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中年30歲的你,是否離詩和遠方都太遠

2021-01-10 海邊牧哥

(一,殘酷現實)

昨天下午,還沒有下班,一個大學同學突然電話過來,說有急事。二話不說放下手頭工作,去到約定的咖啡店裡,兩杯咖啡下肚,同學竟已經拂淚滿面,這是我認識他這麼多年來,第一次看見這個堂堂七尺大男兒哭的梨花帶雨。

同學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跟母親相依為命,為了供他上學,他的母親在年輕時幾乎什麼苦活累活髒活都做過,只要能掙錢都拼命去做。如今同學大學畢業出來也有了安穩工作,本以為自此可以鬆一口氣平平淡淡生活下去,不料他的母親一場大病以後從此一直癱瘓,平時一切生活料理瑣事都只能依靠他。同學每天來往奔波於醫院、家、公司之間,長時間獨自承擔家庭、事業、人生的三重壓力,情緒已經面臨崩潰。

那一刻,忽然發現,我們都不再年輕,內心縱然有再多未完成的少年之志都只能放置一邊,咬咬牙,繼續默默負重前行。

(二,有夢有青春)

30歲,一個敏感的年齡,往前,就是意氣風發無限可能的少年;往後,卻是眼前的苟且柴米油鹽。

有人說,30歲以後,沒有資格再談詩歌與遠方,那些年少輕狂時給自己許下的諾言,統統都化成人過中年之後欲拒還休的牢籠。

30歲之前的你,也許曾在大學的象牙塔裡恣意揮灑青春的汗水與淚水,有酸有甜,有苦有澀,然而一切終究都是美好的,那時的你,就像自由的小蜜蜂貪婪地吸取著青春這朵最美麗的花蜜。

30歲之前的你,或許有初入職場的迷惘,但心中滿是拳拳赤子心渴望一展青年的抱負,去闖,去浪,去無悔歌唱,不顧腳下暗布礁石,只怕年老時後悔現在的自己一無所成。

30歲,就是人生的分水嶺,往前一步就是激流勇進。

(三,背起理想上路)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看似枯燥,其實一切都有其價值。

年少時,你創造夢想的價值,輕狂而有希望。

青年時,你創造職場的價值,單調而燃燒熱情。

中年時,你創造事業的價值,平凡卻不可或缺。

老年時,你可以捫心自問一句,沒有白白走一遭。

人過中年,背起家庭、事業的責任,放下空談的詩和遠方,其實才是中年的價值所在。筆者曾經在一個問答裡看到這樣一句留言:

一個人如果活著不為自己創造價值、不為家庭創造價值、不為他人創造價值、不為社會創造價值,那跟廢人有什麼區別?年輕的時候貪圖放縱不擔責任,到年老時會輸的很慘。

用責任的角度去看,「眼前的苟且」其實是生活最真實性情的滋味,人不能一直活在幻想裡,有性情,有事業,有愛,有家庭,有國家,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裡,你看到的、品味到的,就是那個美不勝收的詩與遠方。

人過30,正當壯年,一切,都不遠。

關注@海邊牧哥 ,一個有深度的草根學者。

相關焦點

  • 你的詩和遠方,我的詩和遠方
    你的詩和遠方,我的詩和遠方她對我說,她也喜歡嚮往詩和遠方。她也是喜歡詩的姑娘,喜歡乾淨單純的美好,那些不經意間的發問,都透露著誠實和清澈。我想,她的心裡,有一片生長得茂盛的陽光草地,那裡有花,還有鳥兒,自由地飛過。
  • 人生的另一個真相:詩和遠方究竟在哪裡?
    如果你也曾切身的體會過絕望,你會知道瑣碎平凡的生活,是怎樣把一個滿懷激情和理想的人,打擊成一個萬念俱灰的普通人的。可是,總有一些人,生活比我們「苟且」的多,卻依舊嚮往著詩和遠方的田野。在日子最難的時候,餘秀華曾經偷偷跑到天橋上跟人學習如何乞討,但即便如此,她也從未放棄過對詩歌的追求與熱愛,最終熬過了飢不擇食的困境,掌握了人生的話語權。6李健曾在歌曲中唱到:「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 韓國68歲奶奶實現了詩和遠方,堅持運動狀態優越,越活越年輕
    Milanonna奶奶是一位韓國人,今年已經68歲了,但是她並沒有像大家想的那樣整日憂慮,而是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詩和遠方。我們常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可是68歲的Milanonna都已經這樣的年紀了,又怎麼可能到達詩和遠方呢?若是這樣想你就真的太片面了,詩和遠方是什麼?
  • 黃惠波詩集節選:每一個在深圳奮鬥的人,心裡都裝著詩和遠方
    和父親圍著火爐寒暄,聊一聊家長裡短,工作生活。父親老了,頭髮已然花白,老寒腿在冬天總有些不利索,看到他漸漸有些佝僂的身材,忽然覺得有些虧欠。有兩個年頭沒回家了,家裡還是沒多大變化,家裡的小毛孩子早早就跑來家門口討要糖果,讓人覺得很溫暖。母親說,崽(老家的稱呼,「兒子」的意思),你在外面過得這麼辛苦,回家吧,還是家裡安生些。
  • 在快手找尋你想去流浪的詩和遠方
    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古代人的世面,記錄的當代人對詩和遠方的追求。如今,在城市的鋼鐵叢林裡,也有無數人嚮往著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旖旎的世外春色,希望能從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也能夠擁有心裡所期盼的一方淨土、一片充滿詩性的遠方,看見更大、更廣闊的世面。「工作桎梏了人們的腳步,卻不能阻攔我們看向遠方的目光。」一位老鐵打開快手笑著說。
  • 深情解讀寫在歲月裡的故事,《還有詩和遠方》在詩意中踐行文化傳承
    昨晚,浙江衛視《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播出了第四期節目,「詩和遠方旅行團」成員華少、張紹剛、胡海泉、徐璐、陳銘來到浙江龍泉,沿著龍泉翠色、夜賞甌江、驛宿龍淵、雲塢古村、十年磨劍的旅行索引,遍遊美景,尋訪大師,感受瓷與劍的「龍泉之魂」是如何歷經千年至今盛而不衰的。
  • 種桃種李種春風,去聽聽三毛的詩和遠方
    她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活過。她說到做到。永遠留在48歲的三毛留下的除了那些有趣有靈氣的散文和小說之外,也創作了不少的歌詞,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的要數齊豫演唱的《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家鄉在遠方。
  • 詩詞典故:雪泥鴻爪——且行且珍惜,遠方都是詩
    讀這首詩的第一感覺像是一個飽經滄桑、有豐富生活經歷的人所做。其實,這首詩作於嘉祐六年(1061年),當時蘇東坡才24歲,剛在京城暫露頭角。熙寧四年(1071年),因為對王安石新法提出了不同意見,被派到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又被調到密州任知州,熙寧十年去徐州任知州。
  • 詩和遠方終於在一起了!文化和旅遊部正式掛牌
    3月底,在「文化和旅遊部」掛牌前,網友們歡欣鼓舞:「詩和遠方在一起了!」新京報曾對此發表評論文章,網友的感嘆很有道理,詩屬於文化範疇,而旅遊總是關於遠方的。其實,這並不僅僅是文字遊戲,也寄託了人們對這個新成立部門的希望、對未來生活的嚮往。
  • 你可能誤解了什麼!可可西裡不是詩和遠方,這裡有狼、熊、豹……
    網上有很多關於黃某某為什麼去可可西裡的猜測,現在這位女孩已經香消玉損,我們也很難去揣測她去可可西裡的原因,但是對於那些將可可西裡或者是其他兇險無人區吹噓為詩和遠方的文青來說,這或許是又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圖片:很多人將可可西裡等無人區視為人間淨土,是詩和遠方的具象,什麼人生必去之類的論調充斥網絡。從百科上我們能夠看到關於可可西裡的一些基本介紹。
  • 打趣文化和旅遊部「詩和遠方在一起」,其實是在期待美好 | 新京報快評
    看著照片裡的「文化和旅遊部」,很多網友打趣:「詩和遠方終於在一起了。」 網友的感嘆很有道理,詩屬於文化範疇,而旅遊總是關於遠方的。其實,這並不僅僅是文字遊戲,也寄託了人們對這個新成立部門的希望、對未來生活的嚮往。詩和遠方在一起,美好的靈魂和美好的地方在一起,這就註定了這個部的職責和人們正在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息息相關。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什麼意思?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含義
    雖然只是兩個字的不同,但是意境和韻律已經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很多人認為這一版本更加接近李白的原作,但是也有人認為甚至還存在更為早期的版本。不過眾多版本的不同卻並沒有影響《靜夜思》流傳千古,這就和美酒一樣,「酒香不怕巷子深」,美詩美文歷經千年的歲月也更加醇香動人。
  • 30歲的有錢人和30歲的窮人一樣,也會面臨職業危機和中年焦慮嗎?
    文:冠群職說昨天和兩個領導去客戶那談合作,路程比較遠,兩領導就在前排瞎聊天,聊得起勁,也沒避諱我,我是越聽心理越平衡,原來有錢人也不是咱們看到的那麼風光。從他們聊天中得知:1、開車的領導今年45歲,早些年做留學生意賺了點錢,就去加拿大定居了,去年從加拿大回國,回來之後一直迷茫,不知道做什麼。本來想著繼續做留學,沒想到疫情來了,加上孟晚舟的事,美國和加拿大的留學生意肯定是做不了了,現在是在我的這家新公司投了一點錢,佔了一點小股份,不過我這家公司是創業公司,業務行不行也不知道,反正也是賭。
  • 《蘭溪棹歌》作者另有其人?關於「詩和遠方」的故事一直在延續……
    《蘭溪棹歌》和作者「戴叔倫」,在蘭溪無人不知。去年,市文史文獻研究會在印行徽州人汪啟淑的100首《蘭溪櫂歌》時,卻意外發現汪啟淑的本家、明初詩人汪廣洋也曾寫過與戴叔倫一樣的《蘭溪棹歌》。這個發現,在蘭溪文史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與爭議。
  • 從高曉松等「才子」的情史嘮起,婚姻早就遠離了「詩和遠方」
    才子才女們都是浪漫細胞滿滿,所以在愛情初期的時候真都是極致的綻放,但是同時他們的婚姻大多又難以從一而終,甚至很多都難以幸福,孤獨的愛玲,殺身的顧城,頂著渣男身份的徐志摩,曾愛上兩人的林徽因……初見時詩酒為陪,共遊遠方,她來研磨他來作詩,歲月靜好,兩情融融,然而步入婚姻後「錯錯錯,瞞瞞瞞」他不在是那個想像裡的翩翩少年,她也不再是那個溫婉可人的俏佳人,於是婚姻開始迷茫,他覺得他不在自由
  • 綠皮火車上,徐州這群剽悍的鄉村大媽,欲奔赴他鄉,尋找詩和遠方
    文:杜茂洲圖:來自網絡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高曉松的這句話,確實有巨大的煽動力,它曾經激勵過無數的青少年甚至青壯年奮發上進,不懈追求,為改變自己的人生竭盡全力。但是今天我要說的,是一群大媽的故事。他們雖然也曾有過青春歲月,如花容顏,旖旎心事,但畢竟已是明日黃花,靚麗不再。
  • 瓷器奏仙樂,十年磨一劍,《還有詩和遠方》龍泉解讀傳承故事
    今天的龍泉是浙江著名的山城,浙江省第二大江甌江發源於此,「甌江山水詩路」也由此出發。《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第四站就來到浙江龍泉,華少、張紹剛、胡海泉與陳銘、徐璐在這裡尋找到了什麼美好印記?探秘千年龍泉瓷 張紹剛意外「臉著地」龍泉因劍得名,憑瓷生輝。龍泉青瓷創於北宋,盛於南宋,宋元明時期已經陸續行銷於世界,倍受青睞,身價不菲。
  • 生活的詩意:詩並不在遠方,你就是你的遠方|周末讀詩
    那些美麗的詞如天花亂墜,從青石小巷悠然而過,這是詩也是生活。《昭君怨》上片寫賣花。「擔子挑春雖小,白白紅紅都好」,賣花人的花擔有點小,花也許不甚多,但他卻挑來了春天。挑春,聊贈一枝春,用「春」字,比「花」字更好,一枝花就是一個春天。白白紅紅,都是春天的好,都是愛。接下來的「賣過巷東家、巷西家」,可聽,可看,亦可通感。
  • 人到中年,特別是30歲以後,還要不要轉行
    2020年過完年,特別是受疫情影響,好多人都想換工作,今天就聊一下轉行的問題,特別是30歲後,還要不要轉行?其實中年人轉行沒有那麼可怕,不要自我設限,接下來藝青老師說一下我的三個看法:1.轉行和自然年齡無關,跟心理年齡有關,在我看來,自我認定我是年輕人,心理上願意轉的,能轉的,就不叫中年人,反而是那些年輕人,大哥我已經看破紅塵,什麼別墅豪車都是浮雲,平平淡淡才是真,這些人24歲反而已經人到中年。
  • 走吧,坐上勒勒車帶你去尋找詩和遠方...
    走吧,坐上勒勒車帶你去尋找詩和遠方......可以說,達斡爾人製造使用勒勒車有至少三百多年的歷史。 作為達斡爾族傳統的交通工具,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它來運輸木柴、莊稼、飼草等。從事放排生產時,人們也會把去掉車廂的兩輛車連起來,用於運輸較長的原木。勒勒車由車輪和車轅及車板三部分構成。車輪直徑高約五尺,轅長四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