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與酒的情緣--辛棄疾一飲動連宵,一醉長三日

2021-01-08 史讀書

辛棄疾,號稼軒,南宋大詞人,與蘇軾並稱「蘇辛」。辛棄疾是著名的抗金英雄,然而自古英雄多磨難。滿懷報國熱情的他,道路卻無比坎坷。他年紀輕輕就帶領著軍隊與金國統治者對抗,聲勢浩大,令敵人聞風喪膽。他有勇有謀,曾率領著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金營,將叛徒張安國擒拿,交給南宋朝廷處決。他能文能武,曾寫過《美芹十論》、《九議》等論著,詳細講述他抗金北伐等思想策略,深受人們的稱讚。可惜,當時南宋統治者階級偏安一隅,只想求和,因此辛棄疾始終未能得到重要。步入宦海的辛棄疾,多年的浮浮沉沉,讓他深刻感受到現實的殘酷,官場的險惡。壯志難酬的他,也只能飲酒抒懷,以醉忘憂。

圖片來源於網絡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 遣興》

辛棄疾以酒遣興,似醉非醉。有酒可飲,就不用愁了。古人的話,都沒人信了,還愁什麼呢。昨夜喝醉了醉倒在松樹邊,醉眼朦朧,問松樹,我醉了嗎?風動松搖,還以為松樹要來扶他。去,還以為我喝醉了,我心裡清楚著呢。醉的不是辛棄疾,醉的是當時的南宋統治者們,是那些紙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辛棄疾真醉倒了,也要自己掙扎著起來。

辛棄疾深知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動了歸隱的念頭。在他再次被罷免的時候,辛棄疾就回到上饒,開始了他的閒居歸隱生活,飲酒賦詩,會友閒話,漫遊山水。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辛棄疾訪古尋幽都足跡。鵝湖山下的鵝湖寺,辛棄疾就和友人在此舉行過「鵝湖之會」。

辛棄疾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都在為南宋的崛起而奮鬥。其中比較出名的是陳同甫。公元1188年,陳同甫修書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冬日於鉛山紫溪相會。朱熹因故未能赴約,而辛棄疾抱病在床,在瓢泉養息等待著陳同甫。當陳同甫在驛道踏雪而來,辛棄疾似乎病痛全消,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相逢。老友相會,自然免不了要飲酒。人雖然隱退了,但心還系在抗金,收復河山上,痛恨朝中的投降派,嘆息皇帝被佞臣蒙蔽了雙眼,說到痛處,欲哭無淚,在酒精的刺激下,仿佛回到了意氣風發的少年時。

圖片來源於網絡

辛棄疾與陳同甫分別後,辛棄疾寫下了著名的《賀新郎 把酒長亭說》: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華發。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陶淵明是辛棄疾的偶像,閒居鄉野,也是他的目標,當然那是大宋統一山河之後的事,可惜壯志未酬就提前過起了歸隱的生活。無可奈何,也只能飲酒賦詩來充實自己。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陳同甫離別之後,辛棄疾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他一方面享受著山水田園的恬靜,一方面又為未酬的壯志而苦悶。那一晚,他借酒消愁,酒興正酣,他拿起他的寶劍,昔日殺敵無數的寶劍,儘管還寒氣逼人,如今卻連出鞘的機會都沒有。辛棄疾喝醉後,夢裡仿佛看到了八百裡連營,千軍萬馬,在沙場點兵,準備出徵。戰場上的戰士,英勇善戰,把敵人殺得片甲不留。醒來後的辛棄疾,心潮澎湃,寫下了著名的《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外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在上饒的隱居的日子裡,辛棄疾還曾出任福建提點刑和福建安撫使。但時間都很短暫,辛棄疾依然被罷免。從此,他便在瓢泉遊山逛水、飲酒賦詩,過著閒雲野鶴的歸隱生活。這期間,杯中物更是成為他不可或缺的朋友。

一飲動連宵,一醉長三日。廢盡寒暄不寫書,富貴何由得。

請看冢中人,冢似當時筆。萬札千書只恁休,且進杯中物。《杯中物 飲酒不寫書》

這首小令,寫得詼諧風趣。上片是對酒的聲討,下片又為飲酒辯解。可以看出辛棄疾在做自我心理摩擦。

圖片來源於網絡

命運總是跟辛棄疾開玩笑,花甲之年的辛棄疾又被起用了,他被調任鎮江知府,也是在這個時候,他登臨北固亭,寫下了他永垂千古的名篇《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由於和當時的領軍將領意見不合,辛棄疾無奈又回到瓢泉飲酒閒賦,與青山相對去了。不久後,便與世長辭。

相關焦點

  • 文人的酒,飲的是雄略,是霸氣
    文人的酒,飲的是雄略,是霸氣,如曹操;是怡然,是節氣,如陶淵明;是氣魄,是自由,如李白;他們愛酒,不只是因酒的綿柔醇香,在文人的眼中,在文學與酒交融的世界裡,酒已經是文人對人生的一種品位,對精神的一種寄託。他們品讀的是沉澱在酒中的文化韻味。
  • 古代文人的詩酒情調與個性
    兀然而醉,豁然而醒」,而且,「不覺寒暑之切膚,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以飲酒為德,也就是宣示飲酒的一種情調。於是,劉伶乾脆攜一壺酒,坐上鹿車,隨行隨飲。還叫人扛上鐵鍬跟著,說「死便掘地以埋」。
  • 千古文人俠客夢——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從詩仙李白的仗劍江湖到王昌齡的邊塞烽煙,古代文人一路霸氣不止,劍嘯長虹。中國文人的劍氣,不僅流淌在古詩詞中,還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自古以來,李白、辛棄疾、蘇軾等文人不僅有出仕濟世的夢想,他們也都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大夢,就是仗劍江湖的俠客夢。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古代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 辛棄疾喝醉酒,醉倒在樹下,寫了一首另類詞,幽默風趣
    似乎喝酒時中國每一位文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論什麼時候都要喝酒。金榜題名要喝酒。他鄉遇故知要喝酒;心中失落、仕途失意也要喝酒。似乎不論怎樣的原因都能夠成為喝酒的理由,何時何地,都可以痛飲一杯。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的雅趣,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創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似乎很多文人都是無酒不歡,無酒不樂,無論怎樣的場景,只要拿出一壺酒,好像就能夠才思泉湧,佳作頻出。
  • 一杯酒,可以醉天下
    一杯酒,可以醉天下文/孫樹恆李白鬥酒詩百篇,酒讓詩人成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實現中央集權今天的酒,是周末的酒,老朋友的酒同事的酒,一壺老酒,回回手,故事在裡頭沒有酒的青城,不能叫綏遠;沒有酒的宴席,不能叫塞北
  • 辛棄疾醉倒松樹下,寫一首《西江月》,對著松樹大喝:老子沒醉!
    但是到了宋朝,社會風氣逐漸變了,文人專攻填詞,不再用舞刀弄槍,言行日益「文雅」,很少在詞作中透露自己醉後失態的真相。即便是像蘇東坡那樣豪放,《水調歌頭》也不過是發揮醉人的想像,想要飛天攬月。只有文武雙全的辛棄疾,寫了一首《西江月》,真實地刻畫了自己酒後失態的樣子。1.
  • 文人寫酒是因為愛酒?唐代大國崛起告訴你,為什麼文人愛酒
    「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這種盛世場景下,詩人們不顛飲狂歌,又豈能淺斟低唱?而顛飲狂歌的背後,就是真真切切的盛世強國,家國情懷也可見一斑。遼、宋、夏、金、元,這是對兩宋時期的政權總稱和某種意義上的發展趨勢,很明顯宋朝並非一家獨大,而兩宋更是長期處在遼、金、元三國的威懾之下,還有一個是不是出河套搗亂的西夏。
  • 文人之飲看文人
    沒有酒不為請客,沒有酒辦不成事,這是咱們國人的風俗,亦為多數人的思維習慣。一般而言,多數人飲酒之時,笑過樂過甚或哭過,離開酒桌,屁股一拍,頃刻間便也就忘卻了。但文人飲酒,卻並非如此的。文人飲酒,不是隨便喝喝,而是太喜歡當一回事、太投入、太喜歡借題發揮了。一言以蔽之,文人們飲酒,太喜歡加入許多與飲酒無關的東西。「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憂者的情懷。
  • 《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卷一
    稼軒長短句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稼軒是辛棄疾的號,辛棄疾藝術上與蘇軾風格近似,而並稱為「蘇辛」。共收辛詞六百二十餘首。其詞筆勢縱橫,雄健豪放,不為格律所拘,繼承了蘇東坡豪放派的詞風,並在內容和藝術上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辛棄疾長短句》( 亦稱《稼軒詞》),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稼軒是辛棄疾的號。辛棄疾藝術上與蘇軾風格近似,而並稱為「蘇辛」。
  • 辛棄疾《西江月》: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酒的文化,就是一個酒的歷史,曹操的對酒當歌,李白舉杯邀明月,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歐陽修酒逢知己千杯少,還有蘇軾的把酒問青天。酒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高興時酒能助興,悲傷時酒能解憂。當然,物極必反,飲酒過度也給人們身體帶來了傷害。但僅從文化藝術角度來看的話,酒確實為文人們帶來了許多靈感,如「李白鬥酒詩百篇」。
  • 辛棄疾晚年一首《西江月》,清麗淡雅,卻抒發了壯志難酬的傷感!
    辛棄疾也不例外,至少哪怕都到了人生末年,卻依舊看不見南宋朝廷收回故土,連希望都遙遙無期,這樣的境遇下,此人的一腔憤懣只能借醉酒抒發出來了,於是就有了這首《西江月 遣興》。西江月·遣興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詩詞賞析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佳節人們準備香燭紙錢各種貢品去祭拜過世的親人,這裡是攻塋聚集之地,各家忙著祭祀各家的先人,亂亂鬨鬨。紙灰飛舞好像白色的蝴蝶,思念親人的熱淚滾滾流下,如杜鵑啼血般悲哀。可是祭掃結束到了晚上一片悽涼,各個墳塋成了狐狸的棲身之所,回到家裡年幼的兒女碰碰跳跳的圍繞在眼前,又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這種反差讓人很是迷茫。
  • 辛棄疾最偏愛的一種動物,在他的詞作中出現近百次!
    孤城春水一沙鷗。天風吹樹幾時休。 突兀趁人山石狠,朦朧避路野花羞。人家平水廟東頭。西江月·漁父詞千丈懸崖削翠,一川落日鎔金。白鷗來往本無心。選甚風波一任。 別浦魚肥堪膾,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沈沈。閒管興亡則甚。
  • 辛棄疾大醉後寫下這首詞,年少讀一次笑一次,再讀卻忍不住淚流
    唐宋時期是我國酒文化的高度興盛時期,而酒文化的興盛離不開唐宋詩詞的興盛。由於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進而將酒內在到詩詞裡,酒也就從物質方面上升到精神層面。因此我們如今品讀唐宋詩詞的情況下,便會發覺其中有很多的飲酒詩詞。
  • 辛棄疾被老婆逼著戒酒,眼巴巴看著酒杯卻不能喝,寫下首千古名作
    用「慫」這個字來形容辛棄疾,想來是會得罪不少辛棄疾的鐵桿粉絲的,且聽筆者辯解一番:沒錯,辛棄疾確實在是個鐵骨錚錚的文人。當年率50多輕騎兵勇闖幾萬人的敵營,他確實是沒有慫過的,這事千年文壇怕是也只有他一人幹過。當然這種鐵骨還體現在他的不服輸上,被閒置罷官數年,他不曾忘記過心中的抗金大業。
  • 酒意詩情誰與共,唐宋四大「酒鬼」級文人騷客
    可以說酒文化雖然不被人常常提及卻早已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酒文化之所以如此的盛行離不開歷史上那些文人騷客的傳頌。第一:素有「酒仙」雅號的李白據統計李白寫的詩文中有170餘首涉及到酒,並且廣為流傳的也多為這些古詩文;其中有「會須一飲三百杯」、「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
  •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6首經典雪景詩詞,沁人心脾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這是一首豪邁、瑰麗、新奇的詠雪詞,富有生活情趣。詞人晨起,忽見雪花漫天飛舞,皓色茫茫,有感而作。高卷窗簾看瑞雪飄飛,白色遠近迷漫了階梯。紛揚的氣勢如爐煙蒸騰,素寒花草掛一身玉瑕。該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亂把潔白的雲彩揉碎。「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真是佩服李白的想像力。
  • 辛棄疾連作兩詞,只因戒酒不能,極盡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自古以來,酒是許多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有些人遇到憂愁無法排解的時候,喝幾杯酒有了醉意便能神志不清,忘卻諸多煩惱;有些人工作時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約上三兩好友一醉方休,再大的困難也有了眉目;還有「人逢喜事精神爽」,說的是遇到「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同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樣的人生大喜時,也會飲酒助興,喝得酩酊大醉才肯罷休。辛棄疾就是一個離不開酒的人。
  • 辛棄疾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
    古代的文人,幾乎沒有不會喝酒的。瀟灑浪漫的李白自是不用多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豁達的蘇軾也不例外,「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連「第一才女」李清照也是個「酒鬼」,「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當然他們也知道「舉杯消愁愁更愁」,只是「戒酒」太難了。
  • 你可能只知道「微醺」,元稹卻用一系列詩表示「醉」的狀態
    對於飲酒來說,要飲得風流,自然是要回味餘韻的,如此這般的話,自然就不能喝得爛醉如泥了,因為,要是喝醉了,便不能體會到飲酒之韻,飲酒之樂了。所以說,體會酒醉之後的餘韻,也是盡可以展現酒中風流的啊。飲酒可以見風流,只有具有風流人品的人中龍鳳,才能在微醺之後,顯示出自己的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