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日前,記者從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今年保護區人工繁育的本土純種鱷蜥出生率喜人,截至目前已經有39條出生,並且全部存活。
鱷蜥是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CITES附錄I物種,俗稱大睡蛇、落水狗,在分類上為獨科獨屬獨種。瑤山鱷蜥與恐龍生活在同時代,是第四紀冰川後期殘留下來的原始爬行動物,被譽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對於研究爬行動物的起源和演化、蜥蜴目各科分類等有重要價值。
近10多年來,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加強鱷蜥保護,促進鱷蜥種群恢復,強化鱷蜥人工繁育,與中國科學院等高校開展瑤山鱷蜥繁育合作,建立鱷蜥救護繁育中心。目前,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鱷蜥池現存個體404條,其中北婁鱷蜥繁育中心(本土純種)80條。
鱷蜥因為地理分布狹窄,全球僅分布在中國廣西、廣東及越南等區域,稀有程度上來說鱷蜥比大熊貓還珍貴,因為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已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全球野外鱷蜥現存約1400條左右,廣西分布有野外鱷蜥800多條,其中在我市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有500條左右。同時因為鱷蜥1年只產1次,每次產仔2—8隻左右,有些雌性還有不孕現象,所以自然繁殖率不高。幼體出生以後,還經常遭到成體的吞食、傷害,死亡率往往佔出生率的80%左右。而人工繁殖的鱷蜥又可能出現細菌感染隨後死亡的情況,為了讓這39條珍貴的鱷蜥寶寶可以全部存活,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工程師們也是煞費苦心。
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工程師 羅樹毅:在我們目前在大桂山這裡,人工繁育的鱷蜥主要發現是一種細菌感染,它感染了,之後那個身體主要是四肢就會潰爛,潰爛之後有可能會導致這個敗血病,然後就是會導致死亡。一般它發病期主要高峰期是在五月份到九月份這樣,也在這個時間,我們每周都在對它進行檢查,對它體檢發現一有這個跡象,有病跡象的我們就給它消毒,然後是泡一下這個藥 ,如說高錳酸鉀之類,給他做一些防治,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記者了解到,去年六月份賀州市已經進行過鱷蜥放歸大自然的嘗試,這也意味著鱷蜥的繁殖與放歸進入新階段,而今年這批出生的鱷蜥寶寶已經長到2—4個月大,已經基本度過了存活的危險期,相信他們對恢復野外鱷蜥族群將增加了一股新生力量。(總臺央視記者 廖汨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