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杜甫的詩,內容大多憂國憂民,風格大多沉鬱頓挫,故有「詩史」之稱。但是,杜甫雖為現實主義詩人,卻仍有狂放不羈的一面,也曾寫過豪氣萬丈的詩篇,他的名作《飲中八仙歌》便是其中的典型。
唐朝既是詩的時代,也是酒的時代,盛唐時期,文人縱酒是常態,尤以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最為著名,合稱為「酒中八仙人」,又稱「醉八仙」。
(醉八仙)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用凝練的語言,速寫的筆法,分別描繪了「酒中八仙人」的醉態,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酒仙群像,生動再現了盛唐文人嗜酒如命、樂觀放達的精神風貌。
其詩曰:
知章騎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
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聖稱世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
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鬥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
高談雄辯驚四筵。
(杜甫《飲中八仙歌》)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真不愧為驚豔世人的千古名作,這首詩並列分寫八人,相互獨立,一方面或兩句,或三句,或四句,每人分得句數不齊,另一方面卻句句押韻,一韻到底,看似毫無章法,實則聯繫緊密,是唐詩體裁上的一次大膽創格。
八人的先後順序也是有規律可循的——賀知章資歷最老、威望最高,故排在首位,其餘諸位,則是按照爵位官職,從王公宰相依次排到平民布衣。
賀知章: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賀知章是盛唐時期的文壇泰鬥,他性格豁達,視金錢如糞土,曾請李白喝酒,卻忘了帶錢,於是解下腰間金龜袋充作酒錢,這便是「金龜換酒」典故的由來。
杜甫描繪賀知章酒後之態,說他喝醉以後騎在馬上前俯後仰,像坐在搖晃的船上一樣,給他扔到井裡他都醒不過來。憨態可愛,畫面感極強。
(賀知章劇照)汝陽王李璡: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李璡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侄子,封汝陽王,他雖為皇親國戚,卻酷愛與文人墨客結交,尤其熱衷於聚眾豪飲。
杜甫說他飲酒三鬥後才去朝見天子,路上遇到裝酒麴的車,還要垂涎三尺,最大遺憾是封地不能遷移到酒泉郡。
左丞相李适之: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李适之曾在天寶年間任左丞相,後因遭到李林甫排擠而罷相,因好酒而聞名朝野。
杜甫說他為了飲酒不惜花費萬錢,喝起酒來猶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貪杯好酒是為了讓賢。此處暗喻李适之罷相後仍豪飲如常。
齊國公崔宗之: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崔宗之是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爵封為齊國公,與李白志趣相投,交情深厚,經常在一起喝酒。
杜甫說他是一個風姿瀟灑的美少年,舉杯豪飲時常常傲視青天,俊美之姿猶如玉樹臨於風前。成語「玉樹臨風」正是出自於此,後來專門用來形容男子秀美多姿。
戶部侍郎蘇晉: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蘇晉是開元年間的進士,歷任戶部侍郎、吏部侍郎,他篤信佛教,長年吃齋,唯獨不肯戒酒。
杜甫說他雖然長期在佛前齋戒,但一旦喝起酒來,就立刻把佛門戒律忘得一乾二淨。
「詩仙」李白: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劇照)
李白就不用多做介紹了,他既是「詩仙」,也是「酒仙」,飲酒後更能寫出佳作。杜甫對李白的偏愛從詩文篇幅裡就可見一斑——八人之中,只有李白是四句,真不愧為鐵桿粉絲,小迷弟對偶像偏心得有點明顯哦!
杜甫描繪李白的這四句實在是太有名了,語言也足夠通俗易懂,筆者就不逐句翻譯了。
「草聖」張旭: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張旭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尤善草書,有「草聖」之稱。據說,張旭與李白一樣,熱衷於酒後創作,每每大醉,必要揮筆疾書,妙筆生花如有神助,等到醒來,便再也無法複製醉中佳作。
杜甫說張旭豪飲三杯,然後作書,時人稱之為「草聖」,他酒後不拘小節,常在王公貴戚面前脫帽露頂盡情揮灑,他醉中的書法如雲煙瀉於紙上。
(張旭草書)布衣之士焦遂: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焦遂是一介平民,生平事跡不詳,卻因嗜酒如命、酒量驚人而名垂青史。
杜甫說他五鬥酒下肚才能神採煥發,酒後高談闊論,經常語驚四座。
正是因為杜甫寫了這首《飲中八仙歌》,後人才知道了「醉八仙」其人其事,才領略到盛唐文人的獨特風採,這就是「詩聖」的能量,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