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祖B細胞抗體重鏈基因位點收縮和V(D)J重組調控機理得到揭示

2021-01-16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2021年1月13日,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的 Frederick W. Alt團隊在 Nature雜誌發表了題為 Loop Extrusion Mediates Physiological Igh Locus Contraction for RAG Scanning 的研究文章(本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為代海強博士,Hongli Hu和Cheng-Sheng Lee分別為共同一作和共同通訊作者)。該文章通過構建超長VH區域翻轉小鼠模型,揭示了生理條件下小鼠祖B細胞中黏連蛋白cohesin控制的染色質環擠出介導免疫球蛋白重鏈基因(Igh)位點收縮,同時驅動RAG重組酶遠程線性掃描染色質,並且進一步揭示了cohesin釋放因子WAPL在該機制中調控生理條件下VH基因片段多樣化重組的重要機理,此項工作為該領域長期存在的核心問題提供了更加清晰而全面的認識。

該實驗室近年來一系列基於v-Abl轉化的小鼠祖B細胞(v-Abl-transformed progenitor (pro) B cells)的研究表明,當RAG結合在重組中心(recombination centre, RC)JH重組信號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 RSS)時, cohesin控制的染色質環擠出(chromatin loop extrusion)驅動RAG染色質掃描(RAG chromatin scanning)不但可以介導D-to-JH重組,還可以介導方向相對的RSSs和cryptic RSSs重組。RAG從重組中心DJH-RC-RSS線性掃描到其上遊方向相對的VH-RSSs時受到CTCF結合元件(CTCF-binding elements, CBEs)的阻礙。對於生理條件下原代祖B細胞(primary progenitor (pro) B cells)2.4-Mb VH區域如何發生位點收縮(locus contraction),以及VH區域遠端數以百計的功能性VH基因片段是如何與DJH-RC重組的等問題仍不清楚。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原代pro-B細胞遠端VHs通過VH區域位點收縮,依靠隨機擴散(diffusion)進入重組中心和DJH-RC-RSS進行重組。

為了研究cohesin控制的染色質環擠出在生理條件下對小鼠原代pro-B細胞IgH位點收縮和長距離範圍內VH多樣化重組的作用機理,作者巧妙地將小鼠2.4-Mb VH區域進行翻轉,改變了對應區域內所有VHs和它們的VH-RSSs相對重組中心DJH-RC-RSS的方向,只保留近端一個功能性的VH81X作為實驗對照,結果意外地發現超長VH翻轉區域裡真實的(bona fide)VH-RSSs幾乎不再進行重組。雖然該結果可以很好的說明VH-RSS的重組是通過RAG線性掃描染色質介導的,但是也有可能這種超長VH區域翻轉破壞了IgH位點收縮,或者以某種方式阻礙了VH-RSS向重組中心DJH-RC-RSS的隨機擴散。

該實驗室前期有關RAG 介導的off-target研究發現,cryptic RSSs序列可以短到只需是真實RSS序列中CAC三個鹼基,只要方向和重組中心RSS方向相對,RAG就可以切割。因此,作者進一步對比分析了正常和VH區域翻轉小鼠原代pro-B細胞中cryptic RSSs重組情況,發現正常2.4-Mb VH區域內cryptic RSSs,當方向和重組中心DJH-RC-RSS相對時,則發生重組,反之則不會,這些結果進一步支持了小鼠原代pro-B細胞內RAG染色質線性掃描整個VH區域。另外,VH區域翻轉小鼠提供了更加嚴格的驗證RAG線性掃描的檢測模型,令作者驚訝的是,VH區域翻轉雖然消除了原本和重組中心相對的cryptic RSSs的重組,但卻激活了對原本反向的cryptic RSS的重組,而且RAG沿著染色質一直掃描,超出了VH區域,並通過IgH上遊多個會聚型CBE染色質結構域直到端粒(圖1)。為了檢測2.4-Mb VH區域翻轉對IgH位點收縮的影響,作者通過3C-HTGTS檢測正常和VH區域翻轉小鼠原代RAG1缺失pro-B細胞內重組中心和整個VH區域的相互作用,發現VH翻轉並沒有破壞IgH位點收縮,同時染色質環擠出相關結合蛋白和IgH轉錄水平均沒有受影響。這些研究發現強力地支持在小鼠原代pro-B細胞中cohesin控制的染色質環擠出驅動RAG染色質線性掃描上遊的VH區域,從而介導VH-to-DJH的多樣化重組。

圖1 正常和VH區域翻轉小鼠原代pro-B細胞中cryptic RSSs重組情況分析

超長VH區域翻轉激活RAG沿著染色質一直掃描,超出VH區域,並通過IgH上遊多個會聚型CBE錨定的染色質結構域直到端粒,這種表型確實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同時也表明在原代pro-B細胞中存在某種機制可以在整個基因組中(不僅局限於VH區域)廣泛的解除CTCF/CBE的阻滯效應,從而允許cohesin調控的染色質環擠出驅動RAG長距離線性掃描染色質。為了闡明參與IgH位點收縮和遠端VH重組的關鍵因子,作者對小鼠原代pro-B細胞和G1期v-Abl pro-B細胞進行了轉錄組分析,發現在參與染色質環擠出的cohesin複合物因子中,cohesin釋放因子WAPL在小鼠原代pro-B細胞中表達非常低。和IgH位點收縮和RAG染色質掃描相關,之前在多種其它細胞中已證實WAPL水平下調能夠延伸CTCF錨定的染色質環狀結構域。因此,作者推測小鼠原代pro-B細胞很可能通過下調cohesin釋放因子WAPL,介導IgH位點收縮和RAG長距離掃描VH染色質區域。

為了直接檢測WAPL阻礙IgH位點收縮和VH-to-DJH重組的能力,作者在v-Abl pro-B細胞中構建了WAPL-degron降解體系。v-Abl pro-B細胞系經誘導後能長期穩定生存於G1期,並能大量激活RAG介導的D-to- JH重組,但VH-DJH重組很少,且遠端VH位點未收縮且缺乏與重組中心的相互作用。相應的,作者通過降解G1期v-Abl pro-B細胞中WAPL,不但激活VH位點收縮,還大量激活RAG線性掃描介導的遠端VH-to-DJH重組,該研究結果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表明WAPL表達下調可以同時激活IgH位點收縮和VH-to-DJH重組。作者同時也翻轉了v-Abl pro-B細胞2.4-Mb的VH區域,進一步的研究發現v-Abl pro-B細胞超長VH區域翻轉對於真實VH-RSS和cryptic RSS重組的影響和對應的小鼠原代pro-B細胞是一樣的,包括延伸VH上遊cryptic RSSs重組直到端粒。這些研究發現進一步強力的支持WAPL表達下調促進IgH位點收縮和RAG方向特異的線性掃描VH區域。

圖2 染色質環擠出介導IgH位點收縮和RAG染色質掃描模型

該實驗室之前的研究發現,沒有結合RAG的新生重組中心(nascent RC)充當環擠出障礙,為上遊染色質通過重組中心的擠出提供了「動態」下遊錨點。然而,RAG與新生重組中心的結合可能增強正在被掃描的上遊染色質中的阻礙作用,因此擠出作用不會延伸那麼遠。基於上述實驗發現和分析,研究者針對小鼠原代pro-B細胞提出了一個全新的cohesin介導染色質環擠出驅動IgH位點緊縮和RAG染色質掃描的模型(圖2)。新生的(未與RAG結合的)DJH-RC進行的環擠出比上遊將RAG結合到RC時覆蓋的上遊染色質(隨細胞而異)的距離要大得多。如果RAG隨後在此類細胞中與DJH-RC結合,它可能會形成活躍的DJH-RC,從而可以在整個VH區域的不同擠出點處啟動環擠出介導的RAG染色質掃描,從而避免了下遊的重排和潛在的障礙。這些細胞可提供對VH區域所有VHs得更均等的掃描訪問,從而實現V(D)J重組並有助於形成多樣化抗體庫。

綜上所述,該研究為生理條件下小鼠原代pro-B細胞IgH位點收縮和V(D)J重組的調控機理提供了更加清晰而全面的認識。同時本研究關於調控cohesin介導染色質環擠出的機制可能對基因表達的調控具有更普遍的意義。文章進一步還發現,不同於本研究關於IgH的調控機制,免疫球蛋白輕鏈Igk 採用的位點收縮和重組機制仍然不清楚,為未來該領域又提出了新的引人入勝的科學問題。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121-7

參考文獻

1. Zhang, Y. et al.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chromatin loop extrusion in physiological V(D)J recombination.Nature 573, 600–604 (2019).

2. Hu, J. et al. Chromosomal Loop Domains Direct the Recombination of Antigen Receptor Genes. Cell163, 947–959 (2015).

3. Jain, S., Ba, Z., Zhang, Y., Dai, H.-Q. & Alt, F. W. CTCF-Binding Elements Mediate Accessibility of RAG Substrates During Chromatin Scanning.Cell174, 102–116.e14 (2018).

4. Hill, L., et al. Wapl repression by Pax5 promotes V gene recombination by Igh loop extrusion. Naturedoi: 10.1038/s41586-020-2454-y (2020).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小鼠祖B細胞抗體重鏈基因位點收縮和V(D)J重組的調控機制
    研究揭示小鼠祖B細胞抗體重鏈基因位點收縮和V(D)J重組的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5:39:01 哈佛大學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的 Frederick W.
  • 用於重組抗體生產的細胞構建技術研究進展
    如敲除GS基因的CHO構建完成[12],更適合GS篩選系統;化學誘變篩得到不依賴膽固醇的NS0細胞系[13];導入抗凋亡基因的Sp2/0-Ag14更適合無血清培養表達重組抗體[14],等。2.1提高細胞的生長能力、抗凋亡能力為提高細胞的生長能力,可過度表達抗凋亡基因。
  • Plant Cell: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機理
    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是重要的產量性狀,大小調控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然而,植物決定其種子和器官最終大小的分子機理目前並不清楚。為了揭示植物種子和器官大小調控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已在擬南芥中分離了一些大種子和器官的突變體da (DA是漢字「大」的意思)。其中,da1-1 突變體形成大的種子、器官和粗壯的植株。
  • 武漢病毒所建立新冠小鼠感染模型,有望緩解動物模型緊張問題
    此前的研究已知,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的受體為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hACE2),然而由於與hACE2存在關鍵胺基酸位點差異,小鼠ACE2(mACE2)不能介導病毒入侵,因此SARS-CoV-2不能感染普通小鼠模型。
  • 孫永帥課題組揭示峨眉錐慄的雜交起源和生殖隔離位點非均勻分布
    該研究以中國特有的峨眉錐慄研究系統為材料,應用進化生態基因組學研究方法,發現了一個樹木雜交物種以及生殖隔離位點的分布式樣,揭示了自然選擇與遺傳重組的互作是塑造生物基因組進化的重要機制。物種形成模型可分為二歧分支式物種形成和雜交物種形成。在二歧分支模型中,每個物種只對應一個祖先群體,而雜交物種則源自於兩個或多個類群。進一步地,雜交成種分為多倍體雜交成種和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
  • 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強團隊在三維基因組摺疊機理研究中...
    這項研究發現了基因組拓撲絕緣子(topological insulator),證明了基因組中串聯排列的CTCF位點能夠平衡基因組的空間接觸和增強子與啟動子的拓撲性選擇。這是該團隊發現增強子方向性後,在CTCF染色質架構蛋白介導三維基因組摺疊和原鈣粘蛋白基因簇表達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進展。
  • 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進展
    1月15日,國際期刊《生物化學雜誌》(JBC) 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及程樂平研究組在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一項新發現。
  • 點突變小鼠助力紅白血病發病機制研究
    急性紅白血病(AEL)通常涉及到髓系和紅系的雙譜系轉化,但導致AEL的突變及維持雙譜系白血病表型的細胞仍然未知。英國牛津大學Claus Nerlov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協同轉錄和表觀遺傳重編程,發現了白血病早期的祖細胞。
  • 生物物理所揭示WASH蛋白調控造血幹細胞分化的機制
    範祖森研究組前期研究發現WASH具有抑制自噬的作用(EMBO J,2013),並揭示了其調控自噬作用的分子機制(Cell Research, 2014)。為了研究WASH基因在造血系統中的重要作用,範祖森研究組將WASHflox/flox小鼠與骨髓系統特異Cre即Mx1-Cre小鼠交配,得到了能夠通過注射聚肌胞苷酸(polyI:C)誘導骨髓系統中WASH基因敲除的小鼠。
  • 學術頭條:新冠康復者血液有強效抗體,稀釋血漿逆轉小鼠組織衰老...
    新冠康復患者血液中發現強效抗體 可提供類似疫苗保護斯克裡普斯研究所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COVID-19康復患者的血液中發現了抗體,經過在動物和人類細胞培養物中進行測試,這種抗體能對引起該病的冠狀病毒SARS-CoV-2提供強有力的保護。這項最新研究於6月1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大腦細胞類型的「百科全書」!
    通過比較人類和小鼠神經元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模式,研究人員揭示了在進化過程中分子定義細胞類型的顯著保守特性,同時也強調了保守細胞類型中基因表達的多種關鍵物種特異性差異。除了提供關於細胞類型和組織的見解外,單細胞分析還能幫助研究人員深入分析細胞類型的進化保守特性,研究者Hodge等人分析了從人類和小鼠大腦皮層中收集的單細胞基因表達的數據信息,同時他們再次使用聚類分析來識別所匹配的細胞類型,利用這種方法,研究人員發現,幾乎所有在人類大腦皮層中識別的75種細胞類型都顯示出了與小鼠大腦中所描述的細胞類型之間的對應關係(同源性)。
  •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環調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機制
    每年由念珠菌引起的女性陰道感染病例達7500萬,鵝口瘡病例達1300萬,血液和深部器官感染人數40萬以上。由於對念珠菌基本生物學和感染機理的研究相對落後,目前臨床上預防和治療念珠菌病的藥物非常有限。菌絲髮育是白色念珠菌最重要的致病性特徵,抑制菌絲髮育導致該病原菌毒性急劇下降。因此,菌絲髮育相關因子也是新型抗念珠菌藥物的理想作用靶標。
  • 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自從第一個ALS致病基因SOD1報導以來,一共有近50個基因相繼被報導其突變/功能異常參與或者影響了ALS的發生和發展,其中包括TDP43、FUS、C9orf72、HNRNPA1、SQSTM1、VCP、OPTN、PFN、CHCHD2以及CHCHD10等。這些基因廣泛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質穩定性、RNA代謝及穩定性和細胞骨架動態變化等過程的調控。
  • Plant Cell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團隊揭示茉莉酸信號調控根毛...
    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自從第一個ALS致病基因SOD1被報導以來,一共有近50個基因相繼被報導,其突變/功能異常參與或者影響了ALS的發生和發展,其中包括TDP43、FUS、C9orf72、HNRNPA1、SQSTM1、VCP、OPTN、PFN、CHCHD2以及CHCHD10等。這些基因廣泛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質穩定性、RNA代謝及穩定性和細胞骨架動態變化等過程的調控。
  •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
    stem cells)論文,揭示Dcaf11基因可顯著促進胚胎幹細胞ALT介導的端粒延伸和維持相關基因的激活。該研究在小鼠胚胎幹細胞中進行了ALT相關因子的篩選,發現Dcaf11在小鼠早期胚胎和胚胎幹細胞ALT介導的端粒延伸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Dcaf11缺失會導致小鼠端粒縮短,進而引發小鼠骨髓造血幹細胞功能異常和應激狀態下損傷修復能力的顯著下降。
  • 推動基因解碼關鍵技術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對基因解碼的貢獻:人體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而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決定一個人的天賦和疾病發病機理。這一發現使我們明白,基因序列的變化可以導致蛋白質結構的變化,從而使們可以通過解讀基因信息,發現疾病的內在機理。這一發現是基因解碼的核心技術支撐之一。
  • Cell: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BD-368-2抗體可有效治療遭受新冠病毒...
    在之前的一項新的研究中,利用在單細胞基因組學方面的專長,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的謝曉亮團隊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的研究人員合作,從60餘名恢復期患者體內收集了血液樣本,在這些血液樣本中,從8558個抗原結合的IgG1+克隆型(clonotype)中篩選出14種高強效中和抗體(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