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與田園風光的詩歌,它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 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但是,它不是以揭露或者表達現實生活中農民、牧人和漁夫的疾苦為目的,而是在紛繁動蕩的世俗的人世間找一個最後的淨土,一個精神家園的詩歌 。從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體後,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
第一、歸園田居·其一
晉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是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代表作,也是田園詩的開山之作。詩一開始就表達了他的理想,這就是他從小就養成習慣,不流俗,不從世俗的習慣,不喜歡在官場上混。他的本性是熱愛山野生活的。可是,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在官場上打拼,誤落塵世的網中,度過了三十年歲月,要是其他人,找就泡油膩了,可是,他就像被鳥籠羈絆的鳥兒思念舊日的山林,又像困於水池中的魚兒嚮往曾經生活的深淵。
於是,終於在有一天,他離開了官場,回鄉了。在山野間開荒種地,置辦宅基地十多畝,蓋起八九間草房,當然,這十多畝和八九間都是虛數,都是很多的意思。在房屋後邊種植柳樹和榆樹,在堂屋前栽種桃樹和李樹。這樣的環境簡直詩意盎然,羨煞居住在電梯公寓的現代人。
陶淵明可不是在深山無人的地方,他的家就在遠離鬧市的村莊裡,每天早晨依稀看得見炊煙升起的地方,有人家居住,感受到村子的溫暖。只聽到深深的巷子中狗叫聲,還有桑樹巔上的雞鳴。家家戶戶的屋裡廳堂都整潔乾淨,而且都有空閒的房屋。居住環境不要太好了啊。過去的生活就像長久居住在憋屈的籠子裡一樣壓抑,鬱悶,如今終於返回了自然。
作者先表達他的理想,再敘述他來到鄉村後置辦房屋田產,開始過舒適愜意的農村生活,再從視覺著墨,若隱若現,若有若無,在極素淡的景象中,顯出山村的寧靜;後兩句改從聽覺下筆,狗吠雞鳴,遠近高低,寂無人聲,進一步反襯出鄉間的安謐。這種精微的描寫,又似乎毫不經意,好象信手拈來,與全篇組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從而深刻地反映出作者脫離官場之後,那種輕鬆愉快、悠然自得的心情。
第二、歸園田居·其三
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一開始就寫他在南山下種豆,只是,詩人種豆都是隨性而為,因此,豆子田裡草長滿了,豆苗卻是稀疏地點綴著。老陶同學,不帶這樣的吧,你是種豆還是鬧著玩,如果農民伯伯,早就哭了。(連梭羅在瓦爾登湖邊都不敢這樣種豆)。可是,我們陶老頭不是懶啊,你看他依然和其他農民一樣,清晨就跑到田裡忙碌,直到晚上月亮升起了,才扛著鋤頭回家,而且,興致很高的。不知多少農民伯伯對他說過:「陶先生,你地裡的草都長得很高了。」他肯定說:「知道了,我覺得草還是很好看的,而且可以割回家餵牛。」(感情我們陶先生是想讓草和豆苗和平共處啊,不忍心鋤掉雜草)。
要說陶先生興致很高,你看,他關注到狹長的田埂上,雜草茂盛,露水打溼他的衣裳。可是,衣裳打溼了不要緊,只要能夠過著不違背自己心願的生活。前六句情真境美,給人以享受,引人去遐想。之所以如此,恰恰因為詩人歸耕的志願閃耀著理想的光輝。因而,結尾二句才點明主旨: 不違此志願,一切何足惜。全詩塑造的則是躬耕園田、潔身守志的詩人自我形象。
第三、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首詩寫田園生活閒適,農村裡的人們樸實美好善良,他們準備好雞鴨魚肉,準備好黃澄澄的小米飯,邀請他到他們家做客。只見村子邊長滿綠樹,將村子合圍起來,青山在外邊斜斜地展現出來,打開窗戶,面對著一個大曬場。一邊喝酒,一邊聽村子裡的老人擺談農村裡栽桑養蠶,種麻漬麻的事情,感覺特別親切,他還與村子裡的人約定,等到重陽節那天,他還會來這裡,觀賞菊花。作者用大巧若拙的手筆,描畫了詩人隱居鹿門時應邀赴田家作客的過程,表現了對真摯友情的讚美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寫得深衷淺貌,語短情長,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是一首久負盛譽的田園詩。
第四、渭川田家
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這首詩描寫初夏傍晚農村生活的實景,充滿了「田園牧歌」的情調。太陽已經西斜,落日的餘暉照著村落。大大小小的深巷中牛羊成群結隊的歸來,村中的老翁拄著拐杖,站在柴門前,等候著外出放牧牛羊,即將歸來的兒孫。院子裡,雞雛在覓食,田野裡麥苗剛剛抽穗揚花,田邊的桑樹枝葉稀疏,因為採桑女們忙著採桑葉餵春蠶,春蠶吃飽了桑葉在簸籮裡靜靜地臥著。種田人扛著鋤頭回家來了,他們互相打招呼,言語那麼親切。我真的很羨慕此時祥和安寧的日子,可是卻只能悵然地吟誦詩經中《式微》的句子。整首詩充滿了濃鬱生活氣息的農村晚景,洋溢著令人陶醉的詩情畫意。
●
第五、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李白這首詩寫他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怪不得李白喜歡旅遊,他的朋友遍天下啊,在桃花潭有汪倫,在終南山有一位叫斛斯的隱士招待他。
傍晚,他下碧綠的終南山,山上的明月隨著他歸去,他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只見蒼茫一片,青翠的山林掩映在幽深之處。他漫步山林,見到斛斯,兩人攜手,到斛斯隱居之處,一個孩子打開荊棘編成的柴門,迎接他進家裡。這裡的環境太幽靜,一條幽深的小路通向竹林深處,樹上的青蘿拂過他的衣裳。然而,室內卻是歡聲笑語不斷,大家喝著美酒聊天。他們唱著歌,歌聲悠長,伴隨著山野的松濤和清風。一曲唱完,似乎銀河的星星都變得稀少。我醉了,你還在歡樂,但我們都陶醉在山野裡,人世的機巧之心,一掃而空。
此詩寫景如畫,景物清麗明秀;言情婉轉,人物形象逼真,呼之欲出;情與景,人與境渾然一體。意境清幽恬靜而又帶有飄逸之氣。與陶淵明的詩相比,陶詩恬淡,而此詩在恬淡中又不乏逸氣和仙氣。詩中的「共揮」、「長歌」、「陶然」形象都有「謫仙」的豪放飄逸的個性在。
《鄉村四月》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鄉村四月,山崗原野滿是翠綠,綠樹綠草,綠莊稼,河水一片白茫茫,映照著白雲滿布的天空。子規聲聲啼叫,就像在催人布穀。春雨綿綿,煙雨茫茫,鄉村四月,人們都在忙碌地種莊稼,沒有什麼閒人,他們採了桑葉餵春蠶,又馬上下田去插秧。
這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今樂清市淡溪鎮)的勞動繁忙。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讚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的喜愛,對勞動生活的讚美之情,因此,翁卷有鄉村詩人的美稱。翁卷揮墨了一幅農民豐富、繁忙的鄉村田園生活了,從而襯託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而農民們雖然忙,但卻沒有愁苦和傷感,也沒有控訴誰。這就是田園詩的不同之處。
四時田園雜興
範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閒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對比白居易的《觀刈麥》和李紳的《憫農》這一類揭露現實不公平,表達對農民疾苦的關切的現實主義詩歌。這些田園詩將痛苦的田園生活過濾,只描寫田園生活的舒適寧靜祥和的一面,表達他們對世俗生活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