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國是依靠武力建立起來的,它是一個暫時的軍事行政聯合體,沒有統一的經濟基礎。國內各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在帝國西部,奴隸制早就確立,而在帝國東部,許多部落還處在原始公社制解體和奴隸制形成的階段。為了鞏固奴隸主階級專政,加強中央集權,公元前518年,大流士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第一,他把整個帝國分為大約20個郡(希羅多德《歷史》列20郡,《貝希斯敦銘文》列23郡),各郡郡守由國王大流士派遣貴族擔任,郡守直接對國王負責。郡守的主要任務是收稅和統治人民。國王還派遣「耳目」監視郡守工作。
第二,改革和加強軍事組織。為了防止被統治地區人民的反抗,他委派軍事長官統率地方軍隊,軍事長官不受郡守管轄,直接對國王負責。軍隊分屬五個軍區,軍隊的核心由波斯人組成。
第三,除波斯郡外,每郡每年都必須向波斯國王交納貢賦和奴隸。全國各地每年共向波斯交納14560他連特白銀。
第四,統一了全國的幣制。規定只有中央可以鑄造統規格的金幣,即大流克。金幣通行全帝國,有利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
第五,修築驛道。由於軍事和商業的需要,在幅員廣大的帝國境內修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點。這些措施客觀上促進了各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大流士一世改革後,波斯帝國進一步擴張到歐洲。由於長達半個世紀的希波戰爭,再加上統治階級的苛捐雜稅,窮兵黷武,帝國境內各族人民起義此起彼伏,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被馬其頓王國所滅。
關於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只是歷史學家的一種假說。首先,對雅利安人本身有爭議。一些學者認為,雅利安人就是印度當地人,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和文迪亞山之間的地方,在梵文書籍中稱它為「雅利安跋多」,就是雅利安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雅利安人居住在中亞細亞高原地區,過著遊牧部落生活。
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從中亞細亞高原地區南下,經印度西北部的開伯爾山口、庫藍山口、塔爾山口和鮑蘭山口入侵印度河流域。因為雅利安人使用的是印歐語言,而記載早期印度史料《吠陀》使用的是梵語,它也屬於印歐語言,有些歷史學家就是根據印歐語系的歷史淵源來假設雅利安人本身的。
第二,是對哈拉帕文化衰亡的不同推測。哈拉帕文化是最早居住在印度西北部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創造的,他們還培植出世界上最早的棉花。哈拉帕文化指的是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在印度河流域建立的許多城市,其中最大的是哈拉帕和摩享佐·達羅兩座。這兩座城市布局整齊,不僅有寬廣的街道、上下水道、公共建築物,而且兩旁是用磚砌的高低不等的樓房,說明了貧富分化現象顯著和高度的文明。出土文物中有青銅工具、青銅武器、寶石和象牙雕刻等。
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摩亨佐·達羅城被毀滅,在遺址最上層有亂七八糟的骸骨,從而推斷有過大規模屠殺或入侵。哈拉帕遺址最上層也有被破壞的現象,還出現了新的器皿,這也說明來了新居民。而雅利安人正是在這個時候入侵印度的,所以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哈拉帕文化的衰亡與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有關。
第三,關於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和毀滅哈拉帕文化的史料,主要反映在《梨俱吠陀》的一些詩歌中。吠陀一詞的意思是知識、學問。《吠陀》是印度人最早的宗教典籍,它共有《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其中最重要的是《梨俱吠陀》,它反映的時代史稱「早期吠陀時代」。
整個早期吠陀時代記載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並對原來土著居民達羅毗茶人不斷進行戰爭。雅利安人自稱是「雅利阿」,即出身高貴的人,是「優良人種」,而稱呼一切土著居民為「達薩」,就是敵人的意思。雅利安人不僅佔有達羅毗茶人的土地,還把土著居民殺死,或趕走或變為奴隸。雅利安人原來處在原始社會解體階段,主要以畜牧業為主,來到印度以後,逐漸過渡到定居的農業生活,結成農村公社。
公元前1000年代初期開始使用鐵器,加速了社會階級分化,逐漸過渡到奴隸社會。在雅利安人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國家變化的過程中,由於階級分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在雅利安內部又分出三個等級,加上「達薩」,逐漸形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這種等級制度歷史上稱為「種姓制度」。
總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