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野外鱷蜥家族再添20名成員

2020-09-13 長壽賀州

賀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慧)9月11日至12日,廣西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廣西師範大學、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自然保護地區管理中心等的專家和代表,來到大桂山保護區北婁片區,把20隻純本地種源的瑤山鱷蜥輕輕地放入溪溝中。隨後,鱷蜥或在水中靜止不動,或敏捷地遊到石頭上曬太陽,賀州野外鱷蜥家族再添新成員。

據了解,去年5月31日,該保護區進行了首次瑤山鱷蜥野外放歸,共放歸瑤山鱷蜥15隻,從放歸至今共開展野外跟蹤監測28次,監測到7隻去年放歸的瑤山鱷蜥,其中一隻已懷孕;另外還發現一隻今年新生的幼蜥。監測結果顯示,首次放歸的鱷蜥成功渡過了自主覓食、自主越冬和交配繁殖等三個重要環節,這證明了首次鱷蜥野外科學放歸的初步成功,也為今後的野外放歸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和保障。

此次瑤山鱷蜥野外放歸活動也是廣西第二次開展瑤山鱷蜥野外放歸活動,放歸地點與首次放歸地點相同。此次共有20隻人工繁育純本地種源的瑤山鱷蜥在本次活動中被放歸野外,其中小鱷蜥15隻,成體鱷蜥5隻。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乘明從事鱷蜥研究20多年了,在他看來,第二次瑤山鱷蜥野外放歸意義比第一次更大。「第一次瑤山鱷蜥野外放歸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鱷蜥會不會找東西吃、能不能越冬、找不找得到『對象』,是一次實驗性的放歸。第二次鱷蜥放歸,選擇同一地點,是為了儘快建立一個野外種群、恢復野外種群數量,讓鱷蜥在野外繁衍生息下去,所以說第二次鱷蜥放歸意義更大。」黃乘明參加第二次鱷蜥野外放歸顯得格外興奮。

瑤山鱷蜥放歸之後,大桂山鱷蜥保護區和相關科研單位將繼續做好瑤山鱷蜥野外放歸後續工作,對它們進行跟蹤監測。「我們制定了科學的監測方案,放歸後進行連續七個晚上的監測,在這七天了,鱷蜥的活動範圍會比較大,尋找它們的棲息地,之後活動範圍會逐漸的減小。間隔7天後,再做一次7天的連續監測。10月之後,鱷蜥進入冬眠,在明年鱷蜥冬眠甦醒之後,計劃每個月監測一次,每次監測7天。」廣西師範大學教授武正軍告訴記者。

「我們將在自治區林業局的指導下加大對鱷蜥的保護研究和宣傳教育,繼續開展鱷蜥科學野外放歸,還計劃在賀州市園博園建立鱷蜥園,向市民多方位宣傳鱷蜥,讓更多人了解鱷蜥、共同保護鱷蜥。」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副主任秦旭東說。

瑤山鱷蜥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CITES附錄Ⅰ物種,俗稱大睡蛇、落水狗,在分類上為獨科獨屬獨種。瑤山鱷蜥與恐龍生活在同時代,是第四紀冰川後期殘留下來的原始爬行動物,被譽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對於研究爬行動物的起源和演化、蜥蜴目各科分類等有重要價值。瑤山鱷蜥地理分布狹窄,全球僅分布在中國廣西、廣東及越南等區域。瑤山鱷蜥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已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全球野外鱷蜥1400條左右,其中大桂山鱷蜥保護區有500條左右。

編輯校對:黃松梅

總監製:郭勇娟

相關焦點

  • 賀州野外鱷蜥家族再添20名成員
    (賀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慧)9月11日至12日,廣西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廣西師範大學、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自然保護地區管理中心等的專家和代表,來到大桂山保護區北婁片區,把20隻純本地種源的瑤山鱷蜥輕輕地放入溪溝中。
  • 「活化石」鱷蜥家族壯大,賀州究竟有什麼魔力?
    「活化石」鱷蜥家族壯大,賀州究竟有什麼魔力?保持著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孕育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桂東南地區唯一的「國字號」自然保護區而這也是賀州鱷蜥的「家」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小視頻來了解有關方面是如何為賀州鱷蜥營造「美好家園
  • 大桂山鱷蜥保護區第二次瑤山鱷蜥野外放歸活動啟動
    (賀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慧)9月11日,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第二次瑤山鱷蜥野外放歸活動啟動儀式,自治區林業局副局長黃政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志剛、賀州市副市長義芳,長期以來,賀州市高度重視瑤山鱷蜥的保護研究工作,積極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瑤山鱷蜥保護研究工作貢獻賀州力量。近年來,在中國科學動物研究所、廣西師範大學等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大桂山鱷蜥保護區成功進行了瑤山鱷蜥的人工飼養繁殖,目前已有380多隻。
  • 賀州鱷蜥有一個溫暖的「家」
    賀州鱷蜥有一個溫暖的「家」 廣西大桂山鱷蜥自然保護區
  • 寧波蝴蝶家族又添4名成員
    「其中,珍稀蝴蝶有63種,南方遷飛經過的蝴蝶6種。這些蝴蝶中,最大的蝴蝶是金裳鳳蝶,展翅達20釐米,這在寧波比較少見。最小的蝴蝶是酢漿灰蝶,僅1釐米大小,在公園花草叢中到處可以看到這種扇動著藍灰色翅膀的小精靈。」最具有觀賞價值的蝴蝶主要分布在鳳蝶科、蛺蝶科、粉蝶科、斑蝶科和灰蝶科這幾大類,其中最珍稀的種類有金裳鳳蝶、寬尾鳳蝶、銀白蛺蝶、橙翅襟粉蝶和愛睞花灰蝶等5種。
  • 諸城恐龍家族再添新成員
    原標題:諸城恐龍家族再添新成員 (資料圖片) 「重大發現接連不斷,四大新屬種相繼出現,諸城恐龍家族再添新成員。這是繼諸城出現四大龍王后,諸城恐龍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徐星如是說。日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恐龍專家徐星,攜研究團隊重要研究人員著名足跡專家邢立達、加拿大籍恐龍專家舒柯文等到山東諸城進行實地考察,並對恐龍澗、臧家莊、棠棣戈莊、玉皇等化石點進行了細緻研究。
  • 20隻鱷蜥「搬新家」了
    9月11日,第二次鱷蜥科學野外放歸啟動儀式在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舉行,自治區林業局副局長黃政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志剛、賀州市副市長義芳,以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廣西師範大學的專家代表、區內外媒體記者出席啟動儀式。
  • 重慶動物園:雙角犀鳥家族再添新成員
    7月22日,重慶動物園傳來好消息,繼去年首次成功繁殖雙角犀鳥「淘淘」後,今年曆經近6個月的等待,雙角犀鳥家族再添一位新成員。重慶動物園的雙角犀鳥。(供圖:周邦靜)雙角犀鳥是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因雄性成鳥嘴部有兩個角狀突起,如同犀牛鼻子上的大角而得名。
  • 廣西賀州保護區迎來39條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鱷蜥寶寶出生
    近10多年來,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加強鱷蜥保護,促進鱷蜥種群恢復,強化鱷蜥人工繁育,與中國科學院等高校開展瑤山鱷蜥繁育合作,建立鱷蜥救護繁育中心。目前,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鱷蜥池現存個體404條,其中北婁鱷蜥繁育中心(本土純種)80條。
  • 廣西賀州保護區39條鱷蜥寶寶出生
    央視網消息:日前,記者從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截至目前,今年保護區人工繁育的本土純種鱷蜥已經有39條出生,這批出生的鱷蜥寶寶已經長到2—4個月大,已全部存活。 據了解,鱷蜥是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CITES
  • 鱷蜥:爬行動物中的「大熊貓」
    我國成立了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鱷蜥保護和繁育放歸。鱷蜥母子鱷蜥體長一般不超過40釐米,尾長超過體長一半。鱷蜥的身體和腦袋像蜥蜴,尾巴卻與鱷魚相似,因而被稱為鱷蜥。鱷蜥是變溫動物,活動具有季節性。
  • 廣西:瑤山鱷蜥第二次放歸大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大家的見證下,20隻瑤山鱷蜥回到了它們的棲息地,融入自然環境。放歸活動結束後,科研人員和保護區工作人員將加大跟蹤監測的力度,及時掌握放歸個體的活動情況,為科學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計劃積累更多的經驗。2019年5月聯合進行了鱷蜥首次科學野外放歸工作,首次放歸了15隻。
  • 動物園再添成員 黑冠松鼠猴害羞探頭
    (圖/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記者闕雁琳/綜合報導臺北市立動物園除了圓圓誕下二寶,隔壁新熱帶雨林區再度喜添新成員,黑冠松鼠猴在貓熊誕下小寶寶之前搶先生下幼仔,由於寶寶出生時尺寸嬌小,默默的趴在媽媽背部被哺育,直到幾周後逐漸長大,才開始害羞地探頭打招呼,模樣十分可愛。
  •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地處廣西賀州市的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目前該保護區有野外生存的鱷蜥500隻左右,而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裡404隻。今年,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又新添了39隻珍貴的本土鱷蜥寶寶。
  • 濟野黑猩猩大家族再添新成員
    近日,記者了解到,繼Leejoo和Daewoni之後,濟南野生動物世界黑猩猩大家族再添新成員。10月18日傍晚,出生於大連的黑猩猩搭乘飛機從大連抵達濟南野生動物世界,同時接受檢疫。這位小弟弟的名字叫巧克力,今年已經7歲,是個萌態十足的小新「猩」,由於小時候太愛吃巧克力獲得此名。與多數雄性黑猩猩一樣,能使用簡單工具,是已知僅次於人類的最聰慧的動物。
  • 千陽朱䴉家庭再添新成員 已有7隻小朱䴉破殼而出
    4月28日至5月14日,千陽朱䴉家族相繼喜添7名小成員。新生命的順利孵出,為朱䴉保護工作者帶來了收穫的喜悅,增加了信心。今年3月份,千湖流域野化朱䴉進入繁殖期,3月下旬,繁殖期的的朱䴉在千湖流域的三個區域共築巢4處,雌雄親鳥開始孵化,築巢樹以楊、柳樹為主。目前已有7隻小朱䴉破殼而出。
  • 上海動物園水獺家族添成員 兩隻雌性水獺抵滬
    原標題:上海動物園水獺家族新添「兒媳婦」 兩隻雌性水獺從廣州抵滬  新年伊始,上海動物園水獺家族將新添「兒媳婦」 ,兩隻雌性水獺從廣州抵滬,大家庭又添新成員。  上海動物園內水獺家族正在不斷壯大,有了這兩隻千裡迢迢「飛」過來技能滿滿的小傢伙外,大家庭也越來越熱鬧。
  • 國家公園丨鱷蜥:爬行動物中的「大熊貓」
    鱷蜥母子 鱷蜥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僅分布在我國的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北部。我國成立了廣東羅坑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鱷蜥保護和繁育放歸。每年10月左右,氣溫低於18℃時,鱷蜥就會逐漸減少活動直至冬眠;次年2月左右,氣溫回升到14℃-18℃時,鱷蜥從冬眠中甦醒,偶爾會覓食;每天18℃以上的氣溫持續5個小時以上,鱷蜥的活動就比較活躍。 「現在正好是鱷蜥冬眠的季節,鱷蜥冬眠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水流石縫中,另一種是在砂窩中。」何南介紹說。
  • 霸王龍家族又添恐怖新成員
    霸王龍家族又添恐怖新成員今年年初發表了一種暴龍科的新成員,更是直接被冠於了「死神」的名號。塵封數十載的死神 恐龍化石的發現還要追溯到十年前的2010年。屬名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死神塔那託斯(Thanatos)與收割者(theristes)。因此, 我們也可以稱呼它為死掠龍。
  • 信宜市林洲頂有個鱷蜥自然保護區
    從茂名市區到這裡,要驅車200多公裡,要進入羅定再繞回信宜,才能到達思賀鎮內的保護區內。被稱為爬行動物中的大熊貓鱷蜥是世界上瀕危物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一般人難得一見。目前,在野外生存的鱷蜥非常少,僅分布於我國廣東,廣西很小很狹窄的區域內。另外,在越南接近廣西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