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距離鬥爭:波斯、羅馬與秦漢帝國的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

2020-11-28 中國社會科學網
與距離鬥爭:波斯、羅馬與秦漢帝國的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

2017年03月15日 09:29 來源:《史學理論研究》 作者:晏紹祥

字號

內容摘要:儘管三國都強調君主作為至高無上權力擁有者的地位,但在治理國家的具體實踐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賦予地方一定自主權的基本方針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晏紹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在名作《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布羅代爾曾如此論及16世紀西班牙帝國的統治與帝國幅員之間的關係:「與距離作鬥爭,仍然是費神的問題,但也是僥倖和運氣的問題。在海上,如果順水,一連幾天好天氣,人們就可以在一兩個星期內做到別人6個月都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如果運氣不好,趕上無風或者逆風,則旅行者只能等待。即使在正常的情況下,「從君士坦丁堡渡海到亞歷山大(即埃及亞歷山大裡亞),包括中途停留,需要15天左右,不算中途停留,要8天時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與空間作鬥爭的確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①空間廣大和交通落後造成的一個直接特徵,即政令難以流暢。

  布羅代爾所論為16世紀的情形。在公元前6世紀的波斯帝國,公元前後的羅馬和主要依靠陸上交通的秦漢帝國,距離是更大的敵人。這些古代帝國面積廣大,羅馬帝國「從安東尼邊牆和北部邊界達西亞到阿特拉斯山和北回歸線的寬度便超過2000英裡,而從西海洋到幼發拉底河的長度則更超過3000英裡」。②哪怕我們考慮到羅馬相對居中的位置,則從羅馬到帝國周邊地區的距離,絕大多數仍然超過1500千米,個別邊境地區可能是這個距離的一倍。羅馬時代的旅行,較16世紀的歐洲更加緩慢,「從陸路由義大利去西班牙可能要用一個月,去亞歷山大裡亞,很可能需要兩個月」。③

  波斯帝國的邊疆不太確定,難以給出準確數據,但希羅多德提到的一個數字具有參考價值。從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到波斯帝國行政中心蘇撒的御道總長約2600千米。據稱這是波斯境內設施最為完備的道路,每隔一定距離都有帝國政府設置的驛館和旅舍。如果一個人正常走完全程,需要三個月零三天。④如果商人運輸貨物或大規模軍隊調動,則所需時間更長。公元前401年小居魯士出兵爭奪王位,其軍隊大約春天從薩狄斯出發,到達巴比倫附近時,可能已是仲夏時節。⑤居魯士陣亡後,這支軍隊中的希臘僱傭兵又經過4-5個月左右才撤回到黑海南部的希臘人城邦。⑥

  秦漢帝國的疆域變化較大。秦朝最初統一時疆域有限,但南平百越、北逐匈奴之後,疆域大有擴張,其邊界大致北起河套到遼河下遊,南至今越南東北部和廣東,西起隴山和川西高原,東到今朝鮮半島北部。⑦西漢初年疆域一度萎縮,但到武帝時代,通過削平諸侯國,平南粵、通西南夷,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統治的疆域較漢初有巨大擴展。據《漢書·地理志》,西漢末年,「地東西九千三百二裡,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裡」。⑧漢代一裡約當今413米,東西距離3800餘千米,南北距離約5480千米。秦漢定都關中,雖然有地形上的優勢,「帶河山之險,懸隔千裡,持戟百萬」,且「地執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⑨但弊端在於長安地處偏遠,對遼東、越南北部等邊疆地區而言,尤其如此。

  疆域和距離的廣大,在古代那種交通和通訊條件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如何讓政令達到如此遙遠和廣大的地區,維護國家統一和有效實行統治。雖然三大帝國都不約而同地修建了大規模的道路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郵驛系統,但距離造成的通訊和應對措施緩慢,仍然引人注目。居魯士舉兵與阿塔薛西斯爭奪王位,雖然達斯庫利翁總督早已猜到居魯士的目標不僅僅是攻打皮西狄亞人,但直到居魯士接近巴比倫時,才遭遇波斯大王軍隊的阻擊,此時距離居魯士離開小亞細亞或許已近半年。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希臘人暴動時,直到希臘人攻佔薩狄斯之後,波斯大王的援軍才陸續到達起義區域。⑩希羅多德提到,當馬拉松戰役的消息傳到大流士那裡時,他更加希望報復希臘人,因此大規模徵兵,為此「亞細亞忙亂了整整3年」。(11)可是,他剛剛完成徵兵工作,埃及就爆發了暴動。繼位的薛西斯在平定埃及暴動後才兵指希臘,此時距馬拉松戰役已10年之久。正是在波斯進攻埃及期間,雅典完成了擴建水師的工作,成為擁有200多條三列槳戰船的希臘第一海上強國,並且憑藉它在薩拉米斯打敗了波斯水師,讓波斯水陸並進的計劃破產。時間和空間距離對這場大戰的影響,顯而易見。

  因距離造成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問題,在羅馬和秦漢帝國也同樣顯著。秦朝雖然徵服了東方六國,實行統一的郡縣制,並把組織深入社會基層的鄉裡,可謂徹底的中央集權,但東方畢竟距離秦都鹹陽甚遠。為了宣揚皇帝的聲威,壓服東方可能的反抗與離心勢力,秦始皇不能不頻繁出巡,且每到一處,必刻石昭示皇帝為天下一統之主的權威。(12)漢初利用宗室分封,皇帝無須經常出巡。武帝在消滅諸侯王勢力的同時,創造出13州刺史巡視的制度,意圖也是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羅馬皇帝如秦始皇一般,大部分時間不在羅馬,而在帝國各地巡行,接受不同行省臣民的訴請,裁決他們之間的糾紛;處理總督和城市無法決斷的問題。(13)雖然如此,政令的通達仍然是一個嚴重問題。據普林尼,當時從西班牙的加的斯出發,如果取海路,則7天內能夠到達羅馬的港口城市奧斯提亞;從亞歷山大裡亞出發,9天可到義大利的普提奧利;從墨西拿出發,7天到達亞歷山大裡亞,可以算是奇蹟,(14)換句話說,絕大多數時間裡,達不到這樣的速度。陸地上的旅行更慢。4世紀時,泰奧法奈斯從埃及前往小亞細亞的拉奧狄凱亞,他與自己的隨員用4天時間才穿越了從埃及到巴勒斯坦之間的沙漠,每日所行最多只有41千米,最少一天只有26千米。(15)尼祿死後羅馬爆發的內戰延續一年多,敘利亞統帥韋伯薌取得最後勝利,如果與距離完全沒有關係,倒讓人奇怪了。(16)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崔蕊滿)

相關焦點

  •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中央集權制和城邦制的較量
    帝國,指的是一種國家政治形態,一般指那種人口眾多,國土面積廣袤,經濟軍事實力強盛的國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多個對後世有著強大影響力的帝國。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唐宋王朝,西方古代史上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等,這些國家的誕生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
  • 波斯帝國的崛起:第一個橫跨三洲的帝國
    到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2年),波斯帝國疆域西起色雷斯、小亞細亞和尼羅河流域,東到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北抵黑海、高加索山脈、裏海、鹹海和錫爾河,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版圖跨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的大帝國。
  • 趣歷史|秦漢和羅馬:為何得出不同的果?
    他們最清楚帝國的基層與上層如何結合;他們最熟悉郡縣制的運作;他們最明瞭庶民的需求;他們最洞悉維繫大一統的奧秘。所以在攻入鹹陽時,蕭何不要金銀財寶,只搶奪秦廷收藏的律令、地圖和編戶冊。漢朝正是依靠這些資料才重建了中央集權郡縣制。基層政權出天下。這是秦漢之所以能建成世界最早現代國家的原因。
  • 波斯還是伊朗?波斯帝國大事紀年表
    文:[英]卡韋赫·法魯赫譯:高萬博波斯還是伊朗?從某種意義上講,兩者在指代同一個實體時,即指代東方的中國、印度與西方的希臘-羅馬世界這些偉大文明之間的中部帝國時,都是正確的。希臘人將第一個伊朗人的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稱為「波斯亞」(Persseya),即波斯,不過伊朗人會將他們的家園稱為「伊勒安」(Eire-An)或者「伊朗」(Ir-An),即「雅利安人的土地」。最初的伊朗人概念,是包含米底人、波斯人和大部分已經消失的北伊朗語族使用者(塞種人/斯基泰人和薩爾馬提亞人)在內的眾多族群的大家庭。伊朗或波斯從最開始就是多語言、多民族和多信仰的國家。
  • 探秘波斯,波斯的式微,帝國的滅亡
    哈嘍大家好,歡迎收看麗姐說世界,大流士一手所建立起來的波斯大帝國,維持不到100年便煙消雲散。波斯的銳氣和實力,一挫於馬拉松,再挫於薩拉米斯,三挫於普拉蒂亞。帝國君主,最初崇拜者是戰神,現在,戰神不當令,當令的是愛與美之女神維納斯。
  • 馬其頓帝國是怎樣興起和衰落的?
    為了實現自己徵服世界的野心,亞歷山大把目光轉向了領土遼闊,繁榮發達的波斯。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大軍遠徵東方的波斯帝國。次似乎的波斯帝國正值大流士三世統治,波斯內政腐敗,危機四伏。馬其頓與波斯在小亞細亞的格拉尼庫斯河畔展開會戰,馬其頓大勝,奪取了小亞細亞。
  • 波斯文化最豐盛、最璀璨和最後的國度—薩珊王朝
    而且,它擁有極多元的種族和文化,曾是知識和學術的中心,是當時推動知識傳播的先行者。 公元前四世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被亞歷山大大帝徵服而毀滅,昔日屬于波斯人的領土如今落在希臘人手中。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這塊土地落入他的部將塞琉古手中,並建立了希臘化王國—塞琉古帝國。直至公元前一世紀,塞琉古帝國被安息人推翻,這塊波斯土地從此落入了安息帝國手中。
  • 集眾家之長,取自我之道——探尋波斯帝國體制演變的統治藝術
    隨著古埃蘭的不斷發展到後期,母系繼承制度逐漸被淘汰,中央集權制度開始建立,父系王位繼承的制度開始走向政治舞臺。米底帝國的管理制度米底帝國的創建跟古埃蘭走的時候並不相同的兩個道路,它的建立和發展是伊朗歷史的一個新的階段,標誌著伊朗從城邦小國過渡到統一的大國,並且加速實現了伊朗境內的被統治人民的民族文化加速融合,對之後伊朗的民族以及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 羅馬、波斯的玻璃製造技術「完美」,佛寺為何卻用伊斯蘭玻璃器?
    那麼,在擁有高超玻璃吹制和模吹印花技術的拜佔庭帝國(羅馬最後的帝國),和極其擅長對玻璃切割雕刻的薩珊波斯帝國兩珠玉在前的情況下,為什麼佛寺要使用伊斯蘭的玻璃器,而不是羅馬、波斯的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楚兩件事,一是伊斯蘭教的發展之路,一是伊斯蘭玻璃技藝的由來。
  • 從波斯帝國的「宗教寬容」,看大流士一世「一石二鳥」的安國智慧
    宗教影響著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風俗,它滲透至方方面面。尤其重要的是與政治之間的聯繫,宗教的價值體系的形成其實脫不開政治的屬性。統治者往往都會將其作為統治的工具,利用宗教政策來鞏固統治的地位。「宗教寬容」政策就是統治者慣常採用的策略,簡單的說就是讓各教派信仰能夠趨於平和的狀態,避免由教派紛而引起國家的內憂外患。在歷史上,羅馬、英國以及波斯帝國等都採取過宗教寬容政策。
  • 波斯帝國大流士是如何改革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是否是一種假說
    波斯帝國是依靠武力建立起來的,它是一個暫時的軍事行政聯合體,沒有統一的經濟基礎。國內各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在帝國西部,奴隸制早就確立,而在帝國東部,許多部落還處在原始公社制解體和奴隸制形成的階段。為了鞏固奴隸主階級專政,加強中央集權,公元前518年,大流士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經常提到的波斯帝國,那你知道波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嗎?
    在世界歷史上,波斯帝國可以說是赫赫有名。按照外國的說法,「波斯帝國」是指伊朗歷史大一統朝代的統稱,正如外國統稱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為「中華帝國」,每個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就是不同時期的中華帝國,同樣道理,每個伊朗歷史大一統朝代就是不同時期的波斯帝國。波斯帝國與中華帝國不同的是國號。
  • 埃及通史:波斯帝國的入侵
    第26王朝國王普薩美提克三世繼位後不久,埃及就遭到了波斯帝國的侵犯。公元前526年,波斯國王網比西斯二世( Cambyses,埃及法老,公元前525一前522年在位)率軍進攻埃及。第二年,波斯軍隊攻佔了孟斐斯,俘虜了埃及國王普薩美提克三世( Psamtik II,公元前526一前525年在位),第26王朝宣告結東。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新的王朝,即第27王朝,也稱第一波斯王朝,埃及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每年需要向波斯帝國交納700塔蘭特銀子,還有一定數量的穀物。網比西斯二世在埃及採取了恐怖政策,肆意屠殺埃及人。
  • 大流士一世痛定思痛的改革,成就了欣欣向榮的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超級帝國,其繁榮期長達200年。波斯帝國的第三代君主,統治波斯帝國37年的大流士一世被公認為是世界古代史上傑出的帝王,是奴隸制時代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大流士和其他6個波斯貴族聯手鎮壓了起義,之後大流士(生於前558年~卒於前486年)即位,成為波斯帝國的第三代國王,史稱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上位之初,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這主要是由于波斯帝國幅員遼闊,民族成份複雜,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面對複雜的局面,大流士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統治,史稱「大流士一世改革」。
  • 美媒評五大最強帝國:英國版圖最大主要不靠軍隊
    儘管波斯帝國在公元前330年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手中不體面地灰飛煙滅,但是其持久的遺產影響著接下來世界文明的發展和未來的帝國。事實上,波斯帝國是一個關鍵的帝國,因為它是第一個真正的帝國,為未來帝國設定了標準。  波斯帝國存在於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期,當時文明世界的大多數人都集中在中東或者中東附近。因此,主宰大部分中東的波斯帝國所統治的人口在世界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歷史上其他任何帝國。
  • 「羅馬和平」下不同文化的相遇
    帝國的行政管理、軍隊的邊境和行省駐紮及治安維護、通達的道路建設和河海航運、密布的境內外貿易網絡、人員的往來、旅居、移民和族群雜居、羅馬公民權的推廣等,都給境內各地乃至境外有關地方不同文化的相遇及互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帝國本身也對其不乏影響甚或幹預。皇帝克勞狄把拉丁語和希臘語稱為「我們的兩種語言」。從通用語來看,晚期古代「希臘的東方」和「拉丁的西方」的底色在「羅馬和平」中已繪就。
  • 波斯帝國:從埃及到阿富汗
    , 東到伊朗和阿拉伯半島。 這種相互融合和相互協調 是與這一地區經濟、政治的融合同步的, 與當時複雜的貿易網絡和世界上最早的幾個帝國出現息息相關。
  • 波斯文化的源流與特色
    其文化特徵既包含波斯帝國強盛帶來的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又因與阿拉伯文明的融合表現出鮮明的伊斯蘭特色,引進的西方文化又使波斯文化具有了現代性特徵。  鼎盛時期的古典波斯文化  古典波斯文化肇始於公元前6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始建的古波斯帝國和公元3世紀建立的薩珊波斯帝國。
  • 考古證據揭示秦始皇並不偉大,他的制度或是抄襲波斯帝國的大流士
    針對於此,學術界存在諸多的辯論,其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有學者認為秦始皇大一統制度來源于波斯帝國大流士改革,並且還給出了具體的人證和物證。 專家繼續推測這名女性可能具有「西方」血統——很可能來自波斯。 通過在秦始皇墓葬發現的波斯勞工和後宮嬪妃中的波斯女人,這些考古發掘似乎均指向一個事實:那就是秦始皇的治國理念或是學習波斯帝國的大流士改革。
  • 塞魯士,他是波斯帝國創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國王
    他是波斯帝國創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國王(前549年—前529年在位)。在他的統治下,帝國不僅囊括了古代近東的所有文明國家,還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亞,和一部分中亞及高加索地區。他的帝國從西邊的赫勒斯滂到東邊的印度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國。他的稱號的全稱為大帝,波斯國王,安善國王,米底國王,巴比倫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