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是「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是美食,比韭菜還好吃

2021-01-17 三農小七

內容提要:本是同一種野生植物,在美國是「災星」,泛濫成災,一籌莫展;在我國是寶貝疙瘩,不夠吃,還得靠種植才能供應,難道僅僅因為中國人喜歡吃,貪吃?

文:三農小七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你所看重的,別人未必看重,甚至還是別人的災難……

植物也是如此,雖然它可能並沒有毒素,但它給人帶來的災難,可能比砒霜還要毒……

在美國,有那麼一種植物,它的花非常漂亮,曾一度受到美國人的喜愛。並把它作為觀賞植物進行了種植,若您在美國再次看到這種植物生長在他們城市的公園裡,花壇中,綠化帶裡……

請別羨慕美國人「附庸風雅」,那是他們迫不得已而為之,或者說他們「黔驢技窮」都可以,因為,他們拿它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其實,這在植物,在我們國家,也是有的。中國地大物博,可不是浪得虛名,它就是——野韭菜!

01野韭科普

野韭長得很像蔥,只不過比蔥更扁,它是一種蔥科蔥屬植物,喜歡叢生,它也有比較粗壯的根莖。根莖橫向生長,稍微有些傾斜。

野韭的地下莖是一種鱗莖,鱗莖接近圓柱形,鱗莖的外面有一層纖維狀或者網狀的表皮。顏色有暗黃色或者黃褐色的,也有黑黑的。

它的葉片呈三稜狀條形,葉片和蔥一樣是中空的,也不是很寬,一般在1釐米以內,葉片的邊緣或者稜上往往有一些小鋸齒,也有的很光滑。

野韭的花很漂亮,它的花梗呈圓柱狀,但是有稜,有的不太明顯,高度比葉片高,有的能夠長到60釐米,典型的花高出架。花序為傘形花序,呈半球形,有的近球形,花很多,很漂亮,非常適合觀賞,而且它的價值也非常大。

02野韭——美國人的「災星」

但,美國人可顧不得觀賞它們。雖然曾經也把它當成觀賞植物栽培,但,它後來卻成了美國人的「災星」!

韭菜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割了一茬兒又一茬兒,割了還會再生。並且,不割,它也會不斷地生長新的植株。

而且,即使在貧瘠的地方,它們也能夠生長,還有很好的耐旱能力。在雨水多的地方,也能很好地生長……

可以通過根莖不斷的繁殖新的植株,叢生最終成片,成片生長,加上花很多,種子很多。種子數量非常多,也很難被挑揀乾淨,即便剷除它的根莖,植株,也往往還有種子能夠繁殖。

加上它的根莖如果有斷裂的頭,也會繼續生長。在廣袤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到處都是的野韭,成了美國人的「災星」!它們霸佔土地,吸收土地的營養,和別的植物爭生存空間,導致很多地方,都只能看到野韭的存在。或者有別的植物的地方,就有野韭生長。

它們霸佔平原,布滿河岸,堤岸,莊稼地,甚至院子,街邊,花壇,公園,綠化帶等等……在美國泛濫成災,卻讓他們感到無能為力……

03野韭——中國人的寶貝疙瘩

但在中國,野韭卻是非常好的東西,且不說它的營養價值,在中國,韭菜是很多人每天都喜歡吃的東西。在民間,還有這樣一句老話,叫做「男不離韭,女不離藕」!可以看出從古至今,人們對韭菜的喜愛和食用習慣。

也能看出韭菜對男人非常有價值,其實,不光是男人,女人也可以多吃韭菜。它含有豐富的纖維,還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脂肪,以及多種維生素,還有胡蘿蔔素,鈣,鋅,鐵,鎂等多種微量元素,食用價值也很大。

而且,它還有藥用價值,它具有溫中下氣、健胃提神、益陽、調整臟腑、暖胃除溼、理氣降逆、散血行癖和解毒等作用,藥用價值也是非常大的。

它和我們種植的韭菜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在蛋白質的含量和鐵元素,纖維素等方面尤為明顯。在韭菜花中,野生的韭菜花是種植的韭菜花的鐵和纖維素的含量的20多倍,比種植的韭菜更好。

除了韭菜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和「男不離韭,女不離藕」的食用習慣,還有「香椿芽,頭刀韭」的說法,意思就是非常美味,非常鮮,非常受歡迎的第一刀韭菜。野韭,家韭,都是中國人的寶貝,在我國是寶貝疙瘩一般的存在。野生的根本不夠吃,還得靠種植才能供應得上。

04中美飲食差異

由於中國人對韭菜的偏愛,以及它的不俗價值和鮮美味道,使得野生的韭菜在中國根本沒有泛濫成災的空間。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就無法生長野生韭菜,即便有,那也是盤中餐,燒烤架上的一道美食。

而在美國則不同,美國人並不喜歡吃韭菜,仔細想想,吃習慣了麵包,牛奶,牛排的美國人,是很難吃習慣野韭一類食物的。而且,在外國人看來,野韭的味道也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因此,野韭在美國就泛濫成災了,成了他們的「災星」!

除了美國人的口味吃不慣野韭,還有美國人的刀刀叉叉也不適合夾韭菜,在加上一句民間廣為流傳的俗語:「憑夷人之廚,何來美味?」

同一種野生植物,在中國不夠吃;在美國泛濫成災。若美國人擁有我國的萬分之一之廚藝,又何來各種物種在美國泛濫成災呢?

想想在美國泛濫成災的菊芋(洋姜,鬼子姜)、小龍蝦,日本虎杖(酸筒杆,花斑竹),以及葛根(野葛,葛),真的很替他們著急。

但凡有一個中國主婦般的廚藝,亦或叫花子的烹飪手段(比如叫花雞),以不至於淪落自此!

05結束語

我國和美國對於野韭的態度,絕非中國人喜歡吃,貪吃那麼簡單。它體現著不同的處世態度,「上天有好生之德」,將於人世,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擺著高高在上的樣子,各種「附庸風雅」,像美國一樣通過各種方法把很多植物當成觀賞植物引進自己的家園,最終搞得泛濫成災,卻一籌莫展。比如美國當花卉「引進」的「日本虎杖」,當觀賞植物引進的亞洲「葛根」,和他們賴以自豪的觀賞植物菊芋……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搬石頭者,最終,只會砸到自己的腳。從美國對於菊芋,日本虎杖,野韭,葛根等等的態度,可見一斑……崇洋媚外者,也沒有必要過分吹噓美國的好……就像野韭,本身是一種非常好的東西,但在美國它就是「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它就是是美食,它的味道很香,比韭菜還好吃,數量很稀少,非常受我國人民的喜愛……

相關焦點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這幾種來勢兇猛,卻成了入侵失敗者
    伴隨著人類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越來越便捷之後,人口的流通越來越頻繁,一個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外來物種入侵。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一些物種被人類從自己的生存地帶走,去往一個新的地方,然後入侵到當地的生態系統之中,對當地的物種和生態環境都構成極大的威脅。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30%的魚類因此瀕危
    根據《澎湃新聞》6月3日的報導,根據中國生態環境部6月2日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截止到目前,中國已經發現了660多種外來入侵的物種,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物種——小龍蝦。小龍蝦竟也是外來物種?說起來,中國的小龍蝦是從日本傳入我國的。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影響幾何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給出了以上數據。那麼,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種,通過何種途逕入侵我國?它們對我國造成或具有哪些潛在威脅,應該如何防範?針對上述公眾關心的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方舟。
  • 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入侵的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 入侵我國的外來有害生物達到544種,其中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入侵中國的就有50餘種。我國每年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 入侵我國最失敗的4個物種,被稱最危險外來物種,快要被吃到絕種
    都說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相生相剋,但是每一個地方的生物都是固定好的,一旦有外來物種入侵的話,那麼就會破壞原來的生態平衡,給環境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這是為什麼呢?而在早前,我國公認的入侵物種,就達到了500多種,而造成嚴重危害的就打到了100多種。我們就拿薇甘菊來說吧,這種生物曾經入侵我國廣東的珠江三角洲,繁殖的速度非常快,是我國第一批入侵的物種之一,知道現在,它還非常的讓人頭疼,因為這種生物可不是什麼「溫柔」的物種。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引發關注。
  • 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威脅加劇需警惕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我國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外來物種入侵威脅加劇需警惕。一、外來物種入侵渠道多樣不易控制。
  • 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守好國門刻不容緩
    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所涉及的外來入侵物種數上榜熱搜,引發廣泛關注。#我國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到底影響幾何?
    「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給出了以上數據。那麼,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種,通過何種途逕入侵我國?它們對我國造成或具有哪些潛在威脅,應該如何防範?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71種具有潛在威脅,其中1種變成「寶」
    作者:文/虞子期 對於生態系統來說,生物的入侵已經成為了全球「常規」物種遷徙的模式,並且帶來的破壞也是人類無法估量的,而根據6月我國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已經發現了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福壽螺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食用螺引入中國,因其適應性強,繁殖迅速,成為危害巨大的外來入侵物種。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性外來物種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區域之外並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水葫蘆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水葫蘆」原產於南美洲,20世紀初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引入我國,後作為豬飼料推廣種植,因其大量繁殖,常常布滿整個江河湖面,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陽光不足而死亡,破壞水中生態平衡。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性外來物種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區域之外並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 超過660種生物入侵我國,農業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力度將加大
    超過660種生物入侵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是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100種全球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近年來,隨著國際商貿往來的日益頻繁,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的風險加大,同時我國生態系統和氣候類型多樣,外來入侵物種容易定植和擴散蔓延。
  • 防治外來物種入侵 保護生物多樣性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一定地域範圍內原本不存在的某些物種,經人類有意或者無意引入後,在自然條件下建立種群並對本地性質相異的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的現象。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安全產生極大威脅,對生物多樣性、生物安全和國民經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據統計,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農林牧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百億元。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
    8月4日消息,隨著國家、地區間交往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正在全世界範圍蔓延。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一些外來入侵物種成為新的優勢種群,危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釀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伴隨著跨境電商和國際快遞等新業態,入侵渠道更趨多樣化,造成的生態安全風險明顯增加。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福壽螺、巴西龜危害不容忽視
    「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給出了以上數據。那麼,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種,通過何種途逕入侵我國?它們對我國造成或具有哪些潛在威脅,應該如何防範?
  • 外來物種入侵自然保護區,怎麼辦?
    既然外來物種入侵的關鍵因素是人,而自然保護區排斥人類活動,在大多數人眼中,外來物種入侵與自然保護區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前者對後者的影響微乎其微。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由於我國大多數自然保護區內均有原住民居住,人類活動頻繁,自然保護區受外來物種入侵的影響遠非人們想像的那樣樂觀。
  • 科學網—環保部:488個外來物種已入侵我國
    有些外來物種我們還不認識,不了解。它還沒有爆發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它是不是會成為入侵物種。 外來入侵物種有一個潛伏期,潛伏到一定程度,會有一個大爆發大流行,這個時候大家才發現這個東西挺可怕的。 現在國內入侵物種有多危險?對於這個問題,國家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生物安全管理處處長王捷的答案很無奈——情況嚴重,恢復不太樂觀。
  • 外來生物入侵加劇物種取代
    原標題:外來生物入侵加劇物種取代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昆蟲研究室副主任高玉林博士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斯圖爾特·雷茨(Stuart Reitz)博士聯合研究發現,外來生物入侵加劇了物種競爭取代及種群地位的演化。該研究成果全面詮釋和完善了物種競爭取代理論,豐富了入侵生物學學科發展,並在線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國際昆蟲學頂尖刊物《昆蟲學年評(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上。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有什麼威脅,能防範嗎?
    「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給出了以上數據。那麼,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種,通過何種途逕入侵我國?它們對我國造成或具有哪些潛在威脅,應該如何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