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香文化歷史的國度,用香傳統在古代文人雅士之間廣為盛行,現代人卻對香文化的緣起、沿襲、製作和藥用等知之甚少。香在古代文人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有著怎樣千古流傳的故事呢?
12月21日下午,靜安區文化館舉辦的第28期壹字讀書會邀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美術考古碩士、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理事吳清,為現場觀眾詳細講解中國傳統香文化知識。
吳清在壹字讀書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用香一則防遭蟲咬,二則頤養性情
用香貫穿了整部中華古代文明史。在古代,人們無法擁有像現代一樣舒適的居住條件,需要經常面對自然環境中一些惡劣的狀況,比如蚊蟲和瘴氣等。兩宋期間被流放到海南島的官員,比如宋代詩人蘇軾、宰相丁謂,均因受不了當地的蚊蟲叮咬和瘧疾不幸去世。在這種情況下,古人發明了很多用香的方法。明代著名戲曲作家高濂撰寫了一部養生專著《遵生八箋》,裡面記載了豐富的用香知識;《遵生八箋》之第六箋《燕閒清賞箋》分別列有「論香」「焚香七要」以及「香方」三個內容,在第七箋《靈秘丹藥箋》則中記載了一則「沉香內補丸」的藥方。古人會在各種病菌和蚊蟲滋生的春季末期,焚燒太倉公闢瘟丹給房間消毒,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除了用香驅趕蚊蟲和消毒防病,宋代以來,中國傳統文人還流行「焚香默坐法」,即每天在讀書之前焚一炷香讓自己的心定下來,同時在靜心凝神的過程中回顧近段時間的過失,及時自省。這個在以「香癖」自稱的黃庭堅的《題自書卷後》著作中可以得到印證:「予所僦舍喧寂齋,雖上雨傍風,無有蓋障,市聲喧憒,人以為不堪其憂……既設臥榻,焚香而坐,與西鄰屠牛之機相直。」蘇軾在《安國寺記》裡也提到,他有五年時間住在安國寺附近,每天都會到安國寺的竹林裡焚一炷香然後打坐,在品香用爐中,與自己內心對話,進而修身養性、陶冶性情。吳清補充解釋說,宋代基本上是以燒一粒香丸為「一炷香」,其所言的「一炷香」跟我們現在認為的「一根香」是不一樣的。
焚香除了要有香料之外,還得有香具,香爐正是一種重要的香具。吳清介紹道,目前能看到最早的完整香爐是上海清泉山出土的,距今有4000-4500年左右。到了宋代至明代,文人多用價格相對低廉的石鼎和瓦爐,更珍貴一些的香具物件是宋代的官窯和哥窯。
什麼才是好香,有無統一標準
在吳清看來,絲綢之路應該被叫做「絲綢香料之路」。「做過運輸貿易的人都知道,不管是陸路還是海路,單一的貿易是不存在的,而且成本是很高的,我們在吐魯番文書和敦煌藏金洞的文書裡面看到國外會把香料賣往中國,非常多。」他介紹說,從國外進口的香料主要是安息香、乳香,這些產地主要是阿拉伯半島還有北非地區,現在我們藥房裡面出現的乳香,絕大部分都是從衣索比亞進口的,國內對於香料的高需求推動了海外香料貿易興盛的局面。
宋代宰相丁謂在被貶時期,為排解內心的抑鬱經常進山看香。他非常推崇海南香,為海南的沉香立了一篇傳,叫《天香傳》。他按照香的用途和來龍去脈,將海南香的等級劃分為「四名十二狀」。「四名」指的是沉香的分類,也就是沉水香、棧香、黃熟香等;「十二狀」指的是沉香的外觀,比如有管狀的,皮狀的,有牛蹄、牛角等等。什麼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香?對此丁謂認為,必須達到三個標準:乾淨、潤澤,還有留香時間悠長。「這三個是好香的根本,如果你這款香是很燥的,或者它的香氣是混亂悶頓的,不是非常乾淨的,還有留香時間是很短促的,那都不行。」吳清說。
南宋詩人範成大記述廣南西路風土民俗的著作《桂海虞衡志》詳盡記載了廣南西路地區的生活習俗等情況。這本書對宋代時期的各國的香料貿易、還有優劣寫得也非常細緻,由於範成大本人精於鑑香,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很多香料的鑑別方式。在海南香的鑑賞上,範成大在丁謂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在《桂海虞衡志·志香》中,他對海南香的氣味做了這樣的描述:「海南香,氣皆清淑,如蓮花、梅英、鵝梨、蜜脾之類,焚一博投許,氛翳彌室,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燼,氣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這段話也就是說,把海南香取很小的一粒,放在火頭上煎香,到了最後也不會出現焦灼氣,丁謂稱這才是真正好的海南香。
香成為文人互贈的重要禮物
吳清談到,從文人的筆跡中很容易發現,他們之間的禮尚往來送香是非常常見的。蘇軾一家都非常喜歡沉香,資深香友蘇軾送給弟弟蘇轍的兩件禮物都和香有關。蘇軾被貶海南時,他就派手下匠人刻了一座海南沉香的一個山子贈與其弟,作為其六十歲生日的禮物。「山子」是古代雕刻工藝的集大成者,就是用沉香製成的看上去像假山一樣的擺件工藝,它會自然散發出香氣,特別是在悶熱的黃梅季節,將山子擺放在家裡,可以讓一屋子都縈繞著這股淡淡的清香。蘇軾還送過蘇轍一套銀鑽盤。「宋代的香鑽是子母一套兩件,一個是陰刻的文字圖案,另一個是陽刻的文字圖案,兩件一模一樣,大小尺寸也差不多,先在陰刻裡面填完香粉,用陽刻的一按,可以按到香粉裡面,跟香粉平齊,這樣香不會容易斷滅。」吳清說。子母一套香鑽有用不同材質做成的,比如有象牙做的、烏木做的,也有拿銀和銅做的,蘇東坡送給蘇轍的那套則是純銀打造的。
更有甚者,黃庭堅喜好香出名,已經到了「送香作詩」的地步。吳清說,有一次有朋友送了黃庭堅兩斤李後主的鵝梨帳中香,他非常興奮,為了感謝朋友,便即興做了十首詩。以香會友成為宋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他們精神追求的一種反映。
「壹字讀書會」由靜安區委宣傳部、靜安區文明辦、學促辦聯合主辦,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和復旦大學中文係指導,融書房和靜安區文化館承辦,活動以「識文字、知文化、感受文明」為理念,旨在在市民中傳播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助力打響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只取一個字,直抵事物之本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