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原雞在南亞的數量遠遠超過其親緣物種

2020-12-03 粗腿兒的巨小蟹

25年後,布裡斯賓注意到1995年在辛辛那提召開的美國鳥類學者協會會議將特別舉辦一場關於亞洲熱帶鳥類的專題會。「我當時想,這可是個宣傳紅原雞的好機會。」布裡斯賓說。他的論文題目是「紅原雞是否為東南亞最瀕危鳥類之一」( Is the RedJunglefowl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Birds in Southeast Asia? )旨在引起人們的關注。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全球四種原雞中的三種都歸為存在潛在危險的物種。紅原雞是個例外,因為它們在南亞的數量遠遠超過其親緣物種,只在擁擠的城市國家新加坡較為罕見。布裡斯賓稱,紅原雞面臨的危險並非是作為物種在數量上的消失,而是作為類野生族群,其基因完整性正在喪失。在基因滲入(即基因混合)的作用下導致的物種消亡,而非物理上的滅絕。

該問題沒有受到太多自然保護主義者的關注,因為對於藍鯨、西伯利亞虎、北極熊等著名野生動物以及上萬種知名度較低的物種而言,物理性的滅絕所帶來的威脅比基因滲入的威脅要更為迫切。由於與家鴨的雜交,野生疣鼻棲鴨正面臨威脅;全球範圍內數量有限的豺狗也越來越多地與野狗以及家犬雜交。植物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境遇:例如,全亞洲的野生水稻品系正在消失。布裡斯賓與其他數名生態學者指出,雞鴨與水稻是人類食物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保全其野生原種的基因極為重要,亦需謹慎。

我想看看有沒有人會跳出來與我爭辯。」布裡斯賓說。他的策略果真奏效了,因為在隨後的會議中,來自堪薩斯大學的生物學家湯·彼得森( Town Peterson)便站出來堅稱基因滲入不大可能會對野生鳥類產生重大影響。於是,兩人決定合作尋找真相。由於兩人都不是遺傳學者,且基因序列測定在當時仍處於萌芽階段因此他們需要找到野生禽類與家禽之間清晰的形態特徵差異。最終,他們將該差異鎖定為非婚羽,因為鳥類學者們都很清楚,純血統的野生雄性禽類會在夏末褪去頸部原本的紅黃色羽毛與尾巴中間的羽毛,在短時間內換上略帶紫色的羽毛,但是家雞卻不會如此。正如畢比所述,但凡存在這類紫色羽毛,就標誌著該類不存在家養禽類的基因。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究了863個基因組,鎖定滇南亞種原雞
    科學家研究了863個基因組,鎖定滇南亞種原雞 據報導,日前科學家們通過對863個基因組的研究分析,終於搞清楚了家雞的起源問題,並發現大約在9500年之前,古人類就開始馴化家雞了,將它從滇南亞種原雞中分離出來,這項成果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研究》雜誌上。
  • 地球上種群數量最大的鳥類,也是餐桌上的美味——家雞
    而雞也依靠著人類的飼養,成為雞形目中的贏家,年產量幾百億隻,成為數量最多的單一脊椎動物物種。甚至有一種基於演化角度的說法,認為不是人類馴化了雞,而是雞利用了人類。那麼,作為「鳥生贏家」的雞,究竟是怎樣「傍」上人類,一步步被我們馴化,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角的呢?1家雞:誰是我的祖先?
  • 地球上種群數量最大的鳥類,也是餐桌上的美味
    而雞也依靠著人類的飼養,成為雞形目中的贏家,年產量幾百億隻,成為數量最多的單一脊椎動物物種。甚至有一種基於演化角度的說法,認為不是人類馴化了雞,而是雞利用了人類。 那麼,作為「鳥生贏家」的雞,究竟是怎樣「傍」上人類,一步步被我們馴化,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角的呢?
  • 斯裡蘭卡豹、藍鵲和黑尾原雞
    第一輯當然是斯裡蘭卡豹、斯裡蘭卡藍鵲和斯裡蘭卡黑尾原雞了,雖然這些片子肯定不是此行中最好的,但因其特有的標誌性,應屬開篇無疑。(溫馨提示:點擊圖片,觀看原圖能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斯裡蘭卡豹,這個豹下屬的8個亞種中最小的, 200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的傢伙,當然是我們此行重點期待的目標。
  • 原雞、白鷳、山鷓鴣 海南這些特色雉類你可能沒見過
    從今年2月份起,海南日報海南周刊開設「季候月曆」專欄,每個月定期向大家介紹自然界中應季的動植物物種,並邀請專家學者加入其中,以好奇之名,與動植物們相約。  在這裡,被描寫物種或是生活中常見的,或是海南特有的,或是與節日氛圍契合的,或是詩詞歌賦裡的,或是《哈利波特》中提到的,或是新發現的,或是你感興趣的……所以,至於下個月會與自然界中的哪個小可愛見面,誰知道呢?
  • 紅原雞有眾多天敵,貂與豺都很喜歡野雞的味道,鷹與雕亦是如此
    人們當時尚不了解紅原雞的飲食結構,因此畢比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其喉嚨附近的消化袋一一嗉囊一一併在內臟中翻檢。他找到的大部分為植物與昆蟲的殘餘。儘管紅原雞屬於雜食性動物但仍傾向於食用草莖,如竹筍,以及穀粒、草本植物或是腐肉上的活蟲。
  • 心心念念,我終於見到生存大師原雞了
    -------摘編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月刊第二種鳥:原雞原雞,大多數人看到它,會認為就是家雞,餐桌上的美味。原雞,別稱紅原雞,是野鳥,雉科。它的長相與家雞相似,是家雞的祖先。我的母親講起她的小時候,每家每戶都養雞,每年孵化的小雞中,只留一隻長相最好看的:腿粗壯有力、冠子又大又紅、尾部羽毛又長又豔、昂頭走路捨我其誰的大公雞。遇到兩隻顏值相似的大公雞,只能留一隻時,可就麻煩了。我媽抱著不讓殺,又哭又鬧的。老人說,殺了雞,你就可以吃肉了。我媽就是不肯,晚上還抱著大公雞睡覺,生怕一覺醒來雞沒了。
  • 原雞、白鷳、山鷓鴣海南這些特色雉類你可能沒見過
    從今年2月份起,海南日報海南周刊開設「季候月曆」專欄,每個月定期向大家介紹自然界中應季的動植物物種,並邀請專家學者加入其中,以好奇之名,與動植物們相約。  在這裡,被描寫物種或是生活中常見的,或是海南特有的,或是與節日氛圍契合的,或是詩詞歌賦裡的,或是《哈利波特》中提到的,或是新發現的,或是你感興趣的……所以,至於下個月會與自然界中的哪個小可愛見面,誰知道呢?
  • 瀕危物種!在海寧出現過,數量比大熊貓還少,現在要升級啦!
    江豚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已經被列為瀕危物種。這隻江豚個頭不大,專家推測,大約之前是退潮的時候來不及遊回深水區域,因此擱淺。江豚離開自然水域的時間越長,其生命危險就越大。深諳此理的救援人員顧不得脫鞋子就爬下了江堤。
  • 兩個瀕危物種的不小心結合,竟造就了「神奇物種」
    因此為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科學家們在盡最大努力拯救那些瀕臨滅絕的物種。拯救瀕危物種可以幫助它們建立專屬保護區,這種措施的前提是被拯救的物種種群數量尚可,最終可以恢復到之前的水平。但如果物種成員個數已經十分稀少,那麼就只能尋找其它辦法,例如通過人工參與的繁殖策略,同種間的交配或者親緣關係較近物種間的交配。
  • 它們的祖先原雞呢?也不能飛嗎?
    家雞的祖先是原雞,達爾文稱原雞為紅色藪林雞,在我國廣東、廣西以及雲南都有分布!世界上最早馴化家雞骨骸是在中國磁山遺址中發現的,比原來認為最早飼養家雞的印度早了3300多年!經過數千年的馴化,直到1800年前,雞肉和雞蛋才成為人類肉蛋的穩定來源!這說明一個物種的馴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二、原雞會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