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也「花心」:一首《憶李白》,道出他對李白和杜甫的感情

2021-01-08 騰訊網

《憶李白》:當年宮殿賦昭陽,豈信人間過夜郎。明月入江依舊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

頷聯的「青山埋骨至今香」,說的是這李白墓位於安徽省的青山西麓隴地上。當年李白去世後,本是葬在了安徽省的城南龍山東麓,後來李白好友的後人給李白遷墓,就把李白墓移到了與龍山相對的青山。因此,很多人追悼李白,都會用到「青山」二字,這辛棄疾自然也不例外。

頸聯的前半句「不尋飯顆山頭伴」,說的是當年李白對於杜甫的調侃: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籤子日卓午。雖說這是民間戲言,但是辛棄疾借用這兩句,其實是表達了自己對於李白和杜甫懷念與崇敬。畢竟,能把偶像的詩詞寫在自己的作品裡,這大概也是追星的最高境界了吧!

後後半句「卻趁汨羅江上狂」,則是借用了杜甫的「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這難道僅僅只是想要說明杜甫在追憶李白麼?其實不然,辛棄疾是在借詩言情:我辛棄疾和杜甫一樣呀!都對李白有著不俗的感情!

要不說高手就是高手呢?辛棄疾簡簡單單幾句話,既表達了自己對李白的懷念,又展現了自己對杜甫的崇拜,真可謂是「一箭雙鵰」!那麼,辛棄疾對於李白和杜甫的感情就只是濃縮在了這一首詩中麼?那肯定不是,辛棄疾用他一生的才華,在表達人生志向的同時,又揭露了自己對李白和杜甫的肯定和崇拜。

辛棄疾對李白的仰慕

李白,唐代詩壇乃至中國古代詩壇中一顆可供仰望的明星,多少文人騷客在他獨特的行文方式和大氣磅礴的作品下,都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而這其中就包括南宋著名詩詞大家辛棄疾。

誠然,二人出生的時代不同,生活的環境也不同,但是作為一個對國家和民族崛起懷有堅定信念的有才之士,他們對於理想的追求,在那麼一瞬間卻是相通的。辛棄疾羨慕李白的瀟灑和不拘一格,但是他更加崇拜李白那種敢於打破封建禮教束縛的勇氣和魄力。

因此,為了表達自己對於李白的感情,辛棄疾曾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或者提及李白的尊號、或者借李白的詩詞意象言志。「謫仙人,鷗鳥伴,兩忘機」,出自辛棄疾的《水調歌頭·和

王正之

右司吳江觀雪見寄》。

這謫仙人指的是誰值日不必多說,而值得肯定的是:辛棄疾用「鷗鳥」這種動物,就統一了自己和李白的志向。鷗鳥,在古人的詩詞中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一種動物,它代表的是一種遺世獨立且自由高潔的生活態度。

辛棄疾借用這樣的動物來描寫李白,其實展現出來的就是他對李白那種傲然與世外的嚮往。世人皆知李白仕途不順後,乾脆過起了逍遙自由的日子。而這,恰恰就是辛棄疾所缺少的。

出生在大金管轄地的辛棄疾,自小就看多了金人對於宋人的迫害和殘殺,心懷拯救百姓志向的辛棄疾,一直渴望自己能在戰場上滅金以揚國威。所以,當年只有21歲的辛棄疾就參加了抗金的起義軍,後更是在戰場上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趁著這股東風,辛棄疾踏進了南宋朝堂。原本,辛棄疾以為這是自己建功立業、收復失地的開始,卻不成想,這只是自己宦海沉浮的第一步。因此,辛棄疾在《鷓鴣天》、《念奴嬌》等諸多作品中,都借用了李白的詩詞典故,表達的就是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愁。

「最憶當年,沉香亭北,無限春風恨」、「雨恨風愁。解釋春光,剩須破費,酒令詩籌」,無不表示了辛棄疾自己對於現狀的不滿。所以,辛棄疾對於那個和自己同樣有愛國情感的李白,是仰慕的,但這仰慕的背後,又有著對李白可以撒手離開朝堂的敬佩。

辛棄疾和杜甫的感同身受

如果說辛棄疾對於出生於盛唐的李白只是仰慕的話,那麼他對和自己處於差不多境況的杜甫,就是同類人的接受了。

年少的杜甫因為才學出眾,所以深得文壇大佬們的賞識。那時候的杜甫,對於自己的未來,也是充滿了信心,他在不少詩詞中既展示了自己的豪情,又表達了自己對於國家的感情。這時候的杜甫可謂是朝氣沖天,對唐朝的發展充滿嚮往。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從杜甫的描寫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那種血氣沖天的悲傷感,就更不要說當時處於亂世之中的作者本人了。可以說,安史之亂的出現,徹底打斷了杜甫的人生走向。

之後,杜甫經歷了被朝廷厭棄、接著被貶官的人生路。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儘管當時杜甫已經被貶謫,但是他本人依舊對朝廷充滿了信心。後來,經久漂泊的杜甫逐漸在閒適生活中體會到了久違的樂趣: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但是呢,他心中依舊牽掛著家國大事,他的詩詞作品中依舊有著不可磨滅的豪氣衝勁兒。而杜甫的這種經歷,其實某種程度上和辛棄疾的個人經歷是有極大相似之處的。因此,辛棄疾把杜甫當成了自己的知己,借用杜甫的詩詞表達了自己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辛棄疾曾借用杜甫的《洗兵馬》,表現了自己對收復失地的期許:從容帷幄去,整頓乾坤了;但也用「白髮蒼顏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展示了自己對生活的無奈,而這,和杜甫的「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更別說,辛棄疾和杜甫一樣,都經歷過了喪子的悲痛。因此,在很多時候,辛棄疾比旁人更能體會杜甫的感受:汝方遊浩蕩,萬裡挾雄鐵。這裡就借用了杜甫對白鷗的描寫,表達的是辛棄疾對於幼子逝去的懷念。

可以說,杜甫的豪情、失意和淡泊世事,同樣在辛棄疾的詩詞中得到了再現。辛棄疾對於杜甫的感情,那是一種穿透時空而引為知己的認同感。

結語

透過幾百年的時光,我們依舊會被這些詩詞大家們的作品驚豔到,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就是詩詞的傳承。可以說,辛棄疾用自己的筆墨,盡情表達了自己對於李白和杜甫的崇拜和接受,而我們則通過這些文字,領略到了一個時代的美感和悲痛。正可謂是:文字之美,在於其高潔如陽春白雪,又在於其平凡如人間煙火。

相關焦點

  • 辛棄疾一首奇幻中秋詞,無一生僻字,豪放浪漫卻不輸李白
    就像古代的文人,很多因為社會地位不高,沒能在正史上留下傳記,但是通過他們的詩詞歌賦,後世卻能清晰地了解他們的性格和人生。說起杜甫,我們便腦海便浮現一位緊鎖眉頭的儒者,然後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崇敬之情。因為從他的詩中,我們感受到了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以及博大無私的胸懷。
  • 李白為何不給杜甫回詩 李白成「網紅負心漢」背後真相
    【李白為何不給杜甫回詩】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很重視的友情對方卻不看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友:大概就是杜甫對李白的感覺吧……」近來,李白和杜甫因為這樣一個問題在社交媒體上「火」了起來。  有網友指,杜甫有多首贈李白的詩,但李白卻只有一首《贈汪倫》。李白成了「網紅負心漢」,事實真是這樣嗎?
  • 辛棄疾寫的一首很慷慨的詞,句句熱血,寫盡人世蒼涼!
    辛棄疾寫的一首很慷慨的詞,句句熱血,寫盡人世蒼涼! 文|落筆映惆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提高修養的方式,是讀書寫字。很多人也知道只有認真寫過一首詩,一段話才能真正愛上文字。我們從一出生起,父母就教育我們,讀好書才能獲得一定的本領,從而站穩腳跟。
  • 兩大詩人牽手伴遊、同床共枕,杜甫與李白的關係好到什麼程度
    隔年秋天兩人相約在兗州(今山東、河南省交界)同遊,他們一起去找了隱居在附近的範隱士,杜甫將這段旅程寫成了詩,裡面提到自己和李白手牽手走在一起,晚上還蓋同一條被子睡覺(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感情不是普通的好。但奇怪的是,李白也將「兗州行」寫成了詩,但裡面卻沒有一句都沒提到與他同遊的杜甫。可是這趟旅程似乎也是他們人生最後一次見面,此後杜甫寫了非常多首詩懷念李白。
  • 詩壇的兩大巨山,李白和杜甫,誰更得你心
    在這個文學繁榮的朝代裡,群星燦爛、人才輩出,那麼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詩人就將近五六十個,其中最具有文學造詣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絕對非李白和杜甫莫屬。如果說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壇上的兩大巨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他們不僅在中國詩歌有很大的造詣,而且還引領了中國文學的發展,甚至影響後世在文學上的創作,唐朝其中一位著名詩人韓愈評價李白和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可見兩人在文學造詣上的影響有多大。
  • 杜甫有一首詩對李白極盡稱頌,還成了珍貴的史料,史學家如獲至寶
    文/灞上桑唐代最負盛名的兩位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年齡相差了十一歲,但兩人頗為投緣。「李杜之交」傳為千古美談。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相識,一見如故結為好友。兩人曾經攜手遊山玩水,飲酒賦詩,切磋學問,度過了一段十分快意的日子。
  • 除了李白杜甫沒想到還有他!
    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 辛棄疾的一首妙詞,每句都有「笑」字,但讀完後卻怎麼也笑不出來
    辛棄疾在我們課本中也算是老熟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中小學必學內容。作為一個讀書人,辛棄疾的身上有著和其他文人不同的錚錚鐵骨,用他自己筆尖做刀劍,一往無前地將抗敵詩詞帶入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不同於常見的詩詞歌賦大多圍繞著花容秋思、落葉哀唱,辛棄疾的作品帶著戰場的廝殺和蕭肅。
  • 杜甫都飢腸轆轆了,還在寫詩替李白擔憂,關係竟然那麼好
    在秦州期間,杜甫寫了一首《佳人》,大概根據當時實有其人來寫的: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婚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待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鬢,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翠竹。
  • 李白告別此地,帶走家喻戶曉的名詩;杜甫來此,吟出七律之冠
    它確實是一個奇妙的城市,明明只是在西部,遠離中原,歷史上卻有過白帝城託孤的故事,更引得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陸遊等文化名人駐足於此,憑弔懷古,相互唱酬應和。最著名的,當然是李白的那首《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 小學生手作:李白、杜甫、孟郊、李賀朋友圈,滿滿都是典故
    「賞月飲酒·李」,是我們太白兄沒跑了,為了喝酒,不遠萬裡跑去安徽涇縣,見一個不知名的小粉絲——汪倫,還為他留下了一首千古名著,順帶讓小粉絲青史留名。這般的灑脫恣意,不愧是浪漫主義第一人啊![大愛李白]杜甫呢,一生瘋狂為偶像李白打call,為偶像寫下二十多首詩,訴盡了崇拜與熱愛,李白被貶謫期間,更是一首接一首,道不盡的思念與擔憂。可憐的是,他卻很少得到偶像的回應。這名不見經傳的鄉野小粉絲汪倫,都能得到偶像的青睞,賦詩一首,他可不得酸酸地要上一要嘛!
  • 辛棄疾晚年一首《西江月》,清麗淡雅,卻抒發了壯志難酬的傷感!
    李白詩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增廣賢文》裡也有:「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羅隱的《自遣》裡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可見古人總有憂愁,然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辛棄疾的內心亦是憂愁的,這種愁緒源源不斷,不可排解,於是只能醉酒以求片刻的歡愉。
  • 秋日讀詩:杜甫寫給李白的信,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57歲的李白因為在安史之亂中進入了永王的幕府,捲入了政治風波,最終被流放夜郎。而46歲的杜甫得到消息,他本人正在甘肅,那個時候唐朝的驛站雖然發達,陝西到夜郎何止千裡。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連續三天夢到李白,夢中的李白斯人憔悴,杜甫惆悵不已。不過李白也是吉人天相,在發往夜郎的路中,遇到了大赦,立馬轉回來,遊歷湖南江夏,豪放灑脫之情,不減當年,當然修書給杜甫。
  • 李白描寫美人的一首詩,無一「美」字卻美到窒息,僅28字流傳千古
    說到唐代最負盛名的詩人,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李白和杜甫,杜甫生前還曾用「白也詞無敵,飄然思不群」這句話來形容李白,他的意思是說,李白的詩歌無人能敵,他的作品中有一股與生俱來的氣勢。李白作為「詩仙」,他的作品無疑是浪漫的,而這份獨一無二的浪漫,正是來自於他自身。但是一個人飄逸久了,難免也會被塵世中的事物所吸引。
  • 辛棄疾《西江月》: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我國是酒的故鄉,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和文化的發展是同時進行的。酒的文化,就是一個酒的歷史,曹操的對酒當歌,李白舉杯邀明月,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歐陽修酒逢知己千杯少,還有蘇軾的把酒問青天。酒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高興時酒能助興,悲傷時酒能解憂。當然,物極必反,飲酒過度也給人們身體帶來了傷害。但僅從文化藝術角度來看的話,酒確實為文人們帶來了許多靈感,如「李白鬥酒詩百篇」。
  • 李白很肉麻的一首詩,28字「吹捧」楊貴妃,開頭兩句成千古名句
    李白作為唐代鼎鼎大名的詩人,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曉,後人稱他為「詩仙」,李白寫的詩有多厲害?看看教科書中李白作品出現的頻率就知道了。毫不誇張的說,李白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雖然時過境遷,但李白的詩依舊受人追捧,獲得了無數人的讚美。
  • 杜甫一首詩,捧紅八個唐朝酒鬼,李白鬥酒詩百篇,卻只能排到第六
    賀知章是盛唐時期的文壇泰鬥,他性格豁達,視金錢如糞土,曾請李白喝酒,卻忘了帶錢,於是解下腰間金龜袋充作酒錢,這便是「金龜換酒」典故的由來。 杜甫描繪賀知章酒後之態,說他喝醉以後騎在馬上前俯後仰,像坐在搖晃的船上一樣,給他扔到井裡他都醒不過來。憨態可愛,畫面感極強。
  • 杜甫與朋友久別重逢,酒足飯飽寫下一首詩,中年人讀後不禁落淚
    李白和杜甫兩位頂級詩人,猶如兩個武林高手,他們以筆為劍,在詩壇上佔據無人能夠撼動的地位。年輕時喜歡李白的詩歌,那種飄逸灑脫的情懷,總能讓人熱血澎湃,恨不得站在瀑布之上,觀賞「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景象。隨著歲月流逝,社會閱歷也逐漸豐富,經歷酸甜苦辣之後,仔細品讀杜甫的作品,會覺得越來越有味道,他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不愧為備受追捧的「詩聖」。
  • 辛棄疾喝醉酒,醉倒在樹下,寫了一首另類詞,幽默風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酒仙詩人莫過於李白,應該說千古從未有過李白這般的酒中仙,詩中客。李白的詩篇,就像濃厚的酒一般,鬥酒詩百篇絕非是誇張;有酒的地方就有李白;有酒的李白,就有詩文問世。那一年身為翰林供奉的李白,竟然在皇宮之中酩酊大醉,侍奉唐玄宗和楊貴妃遊園;召李白寫詩創作,以博貴妃一樂。但是奈何這時的李白卻酩酊大醉,不省人事,被帶到皇帝面前之時,放浪形骸。
  • 辛棄疾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
    他便是和蘇軾齊名的辛棄疾,56歲的他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這首詞名為《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全文如下: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於知已,真少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