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斯帝國的「宗教寬容」,看大流士一世「一石二鳥」的安國智慧

2021-01-16 奇點說史

宗教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據著重要一席,尤其是在西方的歷史上,每一個國家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宗教文明。宗教影響著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風俗,它滲透至方方面面。尤其重要的是與政治之間的聯繫,宗教的價值體系的形成其實脫不開政治的屬性。統治者往往都會將其作為統治的工具,利用宗教政策來鞏固統治的地位。「宗教寬容」政策就是統治者慣常採用的策略,簡單的說就是讓各教派信仰能夠趨於平和的狀態,避免由教派紛而引起國家的內憂外患。在歷史上,羅馬、英國以及波斯帝國等都採取過宗教寬容政策。

在大流士一世時期,波斯帝國的國力達到鼎盛時期,其中不乏有「宗教寬容」政策的功勞。大流士實行的宗教寬容政策不僅使國內的政局得到穩固,而且也避免了激起被徵服之地的強烈反抗情緒,形成對波斯的威脅,可謂是「一石二鳥」的安國大智慧。

大流士一世像

波斯帝國的寬容政策在居魯士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在居魯士攻佔巴比倫之後,他不僅將各城邦的神像送還,而且又恢復了巴比倫城主神馬都克的身份。同時他還讓猶太人返鄉,建立其聖殿,而後居魯士也被其視作救世主。這些都是居魯士寬容政策的體現,也是這些政策不僅讓他贏得了聲望,更為重要的是還促成了波斯的擴張,同時穩固了國家的政權。顯然,宗教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居魯士在攻佔巴比倫的時候,宗教就起了很關鍵的作用。雖然波斯的實力已經壯大,但是在進攻巴比倫城的時候卻受到了極大阻礙。因為巴比倫城易守難攻,而且城中準備的補給都十分充足。若不是巴比倫納國王波尼德冷落了巴比倫主神馬都克,也不會引起巴比倫人的不滿。正是因為納波尼德對於巴比倫宗教的背叛,才導致巴比倫祭司主動給居魯士開啟了城門。當宗教與政治相關聯,宗教信仰甚至能關乎國家的生死存亡。

巴比倫遺址

而居魯士之後,大流士一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進一步促進了波斯的發展和鞏固。大流士即位之前的波斯處於動蕩混亂的局面,最主要的就是內部的王權紛爭以及波斯徵服之地的起義。大流士在用軍事武力的手段鎮壓了叛亂,將波斯的版圖又歸於統一之後,便開始了大改革。因為此時波斯不僅元氣大傷,此前的國家政策也都在混亂的動蕩中被破壞,所以急需一番改革來恢復。軍事的武力手段之後就是改革措施登上檯面,大流士在經濟、軍事等方面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波斯帝國的繁榮發展。而在這些改革中,大流士所採取的宗教寬容政策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有著「一石二鳥」之妙用。

波斯襖教

首先宗教寬容的第一個好處就是穩定了被徵服之地,避免反抗勢力興起對波斯造成威脅。每個國家都有著本國的宗教信仰,當然也會有其它的地區宗教文化的融入,但是都會有一個主神的位置。隨著擴張之戰的不斷進行,一個國家徵服另一國家或地區,除了領土上的徵服,往往還會進行文化入侵,進行「洗腦式」的奴役。文化中自然包括宗教文化,而對於把宗教信仰看得十分崇高的被徵服人民來說,是十分嚴峻的侵佔。所以為了反抗這種強制入侵,便會集結反抗勢力起來反對壓制。這種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說積蓄了力量之後,就會對徵服者的統治造成強烈的震動,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反抗力量。歷史上「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鬥爭屢見不鮮。反抗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領土被侵佔,更主要的是因為在別國統治之下限制了自由,比如宗教信仰或是交流上的自由被限制對於有著自己宗教信仰的人來說是極其嚴重的壓抑。

埃及祭司畫像

所以為了安定波斯的政權,大流士一世採取宗教寬容政策,他尊重各被徵服之地的宗教信仰自由。而且還幫助埃及修建了阿蒙神廟,保護埃及的宗教信仰,埃及的祭司也因此樂意歸順於他。祭司在有宗教信仰的國家是十分重要的存在,他們的地位通常也很崇高。因為信奉神需要舉行祭祀活動,而這些活動的主持就離不開。他們一般被認為是神與人的溝通者,不僅人民崇敬他們,而且統治者也會對其感到敬畏。所以大流士此舉就已經收服祭司,也就相當於穩定了埃及反抗波斯勢力。同時大流士也和居魯士一樣,對於猶太人也是實行宗教寬容政策,還支持耶路撒冷聖殿的修復。而且埃蘭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信奉自己的神。即使他們曾經發動叛亂反抗波斯,也依舊可以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阿蒙神廟

大流士一世針對被徵服地的宗教寬容政策,自然是出於政治的考慮,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波斯國內的穩定。擺平了外患,也就消除了隱憂。沒有了反抗勢力的威脅,波斯才能夠一心促進內部的強盛。而且允許這些地方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甚至還會激起他們的感激之情。從另一方面來說是一種心理上的情感控制,還能夠對波斯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這就是大流士實行宗教政策的其中一方面的考慮。

其次,宗教寬容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能夠促進不同宗教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交流,穩定波斯內部的統治和發展。波斯由於擴張戰爭不斷壯大自己的版圖,到了大流士時期波斯已經成為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如此廣闊的疆域,民族也是眾多。而每個民族又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若要讓這麼多民族都統一奉行波斯的宗教文化,這顯然會激起強烈的抗議。但由於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宗教文化,這些地區之間的差距較為懸殊,如果缺乏彼此之間的交流往來對于波斯的管理來說是一大困難。

耶路撒冷聖殿

所以要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大流士先在文字上下功夫。大流士統一了文字,將阿拉米語定為官方的語言,這對於宗教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當然波斯自身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波斯信仰的是襖教,在居魯士時期襖教遍及波斯。到了大流士一世時期,大流士又把襖教的主神阿胡拉馬茲達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即使是在波斯有自己主神的情況之下,大流士依舊實行宗教寬容,讓各種宗教文化之間都有發展的空間,可以進行自由的傳教,彼此之間相互交流溝通。而且在襖教之前的早期的伊朗的宗教信仰也沒有被扼殺,大流士反而對其予以支持和保護。因此不僅波斯人民對波斯的統治具有認同感,其它地區也消減了波斯的掠奪之仇。所以各民族之間也因為宗教活動而逐漸展開了更多的交流和往來,宗教寬容政策反作用經濟和政治等方面,促進了波斯內部的穩固和繁榮發展。

古伊朗遺址

總結

大流士作為波斯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宗教寬容政策自然是與政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從一個「宗教寬容」,就實現了波斯對內和對外的雙重穩定,足可見大流士「一石二鳥」的智慧之處。大流士一世的宗教寬容政策對于波斯來說是促進了波斯的繁榮鼎盛,而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來說同樣具有促進作用。大流士一世認可各民族不同的宗教文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不同信仰之間的相互衝突。從而避免各地陷入混亂局面,有利於地方之間的穩固,同時也有利於鞏固波斯的統治。而且不同宗教文化之間的交流,可以打破相對隔絕的狀態,通過交流往來增進理解並且給予彼此宗教文化以尊重,從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宗教是一種意識,是以相對獨立的姿態存在的。即使國家走向了滅亡,但這種信仰還是可以存活的。尤其是在普遍將神視為崇高信仰的社會環境中,宗教衝突與徵服往往會造成很大的危機。宗教寬容政策蘊含著妥協的意味,但是在大流士一世時期,基于波斯的社會環境,這種妥協反而是一種安定國家的智慧。

參考文獻

《波斯帝國》

《大流士大帝》

相關焦點

  • 大流士一世痛定思痛的改革,成就了欣欣向榮的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超級帝國,其繁榮期長達200年。波斯帝國的第三代君主,統治波斯帝國37年的大流士一世被公認為是世界古代史上傑出的帝王,是奴隸制時代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在位期間,大流士一世完善和改進了波斯帝國的國家管理模式,確立了絕對君主專制,建立了整一套行之有效的對被徵服地區的統治制度,造就了波斯帝國的輝煌,也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約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就把伊朗高原的西南部地區稱為「波斯」,居住在該地區的波斯人是印歐語系的一個支系,他們於約公元前2000年從中亞一帶遷徙至此。
  • 讓波斯帝國實現重新統一的大流士一世到底是何許人也?
    呂海峰話說,如果我們在當今時代提起大流士一世這個人,估計知道的人還真不多。但他當初卻是著名帝國——波斯的一代統治者。也正是他才把當時處於四分五裂的波斯實現了重新統一,並使之越來越強大。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 一代雄主的黑歷史——波斯帝國大流士即位謎團
    居魯士大帝在遠徵中亞的戰鬥中意外去世後,他生前指定的繼承人,大兒子岡比西斯二世承繼了大統,成為波斯帝國的新王。但很快,在波斯帝國發生了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件。先是年紀輕輕的岡比西斯二世僅在波斯王位上待了8年便神秘死去,緊接著,自稱波斯王族遠枝的大流士殺死了在位僅僅7個月的岡比西斯二世的繼任者,自己登上了王位,是為大流士一世。這一連串的大事件疑點重重,直到近些年,謎底才逐漸揭開。
  • 偉大波斯君主大流士對世界的貢獻
    他上臺後,對內消滅內亂,厲行改革;對外侵略擴張,開疆拓土,極大地促進了波斯帝國內部、外部的全面交往。他不僅挽救了風雨飄搖中的波斯帝國,而且把它推上了強盛的頂峰。若從歷史文明交往的角度看,大流士斯功厥偉,堪值一書。
  • 帝國興亡——大流士改革與西方文明的火種
    岡比西斯二世雖然只在位八年,但在他統治期間,波斯成功將埃及納入帝國版圖。波斯也就此成為世界歷史上首個統治疆域橫跨亞非歐的帝國。因為大流士是通過陰謀篡奪的波斯王位,所以在他剛即位的前兩年,波斯帝國轄區內的武裝抗爭此起彼伏。
  • 第二巴比倫帝國是如何衰退的?取而代之的大流士一世帝國的崛起
    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曾經先後誕生了兩個帝國,準確的來說應該是四個。也就是巴比倫帝國和第二巴比倫帝國(加勒底帝國),亞述帝國和新亞述帝國。這四個帝國之間的複雜關係小編今天就不在這裡多說了,小編今天所要講的是第二巴比倫帝國是如何衰退的?以及取而代之的大流士一世帝國的崛起過程。
  • 埃及通史:波斯帝國的入侵
    第二年,波斯軍隊攻佔了孟斐斯,俘虜了埃及國王普薩美提克三世( Psamtik II,公元前526一前525年在位),第26王朝宣告結東。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新的王朝,即第27王朝,也稱第一波斯王朝,埃及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每年需要向波斯帝國交納700塔蘭特銀子,還有一定數量的穀物。網比西斯二世在埃及採取了恐怖政策,肆意屠殺埃及人。
  • 波斯帝國的崛起:第一個橫跨三洲的帝國
    到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2年),波斯帝國疆域西起色雷斯、小亞細亞和尼羅河流域,東到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北抵黑海、高加索山脈、裏海、鹹海和錫爾河,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版圖跨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的大帝國。
  • 考古證據揭示秦始皇並不偉大,他的制度或是抄襲波斯帝國的大流士
    專家繼續推測這名女性可能具有「西方」血統——很可能來自波斯。 通過在秦始皇墓葬發現的波斯勞工和後宮嬪妃中的波斯女人,這些考古發掘似乎均指向一個事實:那就是秦始皇的治國理念或是學習波斯帝國的大流士改革。
  • 大流士一世的貨幣改革
    隨後波斯帝國繼續擴張,佔領了兩河流域、埃及、賽普勒斯、印度河流域和色雷斯地區,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但在岡比西斯徵服埃及之後,波斯內部爆發了高墨達暴動,岡比西斯在返國平叛的途中暴死。最終,遠支皇族出身的大流士奪得了皇位,是為大流士一世。在大流士一世著手對波斯帝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進行了一次意義深遠的改革,史稱大流士改革,而貨幣改革則是大流士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 探秘波斯,波斯的式微,帝國的滅亡
    哈嘍大家好,歡迎收看麗姐說世界,大流士一手所建立起來的波斯大帝國,維持不到100年便煙消雲散。波斯的銳氣和實力,一挫於馬拉松,再挫於薩拉米斯,三挫於普拉蒂亞。帝國君主,最初崇拜者是戰神,現在,戰神不當令,當令的是愛與美之女神維納斯。
  • 當年今日-大事記:10月12日(波斯國王大流士的軍隊攻克巴比倫)
    公元前539年10月12日,波斯國王大流士的軍隊攻克巴比倫,此後將此城市作為波斯帝國的首都。        大流士一世(中文聖經譯為「大利烏」)即大流士大帝,波斯安息省長希斯塔斯皮斯的兒子,公元前521年至公元前485年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
  • 波斯帝國大流士是如何改革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是否是一種假說
    波斯帝國是依靠武力建立起來的,它是一個暫時的軍事行政聯合體,沒有統一的經濟基礎。國內各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在帝國西部,奴隸制早就確立,而在帝國東部,許多部落還處在原始公社制解體和奴隸制形成的階段。為了鞏固奴隸主階級專政,加強中央集權,公元前518年,大流士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薛西斯一世:憑血統上位的波斯皇帝,火燒雅典擊敗斯巴達三百勇士
    他統治時,波斯帝國正處於鼎盛時期,與之敵對的希臘人對他有著充分且詳細的記載,希臘人普遍把他描述為一個熱情、殘忍、放縱的風流君主,幾乎批評得體無完膚,但其中大部分描述可能都是誹謗。薛西斯一世的身世和早年生活薛西斯一世的父親,便是自稱為「萬王之王,萬國之王」、後世尊稱為「鐵血大帝」的波斯帝國統治者大流士一世。
  • 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生於公元前550年,他不是國王的兒子,而是波斯總督的兒子,總督是國王統治下的一個領袖,他統治著一片土地,傳說居魯士大帝做了一個夢,希望大流士有一天能統治世界,他命令大流士的父親監視大流士,確保他沒有試圖殺死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然而,大流士並沒有殺死岡比西斯的意圖,他成了軍隊裡的一名長矛兵
  • 大流士一世首戰失利——波斯在馬拉松戰役的失敗究竟是何人所為?
    公元前6世紀,希臘和波斯幾乎同時興起。波斯佔據西亞世界,發跡於伊朗高原南部,經過居魯士大帝的統治和連年徵戰,到了公元前6世紀末,波斯帝國已經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而希臘方面,自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時候起,希臘民主政治以雅典為中心,不斷向整個希臘世界輻射,並且在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殖民擴張後,在公元6世紀末,希臘同樣成為了西方世界最強盛的文明實體。
  • 集眾家之長,取自我之道——探尋波斯帝國體制演變的統治藝術
    大流士的改革措施居魯士大帝所採用的開明懷柔的政策只是暫時的得到了各民族的支持與愛戴,直到大流士統治時期,使得波斯帝國將印度河流域和巴爾幹半島的色雷斯地區劃入版圖,自此,波斯帝國的民族成分更加的繁瑣複雜,遇到的問題之多,難度之大是之前的埃及帝國和亞述帝國所不曾遇到的,所以波斯帝國並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照搬借鑑,只能夠硬著頭皮往前走,針對著這情況,大流士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治國改革措施
  • 大流士:史上第一大帝國是怎樣煉成的
    >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 「我大流士、偉大的王,萬王之王……」這是波斯國王大流士描述自己赫赫戰功的一長段銘文的開頭,他在位期間繼承了波斯開國皇帝居魯士的衣缽,南徵北戰打下了一個東到阿富汗、印度河流域,西到愛琴海,西南到埃及,北到裏海、黑海南岸的龐大帝國。
  • 波斯還是伊朗?波斯帝國大事紀年表
    文:[英]卡韋赫·法魯赫譯:高萬博波斯還是伊朗?從某種意義上講,兩者在指代同一個實體時,即指代東方的中國、印度與西方的希臘-羅馬世界這些偉大文明之間的中部帝國時,都是正確的。希臘人將第一個伊朗人的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稱為「波斯亞」(Persseya),即波斯,不過伊朗人會將他們的家園稱為「伊勒安」(Eire-An)或者「伊朗」(Ir-An),即「雅利安人的土地」。最初的伊朗人概念,是包含米底人、波斯人和大部分已經消失的北伊朗語族使用者(塞種人/斯基泰人和薩爾馬提亞人)在內的眾多族群的大家庭。伊朗或波斯從最開始就是多語言、多民族和多信仰的國家。
  • 經常提到的波斯帝國,那你知道波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嗎?
    在世界歷史上,波斯帝國可以說是赫赫有名。按照外國的說法,「波斯帝國」是指伊朗歷史大一統朝代的統稱,正如外國統稱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為「中華帝國」,每個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就是不同時期的中華帝國,同樣道理,每個伊朗歷史大一統朝代就是不同時期的波斯帝國。波斯帝國與中華帝國不同的是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