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的優雅》,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2020-12-03 軌道為你而來

法國當代女作家妙麗葉·芭貝裡曾是一位哲學教授,處女作《終極美味》講述了一位法國美食作家對其一生的回顧,第二部作品《刺蝟的優雅》更是將目光聚焦在了兩個個性鮮明的女性角色身上:門房勒妮和小女孩帕洛瑪。通過以「刺蝟」的隱喻來說明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女人,儘管外表醜陋但是內心卻細緻優雅。這部作品奠定了妙麗葉在文壇的地位,連續30周榮登法國暢銷書排行榜,成為2007年度最暢銷小說之一。

2008年,一位法國女性導演莫娜·阿查切將其搬上了大銀幕,目前在豆瓣有近8.5萬人給出了8.8分的高分評價,這部作品的人物關係簡單,情節通俗易懂,正是因為小說的深刻內涵,使拍出的電影也聚焦在人物的內心,其中成長主題、女權主義、孤獨感以及人生存在的價值都是被反覆討論的主題,說明這部電影關注的面很廣,這也是一部充滿哲學反思的影片,影片的立意高遠深刻,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今天,我想深入探討一下電影相較於小說在改編技巧、人物塑造、情感營造、主題升華、靈魂啟迪五個方面的優缺點,主要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01、簡化人物關係,剔除了小說中關於哲學和文學的深刻探討,採用客觀視角將鏡頭聚焦在勒妮和帕洛瑪身上,次要人物僅為了塑造主要人物,突出主線情節。

小說第一句開場是「馬克思徹底改變了我的世界觀,平時從不跟我講話的小帕利埃今天早上如此向我宣布」,而我的回覆是「您還是應該讀一讀《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巨著」。小說第一章中的「我」是門房勒妮,而隨著情節推進,這個「我」也會輪換為一位11歲的富家千金帕洛瑪,由此構成了小說中兩個主要人物。從開篇的這段話中可以鮮明的感受到勒妮身上的文化屬性,而她的身份僅僅是門房。

門房是一份古老的職業,俗稱「看門人」,主要職責就是收發信件、打掃衛生、安全管理等工作,在法國高檔公寓中至今仍然存在。影片雖然採用了雙線敘述方式,但鏡頭語言是客觀的第三人稱,這會讓觀眾跳脫出故事之外來審視整個劇情的發展變化。第一個登場的人物安託萬·帕利埃便是勒妮的八個僱主之一,小說中關於此類人物比比皆是,目的是凸顯兩者地位的不平等,勒妮身為最底層人民與精英階層形成鮮明反差,而另一主角帕洛瑪則恰好是精英家族的孩子,從這點上來說有很戲謔的成分,也說明同樣環境中不同孩子的成長經歷。

對於電影來說,次要人物越多支線越龐雜,也越容易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因此適當的簡化人物關係有利於觀眾對於主線人物的理解,所以影片簡化了次要人物構成,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強化主線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命運走向,每一次登場都會渲染出人物的某些特質,加深觀眾對於人物的認識。從故事完整性上來說,他們都是推動故事情節走向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小說中對于勒妮的展示是全方位的,她既有看書的習慣,同時還有寫書的經驗,比如她說「我是有深刻思想的。但是在我的深刻思想中,我是自得其樂的,總的來說,我是一個(嘲笑其他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此外,她還特別愛好哲學,這是作者本人的強烈自我映射,比如她說「我曾經有寫兩本日誌的想法(一本是關於心靈的,一本則是關於身體的)」。由此看出,勒妮不僅喜愛文學還熱衷於哲學,但是這些想法對於表現人物來說卻是困難且無效的,電影刪繁就簡,將這些關注於人物內心的戲份統統刪掉,僅保留了外部人物對她的客觀展示,這利於凸顯她的孤獨感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豐滿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線情節。

02、主要人物年齡跨度大但精神世界高度一致,通過營造戲劇衝突增添影片觀賞性,人物塑造放置於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強化客觀、逼真的觀感體驗,讓人物的所思所想既有獨特性也有普遍性。

勒妮五十四歲了,可以說已經進入了人生下半程,可是帕洛瑪才剛剛12歲,如花的年紀卻有著老道的思維模式,她喜歡藏在角落裡進行觀察,而發現的結論往往是殘酷而真實的,比如她看到大人的生活「有時,成年人似乎會花一些時間坐在椅子上,思考著他們悲慘的一生。他們憑空嘆息,就像總往同一個窗戶上亂撞的蒼蠅,他們搖晃、掙扎、虛弱,最終墜落,他們會捫心自問為何生活會讓他們去他們不想去的地方。」她的分析同樣冷靜客觀:「他們會像其他小孩子一樣,不明白髮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強忍著扮演硬漢,其實心裡難過得想哭」。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個12歲女孩之口,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姑娘竟然在「看透生活本質」之後選擇自殺,日期定在13歲生日的這一天。

勒妮和帕洛瑪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環境中長大的,但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選擇了同一種呈現方式,勒妮在閱讀和寫作中尋找快感,帕洛瑪用攝像機記錄下人們日常的一言一行。她們的愛好雖然不同,卻安靜、內斂、用心關注著整個世界的變化。

影片設置懸念的方式就是突出帕洛瑪想死的決心,觀眾無法探究著其中的原因,也更願意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審視她的思想。在帕洛瑪看來,最不起眼的門房勒妮卻有著最有趣的靈魂,她願意和勒妮交往,因為實質上她們是一類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關注勒妮在想些什麼,甚至這棟樓的居民都沒有正眼看她一次,以至於在她剪頭打扮之後,帕洛瑪母親主動向她說「你好!」這是從來沒有發生的事情,也說明她們僅僅關注別人的外表,而絲毫不重視她們的內心。

勒妮就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類人,她們安分守己默默無聞,每天盡職盡責地完成本職工作,業餘時間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非物質的安逸。她們看不慣上流社會的醜陋嘴臉但卻無法改變,只能努力去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所有這一切都給觀眾一種最真實的感受,而戲劇的衝突就集中在衣食無憂的帕洛瑪竟然選擇與勒妮作朋友。

作為一個孩子,帕洛瑪思維經常天馬行空,當認識勒妮後,勒妮的價值觀會深刻影響到帕洛瑪,原來死氣沉沉的帕洛瑪逐漸開朗陽光起來,可以看出,其實帕洛瑪並不是真的想死,而是缺乏關愛,這種孩子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她們經常像帕洛瑪一樣活在自我的世界沒有宣洩的的出口,帕洛瑪比他們幸運的是具有表達能力,智商超群,而她的隱藏就是想要謀求與外界交流的自由,如果一旦拘禁,可能會更加失去表達的自由。這一點與勒妮很像,她們都是不願意傾訴自己真實想法的人,而同時她們又有無數的想法在腦中迸發,所以她們才會拿起筆或攝像機將其記錄下來。

這種人物塑造方式與小說相比勝在環境的真實可信,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像勒妮和帕洛瑪這樣的人,卻始終沒有關注她們的思想變化和獨立性,這讓人物形象充滿了張力和表現力,也讓影片具有了深刻的哲理反思味道。

03、刺蝟的優雅體現在女性的卓爾不群,無關於地位金錢,而在於思想獨立、價值實現和對夢想的追求。

小說中幾位女性都是「優雅」的,不僅是勒妮和帕洛瑪,就連每周二和周四都要來門房和帕洛瑪喝茶的曼努埃拉,勒妮形容她「儘管耗盡二十年的心血一直替人打掃灰塵卻未喪失一丁點兒的優雅」。她們貧窮、地位低下但是卻有顆積極向上的心,書裡面對於人物的心理描述比較多,作者將對他們的憐惜、欽佩、喜愛之情訴諸於筆端,勒妮相比較於那些精英人群有著深刻的思想,底層女性卻擁有無窮智慧,這源于勒妮的卓爾不群。

勒妮有著細膩而敏銳的情感,她愛看讀書也愛看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以至於她說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小津格朗能迅速對出列夫託爾斯泰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她給自己的貓起名」列夫「源於對託爾斯泰的的崇敬,這與小津格朗用託爾斯泰人物」列文和吉蒂「來給貓取名字一致,他們都有對文學宗教般的虔誠。

勒妮聰慧善良有自知之明,她從內心牴觸上流社會,這與從小的家庭環境不無關係,但從拒絕到融化再到接納,億萬富翁小津格朗並沒有因為她的出身和拒絕而放棄,反而如小溪一般滋潤著勒妮的心田,化解她心中的冰川,從這一點來看,愛情也無關乎出身和金錢,而在於雙方共同的價值觀。

優雅是一種態度,對於帕洛瑪來說,小說裡的一句話點明她的內心:「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金魚缸中的金魚「。因此,帕洛特以金魚為實驗對象來研究死亡時服用的安眠藥劑量,可是衝入廁所的金魚卻神奇般的活了下來,這寓意著帕洛瑪思維的狹隘性,也寓意了結尾帕洛瑪光明的結局。

帕洛瑪還指出大家對於圍棋起源的錯誤認識,一個12歲的孩子卻點明成人的常識性錯誤,這種反諷其實正是智慧的表象,帕洛瑪儘管擁有美好的人生,卻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這種驚醒作用提示觀眾也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們是否有過同樣的經歷,我們又將給下一代提供怎樣的思想啟蒙和價值觀灌輸,這些都是影片想要關注的重點。

04、內心的孤獨、女性的成長、生命的無常是影片對於小說內涵的深入挖掘和展現。

小說關注的主題是相當寬泛的,既包括人類存在的意義,也包括對生活的無奈和反抗。對於電影來說,勒妮和帕洛瑪始終被一種無力的孤獨感所包圍,她們想要掙脫命運的牢籠卻數次無功而返,但就是在這些嘗試中,她們不斷的成長,這恰恰是對女性命運、能力的一種體現。人生無常、命運多舛無時無刻不體現在影片中,營造出一種荒誕感。

勒妮的孤獨感源於自己思想不能被外界理解,她從溝通逐漸走向了封閉,缺乏交流的工具和手段,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在現實生活中,她偽裝成了標準的門房,而在精神世界中,她是高貴的知識分子,生活和精神的雙重折磨加重了她的孤獨感,而更深一層的原因是貧富分化導致的階層凝固。

帕洛瑪的孤獨感源自周圍人的看法,不光是同學,在家裡姐姐眼中她也是個怪人,當周圍人不理解她的內心時,她心中悽涼悲哀,這一點與金錢無關,正是因為在帕洛瑪心中沒有對金錢的概念,所以她並不會對勒妮產生鄙視的觀念,在精神層面上,勒妮和帕洛瑪都是同樣孤獨有趣的靈魂,她們偽裝為不同的姿態來對抗這個社會,結果卻仍然無法排除這種孤獨感。

對于勒妮而言,小津格朗是她的引路人,讓她接受了物質匱乏精神豐盈的自己,而對帕洛瑪而言,勒妮是她的引路人,讓她接受了不因循守舊追求個性解放的自己。她們兩人的成長不僅僅是個體成長,而代表了兩個階層的彼此互生互利,成長在小說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電影中採用的卻是頓悟的方式,勒妮的死讓帕洛瑪對人生的真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而小津格朗的不放棄讓勒妮勇敢的向新的生活邁出了堅定的腳步。在人生中,我們總會遇到那個引路人,只是有時內心過於閉塞而忽略了他們的真實價值。

勒妮一生行善,她的天真善良反映在她對別人的態度上,可是卻意外地死在提醒別人的馬路上,這更讓觀眾感嘆生命的無常,她明明是去救人,卻成為我們心中應該被救的那個人。影片的深刻性正體現於此,它沒有告訴觀眾我們要善良,我們要讀書,而是將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案例展現在我們面前。讀書到底有什麼用,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這些都是沒有辦法回答的,但是我們知道如果不讀書,勒妮的精神世界不會如此的高尚,她的死亡會讓更多人記住有這樣一隻「優雅的刺蝟「。

結語:

《刺蝟的優雅》具有鮮明的女性成長視角,影片將小說的社會功能和文學價值巧妙結合,通過死亡這一主題的延展深入研究人生歷程中可能出現的迷茫、失落和彷徨,小說的閱讀過程中其實就是對於生命意義的追求和反思,而影片則更具溫度和時代脈絡。

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完結一生,有些人是活在魚缸裡,有些人跳入汪洋大海,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因人而異,但當我們終此一生時,是否可以滿足、幸福、愉快,我想就像妙麗葉說的「我曾經是哲學老師,三年前放棄了哲學教習潛心寫作,摯愛還是文學。我不會為了教哲學放棄寫作」。大部分觀眾也不會為了眼前的苟且,放棄心中的詩和遠方。

相關焦點

  •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生活要有眼前的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
    在這本書中,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為了自己「畫畫」的藝術理想和精神追求拋棄了自己中產階級的優雅生活和家庭、放逐自己,最後窮困潦倒病死的故事。小說情節入勝、文字深刻,但是最重要的卻是可以打動我們當代人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想共鳴,正如小說的標題:月亮代表了我們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是我們的詩和遠方,而六便士則毫無疑問代表了現實和日常生活,是我們的眼前和苟且的現實……這就不得不讓活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的人們,陷入精神追求和瑣碎世界的平衡思考中……在小說中,毛姆雖然採取了模糊的寫法
  • 我只能顧眼前的苟且,看不懂詩,也不知道遠方
    如果一旦有了家庭和孩子,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況下,出去旅行出去看世界,基本上都是不可能了,所有的時間都拿去賺錢養家了,有越來越多的人需要他照顧,連辭職都沒有資格的人,又何談放下一切去旅行?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在物質生活上能極大滿足的人,才會去追求詩和遠方,而還有千千萬萬普通大眾,根本看不懂詩,也不知道還有遠方。
  • 離婚是「生活的小插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但是生活依然要繼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那麼一個女人離婚後該怎麼辦,該如何快速走出陰影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聊一聊。離婚的原因多種多樣,如果是被動的離婚,那麼或許是對方遭遇了外遇,又或者對方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無論是哪一種,都會讓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 你的詩和遠方,我的詩和遠方
    你的詩和遠方,我的詩和遠方她對我說,她也喜歡嚮往詩和遠方。她也是喜歡詩的姑娘,喜歡乾淨單純的美好,那些不經意間的發問,都透露著誠實和清澈。我想,她的心裡,有一片生長得茂盛的陽光草地,那裡有花,還有鳥兒,自由地飛過。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結婚前三毛就宣誓女性主權,強調婚後自己仍要我行我素,因為她不願意失去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荷西告訴她:「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做了粉絲煮雞湯,荷西很好奇。不知道為何物。三毛告訴他,這個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根凍住了。雖然荷西並不太明白,但他已經愛上了這種食物。
  • 《奇葩說》傅首爾:他們負責詩和遠方,我只負責眼前的苟且
    只有無所畏懼,才會隨心所欲。在沒有上節目之前,傅首爾已經是出了好幾本書的才女作家了。可第一次亮相《奇葩大會》,她絲毫沒有作家氣質。穿著普通,身材臃腫,臉上甚至略有一絲疲憊和老態。然而,她一開口,卻將大家殺了個猝不及防。「我最大的短板就是顏值,從顏值到個人氣質都拖累了作家隊伍」。「這世界突然不看臉了,老女人也有一片天啊。」
  • 人生的另一個真相:詩和遠方究竟在哪裡?
    如果你也曾切身的體會過絕望,你會知道瑣碎平凡的生活,是怎樣把一個滿懷激情和理想的人,打擊成一個萬念俱灰的普通人的。可是,總有一些人,生活比我們「苟且」的多,卻依舊嚮往著詩和遠方的田野。6李健曾在歌曲中唱到:「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一生都以毒舌著稱的王爾德也曾說,吾輩皆身處溝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而他們也證明,無論生活多麼捉襟見肘、一地雞毛,總有人在「苟且」之外,追求詩和遠方的田野。
  • 苟且的父母養不出孩子的詩和遠方,68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十分相似
    家長的一些思想深度,把握的一些資源,眼界和格局,無一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成長,越是在優秀的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自然不會比同齡人差。父母如果選擇苟且,孩子就沒有詩和遠方電視劇《少年派》中有一個畫面:還有四個月就要高考的林妙妙迷上了網絡直播,喜歡說一些網絡用語,一度想要放棄學業。
  • 生活不止眼前的作業,還有詩和遠方的旅行(文末有福利!)
    生活不止眼前的作業還有詩和遠方的旅行#有養100s# 第33期點擊查看 原創視頻▼▼▼>很多家長都不樂意和孩子一起去旅遊,尤其是在幼兒階段,主要原因就是在旅途中照顧孩子太辛苦。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讓親子之間的共處時光變得彌足珍貴,忙碌的生活造成了親密度的缺失。2.旅行可以讓孩子增長見識。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要增長知識,可以在家裡通過看電視,讀書來了解,可古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身臨其境所帶來的身心體驗是無法取代的,再小的孩子他對周圍的事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 眼中要有詩和遠方?
    千萬不用以為使勁了就有勁,勁是從松沉裡來的;千萬不要以為打上了對方就疼,打擊力度是炸出來的;千萬不要以為拳打的好就能實戰,遇到了事第一重要的是膽;千萬不要拿和師兄弟練習的路數去打,最不守規矩的打法往往有效。看倌:太極拳的勁要透?
  • Fun論|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左右兩邊的
    你媽和你女朋友同時掉水裡了,但這時出現了只傑尼龜……#PokemonGO ——Twitter. akid_我們戴黑框的男性,摘眼鏡就相當於你們女的卸妝。——周宗澍「在嗎?」其實是「TEST」的現代漢語譯文。——Twitter.
  • 對高曉松最大的誤解:先談苟且,再言未來
    早在幾年前,「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一句就在朋友圈風靡一時。甚至到現在,仍有許多剛剛步入社會的少男少女把它奉為至理名言,把他當作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的藉口,深陷在信用貸中無法自拔。這句話摘於《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全文是這樣的:「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
  • 可可西裡不是詩和遠方,這裡有狼、熊、豹……
    網上有很多關於黃某某為什麼去可可西裡的猜測,現在這位女孩已經香消玉損,我們也很難去揣測她去可可西裡的原因,但是對於那些將可可西裡或者是其他兇險無人區吹噓為詩和遠方的文青來說,這或許是又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圖片:很多人將可可西裡等無人區視為人間淨土,是詩和遠方的具象,什麼人生必去之類的論調充斥網絡。從百科上我們能夠看到關於可可西裡的一些基本介紹。
  • 日本博主帶著兩隻貓去旅行,把詩與遠方過成了眼前的生活
    打開今天的ins分享,被一位日本博主帶著兩隻貓的旅行圈粉了,有的人,總是羨慕著別人的浪跡天涯;有的人,把所謂的詩與遠方過成了眼前的生活。講真的,很羨慕後者的果敢和獨立,能夠有勇氣選擇自己的生活模式,也夠實力去實現自己的嚮往。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大海和遠方
    DAY2:夜晚開車狂奔11個小時,計劃趕在早上五點鐘到海邊看日出,偏偏天公不作美,青島的早晨剛下過雨,天空還是一片陰霾。但難掩孩子們的興奮喜悅,迎著海風,奔向大海。「我要你陪著我,看著那海龜水中遊,慢慢地爬在沙灘上,數著浪花一朵朵」。跑累了,坐在黃島鬆軟的金沙灘上,任海水洗盡一夜的舟車勞頓。夜青島,不夜城,華燈起處,歌舞昇平。
  • 種桃種李種春風,去聽聽三毛的詩和遠方
    她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活過。她說到做到。永遠留在48歲的三毛留下的除了那些有趣有靈氣的散文和小說之外,也創作了不少的歌詞,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的要數齊豫演唱的《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家鄉在遠方。
  • 人過中年30歲的你,是否離詩和遠方都太遠
    如今同學大學畢業出來也有了安穩工作,本以為自此可以鬆一口氣平平淡淡生活下去,不料他的母親一場大病以後從此一直癱瘓,平時一切生活料理瑣事都只能依靠他。同學每天來往奔波於醫院、家、公司之間,長時間獨自承擔家庭、事業、人生的三重壓力,情緒已經面臨崩潰。那一刻,忽然發現,我們都不再年輕,內心縱然有再多未完成的少年之志都只能放置一邊,咬咬牙,繼續默默負重前行。
  • (薛丁格的貓法則)我們的生活不就是這樣,一半苟且,一半遠方?
    很多人聽過「薛丁格的貓」法則,但未必知道這個法則的含義,薛丁格的貓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試圖從宏觀尺度闡述微觀尺度的量子疊加原理的問題,巧妙地把微觀物質在觀測後是粒子還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觀的貓聯繫起來,以此求證觀測介入時量子的存在形式。
  • 《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師姑娘美好的歌聲!
    《生命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師姑娘美好的歌聲! 喜歡小石頭和孩子們 「小石頭和孩子們」 是
  • 《刺蝟的優雅》:我們在生活中都是刺蝟,不過多半時候不怎麼優雅
    一個獨居的日本老頭小津,富豪,花白髮的平頭,謙遜、有修養、細緻,內心渴望著愛和溫暖。 一個54歲的胖女門房勒妮,寡婦,其貌不揚,深居簡出,脾氣有些大。但小女孩和日本老人都看出她是一隻內心極其優雅的刺蝟。在她那間極少人踏入的門房小屋裡,四面牆都圍著書架,書籍和碟片摞到了房頂。滿滿的文學、哲學、音樂、電影,在這裡,她的心靈穿越平庸的身份、笨拙的身軀,優雅輕靈的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