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字讀書會|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香事

2021-01-12 澎湃新聞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香文化歷史的國度,用香傳統在古代文人雅士之間廣為盛行,現代人卻對香文化的緣起、沿襲、製作和藥用等知之甚少。香在古代文人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有著怎樣千古流傳的故事呢?

12月21日下午,靜安區文化館舉辦的第28期壹字讀書會邀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美術考古碩士、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理事吳清,為現場觀眾詳細講解中國傳統香文化知識。

吳清在壹字讀書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用香一則防遭蟲咬,二則頤養性情

用香貫穿了整部中華古代文明史。在古代,人們無法擁有像現代一樣舒適的居住條件,需要經常面對自然環境中一些惡劣的狀況,比如蚊蟲和瘴氣等。兩宋期間被流放到海南島的官員,比如宋代詩人蘇軾、宰相丁謂,均因受不了當地的蚊蟲叮咬和瘧疾不幸去世。在這種情況下,古人發明了很多用香的方法。明代著名戲曲作家高濂撰寫了一部養生專著《遵生八箋》,裡面記載了豐富的用香知識;《遵生八箋》之第六箋《燕閒清賞箋》分別列有「論香」「焚香七要」以及「香方」三個內容,在第七箋《靈秘丹藥箋》則中記載了一則「沉香內補丸」的藥方。古人會在各種病菌和蚊蟲滋生的春季末期,焚燒太倉公闢瘟丹給房間消毒,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除了用香驅趕蚊蟲和消毒防病,宋代以來,中國傳統文人還流行「焚香默坐法」,即每天在讀書之前焚一炷香讓自己的心定下來,同時在靜心凝神的過程中回顧近段時間的過失,及時自省。這個在以「香癖」自稱的黃庭堅的《題自書卷後》著作中可以得到印證:「予所僦舍喧寂齋,雖上雨傍風,無有蓋障,市聲喧憒,人以為不堪其憂……既設臥榻,焚香而坐,與西鄰屠牛之機相直。」蘇軾在《安國寺記》裡也提到,他有五年時間住在安國寺附近,每天都會到安國寺的竹林裡焚一炷香然後打坐,在品香用爐中,與自己內心對話,進而修身養性、陶冶性情。吳清補充解釋說,宋代基本上是以燒一粒香丸為「一炷香」,其所言的「一炷香」跟我們現在認為的「一根香」是不一樣的。

焚香除了要有香料之外,還得有香具,香爐正是一種重要的香具。吳清介紹道,目前能看到最早的完整香爐是上海清泉山出土的,距今有4000-4500年左右。到了宋代至明代,文人多用價格相對低廉的石鼎和瓦爐,更珍貴一些的香具物件是宋代的官窯和哥窯。

什麼才是好香,有無統一標準

在吳清看來,絲綢之路應該被叫做「絲綢香料之路」。「做過運輸貿易的人都知道,不管是陸路還是海路,單一的貿易是不存在的,而且成本是很高的,我們在吐魯番文書和敦煌藏金洞的文書裡面看到國外會把香料賣往中國,非常多。」他介紹說,從國外進口的香料主要是安息香、乳香,這些產地主要是阿拉伯半島還有北非地區,現在我們藥房裡面出現的乳香,絕大部分都是從衣索比亞進口的,國內對於香料的高需求推動了海外香料貿易興盛的局面。

宋代宰相丁謂在被貶時期,為排解內心的抑鬱經常進山看香。他非常推崇海南香,為海南的沉香立了一篇傳,叫《天香傳》。他按照香的用途和來龍去脈,將海南香的等級劃分為「四名十二狀」。「四名」指的是沉香的分類,也就是沉水香、棧香、黃熟香等;「十二狀」指的是沉香的外觀,比如有管狀的,皮狀的,有牛蹄、牛角等等。什麼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香?對此丁謂認為,必須達到三個標準:乾淨、潤澤,還有留香時間悠長。「這三個是好香的根本,如果你這款香是很燥的,或者它的香氣是混亂悶頓的,不是非常乾淨的,還有留香時間是很短促的,那都不行。」吳清說。

南宋詩人範成大記述廣南西路風土民俗的著作《桂海虞衡志》詳盡記載了廣南西路地區的生活習俗等情況。這本書對宋代時期的各國的香料貿易、還有優劣寫得也非常細緻,由於範成大本人精於鑑香,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很多香料的鑑別方式。在海南香的鑑賞上,範成大在丁謂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在《桂海虞衡志·志香》中,他對海南香的氣味做了這樣的描述:「海南香,氣皆清淑,如蓮花、梅英、鵝梨、蜜脾之類,焚一博投許,氛翳彌室,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燼,氣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這段話也就是說,把海南香取很小的一粒,放在火頭上煎香,到了最後也不會出現焦灼氣,丁謂稱這才是真正好的海南香。

香成為文人互贈的重要禮物

吳清談到,從文人的筆跡中很容易發現,他們之間的禮尚往來送香是非常常見的。蘇軾一家都非常喜歡沉香,資深香友蘇軾送給弟弟蘇轍的兩件禮物都和香有關。蘇軾被貶海南時,他就派手下匠人刻了一座海南沉香的一個山子贈與其弟,作為其六十歲生日的禮物。「山子」是古代雕刻工藝的集大成者,就是用沉香製成的看上去像假山一樣的擺件工藝,它會自然散發出香氣,特別是在悶熱的黃梅季節,將山子擺放在家裡,可以讓一屋子都縈繞著這股淡淡的清香。蘇軾還送過蘇轍一套銀鑽盤。「宋代的香鑽是子母一套兩件,一個是陰刻的文字圖案,另一個是陽刻的文字圖案,兩件一模一樣,大小尺寸也差不多,先在陰刻裡面填完香粉,用陽刻的一按,可以按到香粉裡面,跟香粉平齊,這樣香不會容易斷滅。」吳清說。子母一套香鑽有用不同材質做成的,比如有象牙做的、烏木做的,也有拿銀和銅做的,蘇東坡送給蘇轍的那套則是純銀打造的。

更有甚者,黃庭堅喜好香出名,已經到了「送香作詩」的地步。吳清說,有一次有朋友送了黃庭堅兩斤李後主的鵝梨帳中香,他非常興奮,為了感謝朋友,便即興做了十首詩。以香會友成為宋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他們精神追求的一種反映。

「壹字讀書會」由靜安區委宣傳部、靜安區文明辦、學促辦聯合主辦,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和復旦大學中文係指導,融書房和靜安區文化館承辦,活動以「識文字、知文化、感受文明」為理念,旨在在市民中傳播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助力打響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只取一個字,直抵事物之本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石光華: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眾多文化中,飲食文化處於最優先級,民以食為天嘛。很多人家舉族遷徙,甚至帶著烹飪器具,也帶來對食材的處理方法、烹飪方式和調味方式。四川將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飲食文化進行了充分的交匯融合、去蕪存菁,慢慢發展出了近現代川菜。 記:如果說傳承斷了的話,那文獻中那些關於古代川菜的記載又是什麼?
  • 為什麼古代文人多喜「號」
    從起名到用字,皆有學問,尤其是古代。一般來說:名,代表的是人的標誌和符號;字,則是古代成年人的正式稱謂。現在的人們似乎「名」與「字」合二為一了,不再講究這些!古代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那些文人們,除有「名」有「字」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別名,那就是「號」。而這號,不同於一般對他人的泛稱,也不是他號,而是自號,有著特別的涵義。在內容上,號和名之間不需要有什麼某種聯繫。那麼,號是什麼呢?
  • 品香、點茶、繪畫、插花,北宋文人為何如此愛「閒事」?
    品香、點茶、繪畫、插花四般「閒事」,實乃北宋文人最愛根據宋人筆記《夢梁錄》、《都城紀勝》所言,宋代文人所喜愛的四般閒事應是:品香、點茶、作畫、插花。宋人認為此四件事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這些高雅的文人活動,可見當時文人對於生活質量的追求。
  • 古代文人的詩酒情調與個性
    [摘要]古代文人的酒文化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現狀、人文環境,以及個人際遇是分不開的。用通俗的話來說,玩情調,彰顯個性。 範曾《飲中八仙圖》(圖源網絡)古代文人嗜酒,是不爭的事實。與酒結緣一生,儘管有悲喜愁苦諸味雜陳,卻從飲酒中體味生活的樂趣,追尋文化的品味。
  • 梧鼠技窮-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梧鼠技窮】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主謂式 近義:梧鼠五技 英語:be at one's wit's end 其他:au bout de son latin ---- 偷合苟容-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沈嘉柯讀書會:《貓的九故事》
    【沈嘉柯讀書會】第四期《貓的九故事》夏目漱石 等>南海出版公司● 《貓島》柳田國男和日本民俗學大師一起探訪傳說中的「貓之島」● 《貓之墓》夏目漱石夏目漱石筆下又一個關於貓的哀傷故事。● 《貓》鈴木文史朗與信賴自己的小動物們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是一件幸福的事。● 《貓與老婆婆》佐藤春夫老夫妻與貓的日常。老來伴,桐火桶,唯有戀如舊。
  • 古人的風雅慢生活:焚香有禪意,風雨不驚心
    中國古代香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人雅士的重要推動,歷代文人詩詞、畫作、和香學著作都記錄了大量文人與香的密切關聯。文人雅士不僅品香,很多還親自編撰香譜、製作香料、設計香具、制定香席儀規等,並將其內化為一種生活美學和哲思。淨手焚香紅塵悟道用香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象徵,它與茶文化、插花文化並稱為中國的三大文化現象。
  • 聽完了574本書後,我討厭各種形式的讀書會
    讓我有同感的還有各種形式的讀書會,早期是拆書幫,後來是讀書會,有定期讀書分享感想的,有輪流朗讀的,有線上的也有線下的,再後來就是每天聽本書,樊登讀書會之類的有著各種服務和記錄的線上讀書產品了。倒不是說這些產品和活動不好,轉述師讀書水平肯定比我高,聲音也好聽,各種讀書會裡,也是高人頻現。只是,讀書這件事,真的需要聚眾進行嗎?讀書的目標是什麼?
  • 如丘而止-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如丘而止】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結構:偏正式 近義:不求上進、知難而退 英語:cease advancing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 ------------------- 金舌弊口-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散發披襟,紈扇輕搖」 古代文人的那些酷暑雅趣
    我用飛泉洗硯臺,用積雪煮香茶;想吃瓜而瓜就長在門外,想吃果而果就從樹上落下。     最有趣的是,李漁還會光著身子鑽到荷池散亂的荷葉之中,和妻子、兒女「躲貓貓」。他為此高興地說:「可謂極人世之奇聞,擅有生之至樂者矣。」
  • 節用裕民-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節用裕民】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節用裕民 拼音:jié yòng yù mín 解釋:節約用度,使人民過富裕的生活。
  • 文人有名、字、號,書法落款時如何寫?不懂就看鄭板橋的教科書!
    有書友諮詢說:文人有名、字、號,書法落款時如何寫才規範?這個問題涉及到文人的名、字、號的區別以及它們在書畫落款中的應用知識。細說如下:一、文人的名、字、號現代人一般只有「名」,也就是通常所說到「名字」、「姓名」,即身份證或戶口本上的姓名。
  • 古代文人駕照指南:騎馬C1,騎驢C2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眾人皆知杜甫晚年悲慘,這首詩更是道盡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天才,天天騎驢上街乞討的悲涼畫面,而且還這樣的生活,長達十三年。許多文人紛紛效仿,騎驢出行或者開始在畫作和詩作中,反覆提及驢。而這之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唐昭宗宰相鄭綮了。先來看一段寫他的「驢段子」:「唐相國鄭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或曰:『相國近有新詩否?』
  • 那些令人驚豔的古代文人雅稱
    文人的別稱,是文人生平的一個小小縮影,這些別稱或代表著他們的性格、或代表著他們的文章風格、或濃縮著他們的信仰、或代表著他們的外貌······ 關於文人的別稱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這些文人的別稱,你是否全知曉?
  • 醋,「怎一個酸字了得」,談談古代醋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在元代雜劇《劉行首》中,「柴米油鹽醬醋茶」被列為「開門七件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遠古的食蟻獲酸到穀物釀醋,從祭祀用品到餐桌必備,從調味增鮮到防治疾病,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
  • 原來古代的文人也熱愛吹口哨
    原來古代的文人也熱愛吹口哨少年輕狂時,有一陣子迷上了吹口哨,整天琢磨怎麼能吹得更響,而且能吹出一些曲子,偶爾博得女孩回眸,頗為得意。但這種雅興,不久就被一個撿廢品的獨眼流浪漢打消了:他吹的口哨不僅音域極寬,而且音準很好,有金屬感。
  • 人生雅事 泮塘尋香:走進西關制香師童童的風雅生活
    ,起源於兩漢前,在宋代達到鼎盛時期,香事在尋常百姓人家也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並不像現在這樣遠離生活……」童童聊起香事淵源,總有說不盡的感慨,清朝後期香事突然淡出人們的視線,長時間的斷層,讓香文化脫離了生活,成為了小眾文化。
  • 「山西王」閻錫山:文人軍閥,留下數百萬字遺著,給自己寫輓聯
    自古以來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雅士都喜歡吟詩作對,借著歌酒訴說往事。大部分的詩人都醉心於風花雪月,雖然對於文雅之事頗有心得,但對於領兵作戰一事少了些魄力。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兼具武力與文採的人確實存在,但為數不多,有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陸遊,有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辛棄疾。但這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 壹木讀書會 |看不見的森林
    壹木自然讀書會第四十一期,由瑪青書友分享給大家的《看不見的森林》,以下是根據錄音整理的資料。大家好,我叫瑪青。
  • 裕民足國-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裕民足國-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