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星期日)04:39:38
農曆十月初八
太陽黃經240°,鬥指己,小雪節氣交節
作為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小雪也是正式入冬的標誌。南方地區的北部進入冬季,地面上的露珠變成了嚴霜,天空中的雨滴也逐步過渡至雪花。
小雪過後,寒季就正式來臨了。這是北京的初雪,故宮又變成了紫禁城的樣子。在南陽,天氣預報說今天明天會有小雪。
你的城市下雨下雪了嗎,歡迎上圖來和我們分享。
今年或遇60年一遇的極寒冬天?
2020年最後的兩個月,主氣太陽寒水,客氣陽明燥金。寒上加寒,寒上加溼,雪上加霜。
早前就有氣象專家說今年受道拉尼娜事件影響,會有60年一遇的極寒天氣,這跟《黃帝內經》裡庚子年周期是一致的。
最冷2個月:比冷更可怕的是「燥」
《黃帝內經》裡關於庚子年六之氣,是這麼描述的:
庚子歲終之氣,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燥令行,餘火內格,民病腫於上,咳喘,甚則血溢。寒氣數舉,則霿霧翳。病生皮腠,內舍於脅,下連少腹而作寒中。
從小雪到大寒,主氣是太陽寒水,冬寒的基調不變,客氣是陽明燥金,主導全年的歲運又是金運太過,來了一股強大的涼燥能量加持在了冬藏時節上。
與往年比起來,大家應該都有感覺到,今年秋冬雨水明顯比較少,而且冷的比較突然。
暖冬讓心肺不但沒來得及「收藏」,還積了邪火。突然大降溫,體內多餘的邪火鬱結,俗稱「寒包火」。容易引發咽喉腫痛、咳喘、甚至各類梗塞(如腦梗、心梗、水腫、關節痛等)。
小雪食補:溫補為主,宜清內火
小雪後,飲食上也應注重「溫補」,兼顧養陰。
此時人體陽氣閉藏,此時人體五臟內的氣血也是一年中最強的時候,這時候吃補品、補氣血、吃肉都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所以是一年中「補虛」的最好時候。
溫補,一方面可提高身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現象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可調節體內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同時促進體內陽氣升發,也為三九將至的寒冬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
點擊播放 GIF 0.0M
溫補之餘,不忘養陰。
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進入小雪節氣後,依然應當養陰。小雪的飲食應在溫補的同時,還需注重滋陰。意思是既不能生冷傷陽,也不宜燥熱傷陰。
比如此時氣候愈發寒冷,宜多吃些溫補的羊肉、牛肉、雞肉,以增加身體的熱量,同時搭配滋陰的白蘿蔔、山藥、菠菜、黑木耳等。
點擊播放 GIF 0.0M
北方地區此時已經開始供暖,加上穿著變厚,熱氣無法散發,小雪時節就會很容易上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甘涼潤肺的食物,比如豆腐、牛奶、梨、柿子等。在飲食調理上,要注意滋補肝腎、清瀉內火,可以搭配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物以補腎。
點擊播放 GIF 0.0M
蜂蜜生薑燉蘿蔔
蘿蔔性平微寒,可益氣健脾,養陰生津,清熱解毒。在易生內火的冬季,宜多食白蘿蔔。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小雪值舊曆十月,正是吃蘿蔔的時節。
食材
白蘿蔔1根(帶部分蘿蔔纓)、生薑1片、蜂蜜1小勺、醬油1大勺、雞精少許
步驟1/ 白蘿蔔去皮、切段後再對半切開,加水用大火煮;2/ 蘿蔔纓切成小粒,用開水焯燙後備用,生薑切末備用;3/ 水開後,加入蜂蜜、醬油和少許雞精,開中火繼續燉煮;4/ 收汁前撒上薑末,再大火煮1分鐘左右;5/ 將蘿蔔與湯汁盛出,撒上蘿蔔纓粒。
白蘿蔔有很好的食療作用,可以通氣、止渴,再加上潤肺的蜂蜜和祛寒的生薑,是很適合冬天的一道燉菜。
對於溼熱、痰溼的夥伴,推薦南宋食譜《山家清供》裡的沆瀣飲:「用甘蔗、蘿菔各切方塊以水爛煮而已。」
甘蔗去皮切小塊,200克即可;鮮蘿蔔同樣切成小塊,150克就好;一同入鍋,加適量水,熬煮半個小時就能飲用。
白蘿蔔能醒脾氣、化痰涎、下氣消食、除疾潤肺,是一道清腸的食材。甘蔗上清肺熱、下清腸道,利二便,化痰溼,可入中焦補脾氣。有空常喝沆瀣漿,輕鬆化去老痰溼,還能生津液。
在寒冷的冬日,最貼心的是能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暖湯。各種蔬菜的結合使湯更為綿密和樸實。
小雪至立春前,潛陽固精正當時!
1.早睡以潛陽氣,遲起以固陰精。
睡好覺,是潛藏陽氣,蓄積陰精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
2.曬背,激活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抵禦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太陽為生命的源泉,冬季天地之間陽衰而陰盛,此時曬太陽,最能和暢陽氣,溫通氣血。
而且,立冬後最當多多曬背,正如《老老恆言》說:「背日光而坐,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
背為陽中之陽,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它是人體抵禦寒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也是人體最長的一條經絡:經起於目內眥,貫穿人的頭顱後背、膕窩和足小指外側。
人一旦受寒,就會損傷膀胱經的陽氣,出現各種感冒症狀。從入冬開始就要避免背寒,曬後背,可以刺激足太陽膀胱,老人建議可多穿一件貼身背心,背若不寒則全身不寒。
3.睡前泡腳,有益於陽氣歸根
很多人進入冬天就會手腳冰涼,中醫稱之為四肢厥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氣血運行不暢。健康的人體應該是上涼而下溫,上涼則心火不浮,下溫則腎水得暖。
寒從腳下生,尤其到了冬天,寒邪傷人,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入冬以後,應當重視睡前熱水泡腳,非常有益於陽氣歸根。
4.禦寒保暖小建議
孫思邈《修養錄》中寫道,冬在五行中對應水,在人體五臟中則對應腎。初入冬時,腎的運轉消耗很多能量,很容易心肺氣弱,導致平時氣血循環不好的人,在初冬時節更加容易咳嗽、畏寒。
「寒則凝,溫則行」,身體的血液流動、經絡運行與流水有著相似之處。寒天已至,不妨多按摩以下四個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禦寒的目的。
大椎穴先左手後右手,四指併攏放於頸項部。反覆斜擦大椎穴30~50次(若局部發熱,效果更佳)可幫助身體抗禦外邪,同時緩解全身怕冷,還能預防、治療感冒。
陽池穴
先用左手大拇指按壓右手陽池穴,力度遲緩增進,一次按3~5下。按50次,反之亦然。能加強體內陽氣,加速血液循環暖和身體,消除四肢怕冷的問題
合谷穴右手握住左手,右手的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緊一松的按壓,每兩秒鐘一次,反之亦然。可以緩解由於天寒引起的關節炎、肩周炎等關節問題
湧泉穴
端坐於椅子上,先將右腳架在左腿上以右手握著腳趾,再用左手掌摩擦右腳心的湧泉穴,直至腳心發熱,反之亦然。可以調節氣血睡眠,強筋壯骨,促使手腳冰涼、下肢怕冷的症狀康復。
小林老師這麼描繪小雪:
地寒冰封,雨凝為雪。陽光晴好時,臘腸臘魚臘肉高高掛起。地窖裡,存滿了白菜蘿蔔,待到第一場雪飄起。
北方蒸好了餃子,南方的雪白餈粑也正好出爐。孩子們舉著冰糖葫蘆奔跑,笑聲有跟天邊鹹蛋黃日落相似的質感。
冬天,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