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詩酒從來不分家。古代人在寫詩之前,往往有喝酒的習慣,因此也寫了很多和醉酒有關的詩。這裡面描述的醉態,不顧形象,非常重要。
但是到了宋朝,社會風氣逐漸變了,文人專攻填詞,不再用舞刀弄槍,言行日益「文雅」,很少在詞作中透露自己醉後失態的真相。
即便是像蘇東坡那樣豪放,《水調歌頭》也不過是發揮醉人的想像,想要飛天攬月。只有文武雙全的辛棄疾,寫了一首《西江月》,真實地刻畫了自己酒後失態的樣子。
1.《西江月遣興》賞析
《西江月遣興》——南宋辛棄疾《醉翁之意不在酒》最近開始覺察古人之書,信而無全是。
昨晚松喝得醉醺醺的,問松「我醉了嗎?」惟疑松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詞作意譯:喝醉後我只想笑,沒功夫去想煩惱。近來一直在讀古人的書,卻發現讀也是白讀,毫無用處。
昨天晚上,我醉倒在一棵松樹下。我問松樹:「我是否喝醉了?」那時,風吹起了松樹的枝條,我以為它會來扶我。所以呵斥道:「滾!「老子不是你扶的!」《西江月》寫得特別機智,好像是在回答別人的疑問。就像有人問他:我最近看到你喝醉了,你是在擔心什麼嗎?於是,辛棄疾回答他說:「!醉後不知何等幸福,哪有時間憂傷?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詩仙李白喝高了,寫了一首《月下獨酌》,那時候他醉醺醺的「舉杯邀明月,影成三。」接著又舉起酒杯,與月下花影共舞。在他心中,也許憂傷,但在他心中,卻顯示出一種幸福的狀態。
辛棄疾喝得醉醺醺的,以為松枝會來拂自己。可是他固執的認為自己沒有醉,還罵老松:滾!只是不肯承認你的內心有問題。
詞頭兩句說「我才沒有空兒憂傷」,但第三句和第四句卻顯露出他的憂傷。他在抱怨:古人讀了許多書,全是白讀,沒有一點用處。
讓他從自己的書本上讀到一朵花來,他仍然無法實現自己對黃金的渴望。因此,相信這些書本上的話,除了浪費時間之外,沒有任何益處。過去梁元帝也曾發出過同樣的怨言。由於他認為自己讀書很刻苦,但國家還是滅亡了,所以「讀書無用」。所以他命令讓人把宮中所有的書籍都燒掉。
不同的人喝醉後,會呈現不同的狀態。有些人會笑,有些人會哭。還有些平時鋸過嘴的悶葫蘆,會突然變得話多,尤其是表現欲強。例如辛棄疾,他是為了找人說話而喝醉的。他對著那棵松樹說,他問那棵松樹是否喝醉了。事實上,他心裡很不喜歡這種醉酒狀態,因為酗酒誤事。此外,民間也有這樣一句話:心事重重才能喝得醉醺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