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所秋山木工學校,8年只教「匠人精神」

2021-01-10 澎湃新聞

「在座的各位能不能把自己最感動的東西分享一下。從今天開始你希望能夠做什麼樣的改變?比如說開始感謝老天爺、感謝神明或者是感謝自己的家人。」14日下午,72歲的日本木匠秋山利輝在北京大學博雅酒店中華廳的舞臺上大聲喊著,小他20歲的翻譯陳曉麗在舞臺上跟著秋山利輝的步伐,後背已經溼透,感覺有點吃力。

如果不看舞臺上的宣傳板,你會以為到了傳銷現場。事實上,這是日本秋山木工集團負責人秋山利輝的新書《匠人精神》的發布會。在發布會結束的當晚,秋山利輝在賓館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他回應了讓學徒留寸頭、不讓學徒用手機、絕對禁止談戀愛的原因,他說自己的天命是「成為木工界的超級明星,然後培養更多的超級明星。」

秋山利輝

「學徒一律留寸頭,禁止用手機」

這本名為《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共140頁,前言後記之外就是正文的「匠人須知30條」,諸如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學會打招呼,學會打聯絡、報告、協商,做一個開朗的人,能夠正確聽懂別人說的話,和藹可親、好相處,有責任心,能夠好好回報,執著,「愛管閒事」,樂於助人等等。

看起來是一些簡單的做人小提示,但秋山利輝讓學生用八年的時間來踐行這些法則。在秋山木工學校,學員一年上預科,四年學做徒,三年學帶徒,八年後自立,便被趕出學校。在八年中,學員們每天都要背誦三四遍「匠人須知30條」,八年下來就有一萬遍了。

事實上,由於秋山木工在日本木工界地位顯著,每年來報名的人很多,但秋山利輝對學員的要求極為嚴格,因為他要培養木工界的「超級明星」,到目前為止也僅僅培養出60餘名工匠。每次有學員報名,他都要到對方家裡面試其父母三四個小時,用以確定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度。此外,他更願意招收「傻」一點兒的學生,「這樣我讓他們往左,他們就不會往右」。

秋山利輝在書中介紹,想要進入秋山學校的人,要先接受四天的各項訓練,並且通過考試才能入學。訓練的內容包括打招呼、自我介紹、泡茶、打電話等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顧慮到別人」,而關鍵在於能否成為「能夠感動別人的人」。

「秋山木工」針對以成為工匠為目標的見習者和學徒,頒布了十條規則,其中被錄取的學徒,無論男女一律留板寸頭,禁止使用手機,只許書信聯繫,研修期間,絕對禁止談戀愛,早晨從跑步開始,朝會上,齊聲高喊「匠人須知30條」。

秋山利輝從小就在木匠手藝方面展現了過人的天賦,放學回家他喜歡看到鎮裡來幹活的手藝人工作。「我就一直看他們手頭的動作,並自己琢磨。」小學四年級時,秋山利輝就接到很多木工活,「村裡面的嬸嬸們讓我給她們修一修小屋或者是搭一個架子什麼的,她們誇我長大了能成為一個家具工匠。」

秋山利輝經常一邊看一邊想這些木工活,並且判斷這個木匠人怎麼樣。後來他發現,凡是對人熱情的木匠,手上的活也不錯;反之,對人不耐煩的木匠,手上的活兒也不怎樣。這也許是他在幾十年後總結出「

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

的濫斛。

秋山學校

創立「秋山木工」

中學畢業後,秋山利輝進入了日本大阪寄宿式的技工學校。16歲入校,22歲成為匠人。學成後,秋山利輝加入木工所,由於天分與努力,秋山利輝很快成木工所中收入最高的匠人。一年半之後又在大阪的這一家會社創造了收入第一,之後的一年到了日本東京第一的木工所。此後又加入日本排名第一的木工所。

「由於我在正常的工作時間內完成了同事要加班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務,並做得又快又好,老闆覺得我的存在,會讓同事變得焦慮,就把我開除了。」秋山利輝介紹,在被開除之前,他完成了天皇正殿的家具,該家具現在值1億日元,到今天仍然被使用著。這個也被稱為在家具工匠中的一個奇蹟,也是我個人工匠生涯的頂峰時期。

1971年,27歲的秋山利輝在感受到天命之後,創立了「秋山木工」,五年之後開始招收學徒。秋山利輝介紹,在日本每年有一個技能比賽,「每一次我們都會囊括金銀銅獎。我們教這些弟子們不僅僅是教他技術,關鍵是教他們人性、心性、德性。」

在隨後的歲月中,秋山利輝和學徒們一起晨跑,一起誦讀「匠人須知30天」,並不斷溫習在27歲那年獲得的「天命」。他也深信「老天爺會給我們的一些指令。我經常在半夜會聽到宇宙傳過來的信息,我都會把它記錄下來。天籟之聲也是神明給我們的指示。」

引進該書的出版人、活字文化董事長董秀玉認為,「匠人精神對中國蠻重要的,到我們這一層是斷層的。匠人精神本身講的不是技術,而是從事這個工作怎麼尊重這項工作,先做人做好了在說這項工作。這不光對匠人,對我們都有用,我們缺少這方面的東西。這和我們原來倡導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現在很多年輕人功課很好,但是人文修養普遍不夠,這本書不光限於工匠和技術,其實做人比技術更重要。從這點上來講,我覺得很值得學。」董秀玉表示,「此外,這位老先生沒上過什麼學,16歲就做工匠,但他有股子勁頭——把事情做到最後,要培養一流的青年,這種心性是好的也值得我們學習。」

正在理髮的學徒

【專訪】「我要培養十個超過自己的工匠」

澎湃新聞:

你的師父對你有怎樣的影響?

秋山利輝:

我師父在大阪是個著名的有錢人,他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能很好的指導大家,讓大家為他所用。他給別人的印象是,你要趕快偷學,趕快成為匠人,然後去賺錢,為公司所用。我覺得他的做法很有技巧,但我不想學他。

我在木工所工作的時候,徒弟制度好壞我都看到了。那個時候的日本,只要把人利用好,東西做好,就能賺錢。每當看到師父的時候,我就會想,我自己做公司的時候,我不會學他,因為他把全部的利潤都變成自己的了,而且我覺得他不會有好下場。他去世以後,葬禮上沒有多少人去,但我去了,因為我認為,由於我有這樣的師父,我才會有今天的成長。

澎湃新聞:

你的天命就是自己成為木工界的超級明星,然後培養更多的超級明星?

秋山利輝:

我把它當成天職來做,培養十個超過自己的人,其實這是在講傳承。傳承的意思就是,好的東西怎麼在你的人生中發揚光大,壞的東西如何去控制、接受,對師父也是一樣。如果想只接受好的,這是不可能的,好的壞的都要接受,不好的東西不要學習、模仿,要在內心淨化、過濾。

澎湃新聞:

對徒弟如此嚴苛的要求,會不會束縛徒弟的創造力?

秋山利輝:

為什麼會限制呢?如果時刻想著讓父母開心、吃驚,會給他們很大的動力。如果每一天發自內心地想讓父母為你感動、為你驕傲,你會充滿激情和想像力。

澎湃新聞:

你怎樣看待「守、破、離」?

秋山利輝:

守就是守,破是在守之上要有自己的想法,離是展翅高飛。最後一步很厲害,像和尚一樣,培養出來以後,要趕他們下山。你要知道他的使命不是把公司做大,而是傳世,這是天命。吃同一個鍋的飯,在同一個學校,剛開始是徒弟,然後成為工匠,在這個過程中去完成這件事情。在這期間,上級和部下之間等級鮮明,你比我年齡大,但我比你早到,你就要尊敬我,這跟年齡沒有關係。在這個制度中最惹人關注的是,八年之後會被趕出公司,像這樣的公司,可能在世界上只有我們一家,但我們想把這樣的模式向全世界推廣。

澎湃新聞:

你如何理解「匠人精神」?

秋山利輝:

那就是匠人的靈魂。比如客人來找我們做家具,我們最後呈現給他的,一定超過他的要求一倍甚至更多。但要做到這樣的結果,很不容易,為了超出他的要求,要結合他成長的環境、家人的喜好去做,而這個時間可能非常短,這就是匠人。

澎湃新聞:

你有沒有意識到匠人精神的局限性?中國有個詞叫「匠氣」,指沒有大師的氣度和風範。

秋山利輝:

我要培養的不是「能幹的工匠」而是「有修為、素養高的工匠」,懂得關愛別人、尊重別人、替別人著想,如果有了這種人性的東西,就會進入高峰,如果只是技能上突破的話,是沒有神明幫助的,因為沒有德行,就會有局限。所以說,真正頂尖的人、大師級的人,都是"德"在前面。我的工作就是培養行業內的明星,用八年時間,慢慢教他德行、做人,成為一流的人之後,就能成為一流的工匠。如果你有精神,才會走的很遠、很高。《一代宗師》裡有一句話,見自我、然後見天地、最後見眾生。

澎湃新聞:

1971年,你27歲做這個事情時,當時的定製行業是處於相對衰退的情況,你用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支持公司不斷發展、壯大?

秋山利輝:

我成立公司的時候,正好趕上兩三年一次的高峰。當時我們要求大家多做一些,實際上真正的匠人是不願意不斷做的,所以慢慢這個行業的人會越來越少。我在27歲的時候,就知道這種現象會持續下去,30年後大家不喜歡用用就丟的東西,他們會喜歡傳世的家具,就會有匠人的生存空間。以前的匠人技術很牛,但30年後,要站在客人的角度想問題的匠人(的作品)才能夠保留下來,這不僅僅是技術,更需要有心。

【附】秋山學校《匠人須知30條》

00.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即,對一個人品格的重視,遠高於對其的技術要求。

01.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先學會打招呼。

02.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先學會聯絡、報告、協商。

03.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先是一個開朗的人。

04.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不會讓周圍的人變焦躁的人。

05.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要能夠正確聽懂別人說的話。

06.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先是和藹可親、好相處的人。

07.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有責任心的人。

08.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能夠好好響應的人。

09.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能為他人著想的人。

10.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愛管閒事」的人。

11.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執著的人。

12.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有時間觀念的人。

13.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隨時準備好工具的人。

14.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很會打掃整理的人。

15.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明白自身立場的人。

16.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能夠積極思考的人。

17.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懂得感恩的人。

18.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注重儀容的人。

19.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樂於助人的人。

20.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能夠熟練使用工具的人。

21.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能夠做好自我介紹的人。

22.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能夠擁有「自慢」的人。

23.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能夠好好發表意見的人。

24.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勤寫書信的人。

25.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樂意打掃廁所的人。

26.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善於打電話的人。

27.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吃飯速度快的人。

28.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花錢謹慎的人。

29.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會打算盤」的人。

30. 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成為能夠撰寫簡要工作報告的人。

(感謝該書譯者陳曉麗提供翻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日本有所木工學校依然使用學徒制
    14日下午,72歲的日本木匠秋山利輝在北京大學博雅酒店中華廳的舞臺上大聲喊著,小他20歲的翻譯陳曉麗在舞臺上跟著秋山利輝的步伐,後背已經溼透,感覺有點吃力。  如果不看舞臺上的宣傳板,你會以為到了傳銷現場。事實上,這是日本秋山木工集團負責人秋山利輝的新書《匠人精神》的發布會。
  • 建水紫陶「對話」日本木工大師《匠人精神》
    在銘窯昌泰紫陶公司古色古香的院子裡,近百位企業界代表聆聽了樊登老師講授日本木工大師秋山利輝的《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據主持人介紹,這次的到會人員是歷次讀書活動之中最多的一次,企業家們從蒙自、個舊等地專程趕到建水。建水縣委宣傳部部長楊為文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對企業家們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希望企業界人士為建水的發展獻計獻策。
  • 如何悟道匠人精神?來看日本匠人秋山利輝所創《匠人須知三十條》
    「匠人精神不是我獨創。它的源頭可以溯源到中國。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和禪宗傳到日本,被日本人運用到各行各業以及日常生活中。匠心在於精、誠,從《匠人須知三十條》到日常工作,都是把人聚焦在當下,喚醒本心良知。東方的創造是內向的,精神內守,藉由誠意的功夫,長期在事上磨礪,就能大放異彩。
  • 74歲的日本皇室御用家具匠,他的刨刀上刻著「天命」
    27歲創立秋山木工的時候他就確信這一點,但他所秉持的理念,當時卻引起了輿論譁然,「都覺得我是個怪人」。他和我想像中的「布道」者大不一樣。幾年前「匠人」概念剛剛開始流行,我曾看過秋山利輝的《匠人精神》。在一系列涉及美學、禪宗和哲學的日本文化書籍中,匠人精神30條守則加起來不過百來字,說明書文字一樣的「木匠守則書」顯得很另類。
  • 日本匠人精神--【手技】大集合
    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也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澱。
  • 日本的強大不是沒道理,以人才心性3.0體系磨礪出強人終結者
    秋山木工,世界上已知的規模最小名氣最大、人數最少實力最強的企業組織。大家對秋山木工好奇的地方,有四處。首先,1971年成立的企業,經過50年發展,仍然是一個小公司,小到什麼程度?只有34名員工。第二,人少,但年銷售額達到10億日元,大約6400萬元人民幣,這樣一個收入水平,我相信是大多數這種規模的企業夢寐以求的吧。
  • 趣聞舊事:以前北方木工用日式工具,不自製買成品,為什麼?
    為什麼中國北方的木工工具往往都是日式的呢?這事說來話長了。日本手工藝技術以及工具對我國的影響,自清末就已經開始了。從1900年開始,進入北京經商的日本商人開始逐漸增多。他們的經營範圍十分廣泛,從書籍文具到餐飲旅館,乃至照像館、藥店,甚至還進入了中國傳統的當鋪業。同時還有大量的日本獨資或者中日合資的洋行,將大量的日本商品輸入到中國。
  • 用拉刨,使摟鋸,日本木工為什麼要向回使勁?
    以前我們在不同的話題中曾經多次介紹過日本木工。由於日本政府對傳統技藝不遺餘力的推廣,以及日本人獨有的那種對尊崇傳統的勁頭,日本木工雖然源自中國木工,但在國際上卻比中國傳統木工更廣為人知。本文中聊的內容,以及我以後會陸續會聊到的日本木工系列,其本意並不是想吹捧什麼,也不想蹭什麼熱度。我只是想單純的進行一下科普,以便於大家更理性的看待日本木工。
  • 央視網點評阿木爺爺走紅原因:工匠精神,匠心為本
    對於阿木爺爺走紅原因,央視網刊發的一則評論表示:「工匠精神,匠心為本。」該評論寫道,「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就能把尋常木頭打造成精緻工藝品。阿木爺爺心懷純粹的匠心,追求至精至善,將工藝品細節儘可能做到極致,正是匠人精神的生動展現。」阿木爺爺原名王德文,是山東聊城人,本職是一位木工匠人,從事木工五十年。而他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西瓜視頻上的ID「阿木爺爺」。
  • 《百鳥朝鳳》:匠人精神
    關於《百鳥朝鳳》這部電影的爭論有很多,有人說它是一部講述對「匠人精神」傳承的文藝片,也有人說它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說它是爛片的主要觀點有,電影畫質粗糙,演員演技極差,臺詞幼稚虛假;劇情支離破碎;思想內涵膚淺、媚俗。說它好的人,說它表達了吳天明導演不向電影市場低頭,如焦師傅堅守嗩吶一般堅守著自己心中的電影藝術。
  • 對話秋山亮二:解鎖《你好小朋友》的時光密碼
    秋山亮二:在拍攝《你好小朋友》之前,我曾經參加過幾次攝影旅行團,隨團有專門負責協調各種事務的人。後來因為在《朝日攝影》雜誌工作的關係,也隨同讀者一次到訪過幾次,因此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我第一次出國是去印度。為什麼是印度呢,是因為我出生在日本,在日本上大學,學的又是歐美歷史,於是我突然想,對這個位於地球儀中間位置的印度還不太了解啊。但是仔細想想,我也不太了解中國啊。
  • 紅酒匠人陳芳:接受自己,學會愛自己,無論優點或缺點 | 3.8女人節
    女性匠人用心打造,3.8特別福利點擊識別下方圖片二維碼▼進入匠人專區2015年,小關遠赴日本抹茶之都靜岡和宇治,深入茶園跟茶農學習採茶、制茶的技藝,到茶室感受抹茶飲用的茶道文化、學習碾茶技術。她和他立即散夥……4個月,8個城市,考察28家食品加工廠、近100家原料供應商,才最終甄選出符合小關標準的合作廠商。
  • 小學生走進木工體驗中心感受工匠精神:一張桌子七個人雕兩年
    今(7)日上午,來自重慶各小學的數十名學生走進嘉迪樂青少年木工體驗中心,感受傳統木工藝術。  今日上午,數十名6-12歲的小學生來到體驗中心,好奇地感受著古典家具製作的傳統工藝,體驗中國工匠精神的魅力。
  • 超級奶爸自學木工,為萌娃做玩具,最終成為木作大師
    超級奶爸自學木工,為萌娃做玩具,最終成為木作大師 大家好,我是象君 最近,被一位名叫閻瑞麟 喜歡木工活的超級奶爸圈粉了
  • 日本壽司匠人坐鎮深圳,重新定義極致料理
    在日本, 有一種壽司匠人,一直重複做同樣的事 ,這種近乎於痴迷的執著,成就了 「鮨 厳」 最耀眼的輝煌。  懷石料理匠人,帶來有溫度的手握壽司2011年,紀錄片《壽司之神》讓很多人重新認識了壽司。
  • 未來的匠人髮型設計師:經典裁剪班-專業美發培訓學校老師分享
    未來的匠人髮型設計師:經典裁剪班我們都叫他「小兵」,轉業軍人,來自陝西,現在在藝派經典裁剪班學習10多天了,訓練執行力超強!4月底從成都的師傅那裡慕名找到我,來到合肥藝派學習,讓人欣慰的是小兵學習非常有美發方面的天賦,訓練起來與他當兵一樣,嚴格要求自己,按照老師教的方法,重複加重複地練習,直到老師說達標才會稍停,是老師見到不多的勤奮學子!
  • 一針一線,從工作到生活方式,時裝中的匠人精神
    他們用針線講述著各自的故事,保持著自身的認知,恪守匠人精神,摒棄和推翻不夠完美的實踐,最終讓凝結的心血在作品中得到綻放。 長時間的重複工作並沒有影響他對製鞋抱有的如孩子般的熱情,嘗試新材料、創作新的鞋型,堅持用富有創造力的匠人精神完成每一件訂單。
  • 「洋雷鋒」感動中國人日本盲人辦15年免費學校
    在廣西的大山裡,德國人盧安克默默支教13年,與村民一起過著簡陋的生活。  在天津,日本盲人青木陽子辦了15年免費日語學校。  在河北、在北京,法國夫婦吉勇和李香梅為中國的盲童孤兒創建「濟慈之家」,收養他們,教他們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
  • 新傳統:日本擁有700年歷史的「中川木工」工藝得到了現代化改造
    他的追隨者繼續成長,對他的作品有著至關重要的讚賞——他被選為2017年著名羅意威工藝獎的決賽選手。10歲的第一份工作故事從中川的祖父水井開始,他90年前在著名的木匠工作室塔魯根工作,那時他才10歲。在45歲的時候,中川離開去了他自己的中川公司,稱之為中川木工。
  • 日本匠人精神運用幼兒節目無法自拔的畫面感和拍攝手法搞笑又創意
    你看過《超級變變變》原名:「仮裝大賞」這部日本老牌綜藝節目嗎?這個在小編童年回憶中的節目開播於1979年,至今仍在播出!在中國豆瓣上也始終保持著9.6分的高分。《超級變變變》節目宗旨就是為了激發參賽者的創造力。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報名參加,唯一的要求就是充分發揮想像,利用肢體語言和道具來在三分鐘內「變出」各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