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當首推飲食文化,而其中酒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又十分突出與重要。「酒文化」一詞,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於1985年提出來的。他說:「廣義的文化,包括酒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的經濟建設以及人民生活有影響。」可見,酒文化對我國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就跟金種子酒探討一下酒文化的內涵。
酒與文學
酒對文學的影響首先表現為:酒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的重要素材。李白現存的1000首詩中,談到酒的有170首;杜甫流傳下來的1400首詩中更是多達300首之多;蘇軾對酒的研究堪稱一絕,不僅品酒還釀酒,甚至曾寫過一篇論述釀酒技術的專著——《東坡酒經》;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醉花陰》《聲聲慢》等許多名篇也都談到了飲酒。此外,在中國古典小說、戲劇中,酒也是構成故事情節、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素材。
酒與書畫
在書畫藝術中,酒可以說是直接的催化劑。「書聖」王羲之在蘭亭與友人集會,飲酒賦詩,醉酒中揮筆寫就千古名篇《蘭亭集序》;「草聖」張旭的狂草也是在酩酊大醉中肆意生長,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就有「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詩句;「畫聖」吳道子是中國繪畫史上的泰山北鬥,《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其「每欲揮毫,必先酣飲」。
酒與禮儀
中國酒文化的核心就是酒禮。酒最初被用於祀天地、事鬼神、祭宗廟等莊嚴肅穆的場合,後來擴展到慶功祝壽、婚喪嫁娶、迎來送往等場合,以至「百禮之會,非酒不行」,成了各種禮儀場合的必需品。《小雅·瓠葉》的詩中講到了宴飲時的幾個基本禮節:「嘗」指筵席的主人先品嘗酒的味道;「獻」指賓客入席後,主人取酒爵到賓客席前奉於賓;「酢」是賓客取酒爵還敬於主人;「酬」指主人將酒注入酒器中,先自飲,然後勸賓客隨飲。
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不僅擁有傳承已久的釀酒技術,還有著獨特的地方白酒品類,就像金種子酒作為阜陽的特產酒,早已成為當地人逢年過節的必備。相信在不斷的傳承發展中,我國酒文化的內涵必然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