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寫酒是因為愛酒?唐代大國崛起告訴你,為什麼文人愛酒

2021-01-08 王朝通史

唐代詩人的豪邁疏狂,是基於對現實社會的感悟與國情對精神的滋潤,而對於大唐的國情與社會現狀,可稱之為「大國崛起」。

公元639年,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正月。長安城內,太極宮中,唐太宗李世民端坐龍椅,接受跪拜。宮內服色各異、樣貌不一的一批異域人士,正在向大唐皇帝、天可汗李世民朝拜。這些人便是各國國君、使節,而這一幕,史稱「萬國來朝」,而當時高昌國王未曾前來,大唐討伐高昌國的旨意,隨即下發。

《舊唐書》記載:高昌數年來,朝貢脫略,無籓臣禮,國中署置官號,準我百僚,稱臣於人,豈得如此!今茲歲首,萬國來朝,而文泰不至。增城深塹,預備討伐!

從這件事不難看出,大唐王朝是何等的豪邁,且貞觀之治國富民強,萬國來朝盛世高歌,這些都是大唐景象,是真真切切的大國崛起,這種現狀,正是滋潤唐代詩人飲酒著歌的關鍵。

「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這種盛世場景下,詩人們不顛飲狂歌,又豈能淺斟低唱?而顛飲狂歌的背後,就是真真切切的盛世強國,家國情懷也可見一斑。

遼、宋、夏、金、元,這是對兩宋時期的政權總稱和某種意義上的發展趨勢,很明顯宋朝並非一家獨大,而兩宋更是長期處在遼、金、元三國的威懾之下,還有一個是不是出河套搗亂的西夏。宋太宗北伐失敗,燕雲十六州徹底走出宋代版圖,這奠定了兩宋的國情基調。

割地賠款成為了常態,無論是遼還是金,只要能求得安穩,宋廷都能豁得出去,即便是皇帝親自前去求和甚至被扣,都「在所不惜」。

山河破碎是必然,因為好不容易打贏了宋廷仍然想著求和,檀淵之盟就是典例。而伴隨著山河破碎、廟堂傾覆的,便是民間百姓的身世浮沉。大唐王朝是萬國來朝的豪邁,後繼的大宋居然是個瀕危王朝,這種現狀但凡是個有學識的就受不了。一方面是瀕危的王朝現狀,另一方面是頹敗羸弱的朝廷,在外敵的施壓下,這就奠定了整個社會的悲情色彩。

但同時,兩宋時期還有另外一番景象。

宋代,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釀酒業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工序進步、流程優化,酒類繁多、用途寬廣。值得注意的是,宋代黃酒生產可謂是異軍突起,且成為了中國古代釀酒史上的鼎盛時期。此外,酒的用途之寬泛也前所未有,上至廟堂盛會,下至親友相逢,無不飲酒,且飲酒人群囊括了帝王將相、臣工官吏、遊人士子、農夫走卒、囚徒妓姬等眾多群體 形成了社會上上下下無人不飲酒、無時不飲酒的新風尚。

加之,宋代形成了開放型市場,由於市坊制度的瓦解,勾欄瓦舍遍布,酒肆樓閣長青,社會生活津津有味。社會現狀薰陶人的精神境界,影響人的社會體悟,進而影響文人的藝術創作和價值取捨。

一方面是山河破碎的壓抑,另一方面是社會生活的安逸,何去何從只在一念之間。

在這種社會現狀下,酒更加成為了文人墨客的摯愛,一方面是酒與文人的命運交融,另一方面則是酒的特有屬性。

酒能讓人超越功利,就當時而言,飲酒能讓他們獲得精神上的超脫,讓他們澄明心胸,不失為一種浪漫。飲酒而醉,醉之後便能以一種自然之心投入藝術創作,這種創作會拋卻雜念進而做到「法無定法」,是一種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文人的酒,飲的是雄略,是霸氣
    我國古代文人大多愛酒、嗜酒,酒似乎已經成為這些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元素,宴會聚餐時的歡樂時光、友人小酌時怡然愜意、情感宣洩時的酣暢淋漓等等,酒一直都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酒作詩、飲酒作畫,仿佛填充了他們生活的全部。
  • 古代文人的詩酒情調與個性
    範曾《飲中八仙圖》(圖源網絡)古代文人嗜酒,是不爭的事實。與酒結緣一生,儘管有悲喜愁苦諸味雜陳,卻從飲酒中體味生活的樂趣,追尋文化的品味。劉伶亦嗜酒,著有《酒德頌》,稱飲酒「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而且,「不覺寒暑之切膚,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以飲酒為德,也就是宣示飲酒的一種情調。於是,劉伶乾脆攜一壺酒,坐上鹿車,隨行隨飲。還叫人扛上鐵鍬跟著,說「死便掘地以埋」。
  • 猿猴會造酒?關於酒起源傳說的那些事兒!
    酒的釀造歷史悠久,用酒麴釀酒的技術,起源起中國,比歐洲人早了3000多年。《史記》中有商紂王造酒池肉林的記載,現存年代最早的酒也是從商代墓中出土的。 今天咱們不聊歷史,來聊一聊關於酒起源的傳說的那些事兒!關於酒起源的傳說,目前最主要的有四個。
  • 古代文人為什麼那麼愛魚?原來魚對他們作用多多
    魚,不僅在現代受到不少人的青睞,在古代人的眼中更加是意蘊深遠的珍饈美味,尤其是文人,對魚近乎有一種瘋狂的執念,仿佛與魚結下了不解之緣。能讓文人寵愛有加的,想必不僅僅是因為美味那麼簡單而已,那麼為什麼古人那麼愛魚呢?其實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
  • 李白杜甫愛喝酒的背後:喝酒一時爽,賒帳、典當爽一世
    李白杜甫愛喝酒的背後:喝酒一時爽,賒帳、典當爽一世,咱們從「詩」「酒」細細道來。漢末、魏晉時期,詩歌發展迎來了小高峰,期間湧現出了一大批與酒相伴的文人雅士。他們或「對酒當歌」,發出「人生幾何」的感慨;或「流觴曲水」,享受寧靜的生活以「暢敘幽情」;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二十餘篇《飲酒》系列作品,何其浪漫。
  • 關於中國酒的起源,為什麼說猿猴造酒說是最初的酒的來源?
    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因此,我們只能在中國酒文化中說說酒的起源,而不是在白酒文化中談酒的起源。其實,關於酒的起源有許多說法,不只是有猿猴造酒一種說法,還有上天造酒說,上皇興酒說、儀狄造酒說以及眾所周知的杜康造酒說。那麼,有如此多種造酒說為什麼現如今有許多人說猿猴造酒說是最初酒的來源呢?
  • 無酒不歡的你,知道白酒是誰發明的嗎?
    讓你,若夢若醒、飄飄欲仙,讓天地顛倒,讓世界旋轉,把人類歷史,澆灌的跌宕起伏,將琴棋書畫,薰染的色彩斑斕,醉了劉伶,狂了詩仙,張揚了曹孟德,書寫了鴻門宴,溼了清明杏花雨,瘦了海棠李易安。——劉德亮《液體之火》酒,這種奇妙的液體,在中國整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地位,王公貴族、文人豪傑、遊俠莽夫都離不開它。有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也有羅隱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種「液體之火」。關於酒的起源,已有專家學者對此進行多方面考察,雖然得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但至今未能得出一個共同的認識。
  • 文人愛貓
    自古文人偏愛貓。貓溫馴而狡黠、天真而頑皮、靈巧而機警,正因為貓身上具備了如許的氣質。       歷代文人都有一種愛貓情結,他們愛貓,甚於其他許多動物,也因此,貓成了文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寫貓來表達胡適對好朋友徐志摩的懷念,真是一絕加一嘆。
  • 文人之飲看文人
    沒有酒不為請客,沒有酒辦不成事,這是咱們國人的風俗,亦為多數人的思維習慣。一般而言,多數人飲酒之時,笑過樂過甚或哭過,離開酒桌,屁股一拍,頃刻間便也就忘卻了。但文人飲酒,卻並非如此的。文人飲酒,不是隨便喝喝,而是太喜歡當一回事、太投入、太喜歡借題發揮了。一言以蔽之,文人們飲酒,太喜歡加入許多與飲酒無關的東西。「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憂者的情懷。
  • 澄懷說酒事丨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早在《左傳》中,已有「三不朽」的說法了,所謂三不朽」,即「上為立德,中為立功,下為立言」,就是說最上的不朽是成為道德楷模,比如孔夫子,當聖人,又榮膺「素王」頭銜,等閒的天子都不在他的話下;中等的不朽,就是建功立業,為國為民幹一番大事業,了卻君王心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低檔的不朽,就是寫文章,出著作,藏之名山,傳之後世,一樣永垂不朽。
  • 見鹿醬酒:給濟南一瓶有故事的酒
    緣起:濟南大V圈的醬酒情懷  山東人愛喝酒,有一段時間,濟南的微博大V後來,濟南的名博主們推出了好幾款眾籌的白酒,知名酒水行業研究者「歐陽千裡」推出的「水晶葫蘆」酒,在濟南網際網路圈很是火了一段時間。  「在山東,大部分人都愛喝低度的濃香白酒。朋友中有幾個特別喜歡醬香型的,後來我們一幫人喝著喝著都被『傳染』了,於是都開始喝醬酒。」
  • 各朝各代著名的酒
    先秦時代人們對酒的喜愛,使酒的生產和製作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酒的種類也多了起來,酒成為人們主要的享樂品和奢侈品。從飲用的酒也能看出來人們的身份地位,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人會飲用不同的酒。《禮記.月令》中記載:「孟秋之月,天子飲酌」按《說文解字》的解釋,酌是三重酒,是酒中精品,加工繁複,所以專供天子引用。《禮記.玉藻》記載:「凡尊必尚玄酒,唯君面尊,唯餉野人皆酒。」玄酒,系君主和貴族專飲之酒。
  • 悅讀 文人愛貓
      自古文人偏愛貓。  寫過《貓城記》的老舍很愛貓,但深知貓的毛病,故而常常嘲笑它們。在老舍看來,貓是反覆無常的典型,高興時的確很乖,溫柔可愛,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得長長的讓你給它抓癢。可是,它要是不高興,你說多少好話也白搭,不是悶頭睡大覺,就是上房一天一夜不回家,誰叫也沒用!所以,老舍常說,貓是天下最頑固的傢伙。它想幹什麼,你不讓它幹,你絕對辦不到。你想讓它幹什麼,它也絕對不會幹。
  • 酒場搖色子搞氣氛,文人行酒令談高雅
    他說:水(三點水)字可寫「湯」和「酒」,「呂」字分成兩個「口」,我這一口喝湯,我那一口喝酒。懶漢接著說:犬(反犬旁)字可寫「貓」和「狗」,「拜」字分開兩隻「手」,我一手抱著貓,我一手牽著狗。農民說:禾(禾苗旁)字可寫「稻」和「黍」,「圭」字分開兩個「土」,這塊土地種稻,那塊土地種黍。漁民最後一手拿酒杯,一手指著酒鬼和懶漢說:人(單立人)字可寫「你」和「他」,「爻」字分開兩個×,這個××你,那個××他。
  • 楊願明大碟《愛情釀的酒》 愛之酒的獨有韻味
    楊願明  酒被人們賦予了內心情緒的象徵。遇知己足以豪飲千杯,酒不醉人人自醉;逢愁事又能借酒消愁,一醉方休。炎炎七月,著名平民歌手楊願明攜手大碟《愛情釀的酒》重磅襲來,質感唯美的歌聲唱出了品味愛之酒後的心靈獨白。
  • 凝聚文化張力 鑄造大國酒魂
    ——國酒茅臺基業長青背後的文化張力解讀。縱覽世界歷史,解析大國崛起,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十年發展比經濟,五十年發展比制度,一百年發展比的則是文化。「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已然成為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的根與魂,成為其發展的「內生動力」。
  • 水滸|梁山好漢無酒不歡,村野百姓飲酒為樂,宋人為何愛喝酒?
    武松打虎酒的淵源酒在中國歷史上有很深的淵源,很多人都愛這杯中物,酒的發展歷史悠久,在人類對於酒的探索過程中,已經一步步發掘了很多種酒的喝法,這個過程中使酒變得更加美味。在魏晉時期,人們對於酒的喜愛就可見一斑。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竹林七賢也十分愛好喝酒,劉伶還曾寫《酒德頌》來表明自己喝酒的正當性,而阮籍更是一醉就是兩個月。而到了唐朝時期,喝酒更是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在唐朝常常會禁酒,也有禁酒令,但是這並不能阻擋文人墨客喝酒的腳步。
  • 杜甫一首詩,捧紅八個唐朝酒鬼,李白鬥酒詩百篇,卻只能排到第六
    但是,杜甫雖為現實主義詩人,卻仍有狂放不羈的一面,也曾寫過豪氣萬丈的詩篇,他的名作《飲中八仙歌》便是其中的典型。 唐朝既是詩的時代,也是酒的時代,盛唐時期,文人縱酒是常態,尤以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最為著名,合稱為「酒中八仙人」,又稱「醉八仙」。
  • 你知道嗎,酒還有13種別稱
    古有杯酒釋兵權,太白愛酒成痴,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曹植「杯酒兮卻觀其生」…… 現在我們也來看看古代酒的那些美麗別稱吧! 「歡伯」 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為歡伯。
  • 酒意詩情誰與共,唐宋四大「酒鬼」級文人騷客
    可以說酒文化雖然不被人常常提及卻早已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酒文化之所以如此的盛行離不開歷史上那些文人騷客的傳頌。第一:素有「酒仙」雅號的李白據統計李白寫的詩文中有170餘首涉及到酒,並且廣為流傳的也多為這些古詩文;其中有「會須一飲三百杯」、「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