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氣候變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正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減少碳排放是應對氣候變暖的辦法之一,向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全球行動。
我國已承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我國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今天,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積極響應中國碳中和目標。我們也成為首批啟動碳中和規劃的網際網路企業之一。
-問題來了:什麼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是一項影響深遠的系統性工程。
簡單說就是:
使出各種絕招,如低碳排技術,或碳補償的方法,跟咱每天的碳排放量互相抵消,正負得0,實現『零碳排放』。
-問題又來了:騰訊為什麼要啟動碳中和規劃?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 馬化騰表示:
此次疫情爆發,讓我們更加關注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作為科技企業,我們要更為關注企業運營對氣候、水等自然環境的影響。隨著中國宣布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騰訊也要加快推進碳中和規劃。
與此同時,我們還將加大探索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應對地球重大挑戰上的潛力,大步推進科技在產業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
推進碳中和規劃ing
推進碳中和規劃,我們是認真的。
這些年,騰訊已經在騰訊濱海大廈和數據中心,通過人工智慧和雲計算來降低碳排放,研發的節能技術已經迭代到T-Block 4.0 版本。
具體怎麼來降低碳排放呢?
拿濱海大廈舉個慄子:
濱海大廈的屋頂像一座 「海綿城市」。
8000 平方米的廣場上鋪裝的生態陶瓷透水磚,可以大量吸存和淨化雨水,用來澆灌大樓裡的花花草草。
南北塔樓屋頂上的陶粒層可以達到淨化雨水和減緩雨水流速、削減洪峰的效果。
除了這些,大廈也通過技術能力,全方位推進辦公節能。辦公區採用的智能照明系統,每年可節電約 132.61 萬千瓦時。
連大樓裡的光照都是有講究的,大樓的牆體按照深圳日照規律設計,自帶遮陽系統,也能節約不少電。
辦公了這麼久,我怎麼沒留意到(老凡爾賽了)
對了,騰訊濱海大廈也因此於2017年獲得國際性綠色建築認證系統LEED NC金級認證。
再拿數據中心舉個慄子:
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中國數據中心伺服器裝機量為1200 萬臺,國內數據中心總耗電量高達 613 億度。
如此高耗能,怎麼才能從中節能?
我們的天津數據中心,根據餘熱回收原理,正在研究節能應用的方案。
按照這套方案,如果回收天津數據中心冬季全部的餘熱,熱量用於採暖可覆蓋的面積達到 46 萬平方米,如果用於家庭採暖,可滿足 5100 多戶居民的用熱需求。能減排二氧化碳量達5.24 萬噸,碳排放當量約為種植286.4 萬棵大樹。
相當驚人。
2018年建成的騰訊貴安七星數據中心,經工信部實測,其極限PUE值(評價能源效率的指標)小於1.1,(小知識:PUE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好,綠色化程度越高),相比之下,同期國內數據中心的平均PUE約為1.73。
即將交付的騰訊清遠數據中心液冷實驗室,更將實現極限PUE值低於1.06的高節能效果。
AI For FEW
說到這,得跟大家介紹一本新書。
它終於正式和大家見面了——由騰訊首席探索官 網大為(David Wallerstein)撰寫的新書《重構地球:AI For FEW》。
FEW,即食物F(food)、能源E(energy)、水W(water)等地球級挑戰。
這本書,介紹了我們如何通過AI技術去應對這些挑戰,同時展示我們在AI+環保的新布局,與碳中和規劃有著密切的關係。
網大為表示:
在騰訊,當我們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談論地球的未來時,我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應用技術來應對地球最大的挑戰。我們認為,人工智慧為地球挑戰提供了一個可能的革命性方案,其中包括碳中和探索。
目前,騰訊已將人工智慧有效應用於數據中心節能、辦公建築節能等多個領域。我相信,未來人工智慧還將突破以往的發展範式,以一個更有韌性的、可持續數千年的方式,來重新建構地球。這也是我們踐行『科技向善』的關鍵所在。
書裡究竟講了啥?
溫馨提醒,下方有部分劇透。
AI+農業
書裡,介紹了鵝廠科學家們是如何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成功培育了黃瓜、小番茄,並做成一盤涼拌黃瓜和梅漬小番茄的。
通過人工智慧,可以有效幫助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更合理地規劃農作物的生產種植。
2018年,在業內首個國際性人工智慧溫室種植大賽中,騰訊的農業人工智慧種植解決方案iGrow系統,通過精細化控制降低勞動成本20-25%、供暖成本30-40%。
現在系統已經應用在田間地頭。
目前騰訊iGrow系統已於黑龍江、遼寧、山東等農業大省試驗性部署,幫助農民實現了每畝數千元的增收。
AI+能源
我們燒熱了地球。
全球有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是煤炭大國,儘管從傳統的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但火力發電仍然佔據很大比重。
火電廠具有龐大、複雜的基礎設置,需要通過電廠系統、機組人員緊密的配合以保證火電廠安全。
AI技術能更好地幫助改造火電廠。
AI通過歷史數據學習並掌握高效運行的策略,實時地給出符合規範並節約物力、人力的運作方案。
目前騰訊已經在歐洲與部分火電廠開展類似合作, 希望能幫助一同打造智能火電廠。
AI+水資源
全球水資源危機,迫在眉睫。
AI能通過智能仿真、診斷、預報、控制等能力,實現水能系統的預測和調控,實現防洪、 供水、發電、生態保護等多重功能。
2020年10月,騰訊雲與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聯合發布了智慧水利行業解決方案。
雙方將用科技力量打造 「智慧黃河」,打造水利行業雲服務體系。
此外,我們還在全球發行了首部聚焦全球水資源短缺危機的紀錄片《零水日》,預計2021年上半年上線。
這個片子,就是由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發起並擔任執行製片人,用了三年,橫跨了全球多地,去深入展示全球水危機問題,希望能有更多人一同關注保護水資源。
想看全書,可以戳這直接購買。
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 FEW 這類地球級話題,共同應對人類未來面臨的挑戰。
你有哪些方法可以節能減排?
挑選十位精彩評論,各送一本《重構地球-AI For F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