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詩人牽手伴遊、同床共枕,杜甫與李白的關係好到什麼程度

2021-01-10 看中國百態

李白與杜甫,是語文課必讀的兩位作者,這兩位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詩聖」,被後世譽為撐起盛唐文壇的兩大巨擘,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兩人的關係也十分耐人尋味。其實他們私底下也頗有交情,曾經牽手伴遊、同床共枕,也曾互相寫詩給對方。尤其是杜甫對李白的傾慕之心更是表露無遺,寫了十幾首詩向他表達濃濃情意,但李白回給杜甫的詩卻寥寥無幾。究竟詩仙與詩聖之間,有怎樣的愛恨糾葛呢?這要從他們「怦然心動」的相遇開始說起……

李白、杜甫雖然相差11歲,卻可以牽手共枕眠

唐玄宗天寶三年(西元744)的春天,44歲的李白已經名滿天下,離開長安展開漫遊,在洛陽遇見了33歲仍默默無聞的杜甫,兩人一見如故、一起喝酒聊天,杜甫自此對李白一見傾心。

隔年秋天兩人相約在兗州(今山東、河南省交界)同遊,他們一起去找了隱居在附近的範隱士,杜甫將這段旅程寫成了詩,裡面提到自己和李白手牽手走在一起,晚上還蓋同一條被子睡覺(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感情不是普通的好。但奇怪的是,李白也將「兗州行」寫成了詩,但裡面卻沒有一句都沒提到與他同遊的杜甫。

可是這趟旅程似乎也是他們人生最後一次見面,此後杜甫寫了非常多首詩懷念李白。他的作品中提及李白的多達40餘首,可考證確定為寫給李白的就有15首,《贈李白》和《夢李白》就各有兩首,還有《春日憶李白》、 《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春天想他、冬天也想;白天想他、夜晚降臨也想。還不只如此,從這些詩句也能看見杜甫對李白的思念到底有多深:

像是《春日憶李白》中的名句「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如今已成為代表思念友人的經典,看著高聳入天雲的樹時,想他,望著緩緩下沉的夕陽時,想他。《冬日有懷李白》也寫到「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一個人在寂寞的書房裡,整天思念著李白。起風了想他,作夢時想他,甚至連送個朋友都能順便想到他(《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

甚至連李白參加了皇位爭奪的行動失敗後入獄、被流放,所有人都對他落井下石,只有杜甫站了出來寫了《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就算全世界與你為敵,我也還是要愛你,我在你少時讀書的地方,等你歸來,就算你頭髮斑白,我也依然等你。這真是何等的痴情啊!

杜甫寫了十幾首的情詩,卻被已讀不回

雖然杜甫深情款款寫了這麼多情詩,但李白的回應卻讓人很心寒。照以前的規矩來說,凡是寫贈與詩的受贈者都要回詩給贈與人,但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公認的卻只有兩首,一是天寶四年(西元745)秋末兩人分別之際,李白寫了一首送別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分別之後不久,李白在南下江東之前,又寫了一首懷念杜甫的詩《沙丘城下寄杜甫》。

筆者認為,相對於杜甫詩中的滿滿愛慕、對李白才華的讚嘆,李白的這兩首詩就顯得平淡的多,送別詩就是送別詩,思念就是思念,好像贈詩的對象換了個人也毫無違和,要是先前的旅行中還有其他人,或許贈詩的對象就不一定是杜甫了。

李白真的這麼無情嗎?

其實李白不一定真的是薄情寡義的人,而是他與杜甫之間有著懸殊的身分差距。當時李白已經名滿天下,杜甫卻沒沒無聞,甚至他的詩是在死後才廣為流傳;李白身為詩壇大前輩,其實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回覆杜甫。如果唐朝真的有「後輩寫給前輩詩句,前輩不一定要回覆」的潛規則,的確是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像是李白也曾經告白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但就流傳下來的詩作來看,孟浩然也很少對李白的回贈詩句。一個有潛力的新秀,怎麼能和大文豪相提並論呢?或許杜甫也是明白這個事實的,所以才無怨無悔地、單純地寫詩抒發自己的傾慕,並不奢求得到回覆吧!

但筆者認為,性格上的差異可能也是間隔兩人的原因之一。李白如仙般的氣勢,和狂放的自我,都在在顯示了一些唯我獨尊的樣貌,這樣的人看自己多一些,重視自己的情感,明明同樣是去找範隱士,因為個性使然,李白就不會提到與他同去的杜甫;而杜甫一直汲汲營營地創作,胸懷天下,在出仕與隱居間擺蕩,自己重視的事物會下意識地反覆出現在詩句當中,李白就是他所重視的人,所以寫什麼都會寫到一點李白。

而李白心中對杜甫到底有多少情誼,其實也很難說,古時候的信件能夠安然送達的是少數,也有很多詩並未真正寄出,只是寫下來抒發心情的,對方不一定看得到,更何況杜甫和李白皆有許多亡佚的作品,說不定裡面也有李白寫給杜甫的深情詩作。不管如何,杜甫對李白一往情深,無怨無悔的真心,實在太令人感動了!

相關焦點

  • 詩壇的兩大巨山,李白和杜甫,誰更得你心
    在這個文學繁榮的朝代裡,群星燦爛、人才輩出,那麼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詩人就將近五六十個,其中最具有文學造詣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絕對非李白和杜甫莫屬。如果說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壇上的兩大巨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他們不僅在中國詩歌有很大的造詣,而且還引領了中國文學的發展,甚至影響後世在文學上的創作,唐朝其中一位著名詩人韓愈評價李白和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可見兩人在文學造詣上的影響有多大。
  • 作為歷史上最有名的兩位杜姓詩人,杜甫和杜牧是什麼關係?
    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朋友們都知道,杜甫和杜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兩位杜姓大詩人。杜甫與同時期的大詩人李白並稱為「李杜」,杜牧與同時期的李商隱也被稱為「小李杜」。那麼作為最有名的兩位杜姓詩人,杜甫和杜牧是什麼關係呢?
  • 哪位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李白與哪位詩人並稱李杜
    說起李白,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他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被人們稱之為「詩仙」。還有一位詩人與他並稱為「李杜」,大家知道這個「杜」指的是誰嗎?讓我們一起去文中尋找答案吧。  哪位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李白與杜甫合稱為「李杜」,也有稱李白和杜甫為「大李杜」,李商隱和杜牧為「小李杜」。
  • 杜甫都飢腸轆轆了,還在寫詩替李白擔憂,關係竟然那麼好
    這位絕代佳人,儘管兄弟遭難,本人又為夫婿所遺棄,但潔身獨居,杜甫筆下寫出了一個寂寞而又堅貞的女性形象。在這個時期,有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李白染水王璘事,長流夜郎了。杜甫在天寶初年就和李白認識,李白要比杜甫年長十餘歲,杜甫是非常尊敬李白的。他說:「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他贈李白詩說:「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李白為何不給杜甫回詩 李白成「網紅負心漢」背後真相
    【李白為何不給杜甫回詩】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很重視的友情對方卻不看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友:大概就是杜甫對李白的感覺吧……」近來,李白和杜甫因為這樣一個問題在社交媒體上「火」了起來。  有網友指,杜甫有多首贈李白的詩,但李白卻只有一首《贈汪倫》。李白成了「網紅負心漢」,事實真是這樣嗎?
  • 杜甫有一首詩對李白極盡稱頌,還成了珍貴的史料,史學家如獲至寶
    文/灞上桑唐代最負盛名的兩位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年齡相差了十一歲,但兩人頗為投緣。「李杜之交」傳為千古美談。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相識,一見如故結為好友。兩人曾經攜手遊山玩水,飲酒賦詩,切磋學問,度過了一段十分快意的日子。
  • 李白杜甫愛喝酒的背後:喝酒一時爽,賒帳、典當爽一世
    李白、杜甫便是喝酒何處新境界之人,但是世人所不知道的是,他二人沒有通用貨幣,換句話說就是窮困潦倒沒錢,那麼這二人是如何解決喝酒問題的哪?李白杜甫愛喝酒的背後:喝酒一時爽,賒帳、典當爽一世,咱們從「詩」「酒」細細道來。漢末、魏晉時期,詩歌發展迎來了小高峰,期間湧現出了一大批與酒相伴的文人雅士。
  • 李白杜甫有一段同寢共被 攜手同行 對酒吟詩的逍遙時光
    正是這樣的大唐氣象,孕育出一批偉大的詩人。杜甫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白,詩仙,浪漫主義詩人;杜甫,詩聖,現實主義詩人。李白(701-762)與杜甫(712-770)一生總共見過三次面。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夏天,李白此時正是因高力士所讒,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途徑洛陽,當時,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李白已名揚全國,而那時的杜甫赴洛陽趕考,名落孫山,正在洛陽漫遊。
  • 秋日讀詩:杜甫寫給李白的信,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往上推,推到唐朝。57歲的李白因為在安史之亂中進入了永王的幕府,捲入了政治風波,最終被流放夜郎。而46歲的杜甫得到消息,他本人正在甘肅,那個時候唐朝的驛站雖然發達,陝西到夜郎何止千裡。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連續三天夢到李白,夢中的李白斯人憔悴,杜甫惆悵不已。不過李白也是吉人天相,在發往夜郎的路中,遇到了大赦,立馬轉回來,遊歷湖南江夏,豪放灑脫之情,不減當年,當然修書給杜甫。
  • 李白忽悠杜甫「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戴教授把唐詩講絕了!
    近日刷著抖音看到一位老教授授課的片段,真的是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其中有一段是說杜甫是李白的超級粉絲,他去拜見李白,李白就忽悠他一起去訪名山、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中途還遇見個流浪漢高適,從春天訪到秋天,啥也沒找到,後來杜甫醒悟了,不幹了。真的是把我給笑壞了,回頭上網一查原來他就是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教授戴建業,人稱「三槍叔」。
  • 除了李白杜甫沒想到還有他!
    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李白2、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官場上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 後人嘲諷李白,韓愈憤而反駁,寫下流傳千古的罵詩
    這也奠定了杜甫作為詩聖的基礎,宋代崇尚杜甫到了更著迷和瘋狂的程度,與此不無關係。杜甫的價值被發掘,這是一件好事,然而,元白二人卻抨擊李白,認為他華而不實。比如白居易就評價詩仙「才矣,奇矣,人不逮矣」,他認為詩歌應該「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而李白只講文學性,沒有揭露現實的一面,不足為後世效仿。
  • 辛棄疾也「花心」:一首《憶李白》,道出他對李白和杜甫的感情
    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 頷聯的「青山埋骨至今香」,說的是這李白墓位於安徽省的青山西麓隴地上。當年李白去世後,本是葬在了安徽省的城南龍山東麓,後來李白好友的後人給李白遷墓,就把李白墓移到了與龍山相對的青山。因此,很多人追悼李白,都會用到「青山」二字,這辛棄疾自然也不例外。
  • 杜甫在春日寫給李白的詩,極盡讚美之詞,還隱藏著一個絕美成語
    杜甫對李白的崇拜,就像李白對孟浩然高山仰止的仰慕之情。眾所周知,杜甫寫給李白很多詩,如《贈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甚至在《飲中八仙歌》中,還不忘寫上李白醉酒時的場景,可見杜甫將李白看作是人生的標杆。唐玄宗天寶三年,也就是744年,李白被朝廷賜金放還,他再一次開始了漫遊的旅程,來到東都洛陽,而杜甫是一位青年才俊,科考失利,四處遊覽。
  • 杜甫這四首詩,豪邁氣概絲毫不輸李白,每篇都有千古名句
    最近在某視頻平臺看到有位大咖做了一個視頻介紹杜甫,開篇便給杜甫的一生下了這樣一個概括:唐代大詩人杜甫一生就沒有快樂過,他憂國憂民抑鬱終生。他的這個結論符合大眾對杜甫的了解,一提起杜甫,人們腦海中總會出現一個悽苦無比,滿面憂慮的老頭模樣。
  • 詩人們喝醉酒後,往往能寫下千古名篇?李白、李清照表示的確可以
    不愛喝酒的詩人,不是一位好詩人。---一位愛喝酒的詩人。詩文化,的確是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感到自豪的一種文化。其實酒文化,也是一種非常歷史悠久的文化。只不過普通人喝酒常常會誤事,所以不提倡大家沒事兒就喝酒。當詩文化和酒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之間會產生非常奇妙的化學反應。
  • 杜甫一首詩,捧紅八個唐朝酒鬼,李白鬥酒詩百篇,卻只能排到第六
    杜甫的詩,內容大多憂國憂民,風格大多沉鬱頓挫,故有「詩史」之稱。但是,杜甫雖為現實主義詩人,卻仍有狂放不羈的一面,也曾寫過豪氣萬丈的詩篇,他的名作《飲中八仙歌》便是其中的典型。 李适之曾在天寶年間任左丞相,後因遭到李林甫排擠而罷相,因好酒而聞名朝野。 杜甫說他為了飲酒不惜花費萬錢,喝起酒來猶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貪杯好酒是為了讓賢。此處暗喻李适之罷相後仍豪飲如常。
  • 李白和汪倫究竟是什麼關係?他一舉動,換來美名千古揚
    李白嗜酒如命,他的大多數詩文都是在醉酒的狀態下作出,而因為酒他也結交了很多的知已,使其人脈更是強大,可以說到處都有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得到不少權貴名流的賞識。比如說大詩人賀知章就和他是好朋友。成年後的李白當然想赴入仕途,以展才幹,於是他向唐玄宗進行了毛遂自薦中,先後獻上《明堂賦》和《大獵賦》,結果並沒有得唐玄宗的賞識。
  • 貓奴陸遊、炫妻狂魔杜甫……詩詞大神背後的另一副「面孔」
    然而,最讓人意外的,愛國詩人陸遊被冠以「大宋第一貓奴」的頭銜,吸貓成癮。「一生為摯愛唐婉寫詩10首,可是在他筆下,寫貓足足有12首。」對宋文化研究多年的宋史學者吳鉤著下多本宋史作品,其中對於詩人陸遊,最多的筆墨就是他對貓的痴愛。
  • 馬未都講李白,恃才傲物的浪漫詩人,亦有劍客豪情
    李白沒參與過科考,唐朝《大唐六典》規定,有罪之人、手工業者、商業之子嚴謹參加考試。李白為何沒參加,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法是李白祖上曾經獲過罪,也有說法是李白年輕時犯過罪,逃亡過。還有一點就是,李白的父親李客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