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劉徹將年紀輕輕的霍去病(時僅19歲)封為驃騎將軍,命其遠徵河西地區,拿下河西走廊,斬斷匈奴與西域的聯繫。當時河西地區盤踞著渾邪王、休屠王等強悍的匈奴人部落,老實說,在當時的局面下,霍去病想要完成這個任務真的很難,要知道,霍去病遠徵屬於勞師以遠,匈奴人則是以逸待勞,而且匈奴人的戰鬥力不容小覷。可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霍去病沒有辜負漢武帝劉徹的信任,硬是打贏了,而且更為誇張的是,還連續贏了兩次,都是大捷。
匈奴人在霍去病的連番打擊下,失去了對於河西地區的統治力,自此漢人第一次佔領下了河西地區,中原和西域的道路由此打通,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也由此而來。而且另一方面來說,匈奴人失去了河西地區,也就不能再想從前那樣肆無忌憚的掠奪西域等地的資源,勢力大減,不可一世的匈奴人終於體會到了恐懼,在他們的歌謠裡面這麼唱道: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霍去病的這兩次大捷,讓漢武帝劉徹前所未有的自信,在他看來,匈奴人已經是強弩之末,只需要發動最後一擊,這個威脅了大漢王朝數十年的匈奴政權就會在他的手裡被終結。不過就在這個時候,漢武帝劉徹卻遭遇了與匈奴人開戰以來最大的困難:國庫空了。因為漢武帝劉徹連年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文景之治留下來的儲蓄已經消耗殆盡,原本滿滿當當的國庫現在卻前所未有的空虛,如今漢武帝又想對匈奴發動最後一擊,國家已經無力再支撐龐大的戰爭消耗。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劉徹召集大臣們商議如何湊齊這最後一擊的軍費開支。畢竟這是一個大窟窿,不是那麼容易填滿的,為了解決當前國庫的財政赤字,漢武帝劉徹下達了一系列新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再一次為空虛的國庫注入了新的財富,不過雖然國庫又有錢了,但是民間百姓的日子就更難過了,畢竟這些政策的實施最終還是由天下百姓買單。漢武帝劉徹事實上也知道國家的民力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稍有不慎,秦末亂世可能就會再一次上演。
可是此時的漢武帝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他必須孤注一擲,必須得打贏這最後一仗,只有打贏了這一仗,他前期和匈奴人死磕的付出才值得,漢高祖劉邦無奈的和親、呂后所受的屈辱、文景時代的隱忍才有意義,他才能洗刷匈奴人這數十年來給大漢王朝施加的屈辱,才能為大漢王朝迎來更為久遠的和平。總之一句話,這一仗必須得打,這一仗也必須得贏。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劉徹發動了對匈奴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漠北之戰。這一戰,漢武帝可以說是掏空了國庫,並且把大將軍衛青和冠軍侯霍去病全部派去了大漠,東西兩路同時有數萬騎兵出發,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大漠和匈奴進行最後一場硬碰硬的戰爭,爭取徹底消滅匈奴人主力。皇天不負有心人,此戰霍去病和其部下騎兵與匈奴人的主力遭遇,儘管人數劣於匈奴人,但在霍去病一次又一次英勇無畏的衝鋒下,徹底把匈奴主力打趴下,之後霍去病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了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並在此完成了堪稱武將的最好榮譽:封狼居胥。經此一戰,匈奴遠離漠北,大漠以南,再無匈奴王庭。
儘管此戰之後,國庫徹底被掏空,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為了這場勝利,漢武帝劉徹已經等了二十年,大漢王朝已經等了八十年之久,匈奴人給大漢王朝帶來的屈辱,在這一刻,統統成為了歷史,大漢王朝終於以最強大的狀態屹立在了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