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慧)9月11日至12日,廣西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廣西師範大學、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自然保護地區管理中心等的專家和代表,來到大桂山保護區北婁片區,把20隻純本地種源的瑤山鱷蜥輕輕地放入溪溝中。隨後,鱷蜥或在水中靜止不動,或敏捷地遊到石頭上曬太陽,賀州野外鱷蜥家族再添新成員。
據了解,去年5月31日,該保護區進行了首次瑤山鱷蜥野外放歸,共放歸瑤山鱷蜥15隻,從放歸至今共開展野外跟蹤監測28次,監測到7隻去年放歸的瑤山鱷蜥,其中一隻已懷孕;另外還發現一隻今年新生的幼蜥。監測結果顯示,首次放歸的鱷蜥成功渡過了自主覓食、自主越冬和交配繁殖等三個重要環節,這證明了首次鱷蜥野外科學放歸的初步成功,也為今後的野外放歸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保障。
此次瑤山鱷蜥野外放歸活動也是廣西第二次開展瑤山鱷蜥野外放歸活動,放歸地點與首次放歸地點相同。此次共有20隻人工繁育純本地種源的瑤山鱷蜥在本次活動中被放歸野外,其中小鱷蜥15隻,成體鱷蜥5隻。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乘明從事鱷蜥研究20多年了,在他看來,第二次瑤山鱷蜥野外放歸意義比第一次更大。「第一次瑤山鱷蜥野外放歸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鱷蜥會不會找東西吃、能不能越冬、找不找得到『對象』,是一次實驗性的放歸。第二次鱷蜥放歸,選擇同一地點,是為了儘快建立一個野外種群、恢復野外種群數量,讓鱷蜥在野外繁衍生息下去,所以說第二次鱷蜥放歸意義更大。」黃乘明參加第二次鱷蜥野外放歸顯得格外興奮。
瑤山鱷蜥放歸之後,大桂山鱷蜥保護區和相關科研單位將繼續做好瑤山鱷蜥野外放歸後續工作,對它們進行跟蹤監測。「我們制定了科學的監測方案,放歸後進行連續七個晚上的監測,在這七天了,鱷蜥的活動範圍會比較大,尋找它們的棲息地,之後活動範圍會逐漸的減小。間隔7天後,再做一次7天的連續監測。10月之後,鱷蜥進入冬眠,在明年鱷蜥冬眠甦醒之後,計劃每個月監測一次,每次監測7天。」廣西師範大學教授武正軍告訴記者。
「我們將在自治區林業局的指導下加大對鱷蜥的保護研究和宣傳教育,繼續開展鱷蜥科學野外放歸,還計劃在賀州市園博園建立鱷蜥園,向市民多方位宣傳鱷蜥,讓更多人了解鱷蜥、共同保護鱷蜥。」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副主任秦旭東說。
瑤山鱷蜥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CITES附錄Ⅰ物種,俗稱大睡蛇、落水狗,在分類上為獨科獨屬獨種。瑤山鱷蜥與恐龍生活在同時代,是第四紀冰川後期殘留下來的原始爬行動物,被譽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對於研究爬行動物的起源和演化、蜥蜴目各科分類等有重要價值。瑤山鱷蜥地理分布狹窄,全球僅分布在中國廣西、廣東及越南等區域。瑤山鱷蜥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已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全球野外鱷蜥1400條左右,其中大桂山鱷蜥保護區有500條左右。
編輯校對:黃松梅
總監製:郭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