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窩——武漢街頭的人間煙火

2021-01-09 煙食記

一座城市,總有一些關乎味覺的記憶,讓人魂牽夢縈,總有一些人在回憶裡熠熠生輝。

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受地理環境和碼頭文化的影響,長時期的積累養成了「過早」文化。

在老巷子和街頭邊隨處都有支起的油鍋和攤子,帶著些市井氣的隨意和喧囂。

如果說熱乾麵象徵著武漢人的日常生活,那面窩一定是遊子的鄉愁了。

面窩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賣燒餅的昌智仁創新的美食。

他請鐵匠打制幹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做出邊厚中空、色澤金黃的圓形米餅,人們對這個好奇不已,又覺得味道一絕,至此流傳百年。

一口黃燦燦的蔥油麵窩,中間薄酥脆,邊圓厚柔軟,味美價廉。

主要依靠大米、糯米和黃豆的配合,充分浸泡後磨成細米漿;米漿中加入適量的鹽、小蔥末和薑末調味,攪拌均勻後靜置十分鐘。

炸面窩的工具是專門的工具,在油鍋中潤一下,撒上芝麻,搖上米漿,放入油鍋,浸入熱油至兩面金黃便可以出鍋。

炸得好不好吃,完全得看黃豆與大米的比例,還有對於火候的把握。

自古以來,食物似乎承載了太多光陰流轉裡的悲歡離合,承載著人們的思念和離愁。

透過面窩,我又想起了武漢瀋陽路炸面窩的熊阿姨,熊阿姨的面窩堪稱一絕。

武漢的冬日是霧蒙蒙的,清晨的露水在太陽未露面時總不見消散。

我當時在二中讀書時早上上學總得嘗一嘗她家的面窩。

天亮得晚,熊阿姨家點著一盞暖黃的小燈。燒熱的菜籽油騰著一股熱氣慢慢往天空上彌散,空氣中也透著一股油炸的香味。

麵糊下鍋的時候總「滋滋滋滋」地冒著響聲,在沉睡著的城市也透著一股鮮活勁。

熊阿姨總讓上學的學生先拿,冬天大家都凍得手縮在袖子裡,拿起面窩又不冷了,暖暖和和的面窩吃起來酥脆可口。

外層是乾脆利落炸至金黃的酥殼,裡面是軟糯香甜的麵餅,咀嚼起來綿綿的口感,大米和黃豆漿的味道讓人口齒生香。

吃著這樣的面窩,再配上一杯熱騰騰的蛋酒,是平凡的人間日子。

因為今年疫情原因,熊阿姨離開了。

有人永遠停留在了去年冬天,有人繼續向前走。

汪曾祺先生曾在《四方食事》裡寫道: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我們通過食物去經歷真實且有聲有色的人間,通過美食與味蕾的碰撞感受著有滋有味的生活,通過味覺去記憶著兒時的味道和那些遠行的人們。

如今的武漢已經恢復了往日的生機,人們在疫情之後帶著新的人生感悟繼續生活。

但有一些東西、一些痕跡、一些味道,在反覆提醒著我們,他們曾經來過的證明,他們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過喜怒哀樂。

我們與美食約定,讓味覺帶我們找到那些曾經記憶裡的美好,讓那些變成星星的人們也永遠閃耀。

-End-

相關焦點

  • 面窩的兄弟 吃熱乾麵的另一選擇
    上篇介紹完了武漢的面窩,這次隆重推出它的兄弟——苕面窩。雖然也是面窩的一種,但是和面窩又有很大的差別。它是把紅薯(武漢稱苕)加入到面窩原料中,炸時就用炸面窩的鐵勺子炸。苕面窩的食用既可以單獨成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為熱乾麵,清酒/蛋酒,米粉或者湯麵的搭配食品,後一種吃法更為廣泛。
  • 武漢名小吃-面窩
    武漢名小吃一面窩,一個人可以操作。 本人專業從事面窩小吃七年多,算是改進面窩原創人。說實話真正好吃的面窩是有獨家配方的,市面上很多炸制的面窩根本上不了臺面。前幾年做單一面窩一個攤位基本月入萬元,請人幫忙的話,管理五六個攤位還是很輕鬆的。這兩年做小吃的多了,收入減少了,但是味道還是在線的。
  • 武漢味道:熊阿姨不再,但她的面窩重新排隊了
    前幾天跟葛老師探討面窩為什麼叫面窩,而不是叫米窩的問題。百度百科的說法是,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這是以炸貨工具給食物命名。我是持懷疑態度的。發散思維,提兩個推理,最簡單的,搭配熱乾麵,就叫面窩。
  • 武漢煙火重生!「漢煨」堅守傳統煨湯手藝,守護武漢人老味道
    武漢,一座英雄的城市,經歷過疫情的陣痛,正在慢慢的復甦。10月27日,人民網發布《人間煙火》最後一期專題,由「漢煨」匠心煨煮的武漢傳統湯餚——排骨藕湯,廣受網友關注!重拾武漢的煙火氣,升騰的爐火重燃希望緩慢升騰的爐火,包裹著武漢煙火重生的氣息,經歷過寒冬的痛,武漢正需要這爐炭火,重新燃起曾經有過的那些希望。香濃的藕湯端上桌,是一次次團聚邀約的情感傳遞,更是無數次情誼的暖暖分享。
  • 如蘭之州裡的人間煙火
    春雨春風寫妙顏,幽情逸韻落人間。——題記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一提起蘭州,第一印像就是黃河的穿城而過。她像母親一樣滋養著這片千年萬年的土地,哺育著這座城市千千萬萬的兒女。黃河不光承載著蘭州在歷史長河裡的風風雨雨,也吮吸著世世代代的蘭州人在塵埃裡的煙火。它是蘭州人春花秋月裡的曲故流觴,也是夏雨冬雪裡的地久天長。如蘭之州氣自華,依山傍水綻煙霞。蘭州因南據逶迤連綿的皋蘭山而為此得名。而早在公園前86年的漢代,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金城」。南有群山為險隘,北有黃河為屏障,名曰「金城湯池」。
  • 趙良雲的面窩人生
    當年的隨州城,幾乎隨時隨地就可以遇見油炸面窩的小吃攤。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算得上隨州特色小吃的早點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了,幾乎成為人們記憶中的小吃。 趙良雲是隨州為數不多堅持做油炸面窩的人。
  • 吃好早餐,武漢人民做到了,早餐天堂實名認證!
    被譽為「早餐天堂」的武漢,早餐種類繁多且別具特色,吸引了各地吃貨前去朝聖,這當中也包括那位韓國最會吃的男人——白鍾元,在《街頭大胃王》第二季中,老白憑著超靈敏的美食嗅覺,掃蕩了武漢當地的早餐市場,這個「身經百戰」的美食老饕,在面對玲琅滿目的早餐時,竟像是一個沒見過市面的孩子,流連於每一個早餐攤前,誠懇地問:這是什麼?
  • 煙火人間:地鐵裡的平凡夫妻,客居歲月的三餐四季
    【開頭語】塵世裡的安穩與溫暖,都在《煙火人間》。歡迎大家來到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音頻欄目《煙火人間》,今天為大家講述的是「地鐵裡的平凡夫妻」。清晨的雨緩緩下,空氣涼爽怡人。如此好天氣,急匆匆趕地鐵上班竟有難得的好心情。
  • 吃蝦嗦面啃排骨,武漢的美食讓我口水流一地……
    韓國電視臺tvn拍的《街頭大胃王2》這一季又來中國了。那個懂中國美食的韓國胖子白鍾元,吃到了武漢。「街頭大胃王」這個節目哥去年介紹過。(成都人,真好吃)如今第二季,主持人白鍾元還是在各個城市裡溜街躥巷,逛吃逛吃。豆瓣評分高達9.5。第一季的時候哥就說,白叔能吃更懂吃,說著一口燙嘴的中國話,吃啥都像個本地老饕。
  • 美食、創業、人間煙火,《美味夜行俠》集齊了我的興趣點
    看美食、看創業、看人間煙火、看明星幹活?那就是各取所需,甜辣由人了。餐車創業記微信收入520,現金收入324,其他收入414,合計收入1258元。減去成本146,餐具支出210,結算收益902元。看著尹正清點各項收支,硬糖君恍然覺得他就是一家餐車的老闆!
  • 你是人間煙火,煙火就像火山
    算是折騰完了,對這個字很滿意是因字意獨特,很不滿意是用的孩子太多了,別人用可能是純粹好聽,當然,我不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猶如老夫使盡洪荒之力拆文解字者恐怕未嘗多也,木木君也是人間煙火之女,根本不在乎老夫的這一份苦心經營,回頭就指著在地上蠕動的兒子說:「我想要他跟我姓!」
  • 江西這個廚房的人間煙火,感動了整個中國
    江西這個廚房的人間煙火,感動了整個中國 2021-01-01 2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間煙火」從一碗鍋邊開始
    「人間煙火」從一碗鍋邊開始 2020-08-25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從「轟轟烈烈」到「柴米油鹽」 孟非:愛情離不開人間煙火
    孟非表示,我們的生活需要人間煙火,同樣愛情也離不開人間煙火。女嘉賓也都說道:很多人都嚮往轟轟烈烈的愛情,但真正長久的愛情離不開柴米油鹽的細碎,細水流年裡的相處和陪伴更加重要。 孟非:愛情離不開人間煙火,柴米油鹽同樣重要 常聽一些人說,「結婚,一定要嫁給那種有100塊會給你99的人。」
  • 南昌版的「拉差達火車夜市」,帶你領略「洪都」街頭的煙火氣息
    泰國有拉差達火車頭夜市,「洪都」有紫荊夜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泰國夜市頗具盛名,但是我們的夜市也不差啊!香港的廟街、廣州的寶業路美食街等都是聲名遠播的存在。但是今天唐sir要給大家介紹的夜市並不是它們,而是位於江西南昌的「紫荊夜市」。南昌,江西首府之地,近代英雄之城。「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甄越」。可以說是「人傑地靈」之祖,「物華天寶」之墟。
  • 食器變化中的煙火人間
    原標題:食器變化中的煙火人間   民以食為天。粗樸的陶器、典雅的青銅、精緻的金銀器……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上,來自四川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的118件/套精美文物,栩栩如生勾勒出幾千年來中國食器的更迭,講述著時間的流轉和真實的煙火人間。
  • 武漢「低調」的小吃街,夜市熱鬧又划算,距離黃鶴樓8.7公裡
    各位熱愛武漢美食的朋友們,今天我們要介紹一條武漢「低調」的小吃街,這裡的夜市很熱鬧,性價比高到難以想像,最重要的是,享受美食的過程中,絲毫不會耽誤欣賞景色,這條小吃街距離黃鶴樓只有8.7公裡。這是位於江漢路的寶成路夜市,這是武漢最有名的夜市,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遊客,來武漢若是不來這裡,那可是一種遺憾,這裡不僅有美食,還有各種小商品,充滿了人間煙火,來過的人都說好,寶城路夜市是一條除了餐飲,也有購物娛樂的綜合性街道,地道的武漢人都知道,這裡比戶部巷還要高性價比。
  • 見證逆行偉大,守望人間煙火
    許多年後,我們還會想起2020這一年:春節時節,人們處在節日的歡愉中,忽然,武漢有消息傳來,我報編輯部提前進入緊急狀態,報紙提前出版,新媒體報導量大增……這讓我們感覺自己離抗疫前線很近,而比我們更近的則是逆行而往的醫務工作者等抗疫人員,還有趕赴一線採訪、踏雪再出徵的同事們……許多年後,我們還會想起2020這一年,想起那些姑娘:說「我不想哭,哭花了護目鏡沒法做事」的護士朱海秀
  • 熱乾麵、豆漿、面窩 愛心早餐送到防汛一線
    還有豆漿和面窩!」7月17日早上7點15分,「熱乾麵大王」黃克亮來到漢江幹堤,給24小時值守的一線工作人員帶來了50份早餐。黃克亮是一名普通的個體戶,在武漢蔡甸城關建新市場附近開著一家早餐店,2004年退伍,經營早餐店有10多年了。
  • 風味「成都」的街頭人間美食,「素食主義」者最愛的「春卷」
    畢竟,人民都是以食物為先的,有人的地方肯定就有煙火,人大都愛美食,所以無法抵抗這個城市的美食的誘惑。因為那些美好的味道總是讓人沒有辦法忘記,是人一生特別珍貴的東西。而這座城市因為美食的色彩更加的美好,味蕾的記憶總是比腦袋還要深刻,下面我們就來成都的街頭,體驗一番人間美食的獨特魅力。鍋盔這個食物的製作是一門特別純粹的藝術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