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連勝的羅馬人遭受了磨鍊。爭奪義大利南部的霸權是羅馬發動戰爭最充分的理由。特別是從外人角度看來,擴張霸權的羅馬只是為了擴張領土而已。公元前327年,羅馬和薩莫奈再次發生戰爭。這是一場漫長而奇怪的戰爭。山地士兵擅長遊擊戰術,是勇敢和強勁的對手。而且,由於是羅馬派軍隊遠徵薩莫奈,薩莫奈能明顯佔據地勢之利。可以預想,羅馬軍隊將面臨一場苦戰。
一、遠徵薩莫奈
公元前321年,卡爾維努斯和波斯圖米烏斯當選執政官。兩人強烈主張遠徵薩莫奈,因此,元老院通過了決議,發動戰爭消滅薩莫奈。同年,四個軍團通過坎帕尼亞東部邊境地帶,入侵敵方陣地。由於沒有阿庇亞大道,行軍極其艱難,軍事計劃也操之過急,敵情不明。
薩莫奈軍隊首領是龐蒂烏斯,不幸的是,他是一位比羅馬統帥更有謀略的勇將。他選擇十名士兵,扮成牧羊人,混入羅馬軍隊的營地。這些牧羊人散布謠言,說羅馬的同盟國被薩莫奈軍隊包圍,馬上就要陷落。同時,龐蒂烏斯在考狄烏姆峽谷的森林裡秘密安排了伏兵。
羅馬的統帥本應該先搞清楚這個情報的真假再做決定,但他卻沒有,反而輕易相信了謠言。因為對這兩個主戰派來說,這個情報來得正是時候。羅馬軍隊深入有高山深谷的森林地帶,一路上感覺良好。背著沉重行李的羅馬士兵,行軍特別艱難,但仍竭盡全力行進。不久,像被引誘似的,全部士兵都進入了考狄烏姆峽谷間的窄路上。
羅馬軍隊全都掉進陷阱裡了,可發覺上當時,前後左右到處都是數不清的薩莫奈士兵,羅馬軍隊完全被包圍住。羅馬軍隊進退不能,猶如袋中老鼠。儘管羅馬士兵拼死突圍,也無濟於事。很快,羅馬士兵就被近在眼前的死亡恐懼所籠罩。
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包圍持續了幾天,薩莫奈士兵只是在樹木和巖石間晃動,一點也沒有進攻的意思。薩莫奈人也有某種擔心,害怕如果把羅馬人全部殺死,羅馬人會來報復。
放掉羅馬人,才能和羅馬人恢復和平關係,這是薩莫奈人所希望的。龐蒂烏斯不僅是勇將還是智將,於是,他召見羅馬執政官進行談判,要求羅馬停止敵對行為,返還被佔領的土地。但失敗一方必須表示恭順之意。如果不能,就要忍受屈辱,走過用矛架起來的軛形門。這是他們回國的條件。
如果背上這種恥辱,倒不如戰死。羅馬士兵這樣叫喊著,但執政官決定讓羅馬士兵活著回到羅馬。兩根柱子被豎起來,上面橫著一支矛,羅馬士兵一個個鑽過。士兵被脫去褲子,軍官被取下勳章和位階徽章。周圍的薩莫奈士兵不斷謾罵,屈辱的儀式顯得特別漫長。
歸途上羅馬士兵有氣無力地走著,好像骯髒的流浪者隊伍。勇士的身影不見了,這支被打垮的隊伍如同行屍走肉。一位經驗豐富的元老院元老說:「雖說羅馬士兵被打垮了,被虐待的屈辱感、胸中積鬱的痛恨一定會喚醒他們的名譽心和復仇心。這種陰鬱的沉默很快就如暴風雨般襲向薩莫奈人,颳倒城牆,讓敵人鑽過軛形門。」
實際上,正如這個元老所說那樣,在新的執政官領導下,羅馬變成新的軍團,進擊薩莫奈。他們得到確切情報後,急襲敵人陣地。戰場既無峽谷也無森林。羅馬士兵怒火中燒,叫喊著:「這裡只有勇氣。」薩莫奈士兵屍橫遍野,活著的士兵逃往城內。很快,放棄抵抗的薩莫奈軍隊向羅馬軍隊投降。七千名薩莫奈士兵在龐蒂烏斯帶領下鑽過用矛架起來的軛形門。
二、吹走和平方案的古老演說
與山地民族薩莫奈人的戰爭耗時達二十多年,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戰爭。在戰爭最激烈的公元前312年,羅馬鋪設了通往坎帕尼亞的卡普亞的阿庇亞大道。這是動員全體羅馬公民完成的,可見當時和山地民族的戰爭是何等地危急。
羅馬通過戰爭吞併領土,與各個城市分別締結同盟關係,更在要害地區設立軍事據點。羅馬勢力的擴張已經使義大利半島的各民族倍感威脅,頑強的薩莫奈人再次舉起反抗旗幟,並拉攏周邊部族,使戰亂進一步擴大。伊達拉裡亞人和高盧人也都支援薩莫奈人。雖然處境不利,但羅馬畢竟是羅馬。公元前290年,羅馬迫使薩莫奈人徹底屈服。羅馬在義大利的霸權已經難以撼動了。
義大利半島南岸自古以來就有希臘人居住,該地區被稱為。這些希臘人難以擺脫和羅馬衝突的宿命,但只靠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希臘勢力,是對抗不了羅馬的。
我們查看地圖就可以知道,義大利半島南端和希臘本土非常近,半島南端的對岸就是伊比魯斯王國。國王皮洛士是一位像亞歷山大大帝那樣野心勃勃的人。大希臘向皮洛士請求支援,皮洛士立刻率領兩萬五千名士兵和二十頭戰象挺進義大利。皮洛士不僅以大帝自居,同時也很擅長戰術。戰況發展對皮洛士越來越有利,義大利的居民開始動搖,對羅馬的支援越來越猶豫。羅馬也出現要同皮洛士和解的聲音。
阿庇烏斯已經是一位隱退的瞎老頭了,他聽到消息,說入侵義大利的皮洛士王派使者帶來了和平方案,而且元老院害怕義大利居民倒戈,打算接受這個和平方案。已經看不見的阿庇烏斯在兒子們的攙扶下來到元老院會場,要求發言。
我眼睛已經看不見了,即使耳朵也聽不見了,我也還可以思考。所謂皮洛士式的和平,是非常有傷羅馬名聲的。平時,各位向所有人宣揚的名言去哪裡了呢?「如果亞歷山大大帝來到義大利,年富力強的我們和父輩一起戰鬥,他就不會被讚美為天下無敵,也許因敗走而溘然長逝,羅馬的名聲便會更高。」這樣的氣概哪裡去了。
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已經擊退入侵的高盧人,臨近的各部族也已臣服,特別是打敗勁敵薩莫奈人後,羅馬在義大利半島勢力已銳不可當。古老的性情再次激發出羅馬人戰爭的熱情,皮洛士派來的和平使者被遣送回國。使者回國後這樣報告:
在我看來,元老院如王者雲集之地。民眾就像九頭蛇那樣砍掉頭還能再生,是戰場上的可怕對手。後面待命的士兵是站在前列的兩倍,還要對付拿著武器的羅馬人,人數比這些士兵還要多數倍。作為共和國根基,元老院裡充滿了勇將,這些勇將都有國王般的才幹。
三、最終統治義大利半島
羅馬公職人員有一種前導官,扛著被稱為「法西斯」的斧頭和棒束,象徵著公職人員的權威。法西斯主義是結合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大眾運動。
古代的法西斯主義必須經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發展到獨裁政體。因為羅馬人憎惡伊達拉裡亞人「傲慢者」塔克文,同樣厭惡獨裁政體,所以,可以說,羅馬人國家展現的是「共和政體法西斯主義」。
擊退皮洛士國王,形狀如同長靴的義大利半島,其「腳跟」和「腳尖」部分都納入了羅馬的統治範圍。唯有這樣的義大利的霸主才是S.P.Q.R。
如果說法西斯主義國家的真實面貌是什麼,那一定是對軍隊和國家的讚美。這樣的事例在祖先的故事中有很多。周邊部族、伊達拉裡亞人、高盧人都支持薩莫奈軍隊,強悍的羅馬軍隊眼看就要到崩潰的邊緣。平民出身的執政官德西烏斯·穆斯仰天長嘯:「如果明媚的陽光照耀我的祖國,我願犧牲自己。」說完隻身衝向敵陣,壯烈戰死。
結語
無論是亞述帝國、波斯帝國,還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始終都是由獨裁者統率的霸權國家,真正的王者只有一個。但羅馬有很多王者,共和政體與法西斯主義結合在了一起。追尋祖先的故事,我們能看到羅馬人的國家的原型。至少到公元前2世紀中期,羅馬一直採用「共和政體法西斯主義」的統治形式。
參考文獻:
《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
《看得見的歐洲史》
《羅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