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李白》: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
頷聯的「青山埋骨至今香」,說的是這李白墓位於安徽省的青山西麓隴地上。當年李白去世後,本是葬在了安徽省的城南龍山東麓,後來李白好友的後人給李白遷墓,就把李白墓移到了與龍山相對的青山。因此,很多人追悼李白,都會用到「青山」二字,這辛棄疾自然也不例外。
頸聯的前半句「不尋飯顆山頭伴」,說的是當年李白對於杜甫的調侃: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籤子日卓午。雖說這是民間戲言,但是辛棄疾借用這兩句,其實是表達了自己對於李白和杜甫懷念與崇敬。畢竟,能把偶像的詩詞寫在自己的作品裡,這大概也是追星的最高境界了吧!
後後半句「卻趁汨羅江上狂」,則是借用了杜甫的「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這難道僅僅只是想要說明杜甫在追憶李白麼?其實不然,辛棄疾是在借詩言情:我辛棄疾和杜甫一樣呀!都對李白有著不俗的感情!
要不說高手就是高手呢?辛棄疾簡簡單單幾句話,既表達了自己對李白的懷念,又展現了自己對杜甫的崇拜,真可謂是「一箭雙鵰」!那麼,辛棄疾對於李白和杜甫的感情就只是濃縮在了這一首詩中麼?那肯定不是,辛棄疾用他一生的才華,在表達人生志向的同時,又揭露了自己對李白和杜甫的肯定和崇拜。
辛棄疾對李白的仰慕
李白,唐代詩壇乃至中國古代詩壇中一顆可供仰望的明星,多少文人騷客在他獨特的行文方式和大氣磅礴的作品下,都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而這其中就包括南宋著名詩詞大家辛棄疾。
誠然,二人出生的時代不同,生活的環境也不同,但是作為一個對國家和民族崛起懷有堅定信念的有才之士,他們對於理想的追求,在那麼一瞬間卻是相通的。辛棄疾羨慕李白的瀟灑和不拘一格,但是他更加崇拜李白那種敢於打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勇氣和魄力。
因此,為了表達自己對於李白的感情,辛棄疾曾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或者提及李白的尊號、或者借李白的詩詞意象言志。「謫仙人,鷗鳥伴,兩忘機」,出自辛棄疾的《水調歌頭·和
王正之
右司吳江觀雪見寄》。
這謫仙人指的是誰值日不必多說,而值得肯定的是:辛棄疾用「鷗鳥」這種動物,就統一了自己和李白的志向。鷗鳥,在古人的詩詞中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一種動物,它代表的是一種遺世獨立且自由高潔的生活態度。
辛棄疾借用這樣的動物來描寫李白,其實展現出來的就是他對李白那種傲然與世外的嚮往。世人皆知李白仕途不順後,乾脆過起了逍遙自由的日子。而這,恰恰就是辛棄疾所缺少的。
出生在大金管轄地的辛棄疾,自小就看多了金人對於宋人的迫害和殘殺,心懷拯救百姓志向的辛棄疾,一直渴望自己能在戰場上滅金以揚國威。所以,當年只有21歲的辛棄疾就參加了抗金的起義軍,後更是在戰場上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趁著這股東風,辛棄疾踏進了南宋朝堂。原本,辛棄疾以為這是自己建功立業、收復失地的開始,卻不成想,這只是自己宦海沉浮的第一步。因此,辛棄疾在《鷓鴣天》、《念奴嬌》等諸多作品中,都借用了李白的詩詞典故,表達的就是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愁。
「最憶當年,沉香亭北,無限春風恨」、「雨恨風愁。解釋春光,剩須破費,酒令詩籌」,無不表示了辛棄疾自己對於現狀的不滿。所以,辛棄疾對於那個和自己同樣有愛國情感的李白,是仰慕的,但這仰慕的背後,又有著對李白可以撒手離開朝堂的敬佩。
辛棄疾和杜甫的感同身受
如果說辛棄疾對於出生於盛唐的李白只是仰慕的話,那麼他對和自己處於差不多境況的杜甫,就是同類人的接受了。
年少的杜甫因為才學出眾,所以深得文壇大佬們的賞識。那時候的杜甫,對於自己的未來,也是充滿了信心,他在不少詩詞中既展示了自己的豪情,又表達了自己對於國家的感情。這時候的杜甫可謂是朝氣沖天,對唐朝的發展充滿嚮往。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從杜甫的描寫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那種血氣沖天的悲傷感,就更不要說當時處於亂世之中的作者本人了。可以說,安史之亂的出現,徹底打斷了杜甫的人生走向。
之後,杜甫經歷了被朝廷厭棄、接著被貶官的人生路。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儘管當時杜甫已經被貶謫,但是他本人依舊對朝廷充滿了信心。後來,經久漂泊的杜甫逐漸在閒適生活中體會到了久違的樂趣: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但是呢,他心中依舊牽掛著家國大事,他的詩詞作品中依舊有著不可磨滅的豪氣衝勁兒。而杜甫的這種經歷,其實某種程度上和辛棄疾的個人經歷是有極大相似之處的。因此,辛棄疾把杜甫當成了自己的知己,借用杜甫的詩詞表達了自己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辛棄疾曾借用杜甫的《洗兵馬》,表現了自己對收復失地的期許:從容帷幄去,整頓乾坤了;但也用「白髮蒼顏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展示了自己對生活的無奈,而這,和杜甫的「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更別說,辛棄疾和杜甫一樣,都經歷過了喪子的悲痛。因此,在很多時候,辛棄疾比旁人更能體會杜甫的感受:汝方遊浩蕩,萬裡挾雄鐵。這裡就借用了杜甫對白鷗的描寫,表達的是辛棄疾對於幼子逝去的懷念。
可以說,杜甫的豪情、失意和淡泊世事,同樣在辛棄疾的詩詞中得到了再現。辛棄疾對於杜甫的感情,那是一種穿透時空而引為知己的認同感。
結語
透過幾百年的時光,我們依舊會被這些詩詞大家們的作品驚豔到,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就是詩詞的傳承。可以說,辛棄疾用自己的筆墨,盡情表達了自己對於李白和杜甫的崇拜和接受,而我們則通過這些文字,領略到了一個時代的美感和悲痛。正可謂是:文字之美,在於其高潔如陽春白雪,又在於其平凡如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