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當代女作家妙麗葉·芭貝裡曾是一位哲學教授,處女作《終極美味》講述了一位法國美食作家對其一生的回顧,第二部作品《刺蝟的優雅》更是將目光聚焦在了兩個個性鮮明的女性角色身上:門房勒妮和小女孩帕洛瑪。通過以「刺蝟」的隱喻來說明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女人,儘管外表醜陋但是內心卻細緻優雅。這部作品奠定了妙麗葉在文壇的地位,連續30周榮登法國暢銷書排行榜,成為2007年度最暢銷小說之一。
2008年,一位法國女性導演莫娜·阿查切將其搬上了大銀幕,目前在豆瓣有近8.5萬人給出了8.8分的高分評價,這部作品的人物關係簡單,情節通俗易懂,正是因為小說的深刻內涵,使拍出的電影也聚焦在人物的內心,其中成長主題、女權主義、孤獨感以及人生存在的價值都是被反覆討論的主題,說明這部電影關注的面很廣,這也是一部充滿哲學反思的影片,影片的立意高遠深刻,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今天,我想深入探討一下電影相較於小說在改編技巧、人物塑造、情感營造、主題升華、靈魂啟迪五個方面的優缺點,主要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01、簡化人物關係,剔除了小說中關於哲學和文學的深刻探討,採用客觀視角將鏡頭聚焦在勒妮和帕洛瑪身上,次要人物僅為了塑造主要人物,突出主線情節。
小說第一句開場是「馬克思徹底改變了我的世界觀,平時從不跟我講話的小帕利埃今天早上如此向我宣布」,而我的回覆是「您還是應該讀一讀《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巨著」。小說第一章中的「我」是門房勒妮,而隨著情節推進,這個「我」也會輪換為一位11歲的富家千金帕洛瑪,由此構成了小說中兩個主要人物。從開篇的這段話中可以鮮明的感受到勒妮身上的文化屬性,而她的身份僅僅是門房。
門房是一份古老的職業,俗稱「看門人」,主要職責就是收發信件、打掃衛生、安全管理等工作,在法國高檔公寓中至今仍然存在。影片雖然採用了雙線敘述方式,但鏡頭語言是客觀的第三人稱,這會讓觀眾跳脫出故事之外來審視整個劇情的發展變化。第一個登場的人物安託萬·帕利埃便是勒妮的八個僱主之一,小說中關於此類人物比比皆是,目的是凸顯兩者地位的不平等,勒妮身為最底層人民與精英階層形成鮮明反差,而另一主角帕洛瑪則恰好是精英家族的孩子,從這點上來說有很戲謔的成分,也說明同樣環境中不同孩子的成長經歷。
對於電影來說,次要人物越多支線越龐雜,也越容易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因此適當的簡化人物關係有利於觀眾對於主線人物的理解,所以影片簡化了次要人物構成,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強化主線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命運走向,每一次登場都會渲染出人物的某些特質,加深觀眾對於人物的認識。從故事完整性上來說,他們都是推動故事情節走向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小說中對于勒妮的展示是全方位的,她既有看書的習慣,同時還有寫書的經驗,比如她說「我是有深刻思想的。但是在我的深刻思想中,我是自得其樂的,總的來說,我是一個(嘲笑其他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此外,她還特別愛好哲學,這是作者本人的強烈自我映射,比如她說「我曾經有寫兩本日誌的想法(一本是關於心靈的,一本則是關於身體的)」。由此看出,勒妮不僅喜愛文學還熱衷於哲學,但是這些想法對於表現人物來說卻是困難且無效的,電影刪繁就簡,將這些關注於人物內心的戲份統統刪掉,僅保留了外部人物對她的客觀展示,這利於凸顯她的孤獨感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豐滿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線情節。
02、主要人物年齡跨度大但精神世界高度一致,通過營造戲劇衝突增添影片觀賞性,人物塑造放置於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強化客觀、逼真的觀感體驗,讓人物的所思所想既有獨特性也有普遍性。
勒妮五十四歲了,可以說已經進入了人生下半程,可是帕洛瑪才剛剛12歲,如花的年紀卻有著老道的思維模式,她喜歡藏在角落裡進行觀察,而發現的結論往往是殘酷而真實的,比如她看到大人的生活「有時,成年人似乎會花一些時間坐在椅子上,思考著他們悲慘的一生。他們憑空嘆息,就像總往同一個窗戶上亂撞的蒼蠅,他們搖晃、掙扎、虛弱,最終墜落,他們會捫心自問為何生活會讓他們去他們不想去的地方。」她的分析同樣冷靜客觀:「他們會像其他小孩子一樣,不明白髮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強忍著扮演硬漢,其實心裡難過得想哭」。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個12歲女孩之口,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姑娘竟然在「看透生活本質」之後選擇自殺,日期定在13歲生日的這一天。
勒妮和帕洛瑪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環境中長大的,但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選擇了同一種呈現方式,勒妮在閱讀和寫作中尋找快感,帕洛瑪用攝像機記錄下人們日常的一言一行。她們的愛好雖然不同,卻安靜、內斂、用心關注著整個世界的變化。
影片設置懸念的方式就是突出帕洛瑪想死的決心,觀眾無法探究著其中的原因,也更願意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審視她的思想。在帕洛瑪看來,最不起眼的門房勒妮卻有著最有趣的靈魂,她願意和勒妮交往,因為實質上她們是一類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關注勒妮在想些什麼,甚至這棟樓的居民都沒有正眼看她一次,以至於在她剪頭打扮之後,帕洛瑪母親主動向她說「你好!」這是從來沒有發生的事情,也說明她們僅僅關注別人的外表,而絲毫不重視她們的內心。
勒妮就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類人,她們安分守己默默無聞,每天盡職盡責地完成本職工作,業餘時間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非物質的安逸。她們看不慣上流社會的醜陋嘴臉但卻無法改變,只能努力去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所有這一切都給觀眾一種最真實的感受,而戲劇的衝突就集中在衣食無憂的帕洛瑪竟然選擇與勒妮作朋友。
作為一個孩子,帕洛瑪思維經常天馬行空,當認識勒妮後,勒妮的價值觀會深刻影響到帕洛瑪,原來死氣沉沉的帕洛瑪逐漸開朗陽光起來,可以看出,其實帕洛瑪並不是真的想死,而是缺乏關愛,這種孩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她們經常像帕洛瑪一樣活在自我的世界沒有宣洩的的出口,帕洛瑪比他們幸運的是具有表達能力,智商超群,而她的隱藏就是想要謀求與外界交流的自由,如果一旦拘禁,可能會更加失去表達的自由。這一點與勒妮很像,她們都是不願意傾訴自己真實想法的人,而同時她們又有無數的想法在腦中迸發,所以她們才會拿起筆或攝像機將其記錄下來。
這種人物塑造方式與小說相比勝在環境的真實可信,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像勒妮和帕洛瑪這樣的人,卻始終沒有關注她們的思想變化和獨立性,這讓人物形象充滿了張力和表現力,也讓影片具有了深刻的哲理反思味道。
03、刺蝟的優雅體現在女性的卓爾不群,無關於地位金錢,而在於思想獨立、價值實現和對夢想的追求。
小說中幾位女性都是「優雅」的,不僅是勒妮和帕洛瑪,就連每周二和周四都要來門房和帕洛瑪喝茶的曼努埃拉,勒妮形容她「儘管耗盡二十年的心血一直替人打掃灰塵卻未喪失一丁點兒的優雅」。她們貧窮、地位低下但是卻有顆積極向上的心,書裡面對於人物的心理描述比較多,作者將對他們的憐惜、欽佩、喜愛之情訴諸於筆端,勒妮相比較於那些精英人群有著深刻的思想,底層女性卻擁有無窮智慧,這源于勒妮的卓爾不群。
勒妮有著細膩而敏銳的情感,她愛看讀書也愛看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以至於她說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小津格朗能迅速對出列夫託爾斯泰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她給自己的貓起名」列夫「源於對託爾斯泰的的崇敬,這與小津格朗用託爾斯泰人物」列文和吉蒂「來給貓取名字一致,他們都有對文學宗教般的虔誠。
勒妮聰慧善良有自知之明,她從內心牴觸上流社會,這與從小的家庭環境不無關係,但從拒絕到融化再到接納,億萬富翁小津格朗並沒有因為她的出身和拒絕而放棄,反而如小溪一般滋潤著勒妮的心田,化解她心中的冰川,從這一點來看,愛情也無關乎出身和金錢,而在於雙方共同的價值觀。
優雅是一種態度,對於帕洛瑪來說,小說裡的一句話點明她的內心:「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金魚缸中的金魚「。因此,帕洛特以金魚為實驗對象來研究死亡時服用的安眠藥劑量,可是衝入廁所的金魚卻神奇般的活了下來,這寓意著帕洛瑪思維的狹隘性,也寓意了結尾帕洛瑪光明的結局。
帕洛瑪還指出大家對於圍棋起源的錯誤認識,一個12歲的孩子卻點明成人的常識性錯誤,這種反諷其實正是智慧的表象,帕洛瑪儘管擁有美好的人生,卻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這種驚醒作用提示觀眾也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們是否有過同樣的經歷,我們又將給下一代提供怎樣的思想啟蒙和價值觀灌輸,這些都是影片想要關注的重點。
04、內心的孤獨、女性的成長、生命的無常是影片對於小說內涵的深入挖掘和展現。
小說關注的主題是相當寬泛的,既包括人類存在的意義,也包括對生活的無奈和反抗。對於電影來說,勒妮和帕洛瑪始終被一種無力的孤獨感所包圍,她們想要掙脫命運的牢籠卻數次無功而返,但就是在這些嘗試中,她們不斷的成長,這恰恰是對女性命運、能力的一種體現。人生無常、命運多舛無時無刻不體現在影片中,營造出一種荒誕感。
勒妮的孤獨感源於自己思想不能被外界理解,她從溝通逐漸走向了封閉,缺乏交流的工具和手段,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在現實生活中,她偽裝成了標準的門房,而在精神世界中,她是高貴的知識分子,生活和精神的雙重折磨加重了她的孤獨感,而更深一層的原因是貧富分化導致的階層凝固。
帕洛瑪的孤獨感源自周圍人的看法,不光是同學,在家裡姐姐眼中她也是個怪人,當周圍人不理解她的內心時,她心中悽涼悲哀,這一點與金錢無關,正是因為在帕洛瑪心中沒有對金錢的概念,所以她並不會對勒妮產生鄙視的觀念,在精神層面上,勒妮和帕洛瑪都是同樣孤獨有趣的靈魂,她們偽裝為不同的姿態來對抗這個社會,結果卻仍然無法排除這種孤獨感。
對于勒妮而言,小津格朗是她的引路人,讓她接受了物質匱乏精神豐盈的自己,而對帕洛瑪而言,勒妮是她的引路人,讓她接受了不因循守舊追求個性解放的自己。她們兩人的成長不僅僅是個體成長,而代表了兩個階層的彼此互生互利,成長在小說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電影中採用的卻是頓悟的方式,勒妮的死讓帕洛瑪對人生的真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而小津格朗的不放棄讓勒妮勇敢的向新的生活邁出了堅定的腳步。在人生中,我們總會遇到那個引路人,只是有時內心過於閉塞而忽略了他們的真實價值。
勒妮一生行善,她的天真善良反映在她對別人的態度上,可是卻意外地死在提醒別人的馬路上,這更讓觀眾感嘆生命的無常,她明明是去救人,卻成為我們心中應該被救的那個人。影片的深刻性正體現於此,它沒有告訴觀眾我們要善良,我們要讀書,而是將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案例展現在我們面前。讀書到底有什麼用,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這些都是沒有辦法回答的,但是我們知道如果不讀書,勒妮的精神世界不會如此的高尚,她的死亡會讓更多人記住有這樣一隻「優雅的刺蝟「。
結語:
《刺蝟的優雅》具有鮮明的女性成長視角,影片將小說的社會功能和文學價值巧妙結合,通過死亡這一主題的延展深入研究人生歷程中可能出現的迷茫、失落和彷徨,小說的閱讀過程中其實就是對於生命意義的追求和反思,而影片則更具溫度和時代脈絡。
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完結一生,有些人是活在魚缸裡,有些人跳入汪洋大海,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因人而異,但當我們終此一生時,是否可以滿足、幸福、愉快,我想就像妙麗葉說的「我曾經是哲學老師,三年前放棄了哲學教習潛心寫作,摯愛還是文學。我不會為了教哲學放棄寫作」。大部分觀眾也不會為了眼前的苟且,放棄心中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