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德媒稱,德國幾乎沒有人知道中國的白酒,但它卻是全世界喝得最多的燒酒。這種燒酒的名字字面翻譯是「白色酒精」,涵蓋多種烈酒,它們多數是由高粱、大米或小麥釀成的。
據德國《南德意志報》12月3日報導,這是一種致命的飲料。它之所以沒有被用作飛機汽油,只是因為它太過易燃。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1972年首次出訪中國時,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亨利·基辛格對他提出警告並非沒有理由。中國人為這位總統斟酒,倒入酒杯的正是他們在中國用來歡迎新朋友的白酒。
在德國,這種酒時至今日主要在較大的機場出售,購買者也是中國遊客。凱·沃爾施克是為數不多的一位除經典烈酒外最近也重視中國白酒的調酒師。他的配方十分奇特,有時他會把培根和鮮奶酪混進酒裡,這讓他成為全國最佳調酒師之一。要是他都不能讓這種燒酒變得可口,那很可能就沒人能做到了。
在沃爾施克將第一瓶白酒擺到位於柏林的酒吧酒架上的前幾周,馬蒂亞斯·黑格爾正坐在慕尼黑的一家中餐館裡,小心翼翼地抿了一下圓口的酒杯。他想證明,不只是沃爾施克這樣的調酒師能調好白酒。他咂咂嘴,列舉道:「有青蘋果皮、木瓜、番石榴、甜瓜,還有一股熟奶酪的味道。」馬蒂亞斯·黑格爾正在貫徹一項使命:他想讓中國的白酒走出國界,而且起碼要聞名德國。
黑格爾在中國生活了很多年。當他感到辦公室的工作太無聊時,就在北京市中心的一條老巷子裡開了一家酒館,專賣白酒。這個39歲的男人是瘦高個,頂著一頭蓬亂的深黃色頭髮。他在自己的小酒館裡突發奇想,要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每到周末,就有大量顧客快速湧進那裡。導遊們將這間酒吧列入推薦名單,不久之後,第一批記者就上門了。其中不僅有國際記者,還有中國媒體。享受白酒?人們認為黑格爾簡直是瘋了。
「白酒的味道幾乎很刺鼻,」一位行家說,「但摻到雞尾酒裡還能接受。」
報導稱,中國的宴席幾乎缺不了白酒,多數情況下,白酒在中午就已經上桌。安格拉·默克爾每次訪華,宴席上都會獻上它。人們用燒酒杯飲用白酒,同時,容量為一升的酒瓶總已在桌上備好——據估計,每年的白酒消費總量為130億升。不少人形容飲用白酒的感覺就像吞下了液體剃鬚刀片,而且沒人能忘記咽下第一口時的感覺(以及之後的頭痛)。另外,豪飲是中國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白酒在中國對於舉行宴會就像醬油對於烹飪。
馬蒂亞斯·黑格爾相信,全世界酒吧的酒架上都會有燒酒的位置,就在龍舌蘭和水果白蘭地之間的某個地方。為此,黑格爾和三個美國同行發明了明江白酒:足夠便宜,調酒師能用買得起的酒水勾兌(名貴的白酒在中國像紅酒一樣,是一筆投資);不太烈(45度而非平均的60度及以上);味道也不太衝。推廣產品要取得成功,還差最後一步:一則好故事。
故事起源於中國西部省份四川的一個港口城市。那裡有一家全國最古老的釀酒廠,從大約2000年前起它一直以傳統方式釀造白酒。釀造白酒的原料是天然酵母和當地的一種紅高粱。配料先在黏土坑中發酵。兩個月後,產生的漿液被提取出來,然後蒸餾出更少的原漿。接下來就是將提取的原漿在酒桶中陳釀。中國人相信,因為只提取一部分漿液,所以這些古老的土坑保留下了許多代酒精。這些黏土坑也因此變得神聖。
柏林的調酒師沃爾施克尤其喜歡這種酒背後的故事。他說:「多數顧客沒有聽說過它。」沃爾施克表示,許多人聽到它在中國多麼受喜愛時,會很好奇。他面前立著兩個酒杯,裡面倒滿了這種燒酒。這名30歲的調酒師還要做點試驗。「白酒的味道很衝,幾乎是刺鼻的,」他說,「但摻到雞尾酒裡味道卻很好。」沃爾施克說,它和琴酒有些相似:一開始幾乎沒人知道,可現在呢?琴酒出現在了每個小城市的酒水單上。他認為,白酒風行德國還需要一段時間。但14億中國人的口味能出錯嗎?(編譯/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