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5日 09:29 來源:《史學理論研究》 作者:晏紹祥
字號內容摘要:儘管三國都強調君主作為至高無上權力擁有者的地位,但在治理國家的具體實踐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賦予地方一定自主權的基本方針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晏紹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在名作《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布羅代爾曾如此論及16世紀西班牙帝國的統治與帝國幅員之間的關係:「與距離作鬥爭,仍然是費神的問題,但也是僥倖和運氣的問題。在海上,如果順水,一連幾天好天氣,人們就可以在一兩個星期內做到別人6個月都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如果運氣不好,趕上無風或者逆風,則旅行者只能等待。即使在正常的情況下,「從君士坦丁堡渡海到亞歷山大(即埃及亞歷山大裡亞),包括中途停留,需要15天左右,不算中途停留,要8天時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與空間作鬥爭的確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①空間廣大和交通落後造成的一個直接特徵,即政令難以流暢。
布羅代爾所論為16世紀的情形。在公元前6世紀的波斯帝國,公元前後的羅馬和主要依靠陸上交通的秦漢帝國,距離是更大的敵人。這些古代帝國面積廣大,羅馬帝國「從安東尼邊牆和北部邊界達西亞到阿特拉斯山和北回歸線的寬度便超過2000英裡,而從西海洋到幼發拉底河的長度則更超過3000英裡」。②哪怕我們考慮到羅馬相對居中的位置,則從羅馬到帝國周邊地區的距離,絕大多數仍然超過1500千米,個別邊境地區可能是這個距離的一倍。羅馬時代的旅行,較16世紀的歐洲更加緩慢,「從陸路由義大利去西班牙可能要用一個月,去亞歷山大裡亞,很可能需要兩個月」。③
波斯帝國的邊疆不太確定,難以給出準確數據,但希羅多德提到的一個數字具有參考價值。從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到波斯帝國行政中心蘇撒的御道總長約2600千米。據稱這是波斯境內設施最為完備的道路,每隔一定距離都有帝國政府設置的驛館和旅舍。如果一個人正常走完全程,需要三個月零三天。④如果商人運輸貨物或大規模軍隊調動,則所需時間更長。公元前401年小居魯士出兵爭奪王位,其軍隊大約春天從薩狄斯出發,到達巴比倫附近時,可能已是仲夏時節。⑤居魯士陣亡後,這支軍隊中的希臘僱傭兵又經過4-5個月左右才撤回到黑海南部的希臘人城邦。⑥
秦漢帝國的疆域變化較大。秦朝最初統一時疆域有限,但南平百越、北逐匈奴之後,疆域大有擴張,其邊界大致北起河套到遼河下遊,南至今越南東北部和廣東,西起隴山和川西高原,東到今朝鮮半島北部。⑦西漢初年疆域一度萎縮,但到武帝時代,通過削平諸侯國,平南粵、通西南夷,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統治的疆域較漢初有巨大擴展。據《漢書·地理志》,西漢末年,「地東西九千三百二裡,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裡」。⑧漢代一裡約當今413米,東西距離3800餘千米,南北距離約5480千米。秦漢定都關中,雖然有地形上的優勢,「帶河山之險,懸隔千裡,持戟百萬」,且「地執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⑨但弊端在於長安地處偏遠,對遼東、越南北部等邊疆地區而言,尤其如此。
疆域和距離的廣大,在古代那種交通和通訊條件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讓政令達到如此遙遠和廣大的地區,維護國家統一和有效實行統治。雖然三大帝國都不約而同地修建了大規模的道路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郵驛系統,但距離造成的通訊和應對措施緩慢,仍然引人注目。居魯士舉兵與阿塔薛西斯爭奪王位,雖然達斯庫利翁總督早已猜到居魯士的目標不僅僅是攻打皮西狄亞人,但直到居魯士接近巴比倫時,才遭遇波斯大王軍隊的阻擊,此時距離居魯士離開小亞細亞或許已近半年。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希臘人暴動時,直到希臘人攻佔薩狄斯之後,波斯大王的援軍才陸續到達起義區域。⑩希羅多德提到,當馬拉松戰役的消息傳到大流士那裡時,他更加希望報復希臘人,因此大規模徵兵,為此「亞細亞忙亂了整整3年」。(11)可是,他剛剛完成徵兵工作,埃及就爆發了暴動。繼位的薛西斯在平定埃及暴動後才兵指希臘,此時距馬拉松戰役已10年之久。正是在波斯進攻埃及期間,雅典完成了擴建水師的工作,成為擁有200多條三列槳戰船的希臘第一海上強國,並且憑藉它在薩拉米斯打敗了波斯水師,讓波斯水陸並進的計劃破產。時間和空間距離對這場大戰的影響,顯而易見。
因距離造成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問題,在羅馬和秦漢帝國也同樣顯著。秦朝雖然徵服了東方六國,實行統一的郡縣制,並把組織深入社會基層的鄉裡,可謂徹底的中央集權,但東方畢竟距離秦都鹹陽甚遠。為了宣揚皇帝的聲威,壓服東方可能的反抗與離心勢力,秦始皇不能不頻繁出巡,且每到一處,必刻石昭示皇帝為天下一統之主的權威。(12)漢初利用宗室分封,皇帝無須經常出巡。武帝在消滅諸侯王勢力的同時,創造出13州刺史巡視的制度,意圖也是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羅馬皇帝如秦始皇一般,大部分時間不在羅馬,而在帝國各地巡行,接受不同行省臣民的訴請,裁決他們之間的糾紛;處理總督和城市無法決斷的問題。(13)雖然如此,政令的通達仍然是一個嚴重問題。據普林尼,當時從西班牙的加的斯出發,如果取海路,則7天內能夠到達羅馬的港口城市奧斯提亞;從亞歷山大裡亞出發,9天可到義大利的普提奧利;從墨西拿出發,7天到達亞歷山大裡亞,可以算是奇蹟,(14)換句話說,絕大多數時間裡,達不到這樣的速度。陸地上的旅行更慢。4世紀時,泰奧法奈斯從埃及前往小亞細亞的拉奧狄凱亞,他與自己的隨員用4天時間才穿越了從埃及到巴勒斯坦之間的沙漠,每日所行最多只有41千米,最少一天只有26千米。(15)尼祿死後羅馬爆發的內戰延續一年多,敘利亞統帥韋伯薌取得最後勝利,如果與距離完全沒有關係,倒讓人奇怪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