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小鼠祖B細胞抗體重鏈基因位點收縮和V(D)J重組的調控機制

2021-01-16 科學網

研究揭示小鼠祖B細胞抗體重鏈基因位點收縮和V(D)J重組的調控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5:39:01

哈佛大學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的 Frederick W. Alt、戴海強等人發現,染色質環擠出介導生理Igh基因座收縮以實現RAG重排。2021年1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原代祖細胞中在基因座收縮仍然發生的情況下,2.4 Mb VH完整基因座的倒置消除了VH- JH重組信號序列(RSSs)和cryptic RSS重排。此外,這種翻轉作用激活了沿相反方向cryptic VH-RSS的利用,也激活了RAG掃描,通過幾個聚合CTCF結合元件(CBE)結構域到達端粒VH基因座之外。

總而言之,這些發現暗示了祖B細胞中CBE障礙的廣泛失控促進了染色質環擠出介導的VH基因座RAG掃描。研究進一步發現,與缺乏收縮和RAG掃描的v-Abl轉化祖B細胞系相比,cohesin釋放因子WAPL在小鼠原代祖B細胞中表達非常低。相應地,在v-Abl轉化細胞系中WAPL缺失激活了這兩個過程,進一步證明了染色質環擠出在基因座收縮中的功能。

研究人員表示,RAG核酸內切酶通過結合重組中心(RC)內的JH-RSS,併線性掃描上遊染色質(由cohesin介導的染色質環擠出)以聚合D-RSS,從而在前體B細胞中驅動Igh V(D)J重組。融合定向RSS和cryptic RSS是遠程RAG掃描的固有屬性。從DJH-RC-RSS到上遊收斂VH-RSS的RAG掃描受近端D-CBE的阻礙。前體B細胞經歷了VH基因座的不穩定收縮,該收縮為遠端VHs進入DJH-RC提供了便利。

附:英文原文

Title: Loop extrusion mediates physiological Igh locus contraction for RAG scanning

Author: Hai-Qiang Dai, Hongli Hu, Jiangman Lou, Adam Yongxin Ye, Zhaoqing Ba, Xuefei Zhang, Yiwen Zhang, Lijuan Zhao, Hye Suk Yoon, Aimee M. Chapdelaine-Williams, Nia Kyritsis, Huan Chen, Kerstin Johnson, Sherry Lin, Andrea Conte, Rafael Casellas, Cheng-Sheng Lee, Frederick W. Alt

Issue&Volume: 2021-01-13

Abstract: RAG endonuclease initiates Igh V(D)J recombination in progenitor B cells by binding a JH-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 (RSS) within a recombination centre (RC) and then linearly scanning upstream chromatin, presented by loop extrusion mediated by cohesin, for convergent D-RSSs1,2. The utilization of convergently oriented RSSs and cryptic RSSs is intrinsic to long-range RAG scanning3. Scanning of RAG from the DJH-RC-RSS to upstream convergent VH-RSSs is impeded by D-proximal CTCF-binding elements (CBEs)2,3,4,5. Primary progenitor B cells undergo a mechanistically undefined contraction of the VH locus that is proposed to provide distal VHs access to the DJH-RC6,7,8,9. Here we report that an inversion of the entire 2.4-Mb VH locus in mouse primary progenitor B cells abrogates rearrangement of both VH-RSSs and normally convergent cryptic RSSs, even though locus contraction still occurs. In addition, this inversion activated both the utilization of cryptic VH-RSSs that are normally in opposite orientation and RAG scanning beyond the VH locus through several convergent CBE domains to the telomere.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imply that broad deregulation of CBE impediments in primary progenitor B cells promotes RAG scanning of the VH locus mediated by loop extrusion. We further foun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wings apart-like protein homologue (WAPL)10, a cohesin-unloading factor, was low in primary progenitor B cells compared with v-Abl-transformed progenitor B cell lines that lacked contraction and RAG scanning of the VH locus. Correspondingly, depletion of WAPL in v-Abl-transformed lines activated both processes, further implicating loop extrusion in the locus contraction mechanism.

DOI: 10.1038/s41586-020-03121-7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121-7

相關焦點

  • 小鼠祖B細胞抗體重鏈基因位點收縮和V(D)J重組調控機理得到揭示
    該文章通過構建超長VH區域翻轉小鼠模型,揭示了生理條件下小鼠祖B細胞中黏連蛋白cohesin控制的染色質環擠出介導免疫球蛋白重鏈基因(Igh)位點收縮,同時驅動RAG重組酶遠程線性掃描染色質,並且進一步揭示了cohesin釋放因子WAPL在該機制中調控生理條件下VH基因片段多樣化重組的重要機理,此項工作為該領域長期存在的核心問題提供了更加清晰而全面的認識。
  • 用於重組抗體生產的細胞構建技術研究進展
    近年來,工程細胞系構建技術的研究進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利用"細胞工程"技術提高宿主的生長、表達能力,新型載體功能元件和定點整合技術克服載體隨機整合時發生的"位置效應",以及應用流式細胞分選術和高通量篩選機器提高了重組細胞的篩選通量和效率。
  • 點突變小鼠助力紅白血病發病機制研究
    急性紅白血病(AEL)通常涉及到髓系和紅系的雙譜系轉化,但導致AEL的突變及維持雙譜系白血病表型的細胞仍然未知。英國牛津大學Claus Nerlov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協同轉錄和表觀遺傳重編程,發現了白血病早期的祖細胞。
  •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
    stem cells)論文,揭示Dcaf11基因可顯著促進胚胎幹細胞ALT介導的端粒延伸和維持相關基因的激活。該研究在小鼠胚胎幹細胞中進行了ALT相關因子的篩選,發現Dcaf11在小鼠早期胚胎和胚胎幹細胞ALT介導的端粒延伸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Dcaf11缺失會導致小鼠端粒縮短,進而引發小鼠骨髓造血幹細胞功能異常和應激狀態下損傷修復能力的顯著下降。
  • 生物物理所揭示WASH蛋白調控造血幹細胞分化的機制
    範祖森研究組前期研究發現WASH具有抑制自噬的作用(EMBO J,2013),並揭示了其調控自噬作用的分子機制(Cell Research, 2014)。為了研究WASH基因在造血系統中的重要作用,範祖森研究組將WASHflox/flox小鼠與骨髓系統特異Cre即Mx1-Cre小鼠交配,得到了能夠通過注射聚肌胞苷酸(polyI:C)誘導骨髓系統中WASH基因敲除的小鼠。
  • 孫永帥課題組揭示峨眉錐慄的雜交起源和生殖隔離位點非均勻分布
    該研究以中國特有的峨眉錐慄研究系統為材料,應用進化生態基因組學研究方法,發現了一個樹木雜交物種以及生殖隔離位點的分布式樣,揭示了自然選擇與遺傳重組的互作是塑造生物基因組進化的重要機制。物種形成模型可分為二歧分支式物種形成和雜交物種形成。在二歧分支模型中,每個物種只對應一個祖先群體,而雜交物種則源自於兩個或多個類群。進一步地,雜交成種分為多倍體雜交成種和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
  • 中國科學家在CNS上發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讀!(2020年8-10月)
    在之前的一項新的研究中,利用在單細胞基因組學方面的專長,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的謝曉亮團隊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的研究人員合作,從60餘名恢復期患者體內收集了血液樣本,在這些血液樣本中,從8558個抗原結合的IgG1+克隆型(clonotype)中篩選出14種高強效中和抗體(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5.025)。
  • 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進展
    1月15日,國際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BC) 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及程樂平研究組在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一項新發現。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利用該策略可實現對性結構成熟和減數分裂過程偶聯的可視化,從而直接證實了這兩個事件的時空偶聯關係。隨後,通過檢測隱球菌有性生殖過程中多個時間點的全基因組基因誘導特徵,鑑定了決定性結構成熟和減數分裂偶聯的關鍵調控環路。該環路關鍵基因的缺失能夠解除偶聯,重要的是,偶聯的解除最終完全阻斷了感染孢子的產生。
  • 武漢病毒所建立新冠小鼠感染模型,有望緩解動物模型緊張問題
    新冠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對新冠研究及疫苗評價等研究至關重要。此前的研究已知,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的受體為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hACE2),然而由於與hACE2存在關鍵胺基酸位點差異,小鼠ACE2(mACE2)不能介導病毒入侵,因此SARS-CoV-2不能感染普通小鼠模型。
  • 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
  • 治療多種疾病的抗體療法研究新進展!
    ,從而就能提供關於克隆圖譜的一般見解,比如多樣性和克隆突發大小等,而從RNA角度進行分析的話,研究人員還能為體細胞高頻突變分析提供抗體分型和高保真序列,其資料庫包括共來自38個樣本超過120萬個克隆,為了便於比較,研究人員利用來自此前一項研究中的114名健康成年人的對照資料庫作為對照組,此外,他們還對選定的樣本進行了單細胞策略並獲得了抗體重鏈和輕鏈讀數以用作抗體克隆和特異性分析。
  • Cell Res:戚益軍等小非編碼RNA參與DNA損傷修復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年3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楊運桂研究組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戚益軍研究組合作研究發現,小非編碼RNA(diRNA)及其效應蛋白Ago2調控DNA同源重組修復重要因子Rad51在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位點的招募,從而調節DNA修復的作用機制,相關論文在Cell Research
  • 學術頭條:新冠康復者血液有強效抗體,稀釋血漿逆轉小鼠組織衰老...
    新冠死亡患者肺部發現大量融合細胞:細胞核多達15個倫敦國王學院(King 's College London)的毛羅•吉卡(Mauro Giacca)教授表示,對義大利重症監護30至40天後死亡的病人的屍檢進行了研究,發現大量病毒和極不尋常的融合細胞存在於肺部。有大量非常大的融合細胞,病毒呈陽性,細胞核多達10到15個。
  • 我國科學家揭示全新DNA複製起始位點調控機制
    細胞在DNA合成前期G1期時,複製起始識別複合物識別染色質上的複製位點,進一步招募DNA解旋酶MCM(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等,形成複製前體複合物,完成複製起始位點的認證。而當細胞進入複製期S期時,被認證的複製起始位點被選擇性地激活使用。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受DNA序列和表觀遺傳因素共同調控。
  • 2015年最具影響力的國內生物研究!
    該研究揭示了人神經幹細胞中的基因突變是形成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源驅動力,為實現針對攜帶特定基因突變的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型研究平臺和藥物評價體系。「m336抗體」的工作機制,並證實了抗體的基因重排對殺傷MERS病毒有重大影響。
  • 研究揭示前列腺癌對抗雄激素治療產生耐藥的機制
    研究揭示前列腺癌對抗雄激素治療產生耐藥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7 17:30:03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Charles L.
  • 年終盤點:2018年《細胞》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Cell, 22 March 2018, 173(1):90–103, doi:10.1016/j.cell.2018.02.036 科學家們經常從基因表達控制機制的角度談論細胞命運和細胞定型。
  • Cell: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BD-368-2抗體可有效治療遭受新冠病毒...
    在之前的一項新的研究中,利用在單細胞基因組學方面的專長,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的謝曉亮團隊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的研究人員合作,從60餘名恢復期患者體內收集了血液樣本,在這些血液樣本中,從8558個抗原結合的IgG1+克隆型(clonotype)中篩選出14種高強效中和抗體(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5.025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之前關於攻擊行為環路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鼠中,在攻擊者-入侵者的小鼠攻擊行為範式中,小鼠感知外界入侵者的刺激,根據自身狀態的調整,最終輸出攻擊行為,整個過程需要腦內一系列核團的參與,其主要以下丘腦腹內側核為核心,其他腦區與其形成直接或間接的連接,參與到攻擊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