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詩酒情調與個性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古代文人的酒文化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現狀、人文環境,以及個人際遇是分不開的。用通俗的話來說,玩情調,彰顯個性。

範曾《飲中八仙圖》(圖源網絡)

古代文人嗜酒,是不爭的事實。與酒結緣一生,儘管有悲喜愁苦諸味雜陳,卻從飲酒中體味生活的樂趣,追尋文化的品味。

這種文人的酒文化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現狀、人文環境,以及個人際遇是分不開的。用通俗的話來說,玩情調,彰顯個性。

陳遵投轄及劉伶隨行隨飲

中國有個成語叫「陳遵投轄」。西漢嘉威侯陳遵,性嗜酒,善書。史載,漢平帝時,陳遵「以列侯居長安,賓客滿門,酒肉相屬」。熱情好客,酒肉管夠。他立有「規矩」:賓客滿堂,立即緊閉大門,命人把客人來車的車轄投入井中,讓客人無法離去。

轄,一種小物件,用來插車的軎孔,固定車軸,阻止車輪外脫。去其轄,車不能行。後人用「陳遵投轄」褒譽盛情留客。

還有一位孔融,少好學,博覽群書。漢魏時,曾舉為北海相。明代曹臣《舌華錄》載,當孔融失勢在家,居然賓客日滿其門,他不禁感嘆:「座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一個位高列侯,一個失勢居家,境遇迥異,他們的訴願相同:客常滿,尊不空。

倘若說,聚眾群酗,追求的是氛圍熱鬧,酣興意暢;那麼,三幾知己酣飲,追求的是襟懷相契,放任忘形。魏晉時期「竹林七賢」,即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七人,相與友善,經常一起在竹林下宴飲。

阮籍嗜酒能嘯,善彈琴,能著文。史載,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爭,遂酣飲為常」。世家子弟王恭曾問王忱,阮籍嗜酒比漢代司馬相如怎麼樣?王忱答道:「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直指阮籍胸中鬱結不平。而且,嗜酒成為其安身保命的方式。當時,司馬氏的心腹鍾會,權傾一時,數次以時事試探阮籍,欲治其罪,阮籍幸而以酣醉避禍。

劉伶亦嗜酒,著有《酒德頌》,稱飲酒「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而且,「不覺寒暑之切膚,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以飲酒為德,也就是宣示飲酒的一種情調。於是,劉伶乾脆攜一壺酒,坐上鹿車,隨行隨飲。還叫人扛上鐵鍬跟著,說「死便掘地以埋」。

酒與詩文,二者密不可分

唐代「竹溪六逸」,指開元末年,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六人,結隱在泰安府(今山東泰安)徂徠山下的竹溪,天天聚而縱酒酣歌,以酒會友,以文會友。

唐代詩人杜甫有《飲中八仙歌》詩,描寫賀知章、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八人嗜酒,以及各自的醉態,勾劃他們豪放不拘的性情。詩句「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正是展示李白從徂徠山下走出來的本色。不過,賀知章等八人並無一起聚集宴飲,只是先後在長安呆過而已。

看來,吟詩覓句,成為飲酒玩情調的一種文字遊戲,或直抒胸臆,或寄託訴求。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錄有一段逸事:明代蘇州有位老儒朱存理,博學工文,頗攻詩。其在吳中舊族王氏家中教書時,一天,朱老夫子與主人晚酌之後,獨在庭中,適見月上,靈感一動,吟得詩句:「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吟畢,喜極而狂,拍門大叫,連呼主人起來。

主人聽罷詩句,亦擊節讚賞,當即令人取酒,兩人重又對酌,直至興盡而罷。次日,又遍請吳中善詩者來欣賞佳句,一連數日擺酒戲樂,成為一時盛事。

在文人飲酒過程中,連酒具也成為玩情調的一種方式。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載,魏正始年間,每遇三伏之際,鄭懿常帶著賓客、幕僚在歷城(今山東濟南)使君林避暑。他們連莖摘取大蓮葉,以簪刺葉,令與莖柄相通。在蓮葉上盛酒三升,「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吸之,名為碧筩杯」。據稱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水。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統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縣西南蘭渚山上),按民俗,修祓禊之禮。他們宴集於環曲的水渠旁,置酒杯於流水之上,酒杯停留在某人面前,當即取飲,名為「流觴曲水」。席間每人賦詩一首,合為一集,請王羲之為詩集作序。序中王羲之寫道:「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流觴曲水,一觴一詠,難道不是在玩情調嗎?

鬼飲了飲囚飲鱉飲鶴飲

元代貢奎《雲林遺事》載,元代楊維禎善詩文,工書法,因文風格奇詭,被譏為「文妖」。晚年居松江,耽好聲色,縱恣詩酒。一天,與倪瓚會飲於友人家,楊維禎竟把陪侍妓女的鞋脫下來,置酒杯於鞋中,讓座上客人傳飲,名曰「鞋杯」。畫家倪瓚素有潔癖,一見「鞋杯」,不覺大怒,「翻案而起,連呼齷齪而去」。

文人飲酒玩情調,一味追求新奇,有的乾脆自釀自飲。比如,宋代黃庭堅、陸遊先後賦詩稱讚自釀的「醇碧酒」。尤其是蘇東坡,在北宋紹聖元年(1094)被貶惠州時,其《桂酒頌》詩的敘曰:「有隱居者,以桂酒方教吾,釀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世間物也。」另一首詩《新釀桂酒》中,描述自釀的詩句:「搗香篩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帶雨渾。收拾小山藏社甕,招呼明月到芳樽」。喝上自釀的桂酒,悠然自得的情調躍然紙上。

宋代張舜民《畫墁錄》載有五種飲酒方式:「蘇舜欽、石延年輩有名曰:鬼飲、了飲、囚飲、鱉飲、鶴飲。」宋代蘇舜欽、石延年均好酒能詩,有狂名。所謂鬼飲者,不燃燭火,摸黑而飲;了飲者,每飲一次必輓歌哭泣;囚飲者,圍坐一處,僅露頭而飲;鱉飲者,以毛席自裹其身,露出頭來,飲完又縮回去;鶴飲者,飲一杯後上樹,再下樹而飲。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亦錄有「五飲」,略有不同。石延年「每與客痛飲,露發跣足著械而坐」。他不僅露發光腳,還要自戴器械,謂之囚飲。坐在樹梢飲酒,謂之巢飲。用乾草束裹其身,露出頭來飲酒,謂之鱉飲。其餘依前無異。

據明代曹臣《舌華錄》載,東漢皇甫嵩,少好《詩》、《書》。其認為「凡醉各有所宜」。「醉花」適宜白天,薰染其明豔;「醉雪」適宜黑夜,明晰其思緒;「醉得意」適宜歌唱,顯示其應和;「醉將離」適宜擊缽,以壯其行色;「醉文人」適宜謹慎禮節,害怕其輕侮;「醉俊人」即才智特出的人醉酒,適宜增加杯盆等盛具,添加旗幟,以助其威勢;「醉樓」適宜暑天,憑依其清涼;「醉水」適宜秋天,浮現其爽朗。「此皆審其宜,考其景,反此則失飲之人矣」。上述八醉八宜,幾近醉酒玩情調的「大全」。

此外,南朝宋的劉義慶《世說新語》錄有王恭的一句大實話:「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這也算是一種情調。當然,到了爛醉如泥,嘔吐滿地的時候,也就無個性可言,亦玩不出情調了。

相關焦點

  • 田園詩,古代文人最後的精神家園
    何為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與田園風光的詩歌,它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 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但是,它不是以揭露或者表達現實生活中農民、牧人和漁夫的疾苦為目的,而是在紛繁動蕩的世俗的人世間找一個最後的淨土,一個精神家園的詩歌 。從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體後,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
  • 文人的酒,飲的是雄略,是霸氣
    我國古代文人大多愛酒、嗜酒,酒似乎已經成為這些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元素,宴會聚餐時的歡樂時光、友人小酌時怡然愜意、情感宣洩時的酣暢淋漓等等,酒一直都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酒作詩、飲酒作畫,仿佛填充了他們生活的全部。
  • 文人寫酒是因為愛酒?唐代大國崛起告訴你,為什麼文人愛酒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黃酒生產可謂是異軍突起,且成為了中國古代釀酒史上的鼎盛時期。此外,酒的用途之寬泛也前所未有,上至廟堂盛會,下至親友相逢,無不飲酒,且飲酒人群囊括了帝王將相、臣工官吏、遊人士子、農夫走卒、囚徒妓姬等眾多群體 形成了社會上上下下無人不飲酒、無時不飲酒的新風尚。加之,宋代形成了開放型市場,由於市坊制度的瓦解,勾欄瓦舍遍布,酒肆樓閣長青,社會生活津津有味。
  • 為什麼古代文人多喜「號」
    從起名到用字,皆有學問,尤其是古代。一般來說:名,代表的是人的標誌和符號;字,則是古代成年人的正式稱謂。現在的人們似乎「名」與「字」合二為一了,不再講究這些!古代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那些文人們,除有「名」有「字」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別名,那就是「號」。而這號,不同於一般對他人的泛稱,也不是他號,而是自號,有著特別的涵義。在內容上,號和名之間不需要有什麼某種聯繫。那麼,號是什麼呢?
  • 千古文人俠客夢——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空前絕後的文學高峰。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劍」的意象不得不提。從詩仙李白的仗劍江湖到王昌齡的邊塞烽煙,古代文人一路霸氣不止,劍嘯長虹。中國文人的劍氣,不僅流淌在古詩詞中,還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
  • 古代文人駕照指南:騎馬C1,騎驢C2
    但是,雖然驢不會說話,但依然有文人不同意柳宗元這一派的觀點,硬是要把驢包裝成具有文人仙氣的動物,有且只有一種用途:坐騎。據說李白失意時曾騎驢遊華陰縣,縣宰認不得他,他也不報姓名,只說「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力士脫靴,貴妃捧硯。
  • 古代文人如何過春節?無邊春色入畫來!
    《青綠山水春遊圖》(清)蘇六朋    古代畫家筆下的春天  本次展覽以春天百花盛開、奇花異草清供案頭、農夫春耕放牧、文人雅士遊春雅集等題材的明清繪畫,力圖從風俗、風物、風景等方面,展現古代畫家筆下生意盎然的春天。
  • 那些令人驚豔的古代文人雅稱
    文人的別稱,是文人生平的一個小小縮影,這些別稱或代表著他們的性格、或代表著他們的文章風格、或濃縮著他們的信仰、或代表著他們的外貌······ 關於文人的別稱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這些文人的別稱,你是否全知曉?
  • 一首小眾文人的贈別詩,寫出了大將出徵時的豪邁氣概
    韋莊在詩中所提到的朋友,大多是李秀才、東吳生、崔員外、裴明府(明府是唐代的一種官職,相當於縣令)這樣的生平事跡無可考證的小人物。要說有些名氣的,那就是兩個和尚:一個是詩僧貫休,另一個是國際友人——日本僧人敬龍。韋莊和貫休有詩唱酬,是有據可查的。韋莊給敬龍寫的贈別詩《送日本國僧敬龍歸》,也流傳很廣。前不久,日本援助給我國的防疫物資上,也印上了這首詩。
  • 別急著說你畫的是文人畫,先來看看文人畫的九大境界!
    這由文徵明端謹不苟的個性來看,完全可以理解;沈周之個性則以寬和、風趣而不拘小節著稱,他與文徵明在此點上的差異,亦正植基於此。在此考慮之下,他們賣不賣畫,似乎無關緊要。文徵明《雨餘春樹圖》十七世紀時的董其昌代表著文人畫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他之所以提倡文人畫的動機實也與當時的特定文化環境息息相關。
  • 猿猴會造酒?關於酒起源傳說的那些事兒!
    第一個傳說,酒來自上天。神話傳說中,酒是天上「酒星」所釀造。唐代「詩似」李白,在他的《月下獨的·其二》一詩中,就有「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的詩句。經常喝得伶仃大醉,被後人譽為「詩鬼」的李賀,也有「龍頭瀉酒邀酒星」的詩句。 酒旗星的記載,最早見於《周禮》,是我國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後《晉書》中也有關於其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狼飲食。」酒旗星的發現和記載,說明我們的祖先有著豐富的想像力,也證明酒在當時的社會活動與日常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壹字讀書會|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香事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香文化歷史的國度,用香傳統在古代文人雅士之間廣為盛行,現代人卻對香文化的緣起、沿襲、製作和藥用等知之甚少。香在古代文人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有著怎樣千古流傳的故事呢?吳清在壹字讀書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用香一則防遭蟲咬,二則頤養性情用香貫穿了整部中華古代文明史。在古代,人們無法擁有像現代一樣舒適的居住條件,需要經常面對自然環境中一些惡劣的狀況,比如蚊蟲和瘴氣等。兩宋期間被流放到海南島的官員,比如宋代詩人蘇軾、宰相丁謂,均因受不了當地的蚊蟲叮咬和瘧疾不幸去世。在這種情況下,古人發明了很多用香的方法。
  • 貓的神話雜談:神秘個性、貓妖軼事、九命傳說、貓與文人的故事!
    在古代家裡飼養的家貓會被稱為「狸奴」,宋代陸遊就寫過一首很溫暖愜意的詩來寫古人與貓的,叫「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你可以想像一下,陸遊坐在毯子上烤著火,抱著貓咪宅在家裡的冬日景象,像極現在的我們在家吸貓的場景。
  • 杜甫一首詩,捧紅八個唐朝酒鬼,李白鬥酒詩百篇,卻只能排到第六
    唐朝既是詩的時代,也是酒的時代,盛唐時期,文人縱酒是常態,尤以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最為著名,合稱為「酒中八仙人」,又稱「醉八仙」。
  • 酒意詩情誰與共,唐宋四大「酒鬼」級文人騷客
    可以說酒文化雖然不被人常常提及卻早已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酒文化之所以如此的盛行離不開歷史上那些文人騷客的傳頌。第一:素有「酒仙」雅號的李白據統計李白寫的詩文中有170餘首涉及到酒,並且廣為流傳的也多為這些古詩文;其中有「會須一飲三百杯」、「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
  • 蘇軾與眾不同的一首送別詩,沒有酒也沒有錢,讀後卻讓人很感動!
    由於古代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就很長時間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常常會在離別之際設酒餞別。因此,詩人對於離別就總是歌吟不絕。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岑參的「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 文人的靈魂,是貓的樣子
    這本書的封面長這樣因此想到中國歷史上愛貓的文人還真是不少啊!沈周的貓(圖來源於網絡)文徵明曾學畫過沈周,他也是個愛貓之人,他為他家養的小花狸貓寫過一首《乞貓》詩,還畫過一幅《乳貓圖》,藉由詩畫,這隻小狸貓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痕跡。
  • 石光華: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開宴之前,記者專訪了天府家宴的顧問之一石光華,這位文人美食家要給大家擺一擺自己對川菜的獨到見解。 嘉賓 石光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著名詩人、作家、美食家,自詡好詩、好酒、好吃。2004年,一本《我的川菜生活》受到讀者的追捧,多次加印,銷量破200萬冊。
  • 誰說古人求愛都含蓄,這首詩有點「厚臉皮」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就詩詞來說,古時的文人雅士的詩詞風格大多內斂或者豪放,有春花雪月也有詩和遠方,有亡國之痛,思念之切,也有愛情的甜蜜和香甜。01民國文人沈從文馬拉松式求愛,最終抱得美人歸民國時期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受到西方開放的思潮影響,沈從文大膽直接
  • 文人吸貓小傳
    沈周的貓(圖來源於網絡)文徵明曾學畫過沈周,他也是個愛貓之人,他為他家養的小花狸貓寫過一首《乞貓》詩,還畫過一幅《乳貓圖》,藉由詩畫,這隻小狸貓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痕跡。文徵明畫中的貓(圖來源於網絡)來看看他的《乞貓》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