「經常見老爺子推個小車,在大院裡散步。」
這個大院是哪個大院?
今天,我們帶您一起了解——
《從皇代子墳七號到阜成路8號》
□ 李軍
從大院拍攝的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大廈。宿東 攝
皇代子墳七號是指現在的北京阜成路8號航天大院的東院,即原北大門以東至海軍總醫院以西的地塊。
據說,這塊地是清代鑲黃旗埋葬皇親國戚的墳地,是解放前的事了,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埋葬逝者做墳地的我已無從考證,但是從以前的幾個老住戶那裡我了解了一些信息。
老五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初期,住在這一代的老住戶有這麼幾家,一個是姓吳的,另一個是姓方的,這幾戶後來搬走了。住在附近的還有幾戶部直機關工人,後來也搬到白堆子。
那時我問他們,為什麼叫皇代子墳七號?他們說,從來也沒有聽說過,就這麼幾家住戶。後來旁邊有了個九號,就在皇代子墳這個名字上加了個七號,派出所也就叫起來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皇代子墳七號這個名稱慢慢被人淡忘了,1965年老五院現役軍人集體轉業時改成了8號,人們開始用阜成路8號代替了皇代子墳七號。
老五院成立後,1956年11月開始了大院基本建設。上世紀60年航天大發展,人員從四面八方調來,西院又開始了建設(代號為505工程)。
1993年,航天大院前舉行掛牌儀式,中國航天亮出「航天牌子」。時旭 攝
大院的建設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生活設施,主要是宿舍、食堂、幼兒園。好一些的宿舍建在圍牆裡邊,大院中心建有五個食堂,即專家食堂、校官食堂、尉官食堂、戰士食堂和招待所食堂。
在西院建了幼兒園,後來還建成了一個禮堂(稱第一會議室),辦公區在東邊的小院裡(簡稱小院),小院裡有工字樓和小禮堂,大部分工作人員在裡邊辦公。
1958年建成了四層辦公樓,是領導、政治部、科技辦公區域,剛建成時是蘇聯專家和領導辦公用,後來加了一層,變成了五層,一直稱為主辦公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主辦公樓兩側又蓋了東、西配樓,西配樓是708所辦公樓。
大院一角。任悅鳴 攝
大院一角。劉巖 攝
二是文體設施建設,活動場所多、設施齊全。東、西院有籃球場兩個,四副籃球架,小院裡也有一副,還有單雙槓。單位經常組織籃球比賽。
每次比賽看著都挺過癮,特別是部隊子弟都是各個中學體育尖子,每次比賽球迷們都早早站在邊上看,場上的隊員們幾乎成了大院裡的球星。
當時文化生活也很活躍,每月都給幹部、職工發票,看一些文工團的演出。電影一周放映兩三次,基本上都在禮堂放映,後來人員多了改在露天放映,專門在大操場壘了5米高的天幕用大座機放映。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多,附近居民有的早早來佔地兒,找好的位置。操場能容納幾千人,後來操場變成東邊低西邊高的露天電影場。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了電視,由小變大,由黑白變成彩色,人們由集中一起看電影變成了每家分散著看電視,後來普及了電視,最後集中放電影已無人看了,露天放映場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航天小苗」在大院裡玩。郝洪春 攝
三是綠化美化,建院初期就很重視綠化美化院內的環境。院內初建時是在一片荒墳地上開始建設的,1957年規劃擴建,在大院圍牆內建設36個單位。那時樹木主要是香椿樹,東倒西歪,人們常說椿樹散亂、樹葉稀疏很不美觀。
後來開始綠化,最先是在集體宿舍外邊,那時有一條很窄的土路,6米寬,西南有一大塊土地,開始種植大葉楊。
航天大院櫻花盛開。王磊 攝
1960年以後開始對老樹更新,北大門路兩邊都種的楊樹,橫豎成行,後來楊樹多了,又種植柏樹、松樹、銀杏樹、國槐,老的香椿樹現在僅剩32棵了。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喜鵲常年住在大院的樹上產蛋生子,與人和睦相處,都快成為大院裡的主人了。
大院一角。郝洪春 攝
中國航天的阜成路8號大院宿舍樓由1~36個單元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個單元,由居住幾百戶發展到居住2000多戶上萬人。
如今航天大院裡的居民樓。劉巖 攝
這裡居住的幾代航天人經歷了航天從仿製起步、自行研製、自主創新的發展歷史,航天大院是指揮科技生產中心,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孫家棟等「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也居住於此。
電影《錢學森》在航天大院取景拍攝。劉淮宇 攝
2016年11月29日,《中國航天院士傳記叢書》編寫出版座談會暨發布會在北京阜成路航天大院舉行。劉淮宇 攝
60多年來,她慢慢褪去了神秘的面紗露出真容,也是中國航天人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大發展的一個縮影。
大院中,「航天小苗」進行戶外活動。郝洪春 攝
文/李軍
編輯/李淑姮 宋皓薇
審核/劉淮宇
監製/索阿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