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歷史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在《史記》便有商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的記載。古人吟詩作對以美酒助興,將士出徵借酒壯行。中國酒文化,是燦爛華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人說「飲惟祀」,就是說在古代喝酒最早是一種祭祀活動才會有的。糧食釀酒的就在古人看來是非常珍貴的,只用來祭祀鬼神。後來人們生產生活水平提高,酒也像今天一樣進入人們的正常生活。但是古人喝酒是有很多規矩的,比如說儒家的酒德文化:「飲惟祀,無彝酒,執群飲,禁沉湎」。一是祭祀的時候才喝酒;二是不多飲;三是不聚眾喝酒;四是不沉迷於喝酒。
古人喝酒還講究步驟和禮儀。第一步「拜」表示對敬酒者的感謝;第二部「祭」灑一點兒,敬天敬地,這有點像我們小時候每當水稻收穫以後,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在用新米做好飯後,首先的地一碗都會用來祭天地老爺以求保佑明年的豐收;第三部「啐」就是嘗一口,表示謙遜再加以讚賞;第四部「卒爵」最後才是一飲而盡。
在酒席宴上,主人敬客人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客人間相互敬酒叫「旅酬」,一人挨個向別人敬酒叫做「行酒」在敬酒時敬酒人和被敬酒的都要起立叫「避席」。一般敬酒以三杯為度,不可多飲。當然「酒逢知己千杯少」那又另當別論了。
而現代人的酒文化好像已經變味兒了。現今生活節奏的加快,似乎人們做任何事都喜歡開門見山。我們今天在各種宴席聚會上更多的是「拼酒」而與古時的飲酒天差地別。往往在酒席上熱菜還沒上,人已是酩酊大醉。如今是「拼酒文化」橫行的時代,酒駕醉駕引起的交通事故等違法事件更是屢見不鮮。「是兄弟就幹了」,「只要你幹了事情馬上辦,合同馬上籤」,現在的人把敬酒改成了勸酒甚至逼酒,更有甚者上桌就揚言要把誰誰誰喝趴下。
常言道「小酌怡情,過量傷身」,這說明人們對這種暴飲行為是持批判態度的。而現代人也更多的是把喝酒的情懷演變成了陋習。暴飲酗酒終歸是對我們的身體、家庭、乃至社會有諸多不宜的。所以現在的我們更要多多的反思,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懂得享受的同事,更應該懂得克制,不被風氣所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