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充滿了創紀錄化石發現的一年。有些化石發現獲得了「最古老」稱號,包括在琥珀中發現的1億多年前精子,和具有3.1萬年歷史的墓葬,內中埋葬著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同卵雙胞胎;有些化石獲得了「最貴」稱號,如霸王龍「斯坦」在拍賣會上以人民幣2億多元的價格成交,創下了拍賣價格最貴的恐龍化石新紀錄。以下是2020年的十大化石新記錄:
一隻碩大的雄性地紋駭龜(前)和一隻碩大的雌性地紋駭龜(左)在覓食(渲染圖)這隻生活在800萬年前的古老烏龜,可能是目前為止最大的烏龜。它的龜殼直徑近8英尺(2.4米)。該古老烏龜為現已滅絕的地紋駭龜。地紋駭龜大約生活在中新世時期(約1200萬到500萬年前)的南美洲北部。這隻古老的烏龜重約2500磅(1145千克)。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的亞馬遜大頭側頸龜可能是地紋駭龜最親近的活著的親戚。而這隻地紋駭龜的重量是亞馬遜大頭側頸龜的100倍。這隻古老烏龜的大小也是目前活著的最大海龜稜皮龜的兩倍。
這對同卵雙胞胎嬰兒的墓葬出土於奧地利的克雷姆斯·瓦赫特貝格考古人員在奧地利克雷姆斯·瓦赫特貝格的格拉維特遺址發現了一個具有3.1萬年歷史的橢圓形墓葬,裡面埋葬著一對同卵雙胞胎嬰兒。這對雙胞胎可能是全世界已知最古老的同卵雙胞胎。墓葬出土於2005年;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兩個嬰兒的古老DNA,確認他們是同卵雙胞胎,並且極有可能是附近墓葬中發現的另一個3個月大的嬰兒的親戚。根據這項研究,這對同卵雙胞胎中的一個嬰兒死於出生後不久,而另一個嬰兒則在世大約50天。
Myanmarcypris hui介形蟲交配復原圖(左為雄性,右為雌性)在緬甸北部一座礦山中發現的圓形琥珀內,科學家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精子。這枚小小的琥珀困住了39隻微小介形蟲——一種甲殼類動物。在這39隻介形蟲中,有31隻屬於一種新發現的物種,現在被稱為「Myanmarcypris hui」。在一隻成年雌性M. hui介形蟲體內,研究人員發現了四枚卵子和一個類似義大利細麵條狀的團狀物。事實證明,這個團狀物是一枚一億年前的精子。在此之前,已知最古老的精子可追溯到約5000萬年前,來自發現於南極洲的一個化石蟲蠶繭中。
古老的cloudinomorph,紅色部分為該生物的腸道(渲染圖)科學家在內華達州奈縣發現了古老的腸道化石,距今約有5.5億至5.39億年,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消化道殘餘物。最新發現的腸道化石的主人是一種名為「cloudinomorph」的小型管狀生物。新化石比之前的記錄保持者還早3000萬年。這些腸道化石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這種被稱為「cloudinomorph」的神秘生物。主流的假說認為,cloudinomorph要麼是類似於現代珊瑚的腔腸動物,要麼是類似於現代管狀蠕蟲的環節動物。科學家表示,根據分析,看起來十分像腸道的軟組織外觀形似管子;這種形狀可能更支持蠕蟲假說。
紐約時間2020年10月6日晚上,有史以來最完整的霸王龍骨架「斯坦(Stan)」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以超過318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16億元)的價格成交。此次拍賣創下了拍賣恐龍化石的新世界紀錄。最初的估價為600萬至800萬美元,但競標開始後很快一路飆升,經過20分鐘的競價,最終以31847500美元的價格成交。
「斯坦」霸王龍於1987年在美國南達科他州被發現,以發現者斯坦·薩克森的名字命名。它高約4米,長約12米(包括尾巴在內),由188塊骨頭組成,活著的時候體重應該在7到8噸,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龍骨架之一。
志留紀蠍子化石「P. venator」正型標本(a)及副模(c)
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蠍子化石來自於志留紀早期(約4.375億至4.365億年前),發現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沃基肖生物群,該新品種蠍子被命名為「P. venator」,所研究的蠍子標本在威斯康星州的一處遺址出土,兩塊標本保存良好,時代可追溯至志留紀早期,比之前被認為是最古老的蠍子品種還要久遠。據研究,它們可能能夠離開其海洋棲息地,爬上陸地,這種行為與現今的鱟(又名馬蹄蟹)相似。
英國蘇格蘭克雷拉小島出土了一種類似千足蟲的古生物化石,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陸生動物,生活在4.25億年前。這種名為Kampecaris obanensis蠕蟲狀古生物是一種節肢動物,體長2.5釐米,身體分節,它的腳沒能保存在化石中。研究人員分析,它應該生活棲息在湖畔環境,可能以腐爛植物為食。雖然外形像千足蟲,這種古生物卻屬於另外一個已滅絕的種群,不是現生千足蟲的祖先。研究人員說,它 「比任何已知的昆蟲、蛛形綱動物或其他相關的爬行類化石都要古老」。
古生物學家在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發現有記錄以來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足跡。2016年,挪威地質學教授Allan Krill和他的學生首次在一塊巨石內發現了這些足跡,但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它們是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足跡--距今約3.13億年。它們也是脊椎動物在沙丘上行走的最早證據。這些足跡顯示,這兩隻動物行走方式與貓和狗相同,兩邊的兩條腿依次移動,後腿在前,前腿在後。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烏爾禾地區下白堊統細砂巖層面上發現了大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包括1條行跡和4個孤立足跡,歸入亞洲足跡屬。該大型足跡的大小比目前已知最大的「亞洲足跡」還大約1.5倍,故為其建立一個新種命名「牛氏亞洲足跡」,這一亞洲足跡新種是目前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據推算,牛氏亞洲足跡的造跡恐龍的臀高約2.3米,體長近6米,屬於大型獸腳類恐龍。估算該造跡恐龍行走速度約為每小時8公裡。最小的恐龍蛋化石照片及掃描圖像
(A-保留完整蛋殼的細長恐龍蛋輪廓;B-CT圖像顯示泥巖內部保留的大量蛋殼碎片;C-CT圖像重建和勾勒出的恐龍蛋;D、E-嵌入泥巖塊中的部分恐龍蛋,輪廓由紫色、藍色和黃色箭頭表示)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在兵庫縣丹波市約1.1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蛋化石,它長約4.5釐米,寬2釐米,重約10克,與一顆鵪鶉蛋重量相同。研究人員將這塊最小恐龍蛋化石命名為「Himeoolithus murakamii」,分析後認為它是新種獸腳類恐龍,估算它成年後體重大約2公斤。相比大型恐龍化石,體型較小的恐龍化石很難留存,有關小型恐龍形態和生活習性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來源:新浪科技、光明網、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等。
日本發現世界上最小恐龍蛋化石,重量與鵪鶉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