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一湖北宜昌的老人獨自去交醫保,卻被告知拒收現金,需手機支付,智能生活對老人的不友好再次引起公眾的重視。老人行走不便還被要求親自到銀行人臉識別、老人因不會使用健康碼被拒入地鐵、又或是想求醫卻不會網上預約等等,老人們並沒有錯,卻承擔著社會技術發展後的被忽視。
隨著我國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的應用,智能逐步走進社區內,走進家家戶戶中。但同時,老年人的數量也十分龐大,仍有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出行、消費、就醫等日常生活都遇到不便,智能化服務反倒成為老年人的不便。老年人與社會技術發展的「代溝」日發嚴重,在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就「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
關愛老年人從細節做起,保留傳統服務與智能化服務的結合,滿足不同人不同習慣的需求。充分考慮老年人的使用習慣,優化各個環節的服務體驗,靈活化處理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便利。
年輕人長期在外打拼,難免忽略了老人在家時的生活狀態;工作忙碌,少不了未及時幫助老人完成一些登記事項。老人看著忙碌的孩子,又不忍心麻煩他們,因此他們總是容易被遺忘。
年齡大了,記性不好了,每天回家都要在門前不斷地翻找鑰匙。好不容易找到鑰匙,還要慢慢地對準鎖孔。
給家裡的老人換一把智能門鎖吧,一鍵識別指紋即可開鎖。無需擔心找不到鑰匙,也不用擔心手的顫抖讓鑰匙插不進鎖孔中。老人僅需將手指往上一按即可開鎖。具有記憶功能的指紋識別,經過一次又一次地使用,會更快速更精準地識別出指紋信息。
歷經風霜的老人,手上的指紋難免會被損壞,指紋不完整也容易導致識別不準確而無法開鎖。針對這一類的老人,推薦使用卡片開鎖,或人臉識別開鎖,也是十分簡單便捷。
具備聯網功能的智能門鎖,能將門鎖信息與家人的手機端連接起來,年輕人們能通過手機查看門鎖的開關門情況,記錄著老人的出門和歸家的時間,時刻了解老人是否安全回家。
年齡大了,步伐也慢了,慢慢地開始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科技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而是為了滿足不同人不同需求而設立的。智能化的產品只為讓打拼的年輕人能在遠方也能與家裡的親人聯繫,時刻關注著他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