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成網絡時代群體癲狂 不慎則演變為暴力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人肉搜索:網絡時代的群體癲狂

■蘇一芳

■近年來,幾起極具影響力的人肉搜索事件在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都掀起了軒然大波,使其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人肉搜索的威力既令人折服,也使它成為眾矢之的,有關的爭議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從未間斷。人肉搜索是什麼?它為何有如此強大的威力?人肉搜索是如何演變成網絡暴力的?面對這些問題,筆者試圖對人肉搜索的本質及其「暴力」演變過程做一次社會學視角的探索。

人肉搜索是什麼

從表面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種人工參與的網絡信息搜索方式,但如果剝去網絡的外衣,我們會發現人肉搜索其實是一群在網上漫遊的無組織、無紀律、不受約束的人因某些突發事件臨時聚集在一起,通過互相提供信息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群體行為,也即社會學裡所指的集合行為。

在集合行為中,參加者通常處於亢奮、衝動的精神狀態,並對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判斷能力,從而引發慌亂和恐慌等。人肉搜索符合集合行為的三個典型特徵:(1)人數眾多。這毋庸置疑,人肉搜索以其強大的號召力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2)無組織性。人肉搜索中,廣大搜客出於種種目的自發提供信息。這些人呈匿名狀態,不受約束,部分人有時為達目的甚至不惜損壞侵犯別人的聲譽和隱私。(3)行為者相互依賴。這是人肉搜索的運行機制,通過網民相互提供信息以達到搜索目的,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網民的思想、情感等也相互影響。

那麼,人肉搜索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如何維繫?為何總有人樂此不疲?社會交換理論給出了很好的解釋。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類交往行為是一種社會交換過程,在交往中,人們總是趨向於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報酬」。人肉搜索的流行部分要歸功於「賞金獵人」制度。「賞金」是指貓撲上通行的一種虛擬貨幣(MP),用以購買增值服務。有人需要解決問題時就在網上發帖並以MP為酬謝,「賞金獵人」就用各種方式尋找答案,獲得MP獎勵以及滿足感和成就感。當然,除「賞金」外,也有不少人是出於對事實真相的追求、他人隱私的好奇、道德正義的捍衛或不良情緒的宣洩等精神、心理上的滿足而參與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緣何流行

人肉搜索作為一種網絡集合行為,其產生和流行有著社會背景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環境條件和結構性壓力。

傳統的集合行為往往發生在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網絡的普及和網民數量的迅速增長,則為人肉搜索提供了廣闊的虛擬公共空間,這成為人肉搜索產生的環境條件。根據我國第23次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我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2.98億人,搜尋引擎作為網際網路中的基礎應用,使用率為68%,在各網際網路應用中位列第四,這就為人肉搜索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不僅如此,網絡的高互動性和網民的匿名性使人們可以放下現實羈絆敢於言說,無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任何責任,風險趨於零。

結構性壓力是指由於各種社會因素對人們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些壓力促使人們在集合行為中自發地通過集體努力去解決問題。就近年來幾起影響較大的人肉搜索事件來看,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都是被曝光的一些輕生、婚外戀、以強欺弱、造假等違反基本倫理道德的事件,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這主要源於我國社會轉型所引起的結構性壓力,深刻的社會轉型變革,使既有的倫理道德難以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規範引導作用減弱,信仰危機、倫理困惑,各種道德滑坡和社會失範現象不斷出現。這些現象突破了社會公認的基本倫理道德底線,而現實社會中法治又往往失語或缺位,在這種情況下,網民自發地試圖重構倫理道德秩序的「人肉搜索」現象出現了。

人肉搜索如何演變為網絡暴力

毋庸諱言,集合行為還具有非理性和破壞性,鑑於此,人肉搜索會演變成為網絡暴力便不足為奇。所謂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其表現形式是:在網上發表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的名譽損害;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的隱私,侵犯其隱私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侵擾,損害其人身權利等。那麼,人肉搜索又是如何產生並演變成為網絡暴力的呢?

我們知道,集合行為的出現往往需要一個「導火索」,就單個人肉搜索事件而言,其「導火索」往往是某個在網上流傳的道德敏感事件。而偏見的形成,常常使人走向極端。在集合群體中,人們會對他們的處境形成某種共同的感受,對某些問題產生共同的看法和相似的情緒。縱觀近年來的人肉搜索事件,我們發現,參與人肉搜索的網民往往對事件及其當事人都持有不同程度的偏見。在人肉搜索中,不真實或不對稱的網絡信息來源則是偏見形成的主要原因。人肉搜索往往因偏見而走向極端。

人肉搜索之所以可以在短時間內一呼百應,一方面要得益於網絡的廣泛應用,另一方面還要歸因於其高效的行為動員方式。在人肉搜索中,根據其行為動員的主體,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充當群眾基礎的「馬甲幫」。「馬甲幫」是指以虛假身份出現的積極參與並發動人肉搜索的網民,他們出於不同目的和心態,藉助網絡強大的傳播功能,迅速將事件散播到國內外各大網站和論壇。一呼百應的「意見領袖」。「馬甲幫」雖然人多力量大,但真正能夠引導事件走向的,還是少數的「意見領袖」。如「銅須門」事件中,網友「鋒刃透骨寒」的接連發帖,使其迅速成為全國關注的熱點,直接影響事件走向。推波助瀾的新舊傳媒。以「史上最毒後媽」事件為例,報導假新聞的網絡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和其他利益製造了噱頭,而傳統媒體未加證實的報導則使事件進一步激化。

集合行為是否產生還要取決於社會控制的成敗,社會的弱控制性也是導致人肉搜索產生並演變成為網絡暴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由於網絡廣泛存在的匿名制,削弱了發言者的社會責任,刺激了網民隨心所欲地發表極端言論、無所顧忌地侵犯別人的隱私。另一方面,由於網絡缺乏監管,使人肉搜索中的網絡暴力行為得不到有效控制,網絡道德底線很容易就被衝破。

儘管人肉搜索展示出了破壞性的一面,卻也不必禁而止之,適當的規範引導可以收斂它的戾氣,使廣大搜客回歸理性,使人肉搜索真正成為輿論監督及弘揚社會正氣的一把利劍。對此,筆者給出的建議是:及時完善網絡暴力治理及隱私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網絡監管,規範網民行為;建立主流輿論介入機制,適時撥正人肉搜索的價值取向;培育現代公民意識,營造民主、和諧、文明的網絡環境。

相關焦點

  • 貓撲:人肉搜索「正規軍」能捍衛道德
    賞金獵人是以掙得網上虛擬貨幣為目標執行人肉搜索任務的,雖然他們的報酬只是在網絡上才能使用的虛擬貨幣,但招聘方仍然堅信,通過即將擬定的公約,有組織的賞金獵人將可以形成。據記者了解,不少網友對「人肉搜索」十分熱衷,但是也存在不少疑惑。人肉搜索的執行者「賞金獵人」散落天南地北,本身就不喜歡受約束。「你又不發工資,憑什麼給你管?人肉搜索網站多了,我們又不為一家服務。」
  • 「人肉搜索」的2008
    「人肉搜索」正在被網民集體打造成「網絡蝙蝠俠」最早的幾起網絡「人肉搜索」事件,往往都和性醜聞扯上點關係,畢竟點擊率高,網絡上被網民僱傭的賞金獵人對這類事情也比較好奇,比較積極。到了2007年,「人肉搜索」不再僅僅滿足於打擊幾個俗不可耐的性醜聞,更開始演變成了一個「除暴安良的俠客」。進入2008年,「華南虎事件」所引發的「人肉搜索」,帶來了大規模的集體智慧,成功的完成了一次曠日持久的集體打假。
  • 「人肉搜索」轉戰微博平臺:「微」搜索,無底線?
    一部名為《搜索》的電影正在熱映。「人肉搜索」,一個在中國網際網路世界存在了12年的爭議話題, 再一次被人們熱議。微博時代,傳統「人肉搜索」已逐漸轉移至這一急速崛起的社交網絡平臺。  微博打拐、微博尋人、微博抓賊等一些「類人肉搜索」,對事件發展起到了正面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在「核聚變」的傳播模式下,微博「人肉搜索」也可能使事件走向不可控。這把雙刃劍,可以為善,也可以作惡,如何既不妨礙網友利用它進行正常輿論監督,又防止它侵犯公民合法權益?
  • 「人肉搜索」或涉嫌多重違法 應如何追責?
    據悉,2018年8月,這名女醫生在酒店泳池與一名男孩發生糾紛後,遭對方家人「人肉搜索」,5天後因不堪壓力自殺身亡。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人們每天都會在網絡空間留下大量記錄,其中包括一些個人隱私,這些都為「人肉搜索」提供了便利,而「人肉搜索」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
  • 網際網路十大著名人肉搜索事件
    進入2008年,人肉搜索已經悄然走過了8個春秋,人肉搜索的發展道路上也湧現出了很多轟轟烈烈的事跡。讓我們一同回顧一下人肉史上這些曾轟動一時的裡程碑式事件!一、奧運冠軍尋父事件在郭文珺獲得北京奧運會女子氣手槍金牌之後,一則「郭文珺拿金牌尋父」的消息便迅速走紅於媒體和網絡上。
  • "人肉搜索"在臺灣:"全民狗仔"升級"全民警察"
    按照島內學者的說法,「人肉搜索」是大陸傳到臺灣的語彙。果然是科技改變生活,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人肉搜索」已經憑藉著網絡的無處不在和便捷高效,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影響也是毀譽參半。今年10月起,臺灣「個人資料保護法」正式實施。
  • 瞭望東方周刊:人肉搜索的救贖
    「自然災害」的冷靜背後「人肉搜索,從各方面來講,都是不斷進化的。」長年活躍在天涯論壇的「人肉搜索專家」吉四六,吸納了一套自擬的「人肉搜索進化論」 。「第一個階段是手工作坊時代。」他說,最初大家都是「散戶」,以公布個人資料為重點。 「還是為了玩兒,誰也沒怎麼當真。」
  • 拒絕網絡暴力,不做鍵盤俠
    ,卻因網絡暴力捲入現實一件件可怕的旋渦裡,導致被公司辭退,被身邊人嘲諷議論,普通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也因此患上了抑鬱症。 他們被網暴者送上道德的絞刑架,有人因此患上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帶來毀滅性的創傷,有人因此被人肉搜索,攻擊、恐嚇蔓延到現實生活,影響學業與工作,甚至對受害者的家人朋友進行連帶侮辱。而有的人,因此絕望自殺。 這樣的例子,在當今網絡社會中,比比皆是。
  • 商家售賣"人肉搜索":200元查戶籍 1500元查開房記錄
    「人肉」實測提供微信帳號搜出電話號碼「人肉搜索」是網際網路時代新生詞語,是網友對某一熱點事件、負面人物或單位,通過網際網路的手段與現實結合起來予以調查,從而集成出關於某個人或事件的準確信息的行為。還能通過查詢IP位址,做釣魚網站,發木馬等做深層『人肉』。你的住所、單位都是有可能洩露的,除非你不上網,什麼都不幹。」凌雲說。
  • 大狗虐待幼女人肉搜索伸張正義
    看過視頻的網友怒了,開始呼籲重開「人肉搜索」,通過網絡制裁的方式給予拍攝者以「慘痛的教訓」。  ◆樓主描述「老舅」縱容大狗虐幼女  《令我噁心到極點的一段視頻》的樓主「抽得你很抽象」在帖中稱自己在「土豆網」上看到名為《歷史上最瘋狂的小姑娘SM古牧狗———加長BT版》噁心視頻。內容說:「一條古牧(犬)在調戲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
  • 什麼是「人肉」? 人肉搜索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人肉」? 人肉搜索是什麼意思?時間:2018-02-27 09:05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人肉? 人肉搜索是什麼意思? Doxxing也可以拼作doxing, 它指的是利用網際網路發布和收集個人和私人信息, 然後在網上公布這些信息(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人肉)。
  • 中國首部網絡暴力的電影《搜索》: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搜索》 【中國首部網絡暴力的電影《搜索》: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2012年7月6日上映的劇情片《搜索》,是中國首部關於網絡暴力的電影。
  • "人肉搜索"在臺灣_網易新聞
    對此,臺灣「立委」及「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召集委員謝國梁表示,自己在網絡上公開的個人資料被人搜索到就不算違法,但是如果是發表在帶有密碼的地方的個人資料,被別人公開,就屬於侵害隱私。
  • 「社工庫」網站成人肉搜索工具 可查開房記錄?
    原標題:「社工庫」網站成人肉搜索工具 可查開房記錄?   前日,網上傳出消息稱,一家名為「我就是社工庫」的網站,可以通過輸入QQ號查看該號主人大量的隱私內容。這一附有數張網站截圖的消息,立刻在微博中被轉發了近2000次。網站被群眾舉報後,當晚已無法打開。
  • 從《人肉叉燒包》到《拆彈專家2》,邱禮濤的罪與罰,癲狂與熱血
    邱禮濤是香港導演裡的異數,他的代表作《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以及《性工作者十日談》,題材驚世駭俗,被影迷捧為Cult佳作。不但如此,這些影片也成了他的個性標籤,別人模仿不了,也不想涉及,這已然是邱禮濤的風格。最近看完《拆彈專家2》,深感邱禮濤的憤怒,能保持到現在,曾先森很驚訝。
  • 10起人肉搜索案例僅兩起追責
    目前,打人男子張某因涉嫌尋釁滋事被拘留,女司機盧某的大量個人信息遭網友披露,盧某父親已針對網絡上的隱私洩露報警。然而,新京報記者梳理近年來十起人肉搜索案例發現,被人肉者採取法律手段追究責任的僅兩例。律師表示,遭受網絡暴力,往往因為找不到責任主體讓維權面臨較大困難。前日,成都被打女司機盧某的身份證、生活照等個人信息被網友公開,還有大量未經證實的車輛違章信息和開房記錄。
  • 「摔狗人」何興麗搖身一變成反網絡暴力代言人?網友:她不配!
    而摔狗者何興麗表示:「她會堅決反對網絡暴力,她主張捍衛自己的隱私權,還表示誰能保證下一個隱私洩露的人不是你?」此話一出真是讓人氣憤。何興麗責怪狗主人旦旦求助網友,導致自己被人肉,何興麗表示她受到網友的侮辱和謾罵,經常有網友會給她打電話辱罵她,還給她送花圈,她家的地址也扒上網。
  • 成都摔狗女被「人肉」家門口遭擺花圈,律師:網絡暴力涉嫌違法
    即便何某道歉後,事情也未停歇,反而越演越烈,一場「網絡報復」開始進行:先是何某及丈夫的四個住址被曝出;緊接著何某的借貸糾紛、夫妻雙方工作單位、社保資料、車牌號碼,甚至懷孕期間在醫院建檔的資料都被挖了出來;更為激烈是,何某家門口被扔垃圾、噴油漆,何某的照片甚至被PS為靈堂照片。據知情人透露,因到當事女子何某家所在的小區討要說法,一位來自北京的女士被行政拘留6日。
  • 遍撒英雄貼 貓撲突擊「人肉搜索」
    他有自己的工作,每天上班一打開電腦,就會進入貓撲「人肉搜索」欄目,看有沒有自己能幫上忙的。貓撲人肉搜索招聘「賞金獵人」的志願者在兩三周內就達到500多人,他們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和關係網,可能遍布中國任何一個角落,卻為同一個目標聚集在一起:人肉搜索。
  • 人肉搜索還不夠,AI人臉搜索才真的讓你無所遁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在今天來看,人肉搜索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詞彙了。通過用戶在網際網路上留下的蛛絲馬跡,層層搜索找到各個社交媒體上的帳號,綜合信息找到他/她長什麼樣子、電話號碼、家庭住址、來自哪個地方、在哪裡上過學、喜歡吃什麼……不過在這幾年,有關「人肉」的新聞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