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味道:熊阿姨不再,但她的面窩重新排隊了

2021-01-08 武漢美食榜

前幾天跟葛老師探討面窩為什麼叫面窩,而不是叫米窩的問題。百度百科的說法是,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這是以炸貨工具給食物命名。我是持懷疑態度的。

發散思維,提兩個推理,最簡單的,搭配熱乾麵,就叫面窩。另一個,根據北方是蘭州牛肉麵,南方是湖南牛肉粉的演變來推,來到武漢的北方人頭一個開始炸的,在北地人圈中流行,原本就是一個炸麵糊糊,類似北方炸物,後來在魚米之鄉,他們發現以米代面,加入黃豆粉,撒上黑芝麻、蔥花、鹽等,調成漿,再炸,口感更酥脆,這就成了米窩,但最開始叫的面窩,遂沿用下來……

討論歸討論。

武漢有眾多的炸面窩店,與其說店,不如說是攤子。一般是跟牛肉粉、熱乾麵一起相伴相生,不僅僅炸面窩,還會有油條、雞冠餃與油香等,再配一碗綠豆湯或者蛋酒,講究的是乾濕搭配,天作之合。

比較出名的面窩有謝氏、青山羅氏、熊阿姨、田田、周記,等等,價格一般在一元、一元五角或者兩元,不等。

昨天,看到星泰探店的消息,「聽說瀋陽路熊阿姨面窩復出了,早上特意去支持一下,面窩還是那個味道,蔥姜比例合適,米漿也正好,價格一塊錢一個,沒有漲價,只是吃得有點五味雜陳。現在是父子搭檔,看來還不錯,以後的日子還要過,希望他們能順利點。」

是啊!熊阿姨是在疫情期間去世的,她的面窩要無數武漢人懷念。翻看本號原來發布的兩篇舊文,不勝唏噓……

丘濂來武漢採訪熊阿姨時,其《我再也買不到熊阿姨的面窩了》一文寫道:

熊阿姨的攤位在瀋陽路上。沒有招牌,是在一家早餐店裡租出來的不到半平方米的空間,但看到長隊就不會走過了。她的面窩炸得有點功夫。她可以按照顧客的需求來炸——老年人牙口不好,她就只炸「框框」,也就是像麵包圈一樣鬆軟的邊;年輕人喜歡吃脆的,她就把米漿攤放得薄薄的。

武漢的夏天,要長時間站在油鍋邊,滋味當然不好受。熊阿姨的眼睛被油煙燻得紅紅的,要用毛巾不斷擦拭汗水,還要大碗喝水及時補充水分。每天早上四點鐘丈夫幫她磨漿備料。她五點鐘獨自出攤,要到中午一點才結束。她的丈夫從事保安的工作。就是夫妻倆這點微薄的薪水,讓他們能夠從湖北黃陂到武漢安下家來,供養了三個孩子讀書。她當時對我說「不求孩子成才,只求成人,他們能健康快樂地生活。只要我還提得動勺子、搬得動鍋,這個生意就會繼續做下去。」

熊阿姨身體並不好,多年來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但仍然堅持出攤。也是身體底子差的原因,疫情期間,不到10天的功夫,從衛生所轉到醫院,就去世了。

相信那些熊阿姨周邊的街坊,和她有著一面之緣的人,也都在心裡默默懷念著她,感謝她付出的辛勞曾經給他們帶來溫暖和方便。他們也許並不知道熊桂鳳的真實名字,但會記得伴著面窩的香氣,在街角的小店裡曾經有這樣一位笑容親切的阿姨。

作為附近的居民,曾同學《那個炸得一手好面窩的熊阿姨走了 》對熊阿姨的感情更深:

她是黃陂人,應該是長嶺崗的,老公在武漢第八醫院當保安,兩口子在武漢租房,靠著這個面窩攤子收入和老公的工資,拉扯著一兒兩女。孩子們也在武漢上中學。每到寒暑假,偶爾能看見孩子們在爐子旁邊幫忙收錢。

其實,這個攤子的收銀基本也是自助,一個小桌子,放了個面盆,食客自己算帳,自己放錢找零。熊阿姨也就是每隔一會兒,把10元的鈔票檢出來,放到圍裙前面的口袋裡。面窩很便宜,出品有兩種:厚的口感肉坨,一塊錢一個,薄的更加焦脆,一塊五毛錢兩個。

17年左右,漲了一次價,每個漲了兩毛五,厚的兩塊五兩個,薄的一塊錢。記得那天,我還問她:幹嘛不多漲點?厚的就漲到一塊五,也好算帳。誰也不會在乎那一毛兩毛啊。其實,我也是擔心,價格太便宜,熊阿姨賺不到錢,就不會再做這生意了,我也就吃不到了。熊阿姨也只是笑,沒說啥。

再後來,熊阿姨的攤子前面也掛了兩個列印的二維碼,掃碼支付了。熊阿姨的二維碼,也不像別家,還有個小喇叭,收到錢了,會語音播報。在這裡,她連看也不看,全憑客人自覺,喊一嗓子「付了啊」。前年春節前,聽熊阿姨說女兒要出嫁了,她要提前回家準備下,可能要幾天不營業了,大家還在給她道喜。

記得也曾問過,她家面窩怎麼這麼好吃?原來,她是跟她公公婆婆學的手藝。公公婆婆原來是也是在武漢做早點的,炸油條,也會做面窩。是家傳的手藝。但是,炸油條需要兩個人才能做,一個管擀麵切面做油條,一個管下油鍋炸。炸面窩則相對簡單,一個人就可以撐住一個攤子。所以她選擇了炸面窩。老公還能去做別的工作。

記得熊阿姨當時還說,有空給我炸一次油條,保證比面窩還要好吃!熊阿姨的面窩,滿滿的蔥姜,炸面窩的油,也是大桶的食用油,就在火爐邊放著,清澈透亮!

做小吃的生意,是個苦活兒,尤其是夏天,炎熱的武漢,站在爐火邊操作,想著都要崩潰!凌晨3點起來,安排一天的原料,5點,就會有第一批顧客上門,那是給附近的做建築裝修的農民工準備的早點,每天都有幾百個面窩訂單。到了7點以後,才是上班的上學的,然後才是附近居民,賣菜的買菜的。熊阿姨要幹到中午一兩點才能收攤。下午是她的歡樂時光,附近的麻將室,打麻將鬥地主都是她的最愛,小輸小贏,開開心心。

……

從此,江城無面窩!

整理by舒懷

相關焦點

  • 面窩——武漢街頭的人間煙火
    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受地理環境和碼頭文化的影響,長時期的積累養成了「過早」文化。在老巷子和街頭邊隨處都有支起的油鍋和攤子,帶著些市井氣的隨意和喧囂。如果說熱乾麵象徵著武漢人的日常生活,那面窩一定是遊子的鄉愁了。面窩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賣燒餅的昌智仁創新的美食。
  • 武漢名小吃-面窩
    武漢名小吃一面窩,一個人可以操作。 本人專業從事面窩小吃七年多,算是改進面窩原創人。說實話真正好吃的面窩是有獨家配方的,市面上很多炸制的面窩根本上不了臺面。前幾年做單一面窩一個攤位基本月入萬元,請人幫忙的話,管理五六個攤位還是很輕鬆的。這兩年做小吃的多了,收入減少了,但是味道還是在線的。
  • 那些難忘的武漢味道,值得你排隊去耐心等待
    武漢的美食實在是數不勝數啊!過早可以一月不重樣,比如熱乾麵、豆皮、面窩、糊米酒、牛肉粉面、糯米雞、雞冠餃、油香、油敦、湯包、魚糊粉…… 在這裡,我講一些要人印象深刻的漢味美食,來武漢遊玩的朋友,在欣賞美景之餘,大家可以去品嘗打卡下哈,希望不負所望哦!
  • 趙良雲的面窩人生
    當年的隨州城,幾乎隨時隨地就可以遇見油炸面窩的小吃攤。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算得上隨州特色小吃的早點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了,幾乎成為人們記憶中的小吃。 趙良雲是隨州為數不多堅持做油炸面窩的人。
  • 面窩的兄弟 吃熱乾麵的另一選擇
    上篇介紹完了武漢的面窩,這次隆重推出它的兄弟——苕面窩。雖然也是面窩的一種,但是和面窩又有很大的差別。它是把紅薯(武漢稱苕)加入到面窩原料中,炸時就用炸面窩的鐵勺子炸。苕面窩的食用既可以單獨成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為熱乾麵,清酒/蛋酒,米粉或者湯麵的搭配食品,後一種吃法更為廣泛。
  • 熱乾麵、豆漿、面窩 愛心早餐送到防汛一線
    還有豆漿和面窩!」7月17日早上7點15分,「熱乾麵大王」黃克亮來到漢江幹堤,給24小時值守的一線工作人員帶來了50份早餐。黃克亮是一名普通的個體戶,在武漢蔡甸城關建新市場附近開著一家早餐店,2004年退伍,經營早餐店有10多年了。
  • 老滕米線重新開張 價格沒漲味道不變熟客排隊捧場
    沉寂數月,直到昨天(31日)下午,這間老鋪終於又重新開張,聽到消息的老食客們紛紛趕來捧場。店鋪換了新址,但不變的是價格和那碗米線原來的味道。新店開張 來的大多是老熟人「滕大爺給我發微信了,米線重新開張了!親們,走起吧!」近日,一位網友的微博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 排隊1小時買杯奶茶,到底值不值?
    12月1日,武漢天地新店開業當天,有提前一夜趕來,排隊8小時的忠實粉絲。還有黃牛,開出了600元4杯的天價。武漢天地新店開業當天(來源:36氪)聽上去,是不是和排隊買愛豆限量周邊、等奢侈品包包首發沒什麼兩樣?
  • 保姆級面窩吃法指南
    面窩,想來有朋友聽著耳生 但是它在武漢名氣可不小,遍布武漢三鎮的街頭巷尾,可與熱乾麵、豆皮齊名比高低。 外地朋友很少有人知道有面窩,武漢人大多也不會告訴你面窩有多好吃,做的美食攻略裡大多也只帶了一下它的名字。
  • 六廣門毛阿姨糯米飯,終於終於終於開分店了
    早晨穿梭在貴陽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聞到糯米飯的清香,在貴陽眾多糯米飯當中,六廣門毛阿姨糯米飯可算是最出名的。「經常幫同事買糯米飯,都要排隊30分鐘,不過旁邊的大姐說她們經常排隊一個小時才買得到。」消費者文女士告訴記者去六廣門買毛阿姨糯米飯的經歷。記者近日發現,六廣門毛阿姨糯米飯在雲巖區百花山路開了一家分店,10月16日上午,記者前往店內一探究竟。
  • 新冠治癒回家,電梯裡一幕讓她錯愕!武漢阿姨在寧波,死裡逃生體會...
    只是性格外向、喜歡和人聊天的她,如今散步時,儘量不隨意和人搭話。這是小兒子特意交代的。 「他怕人家問我是哪裡人,我再說出我的經歷,別人用那種眼神看,我心裡難過。」 蘇阿姨是武漢人,老伴多年前去世,大兒子一家在武漢,小兒子一家在寧波。
  • 排隊1小時買杯茶顏悅色,到底值不值?
    選址在武漢天地。武漢天地這個商業區類似上海新天地,是由老工業建築改造成的商業步行街,人氣高,品質也不錯。年輕消費者居多,尤其是年輕女孩。而且,武漢是從長沙高鐵出發通勤最近的大城市。省時省力省成本,可以說,茶顏悅色動足了腦筋。12月1日,武漢天地新店開業當天,有提前一夜趕來,排隊8小時的忠實粉絲。
  • 武漢小吃系列五——面窩,詳細圖解完美配方,好炸不沾勺
    面窩, 和武漢熱乾麵、豆皮一樣,是非常受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遍及武漢大街小巷,它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
  • 寮步一阿姨手工製作臘腸20多年,她的「獨門配方」做出家的味道
    鍾阿姨是家中製作臘腸的「佼佼者」,擁有20多年製作臘腸的豐富經驗,她製作的臘腸鹹甜適中、香而不膩,色香味俱全,深受親朋好友的喜愛。北風起,腊味肥。「獨門配方」做出親友喜愛的味道第二天一大早,鍾阿姨從市場購買完製作臘腸的原材料後,便開始著手製作家人喜愛的臘腸。「喜歡肥的,就加多點肥肉。我的孫子喜歡吃瘦一點的,我一般都是按照七成瘦肉,三成肥肉的比例。10斤豬肉配半斤汾酒、半斤白砂糖、半斤醬油和一兩半鹽。」
  • 吃好早餐,武漢人民做到了,早餐天堂實名認證!
    下次去武漢過早,一定要懂得其中的精髓啊。接下來,向我們走來的方隊是——油炸天團!周日早上不到8點,百年老街山海關路上,各式早餐應接不暇,每個店鋪前都有忠實粉絲在排隊。也順便認識了旁邊的「面窩」,滿懷期待地問:」這個好吃嗎?「兩個奶奶告訴他:」好吃!只要排隊的都好吃。」但凡與面窩邂逅過的朋友,看著剛剛炸好的外表焦脆金黃色的面窩,恐怕都不淡定了。
  • 常州永遠在排隊的老麵館,28元1碗的豬爪面太好吃,老闆娘是亮點
    而這家位於文化宮附近的盛興麵館更是大部分常州人的心頭好,生意特別好,可以說店內一直坐滿人,永遠在排隊。盛興麵館在一個小巷子裡,作為當地的排隊王,每天早上六點天還沒亮,店裡已經來客人了,到了晚上七點半要打烊了,客人還想來吃,一整天店裡沒有歇息,服務員忙得直不起腰,他們家按照麵館來說還算寬敞,招牌也很醒目,紅底黃字的「盛興麵館」四個字隔老遠就可以看到。
  • 這隻熊爪溫暖了上海,大家排隊等的不止是一杯咖啡
    它迎接過排隊將近2小時,僅僅為了擼一把熊毛的女孩、從日本特地過來打卡的熊爪控大叔、還有背著兩個大相機來拍照的本地爺叔…… 這家名叫HINICHIJOU的咖啡店,開店2周,就成了上海時髦人士的必去之處。
  • 她1年換15位保潔阿姨,直至遇到好慷在家
    「你說說,我花錢請她來做保潔,不僅要自己準備清潔用品,之後還要自己重新補工,這怎麼說得過去啊!」陳女士氣憤地說道,這是她換掉的第15位保潔阿姨了。 不過,在換到第16個保潔阿姨時,挑剔的陳女士終於滿意了。
  • 臥虎藏龍的馬場角,武漢最local的深夜食堂
    在武漢,有很多一家店帶火一條街的傳奇,馬場角橫路也是如此。被武漢粉麵館一霸精粉世家帶到C位,小民大排檔撐起夜宵版圖,川渝風味的肥腸芋兒雞是後起之秀。馬場角不像糧道街、萬松園那樣名聲大噪,臥虎藏龍卻是它的本質,憑藉著紮實的味道成為本地人的深夜食堂。
  • 魔都10大不可思議:淮海路為啥365天都排隊?
    圖片來自網絡優衣庫宇宙旗艦店開門迎客、MUJI宇宙旗艦店開業+MUJI餐廳重新裝修後開業、LINE FRIENDS開業……淮海中路一系列旗艦店的開業,統統是當時刷爆朋友圈的盛事,排隊的人可一點也不比當年世博會遜色。