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象爸爸」陳繼銘在照顧救助象「羊妞」。記者張東強攝
陳繼銘坐在地上,1600多斤重的救助象「羊妞」就在旁邊瘋了一般地撒歡,一會兒跑過去,一會兒跑過來,陳繼銘滿臉若無其事的樣子,一點兒不怕「羊妞」會傷到他。
36歲的陳繼銘,如今已是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象爸爸」中的「老司機」,除了負責飼養大象,還要監督其他「象爸爸」。
得知飼養大象的工作是個「香餑餑」,2002年,陳繼銘初中剛畢業就去了寮國,學習如何當一名「象爸爸」。
「17年前,剛接觸大象飼養工作時,對大象一無所知,看到大象就緊張。」陳繼銘說。
為了了解大象並融入它們,陳繼銘謙虛地向老飼養員「取經」,甚至偷師學藝,討好師傅。師傅帶他去參加大象野化訓練,教他象語、如何觀察大象採食、如何了解大象的習性等。
「bai」是「走」的意思,「ma」是「過來」的意思,「hao」是「停」的意思。陳繼銘說,「多虧自己是傣族,象語也用的是傣語,學習起來順手多了。」
此外,很多東西需要自己去摸索,比如大象哪些地方可以碰,哪些地方不能碰,如果摸到大象的敏感部位,可能會遭到攻擊。陳繼銘說,「大象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如果你摸大象屁股,它就會亂甩尾巴打到你,如果不了解大象,可能會對自己的生命造成威脅。」
為了儘快了解大象的習性,食物也是重要的一招。陳繼銘說,甘蔗、香蕉、胡蘿蔔都是大象喜歡吃的,利用食物能夠較快取得它們的信任。
陳繼銘在寮國學了6年,基本掌握了飼養和馴養大象的技能就回了國,正好趕上中國雲南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招聘「象爸爸」,再通過朋友的介紹,於2008年7月成功應聘。
這個救助中心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野象谷景區附近,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是中國目前唯一以亞洲象救援與繁育研究為核心的科研基地。
陳繼銘說,「救助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先後參與過20餘次亞洲象野外救助工作,救助了20餘頭不同年齡段的野象,其中8頭象仍在這裡接受專業的醫療護理與康復訓練。」
應聘「象爸爸」到現在,陳繼銘飼養大象已經11個年頭。陳繼銘清晰地記得自己飼養的第一頭象是救助中心救助的走私象「依嫩」。當時的小母象,現在已經當上了媽媽,有個可愛的象寶寶叫「憶雙」。
「這幾年參與救助和護理救助象,我摸索出了一些新技能。」陳繼銘說,帶「依嫩」的時候遇到它挑食,給它香蕉它要胡蘿蔔,給它胡蘿蔔它要香蕉,特別為難。好在大象通人性,最後通過不斷的溝通交流,「依嫩」才改掉了挑食的毛病。
2015年8月18日,陳繼銘參加了一次很有意義的野象救助行動,並與這頭救助象結下了緣分,它就是網紅象「羊妞」。
當年8月17日下午,未滿月的「羊妞」闖入普洱市思茅港鎮橄欖壩村的一戶農戶家中。接到農戶報警後,救助隊次日一早趕到現場,通過檢查發現,「羊妞」患有新生兒臍帶感染,並伴有心力衰竭症狀。各種病症加之喝不到母乳引起的嚴重營養不良,導致小象在救助過程中多次出現休克。
陳繼銘回憶,「羊妞」被救回來後,救助中心開會討論,為它嚴格挑選了4名專職「象爸爸」,入選的一個硬性條件是大象飼養經驗必須在8年以上。陳繼銘剛好滿足各方面的要求,得以入選。
護理「羊妞」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羊妞」剛救助回來的時候需要「象爸爸」24小時陪護。半夜,「羊妞」會跑來和「象爸爸」一起睡覺,把「象爸爸」嚇得夠嗆,最後不得不把「象爸爸」的床換成高低床。
有一次帶「羊妞」上山做康復訓練,它用舌頭舔到滴水觀音,導致中毒,下嘴唇腫得非常厲害,大象醫生為它清洗上藥,三天後才消腫。陳繼銘說,「從那以後,我們帶它到野外進行康復訓練,只要遇到滴水觀音,它就離得很遠。」
如今,陳繼銘當爸爸5年多了,已經有兩個孩子,但陪大象的時間遠遠超過陪孩子的時間。
家人和孩子知道陳繼銘在照顧「羊妞」,都非常關心,每次回家孩子就問,「爸爸,『羊妞』現在好了沒有?東西吃得多不多?」陳繼銘說,雖然是噓寒問暖,但讓我感到很欣慰,畢竟通過我的工作,家人也在關心亞洲象保護。
與象同行十七載,陳繼銘說,「『象爸爸』把大象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已經捨不得離開。」(記者張東強、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