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脊椎動物體內最早的寄生蟲:絛蟲卵化石

2021-01-11 央視網科教

  絛蟲卵化石


  這些化石絛蟲卵聚集成簇,與現代絛蟲產出的卵的形態非常相似,其中的一些卵仍處於未孵化的狀態,但有一個卵中已經能夠分辨出正在發育的幼年個體。研究者稱,這項發現將脊椎動物體內寄生蟲的出現時間提前到了至少2.7~3億年前,這比之前認為的時間要早得多。化石發現於中晚二疊世時期,二疊紀末的大滅絕導致了約90%的海洋生物和約70%的陸生生物滅絕。

  一直以來,腸內寄生蟲帶給寄主的都是極大的傷害,那麼,這些令人討厭的生物在地史上是何時出現的呢?來自巴西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的研究者Paula Dentzien-Dias和他的學生在2.7億年前的鯊魚糞便化石中發現了一簇絛蟲(tapeworm)卵化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脊椎動物體內最早的寄生蟲。研究者一共檢查了500個左右的樣本,僅在一個樣本中發現了這些絛蟲卵。這項研究能夠幫助建立起寄生於豬、魚、牛體內的現代寄生蟲的進化歷史。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迄今最古老絛蟲卵化石
    據美國新一期《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報導,巴西古生物學家日前在一枚距今約2.7億年的鯊魚糞化石中發現了近百顆古絛蟲卵化石,這比目前已知最早的脊椎動物腸道絛蟲化石早
  • 養狗經驗 狗狗體內最常見的寄生蟲之:絛蟲
    狗狗身上的寄生蟲包括體內寄生蟲和體外寄生蟲,一般體內寄生蟲有絛蟲、蛔蟲、球蟲、滴蟲、鉤蟲、弓形蟲等,而體外寄生蟲有耳蟎、蜱蟲、跳蚤、蝨子、疥蟎等。無論是體內還是體外寄生蟲,如果狗狗感染了,都會給狗狗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建議主人最好定期給狗狗驅蟲。
  • 雲南發現2.4億年的魚化石 是新鰭魚類第二性徵最早化石記錄
    據光明日報26日報導,近日,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發現了兩億四千萬年前一種新的基幹新鰭魚類,科學家給它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多飾維納斯魚。最特別的是,這塊化石上可以發現多飾維納斯魚的第二性徵,是目前發現的新鰭魚類化石中,第二性徵最早化石記錄。
  • 巴西科學家首次發現保存在恐龍化石骨骼內的血液寄生蟲
    巴西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首次發現了保存在恐龍化石骨骼內的血液寄生蟲,這一發現發表在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白堊紀研究》中。科學家在研究患有疾病的泰坦龍骨骼化石時發現了造成恐龍急性骨髓炎的一種寄生蟲。這種骨感染至今仍然對地球上的動物和人類造成影響。
  • 盤點20個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奇怪化石
    琥珀化石是在緬甸發現的,而這是唯一一個在捕獵過程中,變成化石的蜘蛛。在琥珀中發現了一條羽毛覆蓋的恐龍尾巴  科學家們對在琥珀中發現一條9900萬年前的恐龍尾巴,感到興奮不已——這是古生物學中最罕見、最獨特的發現之一。尾巴完全被羽毛覆蓋,這進一步證明了許多恐龍物種,實際上都覆蓋著絨羽毛。  尾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恐龍附屬物之一。
  • 遼寧發現世界最早的懷孕矢部龍(蜥蜴)化石
    1958年和1995年,中國科學家楊鍾健和姬書安又分別將遼寧凌源房身鴿子洞和北票尖山溝發現的兩件蜥蜴化石歸入細小矢部龍。 懷孕的矢部龍化石標本(化石保存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如前所述細小矢部龍是熱河生物群中最早發現的脊椎動物之一,也是我國最先研究的蜥蜴類化石
  • 農村家貓和流浪貓體內最容易有4種寄生蟲,嘔吐的貓咪已經中招
    農村家貓和流浪貓體內最容易有4種寄生蟲,即便您的貓咪不是農村家貓或流浪貓,如果是嘔吐的貓咪,那麼它已經中招了。農村家貓和流浪貓體內最容易有的也是最常見的寄生蟲是蛔蟲,蛔蟲經常引起幼貓的腹圍增大,黏膜蒼白,漸進性消瘦,食慾降低,體重下降,嘔吐,先腹瀉後便秘。患病貓咪厭倦活動,生長發育受阻,偶爾出現咳嗽症狀。
  • 科學家在白堊紀介形蟲化石中發現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
    地層中保存其雙瓣殼的化石非常豐富,但其軟體部分通常不易保存。最近,來自中、德、英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對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進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同時該結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
  • 科學家在白堊紀介形蟲化石中發現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
    最近,來自中、德、英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對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進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同時該結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
  • 第一條寄生蟲是如何鑽進其它動物體內的?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寄生蟲案例。來自西北大學的張志飛團隊在雲南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化石,距今有5.12億年,這些腕足類動物化石的外殼上附著了一些管狀結構,數量不定,裡面的軟組織並沒有保留下來。顯然,這種管狀結構並非腕足類動物自有的,而是由別的生物製造的,但它們的關係到底是普通的依附共生還是寄生,引起了一些爭議。
  • 第一條寄生蟲究竟是如何鑽入動物體內的?
    ,寄生也不是偶然出現的,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就已經估計寄生蟲有60次獨立進化,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寄生蟲至少獨立進化了223次,這也就說明很多動物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寄生這條道路,這是一種具有優勢的生存策略。
  • 常見的體內寄生蟲
    絛蟲毛球會感染多種絛蟲,最常見的是復孔絛蟲。毛球吞食被感染的食物而患病,而跳蚤和蝨子的叮咬也會傳播復孔絛蟲。 球蟲毛球從外界環境中吞食了具有感染性的卵囊後感染的。有時候球蟲感染的臨床症狀未必會明顯,可能會引起輕度至嚴重的腹瀉,血便。
  • 科學家在1.7萬年前的美洲獅糞便中發現古老的寄生蟲DNA
    美國科學家剛剛在 16570 至 17000 年前的美洲獅糞便化石中,找到了冰河時期動物寄生蟲的 DNA 。
  • 2020年十大化石新記錄
    有些化石發現獲得了「最古老」稱號,包括在琥珀中發現的1億多年前精子,和具有3.1萬年歷史的墓葬,內中埋葬著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同卵雙胞胎;有些化石獲得了「最貴」稱號,如霸王龍「斯坦」在拍賣會上以人民幣2億多元的價格成交,創下了拍賣價格最貴的恐龍化石新紀錄。
  • 軟殼的恐龍蛋化石,科學家認為它來自昔日的海洋霸主——滄龍
    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教授朱莉婭·克拉克(Julia Clarke)在一份聲明中說:「此前人們還沒有發現過這樣的恐龍蛋化石,這顆蛋無論在大小還是結構上都是與眾不同的。」早在2011年,一組智利研究人員發現了這顆恐龍蛋的化石,發現地點離那具被叫做Kaikaifilu hervei的10米高的滄龍遺骸的發現地,只有不到200米遠。當時研究人員報告稱,儘管這顆恐龍蛋化石跟滄龍遺骸很近,但他們無法確定這顆蛋就是來自滄龍。
  • 貓絛蟲怎麼辦?治療和防護很重要
    絛蟲是一種由若干米粒大的體節連綴而成的長4釐米的長蟲,成熟後,體節斷裂,從肛門爬出。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哺乳期的幼年貓可能通過母乳獲得性感染絛蟲卵;二、貓咪感染跳蚤,而絛蟲傳播的中間宿主就是跳蚤,跳蚤在吸食貓咪血液時可將絛蟲傳染給貓咪;三、間接性感染,比如接觸了被絛蟲卵汙染的食盆、水盆,主人外出回來後鞋子上可能攜帶絛蟲卵。
  • 首次發現!研究人員在恐龍化石中發現寄生蟲化石
    巴西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種血液寄生蟲的微小化石。此前,科學界僅在琥珀中的昆蟲身上或者動物糞便化石中發現過史前寄生蟲化石,這是首次在宿主體內發現。新華社/歐新 資料圖巴西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聖卡洛斯聯邦大學和坎皮納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隻泰坦巨龍(白堊紀的一種草食恐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寄生蟲化石,它可能與恐龍生前所患骨髓炎有關
  • 古脊椎所發現體內保存蛋殼的中生代鳥類化石
    古脊椎所發現體內保存蛋殼的中生代鳥類化石 2019-03-2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美國一男子幾乎每天吃三文魚 體內發現一條1.65米絛蟲
    美國《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在當地時間1月17日報導了一則「可能會毀了你下一頓壽司大餐」的新聞…… 報導稱,加利福尼亞州一名男子酷愛吃生三文魚,近日,他在自己體內發現了一條長約1.65米的絛蟲。 醫生肯尼·巴恩講述了他的病人的故事。 巴恩說,這名病人出現了腹瀉的症狀。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記者14日從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李茜研究員等近期分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古生物多樣性與古環境》(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和《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在線發表了國際合作團隊關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圓柱齒鼠類化石的多項研究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