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強團隊在三維基因組摺疊機理研究中...

2020-12-07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人類基因組由23對染色體構成,其30億鹼基對伸展開來的線性長度約兩米,但染色體在微小的細胞核中並非以線性形式存在,而是有機摺疊成三維空間結構,這是細胞生命活動的物質結構基礎,與基因表達調控息息相關,而基因表達調控又是生命體生理代謝發育和病理發生發展的基礎。染色質的摺疊是有規律的,研究染色質摺疊的內在規律對於理解疾病非常重要,而摺疊信號或調控元件就蘊藏在一維DNA序列中,尤其是存在於基因組的非編碼調控區域。人類基因組包含有多達幾百萬個對於三維基因組摺疊非常重要的調控元件,例如增強子、絕緣子和啟動子等等,染色質架構蛋白通過與這些調控元件的動態相互作用調控基因組的空間架構,而已知最為重要的一個染色質架構蛋白叫做CTCF。

2020年3月23日,基因組領域最好的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比較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吳強團隊以《串聯排列的CTCF位點作為拓撲絕緣子平衡染色質三維空間的結構和增強子/啟動子的選擇》為題目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發現了基因組拓撲絕緣子(topological insulator),證明了基因組中串聯排列的CTCF位點能夠平衡基因組的空間接觸和增強子與啟動子的拓撲性選擇。這是該團隊發現增強子方向性後,在CTCF染色質架構蛋白介導三維基因組摺疊和原鈣粘蛋白基因簇表達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進展。

遺傳學上定義絕緣子為基因組中能夠阻斷染色質位置效應的DNA調控元件,其通常位於基因組的增強子與啟動子之間,並具有能夠阻斷增強子激活啟動子的特性。絕緣子突變不僅會導致染色質空間結構異常,還會造成增強子與原癌基因異常遠程相互作用(遠程互作),參與了諸多疾病例如癌症的發病過程。但遺傳學中有關絕緣子的性質以及作用機制還不清楚。該研究利用實驗室開發的CRISPR大片段編輯技術對絕緣子進行了全面的剖析。以原鈣粘蛋白alpha基因簇為模式基因(原鈣粘蛋白是一類在腦發育腦認知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細胞粘連分子),他們發現基因組中的CTCF位點無論是正向、反向、反向-正向組合、甚至是正向-反向組合,只要位於增強子和基因之間,都能夠有效抑制增強子對基因的激活,起到絕緣子的作用。更為神奇的是位於增強子旁邊的CTCF位點也能夠阻斷增強子的激活功能,保護啟動子不被增強子異常激活。作者利用染色質構象捕獲實驗發現,絕緣子抑制基因表達的內在機理是通過與遠處的CTCF位點形成染色質環化結構,來阻斷目標基因與增強子的遠程互作,從而抑制基因表達。他們通過數學計算分析發現,整個基因組中成千上萬的CFCF位點都能夠抑制啟動子活性,它們不但能夠直接負向調控啟動子,而且能夠通過影響增強子以及其與啟動子的染色質環化強度間接負向調控基因表達。所以,基因組中每一個CTCF位點都能起到絕緣子的作用,也就是每一個CTCF位點都是一個絕緣子,這是對哺乳動物拓撲絕緣子及其作用機理的首次全面系統研究,對加深基因表達調控機理的理解有重要意義。

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還首次發現了絕緣子不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絕緣子能夠促進遠端基因與增強子的空間遠程互作,即絕緣子的拓撲性,這一發現突破了已有的認識。人們通常認為絕緣子抑制增強子與所有近端和遠端基因的空間互作,但這項研究以原鈣粘蛋白、免疫球蛋白、beta-珠蛋白基因簇為模式基因,通過CRISPR染色質大片段編輯、染色質構象捕獲以及數學計算模擬實驗都證實近端的CTCF位點與近端的CTCF位點互作,遠端的CTCF位點與遠端的CTCF位點互作,也就是說絕緣子具有拓撲性。這意味著,串聯排列的CTCF位點作為拓撲絕緣子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的摺疊產生意想不到的空間平衡效果。這種空間平衡對於正確的基因表達非常重要,能夠決定增強子與啟動子遠程互作的拓撲性選擇。

原鈣粘蛋白beta和gamma基因簇的啟動子中包含有串聯排列的42個正向CTCF位點,下遊超級增強子中有串聯排列的反向CTCF位點。在粘連蛋白環擠壓的作用下,超級增強子近端的CTCF位點調控原鈣粘蛋白gamma基因的表達(小環),而遠端的CTCF位點調控原鈣粘蛋白beta基因的表達(大環),這種「大環內嵌套小環」的套娃方式,決定了每個神經元中原鈣粘蛋白beta和gamma基因的單等位基因表達模式(上圖),形成大腦神經元表面多樣化的分子標籤,用於神經元的身份識別和樹突自我迴避。作者對超級增強子的CTCF位點進行了一系列的小鼠遺傳學操作,發現在刪除單個或者多個CTCF位點後,增強子不再調控遠端基因簇原鈣粘蛋白beta的表達,這一結果說明增強子中串聯排列的CTCF位點的數量決定了它所能調控的範圍大小,即CTCF位點的數量越多,調控的範圍越遠。為了進一步探尋其中的規律,他們做了基於粘連蛋白環擠壓模型的分子動力學模擬試驗,結果表明這種高級結構的形成,對於平衡染色質成環和拓撲性增強子-啟動子的選擇至關重要。例如在免疫球蛋白基因簇中,基因啟動子有上百個正向的CTCF位點,增強子區域有10個反向的CTCF位點,通過近端與近端、遠端與遠端拓撲互作的方式,保證了遠端基因和近端基因的平衡選擇,這是抗體多樣性產生的分子基礎。最後,作者提出了基因組摺疊的「葫蘆」立體架構模型,來解釋串聯排列的CTCF位點作為拓撲絕緣子的工作機制(如下圖所示)。

實驗室先前通過DNA大片段編輯技術對基因組上的CTCF位點進行原位反轉,發現了增強子的方向性,以及CTCF蛋白結合DNA調控元件的方向性決定了染色質環化方向的規律,也就是一維線性DNA序列包含有「編碼」三維基因組染色質高級結構的信息。我們知道,粘連蛋白介導的染色質環主要形成在「正向-負向」的一對CTCF結合位點之間。哺乳動物基因組中包含數萬個CTCF位點,它們的排列方式如何決定更高一級的染色質三維結構,也就是三維基因組是如何摺疊的,這是需要回答的機制問題。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作者利用CRISPR大片段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優化的高解析度、高靈敏度的少量細胞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對該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綜上,本研究不僅闡明了原鈣粘蛋白在神經元中單等位基因隨機組合表達的分子機理,也揭示了基因組中眾多串聯排列CTCF位點的高級拓撲摺疊機理。基因組拓撲絕緣子的發現,是前期發現增強子方向性基礎上,在一維線性CTCF結合位點調控三維基因組高級結構領域的又一重要研究進展。該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獨立完成,吳強為本文通訊作者,助理研究員甲芝蓮、李經緯和博士生葛笑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的資助。作者謹以此文為武漢加油,祝賀武漢抗疫取得完全勝利。

全文連結: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20-01984-7

預印本連結: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525543v1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團隊解析活性天然產物中苯並吡喃成環...
    近日,美國化學會旗下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CS Catalysis》在線刊發了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岷涓副研究員關於微生物天然產物中吡喃環形成的酶學機制的最新成果,該文章同時被選為ACS Editors』 Choice亮點論文推薦給讀者。
  • 馬德秀在「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成立慶典上的致辭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高朋滿座、濟濟一堂,各位尊敬的來賓應邀前來出席「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成立慶典。我謹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向「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成立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向光臨慶典儀式的所有領導、中外嘉賓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當前,以腫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為代表的慢性病,已替代傳染病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
  • 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延課題組揭示細胞胞內蛋白質的新型...
    5月15日在國際著名生物化學期刊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General Subjects上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延課題組的最新原創性成果《O-Linked N-Acetylgalactosamine Modification Is Present on the Tumor
  • 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陶生策團隊合作開發SARS-CoV-2蛋白質...
    另外,探索病人體內的抗體響應強度與年齡、性別、疾病的進展和嚴重程度等是否有相關性,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病毒和機體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對幹預治療或疫苗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從系統層次全局性地分析新冠肺炎病人血清中病毒特異性抗體的種類和強度十分必要。
  • 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冰課題組發現新的DNA修復通路
    2020年7月28日,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冰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了題為《LARP7 is a BRCA1 ubiquitinase substrate and regulates genome stability and tumorigenesis》的研究論文。
  • 生物醫學研究院分子細胞生物學團隊揭示ASXL1突變促進白血病發生...
    已知ASXL1在多種髓系血液腫瘤中發生突變,如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骨髓增生性腫瘤(MPN)、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等,其突變往往發生在ASXL1第12個外顯子附近,導致該蛋白翻譯過程的提前終止,進而產生ASXL1缺失C端的截短型突變。
  • 泰山氫生物醫學研究院成功舉辦氫生物學效應促進老年健康研究進展論壇
    由泰山氫生物醫學研究院主辦的《氫生物學效應促進老年健康研究進展論壇》成為大會亮點。校(院)常務副書記韓金祥出席論壇,並發表致辭。他指出,近年來氫生物學領域不斷湧現出的科研成果掀起世界範圍內的氫科研及推廣熱潮。而氫與醫學、中醫學、農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也帶來了生命健康領域的新前景。
  • 二、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二、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由於樹鼩是介於食蟲目和靈長之間的代表,所以從事動物學研究的學者把它作為食蟲目演化為靈長目的代表加以認真研究。更多的學者則在生態學、形態學、神經生理學、寄生蟲學、齒學及生理代謝關係等方面進行了各種研究。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
    疾病難度指數CMI 1.22:最新發布的上海市疾病難度指數統計中,交大兒醫以1.22位列全市第三,兒童專科醫院首位。 小兒先心病手術量全球第一,小兒造血幹細胞移植量全國兒童專科醫院之最。 IF:27.363 由周斌兵教授帶領的團隊建立起兒童ALL耐藥復發系統生物學研究體系,聯合血液腫瘤科的臨床樣本積累,發現了嘌呤代謝異常在耐藥復發和克隆演化中的關鍵作用。
  • 年終盤點:2016年國內不容錯過的重磅生物研究
    同時,還對在光保護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潛在能量淬滅位點進行了定位。研究結果對於進一步在分子水平理解PSII-LHCII超級複合物中的能量傳遞時間動力學和光保護機理具有重要意義。/article/6691499.html在一項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上海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獲得迄今為止最為清晰的導致與大麻相關的「high」的大麻素1型受體(cannabinoid receptor 1, CB1)的結構圖。
  • 西安交大聯手西湖大學,醫學生物領域將迎來大發展
    西湖大學西交」聯合「西湖大學近日,應王樹國校長邀請,世界著名生物學家,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一行院士來西安交大進行訪問,並且參加了新時代醫學教育高質量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和轉化醫學研究院第二屆學術年會。西湖大學校園會議上,兩所高校副校長分別代表兩校籤署了《西安交通大學——西湖大學校際合作框架協議》,那麼兩校將通過強強聯手,在創新型人才培養、原創性科學研究以及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上加強校際合作,兩校共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 Nature Medicine:骨性關節炎機理研究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骨性關節炎機理與防治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引進深圳市骨與關節退行性疾病防治新技術創新團隊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香港大學合作研究,發現骨性關節炎的病理發生機制與軟骨下骨及間充質幹細胞的遷移有重要相關性。該研究成果5月1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醫學》雜誌。
  • 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發布《2020中國候鳥式養老冬季棲息地適宜...
    2020年11月13日,《2020中國候鳥式養老冬季棲息地適宜度指數》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發布。由上海交大行業研究院養老行業研究團隊研發的該指數旨在為日漸盛行的候鳥式養老提供一個具有科學依據的城市選擇手冊。
  • 上海交通大學強基計劃,生物醫學科學介紹!
    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人既有生物屬性、心理屬性,又有複雜多變的社會屬性,因此,醫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有機統一體,已發展成為包含生物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預防醫學、護理學、藥學以及醫學人文、醫學倫理等眾多學科的獨特而嚴密的完整體系。
  • PNAS:計算生物學所泛素多聚體摺疊中間體性質合作研究獲進展
    利用機械力使蛋白質去摺疊再誘導其摺疊,特別適合用來研究蛋白質在外力作用下的摺疊過程。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於原子力顯微鏡實驗(AFM)中對單個生物分子摺疊機理的研究。最近,新的原子力顯微鏡實驗發現泛素多聚體在外力去摺疊後,重摺疊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穩定的中間體。這些中間體在外力作用下將產生2~30納米的距離分布,而典型的泛素單體只給出20納米的距離分布。
  • 全國首個生物醫學科學本科專業迎來首屆...
    圖說:全國首個生物醫學科學本科專業迎來首屆畢業生 來源/交大醫學院供圖4年前,上海交大醫學院依託上海交大致遠學院招收了生物醫學科學方向新生,並於2016年獲教育部批准,增設了全國首個生物醫學科學專業,率先探索優秀基礎醫學人才培養。
  • 張澄宇:從上交大處長到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院長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醫療服務行業對社會資本逐步開放過程中的重要項目。原衛生部部長陳竺曾親自出席該項目的奠基儀式,項目進程中上海市政府也大力支持,幫其破解難關。上海交大醫院系統與社會資本辦醫探索深度合作之路健康界:當時是什麼機緣讓您離開醫院管理處處長的崗位,出任社會辦醫療機構的院長呢?張澄宇:我和這個項目還是很有緣分的。
  • 重磅| 「生物醫學影像發展戰略」專輯出版
    本文從梳理生物醫學影像的發展規律與發展趨勢入手,重點剖析了有史以來我國對生物醫學影像研究的重視程度與投入情況,歸納了我國生物醫學影像研究的產出情況,總結介紹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優勢研究領域,進而對我國生物醫學影像的發展現狀進行競爭態勢分析,最後提出展望和建議。
  • 上海廣慈-思南醫學健康園區成立,探索醫學成果加速跑到病房
    1月10日,上海廣慈-思南醫學健康創新園區正式啟動。這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與黃浦區政府聯合開發的重大項目,該項目旨在探索醫療機構、政府部門和產業之間創新合作模式,解決生物醫藥領域轉化「最後一公裡」難題。上海廣慈-思南醫學健康創新園區首批落地項目包括奕思創醫學眾創空間及上海廣慈紀念醫院。
  • 在醫學院合併潮中,上海交大醫學院為何能一枝獨秀躋身頂尖行列?
    引言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醫學院校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曾幾何時,中國有很多非常著名的醫學院校。在這其中,「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更是聞名遐邇。近年來,伴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這些著名醫學院校絕大多數被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