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的介紹與典故
從杜鵑花王談起
我國是杜鵑花的故鄉,雲南又是我國杜鵑花的主要基地。世界上的杜鵑有860多種,我國有460餘種,而雲南就有250種之多。世界上罕見的大樹杜鵑-杜鵑花之王就「安家」在這裡。
杜鵑花王的厄運
雲南省騰衝縣境的高黎貢山區,海拔2600多米,峰巒起伏,如畫如屏,輕紗薄霧中,一座座山峰若隱若現,使人如入蓬萊仙境。1919年,英國植物學家傅利斯來到這裡採集標本時,在原始森林裡,忽然發現了一棵巨大的杜鵑樹(高25米,胸圍2.6米),喜出望外。採點花果枝葉,留作標本,那是無可非議的,可是他出於貪婪野心,竟僱人鋸斷了這棵巨樹,查查年齡,它足足有280年了。他截取一段直徑87釐米的圓盤,歷時8天,才從原始森林運到騰衝縣城;後經過緬甸,轉運到倫敦,陳列在大英博物館裡。後來,這棵高大喬木的杜鵑樹,他與塔吉定名為「大樹杜鵑·傅利斯和塔吉」。這棵常綠大樹,在所有的杜鵑花種中,身體最高大,花簇最華麗,稱它為杜鵑之王,那是名實相符的。
雖說這棵花王早已離開人間,可是它在原來生長的地方,留下很多「伴侶」。1981年和1982年先後又發現了三棵姊妹樹,較大的一棵,高超25米,冠幅60平方米,基部直徑達3米以上。仰望樹冠,在綠葉空隙中,只見團團紅暈,原來那是集生在小枝頂端的花序,朵朵鮮豔,十分醒目。推測樹齡,足有500歲。如果說「大樹杜鵑·傅利斯和塔吉」是大王,這株杜鵑樹那算是老王了。你看它軀幹多麼魁偉,樹冠布滿總狀傘形花序。紅花固豔麗,綠葉更生春,傲踞藍天,景色何等宜人。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常將杜鵑花作為舞文弄墨的好題材。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宣城見杜鵑花》中寫道:「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宋代詩人楊萬裡寫有「泣露啼紅作麼生,開時偏值杜鵑聲;杜鵑口血能多少,恐是徵人滴淚成。」詩中提到的「子規鳥」,就是常見的杜鵑鳥。
由杜鵑鳥啼血化為灼灼耀眼的杜鵑花,從生物學角度分析,那是無稽之談。因為杜鵑花的紅顏色,乃是花中的花青素所顯的神通,同血毫不相關。同時此花的色彩,並非專紅,尚有白如雪、粉如霞許多顏色。不過詩以言志,詩以抒情,古人飽蘸濃厚的筆墨,藉助文學幻想的彩翼,倒是出色的巧思。
相傳很早以前,杜鵑花沒有名字,正當這種花含苞欲放的時候,一種名叫杜鵑的小鳥,成天圍繞著花翩翩起舞,放聲歌唱。花兒在歌聲中開放,又在歌聲中凋謝。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種多情的小鳥,就把這種花稱為「杜鵑花」。
有心栽花花更發
中國科學院雲南植物研究所栽培了許許多多的杜鵑,春暖花開,有的紅,有的黃,百花爭妍。有的單瓣,有的雙瓣或重瓣,品種繁多。這不僅顯示出大自然的絢麗多彩,而且也反映出栽培水平又是何等高超。
俗名映山紅的杜鵑花,在江南山地頗為常見。花開時節,群山盡染,美不勝收。唐代詩人白居易很喜歡它,在江州(今屬九江市)任司馬時,特從廬山移植到庭院,可是遲遲不肯開花。事後,他大發詩興《戲問山石榴》(山石榴即杜鵑花):「小樹山榴近砌栽,半含紅萼帶花來;爭知司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開。」這是什麼原因呢?根據詩意分析,那是詩人沒有掌握栽培技術的繚故。
因此,你如果想盆栽或移植庭院,首先要把握「移植莫令根知」的原則,乘早春時節,樹尚未萌動,起小苗帶土移栽。同時還要依據它「愛酸怕鹼」的脾氣,選排水性能良好的黃色土壤「安家」。若是盆栽,在多雨季節,盆底還應墊高,嚴防積水。
如果冬季栽種,應如何管理呢?那應將盆栽的移入室內,盆面不宜太溼,否則容易黴根而死亡。若天氣乾燥,應幫它「衝衝涼」,在莖葉上噴灑些水。春回大地,移居室外,在花前施幾次稀薄的有機肥,讓它「吃好喝好」。待到杜鵑鳥啼叫的時候,杜鵑花便會應聲而開,色彩鮮豔,嬌麗動人。
廬山溪谷,有一種雲錦杜鵑,它高達三四米,開花時枝頭先端簇生8~11朵淡紅色花朵,嬌麗得如同雲錦一樣。1980年10月,我們挖幼苗數株,移植洞庭湖濱,雖精心撫育,第二年夏季一到,仍紛紛萎黃枯死。原以為是高山花木,新到濱湖地區不服水土吧。可是杭州植物園採用特殊新法,它竟喜遷西湖,樂意開花了。他們的經驗是:先在青磚上散布半釐米厚的黃土,再覆蓋切碎的青苔,播上種子,用薄薄的蘭花泥蓋上一層,然後將水浸及磚塊的一半。由於涼爽潮溼,種子很快萌發。小苗在溫室培育,大苗露天越冬,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馴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