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契丹人很能喝?」
「到底有多能喝?」
這要從遼國的皇帝說起。
因為北部飲酒有逼酒的習俗,比如先用盅,再用盞,掃蕩戰場上大碗,所以,就有喝出人命的時候。據《遼史拾遺》 卷4引王保衡《晉陽見聞錄》中記載,遼國第三個皇帝遼世宗耶律阮在位的時候,中原的北漢(契丹的附屬團)有一位高官,名叫鄭珙,他在出使契丹時就因被灌酒過多,而因公殉職了。
「虜俗以酒池肉林為名,雖不飲酒如韋曜者,亦加灌注,縱成疾無覆信之。珙魁岸善飲,罹無量之逼,宴罷載歸,以夕腐脅穹廬之氈堵間,輿屍而復命」。
用白話來說,就是:鄭珙使團(一般來說,人數約有二三百左右)來到契丹朝廷,遼世宗熱情招待,大塊吃肉,特別是要大碗喝酒。鄭珙這個人身材魁梧,又有酒量。有一天晚上,宴席上鄭珙遭到大量灌酒,曲終人散,遼人把鄭珙送回了驛館。第二天早晨發現他就窩死在氈帳裡了。北漢使團只好拉著鄭珙的屍體回去復命。喝酒釀成了政治事件,照說逼酒之風會有所收斂,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豪飲狂灌仍在盛行。當時有個有趣事,值得一提。就是在接待中原來使時,遼方接伴隊伍要拉上一口棺材隨行,這是為了防備因灌酒致死而措手不及。正應了一句今人的話:喝死拉倒。
連皇帝都如此嗜酒,更何況低下的臣民了。但是,要說對酒的痴迷程度,遼國的第四個皇帝遼穆宗耶律璟,相對於耶律阮來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遼國第四個皇帝遼穆宗耶律璟,不分場合,不分黑夜白天,一直在喝酒,曾經創造連醉十三天的記錄。他喝醉了就睡,睡醒了再喝,沒有清醒的時候,被稱為「睡王」。他不問朝政,無所作為,即使是南邊的領土被中原搶佔了去,也不以為意,說:本來就是他們的,搶就搶去吧。最要命的是,他還喝酒生事,動輒酒後殺人,以致成為習慣。侍奉者被殺掉了數十人。他殺人幾乎沒有理由,很殘忍,毫無人性。被他殺掉的有養鹿人、釀酒人、馴鷹的、近身護衛等等。伺候他的人整天提心弔膽的,跟著這麼個混帳醉鬼皇帝,不知道啥時候就沒命了。最後,這位醉鬼皇帝被忍無可忍的近侍給殺掉了。
各種雞冠壺
可以說契丹人對酒是毫無抵抗力的,因為生活在北地的特殊環境下,契丹人對酒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飲酒的習俗也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契丹人飲酒不分時間、地點,他們外出時,在馬背上拴有馬盂(後演化為雞冠壺,因攜帶時拴於馬背而名)及各種揹帶壺等盛酒器皿。在懷中亦揣有小小的雞冠壺,隨時掏出口對口飲酒以暖身。在巴林左旗博物館,藏有多種大、中、小型雞冠壺,大者尺餘,小者三寸許。另外還有盤口揹帶壺,除此能拴於馬背的酒器外,還有長頸陶瓶、牛腿瓶等。宋蘇頌來到遼地後曾賦詩描寫:「……行營到處即為家。千裡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因契丹人以畋獵畜牧為生,他們居無定所,隨水草而遷徒。有了這些拴於馬背上的酒器,就大大地方便了他們途中飲酒的習慣。
契丹人很早就釀酒,在隋唐之前,他們在焚化父母屍骨時就「酌酒而祝」。此時使用的酒應是以乳品釀造的酒,那時的奶酒是什麼樣?就已不得知了。但是,現在生活在這裡的蒙古族所釀造的奶酒,其味微酸,色微濁,初喝覺無酒力,但隔幾分鐘後便覺得其後勁無窮。試想一下契丹的乳酒,應該也是這種情況吧。
收藏於敖漢新州博物館的牛腿瓶
遼建國後,因大量的中原漢族人流入契丹腹地,他們帶來了農業生產技術,也帶來了以糧釀酒的工藝,大批的「酒家」應運而生。除了民間的「酒家」釀酒之外,還有官方管理的釀酒作坊「麴院」。在遼上京城內,就設有麴院,專門為皇家王公大臣們釀造美酒。另外,在遼上京的酒肆也很多,供市民及過路客商們飲酒。這種酒肆類似現在的小酒店,朋友們可以在那裡要上一二道小菜,小酌或豪飲幾杯,文人騷客們在那裡飲酒賦詩,抒情騁懷。在道宗大康三年,北宋使臣蘇頌使遼時,曾在詩中寫到:「朱板刻旅酒肆食,青氈通幰貴人車」。其注日:「食邸門前,掛木刻朱旗」。可見當時酒肆門前的幌子是上面有一刻裁的木板,下面懸一紅布的酒旗。
契丹人飲酒用的器具,平民和貴族是不一樣的。平民百姓所用的應是杯碗類,盛酒器皿有長頸陶瓶、雞冠壺,也有注子。而在宮廷宴會中的杯有多種形狀、材質,有金、銀、玉、玻璃等,在遼代陳國公主這類皇親國戚的墓葬中曾出土過帶鏈的水晶杯及金杯,還有瑪瑙杯等。另據史載,蕭太后有琥珀杯,每逢朝會以此杯酌酒賞有功之臣。在史籍文獻記載和出土的眾多文物中可知,契丹人的大型盛酒器除了陶甕、鹿甒以外,還有一種叫做「渾脫」的。這種「渾脫」是以小牛皮製成,如葉子奇的《草木子》一書載:「北人(契丹人)殺小牛,自脊開一孔,旋取去內頭骨肉,外皮皆完,揉軟,用以盛乳酪酒湩」。牛皮有堅韌、便攜的特點,它不像陶瓷那樣容易破碎、鐵器那樣容易生鏽。在遠離酒家往回運酒時,無疑是一種上好的運酒器。
契丹貴族使用的酒杯
除去一些大型的盛酒器外,還有一種小口、寬肩、細腹的牛腿瓶,此種器物早有出土,知其為盛酒器,但因其細腹小底,總覺得不是很實用。但從近年出土的壁畫來看,這是契丹人用來製作陳釀的一種器物,裝入酒後,可埋於酒窖中陳放。在敖漢旗下灣子五號墓的壁畫《備飲圖》中,就繪有一長方高桌,桌上擺放溫碗,碗內置注子,海棠盤、大杯、方盤內放西瓜2個、桃4枚、石榴一個,桌下埋一牛腿瓶。桌後四人,有肩扛牛腿瓶者,亦有端杯、捧樽者。此外在敖漢旗羊山一號墓壁畫《備飲圖》中繪有一長方覆鬥形酒架,架面挖四孔,牛腿瓶插入孔中,酒架右側放一大甕,酒架後亦放一高桌,桌後三名侍從在各飲。由此可以得知,牛腿瓶的位置擺放,更主要的是知道了契丹人釀製陳釀的儲酒器。
敖漢旗下灣子五號墓的壁畫《備飲圖》
遼代是怎麼樣釀酒的?對此史書沒有記載,但在《宋會要輯稿》一書中有遼朝國母賀北宋正旦節與承天節的禮品單中有「清法麯麯酒二十壺」。「清法麯麯酒」是什麼酒,它應該是用糧食制麯發酵蒸餾後的麯酒,它有別於原始的濁酒和乳酒的釀造工藝。從出土的遼金時期的釀酒的燒鍋可以推測其釀造過程,就是把製酒的原料高粱粉碎後製成酒麯,再經發酵後晾曬,裝入燒鍋中蒸餾。該燒鍋分為兩部分:一是裝料加熱部分;一是冷卻蒸餾部分。
工作原理示意圖
「塞外地區,大風苦寒,契丹及其他北族都盛行飲酒,我國生產白幹烈酒的歷史,即是始於契丹。」(田廣林先生考證)這一點已經被出土的文物所證實。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就藏有多件遼的製酒蒸餾器。吉林省白城大安市出土一批遼釀酒器,其中兩件大的蒸餾用的大鍋(淺底),鐵質,大的直徑1.55米,小的直徑為1.5米。通過這兩件蒸餾鍋底來判斷,一次可以填放酒糟可達三四百斤,一次出酒可達七十斤。由此,推翻了高度酒出現在元代的傳說。
釀酒的燒鍋
契丹人飲酒名目繁多,在各種禮儀上要飲酒。如「祭山儀」「告廟儀」「謁廟儀」「曲宴宋使儀」等都要飲酒,可以說飲酒是各種儀式中一項不可缺少的程序。在各種祭祀活動中也要用酒。契丹人信奉薩滿教,崇天、地、山神,相信萬物有靈,在祭祀時都少不了要用酒。如《遼史·禮志》中記載「冬至日,國人殺白羊、白馬、白雁,各取其血和酒,國主望拜黑山,奠祭山神」。契丹人不但日常生活中好酒,即使是祭祀天地、祖先時也要用酒。《遼史》卷四十九,志第十八《禮志一》中記載契丹人在舉行最大的吉儀「祭山儀」時,要用酒來酹貢獻給天神地祗的祭品。
祭山儀
契丹人節日、喜慶要以酒來祝賀。如「正旦節」「上巳節」「中元節」「重陽節」等,都要以酒來助興。喜慶飲酒,如「射得頭鵝」「釣得頭魚」、生兒育女、出徵凱旋等更要飲酒慶賀。
契丹人飲用的酒種類也很多,可分為奶酒類、糧酒類、養生滋補酒類和果酒類。契丹早期以牧獵畜牧為主業時,飲用酒系乳酒類。建遼後,農業生產的介入,推動了以糧製酒業,那時酒肆出售的酒,都是用糧釀造的酒。因為有了糧食釀造的蒸餾酒,也就是衍生了養生滋補酒,如《遼史》卷五十三《禮志六》中記載九月九重陽「贈番漢臣僚飲菊花酒」「又研茱萸酒,酒門戶以襘禳」。所用的菊花酒、茱萸酒就屬於養生滋補酒。在《西京雜記》中記載「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菊花酒』」。看來這種具有藥膳作用的酒,當時只有宮廷才有,否則臣僚們就用不著受贈了。契丹皇族、貴族們還飲用葡萄酒,這種酒不是遼上京當地釀造的,而是北宋或其它國家送來的禮品。看來極少,否則也不會贈給番漢臣飲用了。
備飲圖
因契丹人好酒,也有因貪酒而鑄成大錯者。如前述醉死的外國使臣;皇帝好酒,致殺身之禍。臣子也有因酒誤事而被罷官撤職者。所以,興宗時曾詔令「禁諸職官不得擅造酒靡谷,有婚祭者,有司給文字始聽」「諸職官非婚祭不得沉酗廢事」。由此可見,遼朝的飲酒,已經發展到誤事害國的程度,因此皇帝不得不下詔禁酒了。
契丹人性格粗放、豪爽,待人誠樸,在飲酒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我們現在無法和他們通過交流來領略當時的風採,但可從史籍上窺其一斑。民間飲酒之風熾烈,勸酒、逼酒,乃至灌酒,產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這種遺俗在如今還在延續,從這一方面來說,契丹人並沒有離我們遠去。
參考資料:《契丹人生四事圖全》(王青煜著)、《契丹飲酒史話》(王玉亭著)等資料
作者:風瞬作者團—小柒
本文為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一經發現,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